萨尔茨堡,留在巴洛克

来源 :大视野iLOOK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毫不夸张地说,对于任何一个游历过欧洲的人来说,萨尔茨堡都是相当独具特色,不逊于其他任何欧洲大城市的。就连陈丹青也曾经这样评价过萨尔茨堡:“时间在这里居然不会变老,种种所谓人类的进步,既不曾遗忘这里,也没践踏过她。至今,她的全貌和17世纪描绘全城景观的彩色版画几乎一样,但她绝非源自聪明的现代生活。”
  生活在这里的人很容易忽略这个城市摄人心魄的震撼力,当你穿越Festungsberg山丘下伴着潮湿和青苔气息的隧道后,整个老城中心就此展现,嫩黄、浅粉、淡灰色的墙壁衬托着有些跳脱和动感的装饰细节,穿行在那些数不胜数的狭窄的小街上,中世纪的、罗马式的、巴洛克式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各种风格都在萨尔茨堡留下建筑的印记。


  在意大利建筑师文森佐·斯卡莫齐(Vincenzo Scamozzi)和山迪尼·索拉里(Santini Solari)为这里带来大量巴洛克风格的建筑之前,萨尔茨堡的第一任主教鲁佩特就一直在保护城市中心那些中世纪到19世纪的城市建筑,火焰式的哥特风格也在这里占有一席之地。
  萨尔茨堡在1803年,神圣罗马帝国通过法律宣布政教分离以前,都是由主教们所统治的地区,17世纪的总主教沃尔夫·迪特里希对这座城市大兴土木,老城的风貌就是那个时期所留下的。巴洛克风格下最醒目的建筑就是教堂与宫殿,规则的波浪状曲线和反曲线赋予建筑动感,文艺复兴时期含蓄的逻辑性和规整平面被抛弃,取而代之的是这种令人感到意外,拥有戏剧般效果的建筑。
  如同雕塑般的建筑风格所带来的就是整个市中心强烈的宗教感,这种感觉类似于踏进一个高耸的哥特式教堂内部所带来的冲击感。不过在萨尔茨堡,这种感觉被放大到整个老城区。穿过狭窄的小街,尽头就是一座大型的耶稣受难像,这种张弛有度的空间将这种信仰感放到最大。


  但是与这种有些距离感甚至令人感到些许恐惧的建筑氛围不同,居民们所带来的城市氛围却是非常放松有趣的。建于696年的圣彼得堡修道院的一侧是这里最古老的餐厅,粗砺的墙面下是精细的餐台,夜幕降临,萨尔茨堡的居民身着盛装前来赴约。转过修道院,是古老的萨尔茨堡大学,这里曾经是总主教为反对宗教改革而建立的,现在人们穿着小礼服,在学校前的广场上聚会聊天。这个震慑人心的城市就成为世俗生活最好的布景板,悄声融进夜色之中。



其他文献
找三个艺术家,让他们做出自己的时尚肖像作为我们10月的封面。这个想法似乎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我觉得好玩儿,居然就决定做了,而且我自己操刀,2010年10月刊的《iLOOK》的封面就这么完成了。  为了执行方便,先是给同龄的几个朋友打电话,让她们参与,结果是这种对话:“那我能做别人吗?”“可以,名字还是说这是你的时尚肖像。”“那不成了我崇拜那个人了。”“有可能。”“我拍我自己你们有人修片子吗?”“有。
期刊
在朱力(“作物”创始人之一)前些日子的微博里有一段话是这样写的:“人所能追求的并不是任何形式的丰富,而是匮乏的层级。在不同程度的局部满足中,本能动机以及相应的快感,反复地呈现出它们毫无延展性的本质,而通过预设更大的快感去维持日渐麻木的生存动机,从而又将陷入更大的失落。最终人们必将认清生命只是傀儡的真相,而我们能支配的仅有对此感受的主动性和深度。”在我看来,丰富和匮乏都是相对的,如果个人本身的认知是
期刊
iLOOK杂志联手福特中国,推出“新中国人”系列纪录片专题。在这个专题中,我们讲述了20位“新中国人”的故事,他们或来自艺术领域时尚前沿,或植根于传统发扬中国文化;他们创新生活方式,执着于梦想;他们是新锐年轻极富独立思考能力的一群,也是在各自领域不断开拓新方向的一群。  宋昭┃艺术家要做别人没做过的  宋昭,先锋大提琴艺术家,“无声社”创始人。1976年出生于中国天津,6岁学习大提琴,十余年漫长的
期刊
第四次和ICICLE的小伙伴约采访,筱漪刚刚从意大利出差回来,而我也要赶着去出差。好不容易插空约了个晚餐。餐后,就势坐在shopping mall门口的台阶上聊起了这一期的优品面料——美丽诺羊毛。  美丽诺又称美利奴,据说是世界上最好的羊毛。那美丽诺到底是什么?是供应商的名字吗?No,它其实是一种羊的名字。为了让我了解得更直观,筱漪从书包里翻出一大本厚厚的资料和一件姜黄色的薄毛衫。她说:“体验一种
期刊
法国,似乎这两个字说出来就诠释了一个女孩对于浪 和时尚的基本解读,la Cote d’Azur,属于“Irene”和“Jean”的荒唐游戏是不是还在上演?不管Irene多么跳脱,总能让看客原谅这位性感灵动的尤物,Audrey Tautou不自知而外露的善良可爱,还有她眉飞色舞地讲述自己成果的迷人姿态,抑或是贯穿始终的令人醉心的时尚华 ,它们和Audrey Tautou相互映衬,美到成诗出场时,镶嵌
期刊
偶然撞见有人在微博上展示了一条设计考究的警用腰带,我第一个反应就是:“哎哟,现代的蹀躞带!”同样喜欢中国传统服饰的朋友们看到了也一致同意:“真是现代的蹀躞带,好精彩!”  “蹀躞带”,这个名称显得很怪,实际上,“蹀躞”是一个外来词汇,究竟来自哪种语言、明确含义为何,如今已不可考。我们今天能够清楚的是,这个词专指垂直挂在腰带上的一条条细长皮带。  从东汉末年开始,来自北方的多个游牧民族一波又一波地相
期刊
只见过一面的陈安琪和她的设计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90后”的安琪看起来娇小柔弱,她的设计却色彩强烈、浓郁,充满戏剧化的张力。陈安琪代表了她这一批新生代设计师的特质: 年纪很轻就出道得名,国际历练丰富,比任何一代人更具冒险和创新精神。  17岁就只身来到伦敦求学的安琪, 在她最花季的年纪结束了国内填鸭式的教条教育,开始了她在开放的欧洲“自由思维”的个性化和创造性学习。完成了在London Colle
期刊
上周巴黎经历了据说是30年来最炎热的39℃高温后,这周恢复了凉爽。在巴黎生活了这么久,已经习惯了没有空调的日子,想着即使再热也会很快过去。法国的地中海气候舒适宜人,冬天不太冷,夏天热的时间也不长,大自然赋予了法国如此优越的条件,养育着这么肥沃的土地。  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各式各样的人,有些人注定会一起生活,有些人有缘分一起共事,还有些人也许见过一面后就擦肩而过不再有交集。有时和艺术家的合作也一样,一
期刊
前些时间,朋友棱几去京都参加Seminar workshop in Nagoya之后说了一段话,我非常感动,她说:“从钻研工艺到摆脱工艺,不要迷恋工艺本身,最后让你赞叹的还是审美创新品质。课程中,Mr.kuno 坦言自己是在和top designers 探索合作的过程中一点点精进手艺创作,他的染坊合作过三宅一生、山本耀司、45R、川久保玲等。日本人非常团结,shibori (国际语言称之为‘绞缬’
期刊
穿过日渐商业的五道营胡同,转进显得偏僻但人气颇旺的箭厂胡同,把角一家叫作“土气”的小店,对面是一间小小的工作室。土气的主人是老白和小圆,两个1988年生人的大学同学,学的都是漆器。店里除了他们和朋友制作的大漆生活器皿,也售卖各种陶瓷、茶器具。对面的工作室便是老白锔碗和大漆修缮的地方,周末偶尔开开课,和朋友们分享大漆的工艺。  漆器作为人类使用最早的实用器工艺之一,已经有九千多年的历史,而漆器也是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