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认为:“父母、亲属是儿童的最早的教育者。”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为四川省彭州市隆丰镇初级中学教改指明了方向。学校创建于1969年,是彭州市较大的农村初级中学。学校以“隆德丰才,以文化人”为办学理念,积极探究“农村初中家校协同1 N教育模式”的改革,通过家校协同达到以文化人,改善本地人文环境,提升本地百姓教育意识和教育能力,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创新“家校协同”模式
全国教育大会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彭州市隆丰镇民风彪悍,教育生态不是很好,家长的教育和法律意识比较淡薄。我校有责任改善学校教育生态环境和隆丰镇的民风,帮助家长提升法律意识和科学教子素养,提高教学质量。为此,我们积极教改,提出“1 N”家校协同的教育模式新理念。
所谓“1 N”家校协同的教育模式,是指学校教育系统和家庭教育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作用而产生的协同效应,包括家庭协同学校教育和学校协同家庭教育。在这里,协同是指协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共同完成某一目标。家校协同教育是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四方面结合,形成教育的合力,以期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所以,家校协同的“1 N”教育模式,“1”是指学校,是教育主体,也起主导、主阵地的作用。“N”是主体的多元化,落实为家庭、学校、社会的多元化,内容的多元化,形式的多支化,策略的多种化。
丰富“1 N”课程体系
为落实家校协同的教育理念,我校积极探索,创建了“1 N”家校协同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以“一干两支”进行课程设置,这里的“一干”是指以学校课程为主干,“两支”是指以家长课程和教师课程为两翼,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成立领导班子,形成家校协同制度化。
我们以学校课程为主干,学校课程主要是家庭教育课程,包括: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如何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把家长的希望变成孩子的行动。针对农村现状,我们的课程设置还包括: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您请一天假,我快乐一学期;爸爸、妈妈,我要什么你们就给我什么,真的是对我好吗?——探讨智能手机、网络等现代化技术对孩子的影响。课程设置贴近生活,都是家长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课程一经推出,就赢得了家长的广泛好评。
而教师课程、家长课程作为支干,则共同托起孩子的未来。我校建立家校互动机制,让家长积极参与孩子的实践活动、学校大型活动;参与班级管理,辅助班主任老师对问题孩子进行帮辅;参与亲子活动;参与家长开放日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校让家长更加了解老师的工作,理解学校的工作,减少家长与老师的摩擦和家校矛盾。
为了更好的实施“1 N”家校协同的课程体系,我校开发了一系列适合我校课程体系发展的校本教材。为了提升学生法治素养,加强法治教育,我校开发了《校园法治手册随身学》;为了提高学生自我救护能力,增强逃生技巧,我校开发了《中小学自我保护手册》等安全手册;为了加强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我校开发了《好习惯,伴我成长》等手册;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70周年,我校开发了《祖国在我心中》读本;为了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强化传统文化教育,我校开发了《古代经典美文》《隆耕园诗刊》读本。为了普及田径和足球知识,提升学生身体素养,我校开发了《校园足球》等校本教材。
强调仪式感教育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他主张把教育与生活完全熔于一炉。我校正是基于这个理论,注重体验教育,以丰富的实践课程吸引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从而提高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自主思考等综合能力。
我校设置耕读文化课程,做到“知行”合一。结合农村实际情况,我们邀请家长到校指导农耕技术,将劳动实践课程落到实处。利用校园的废弃荒地开辟了“隆耕园”,建立了“学校生物劳动实践基地”。以班级为单位,每班一份耕地,请家长到学校进行指导,学生、家长和老师一起进行耕作和管理,推动了生物教学,提升了学生农业素养,培养了学生的劳动意识。
隆丰镇是全国川剧之乡,我校在艺术教育中,请非遗传承人担任教师,依托课堂和社团教育,注入川剧元素,让学生懂川剧,欣赏川剧,会川剧;学生自己绘画制作川剧脸谱、泥塑和石头绘画等等,提升学生艺术素养。
围绕传统节日开展盛大的庆祝活动。如:清明节祭奠烈士活动;端午节的“传承非遗,弘扬爱国精神”系列活动;国庆庆典;元旦迎新;为毕业班举行盛大的毕业典礼等活动。
通过家校协同的“1 N”教育模式,我校建立起农村初中“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四结合教育雏形,提升了学生、家长、教师的法治意识,促进学校依法治校。该模式提升了学生综合素养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真正践行了“乡村振兴战略”,改善了隆丰镇的教育生态环境,為学校提升教育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四川省彭州市隆丰镇初级中学)
创新“家校协同”模式
全国教育大会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彭州市隆丰镇民风彪悍,教育生态不是很好,家长的教育和法律意识比较淡薄。我校有责任改善学校教育生态环境和隆丰镇的民风,帮助家长提升法律意识和科学教子素养,提高教学质量。为此,我们积极教改,提出“1 N”家校协同的教育模式新理念。
所谓“1 N”家校协同的教育模式,是指学校教育系统和家庭教育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作用而产生的协同效应,包括家庭协同学校教育和学校协同家庭教育。在这里,协同是指协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共同完成某一目标。家校协同教育是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四方面结合,形成教育的合力,以期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所以,家校协同的“1 N”教育模式,“1”是指学校,是教育主体,也起主导、主阵地的作用。“N”是主体的多元化,落实为家庭、学校、社会的多元化,内容的多元化,形式的多支化,策略的多种化。
丰富“1 N”课程体系
为落实家校协同的教育理念,我校积极探索,创建了“1 N”家校协同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以“一干两支”进行课程设置,这里的“一干”是指以学校课程为主干,“两支”是指以家长课程和教师课程为两翼,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成立领导班子,形成家校协同制度化。
我们以学校课程为主干,学校课程主要是家庭教育课程,包括: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如何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把家长的希望变成孩子的行动。针对农村现状,我们的课程设置还包括: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您请一天假,我快乐一学期;爸爸、妈妈,我要什么你们就给我什么,真的是对我好吗?——探讨智能手机、网络等现代化技术对孩子的影响。课程设置贴近生活,都是家长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课程一经推出,就赢得了家长的广泛好评。
而教师课程、家长课程作为支干,则共同托起孩子的未来。我校建立家校互动机制,让家长积极参与孩子的实践活动、学校大型活动;参与班级管理,辅助班主任老师对问题孩子进行帮辅;参与亲子活动;参与家长开放日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校让家长更加了解老师的工作,理解学校的工作,减少家长与老师的摩擦和家校矛盾。
为了更好的实施“1 N”家校协同的课程体系,我校开发了一系列适合我校课程体系发展的校本教材。为了提升学生法治素养,加强法治教育,我校开发了《校园法治手册随身学》;为了提高学生自我救护能力,增强逃生技巧,我校开发了《中小学自我保护手册》等安全手册;为了加强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我校开发了《好习惯,伴我成长》等手册;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70周年,我校开发了《祖国在我心中》读本;为了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强化传统文化教育,我校开发了《古代经典美文》《隆耕园诗刊》读本。为了普及田径和足球知识,提升学生身体素养,我校开发了《校园足球》等校本教材。
强调仪式感教育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他主张把教育与生活完全熔于一炉。我校正是基于这个理论,注重体验教育,以丰富的实践课程吸引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从而提高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自主思考等综合能力。
我校设置耕读文化课程,做到“知行”合一。结合农村实际情况,我们邀请家长到校指导农耕技术,将劳动实践课程落到实处。利用校园的废弃荒地开辟了“隆耕园”,建立了“学校生物劳动实践基地”。以班级为单位,每班一份耕地,请家长到学校进行指导,学生、家长和老师一起进行耕作和管理,推动了生物教学,提升了学生农业素养,培养了学生的劳动意识。
隆丰镇是全国川剧之乡,我校在艺术教育中,请非遗传承人担任教师,依托课堂和社团教育,注入川剧元素,让学生懂川剧,欣赏川剧,会川剧;学生自己绘画制作川剧脸谱、泥塑和石头绘画等等,提升学生艺术素养。
围绕传统节日开展盛大的庆祝活动。如:清明节祭奠烈士活动;端午节的“传承非遗,弘扬爱国精神”系列活动;国庆庆典;元旦迎新;为毕业班举行盛大的毕业典礼等活动。
通过家校协同的“1 N”教育模式,我校建立起农村初中“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四结合教育雏形,提升了学生、家长、教师的法治意识,促进学校依法治校。该模式提升了学生综合素养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真正践行了“乡村振兴战略”,改善了隆丰镇的教育生态环境,為学校提升教育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四川省彭州市隆丰镇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