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情感教学途径初探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rty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容易进入到课文情境中去。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在情境设置中烘托情感气氛
  “情生于境,境能移情。”创设一个师生、生生与文本对话的交互情境,能让学生走进文本,让文本进入学生心里。教师可用模型、标本、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例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可先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的录像带,花坞春晓、桃红李白等春景激起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或放一曲《春天在哪里》的录音,创造意境,使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自然进入对课文的学习之中。
  二、在引领感知中传递情感内容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认知语文教材的过程,也是与作者进行思想交流、情感逐渐被仍同和逐渐被熏染的过程。学生由于受知识经验、阅历深浅等因素的限制,往往不能独立、及时而正确地领悟地作者的感情。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通过各种方法启迪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上“文路”,让学生兴趣浓厚地、反复地、百读不厌地潜心会文。这样,学生之情才能汩汩而出、节节而拔:
  1、巧设悬念,激发情感
  教师在让学生接触课文之前,可先自己复述课文情节,在关键处停下来,让学生去猜测情节会如何发展、人物的命运会怎样。这样巧设悬念,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阅读课文的热情就会大增。如教学《孔乙己》、《竞选州长》、《变色龙》这一类课文时,教师可采用这种方法去激发学生的情感。
  2、“咬文嚼字”析出情
  语文课文中的情,不仅蕴含在主题风格中,而且通过文中字句为载体表现出来。因而,在课堂教学中,紧密结合课文的语言环境,弄清词语的褒贬色彩,让学生具体体验词语,句子表达思想感情的效果,注重语言因素的剖析,同样也是进行思想情感教育的重要手段。如:魏巍的《我的老师》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显然,字里行间包含了女教师对天真幼小的学生一片挚爱之情;教学时,我抓住“好像”、“落”、“迎”、“敲”几个词让学生琢磨、议论,并设置了几个问题:⑴为什么老师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去掉“好像”行不行?⑵把“落”改成“打”、“挥”好不好?⑶“敲”字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经过学生的酝酿、讨论和老师的点拨,学生明白了文中的“落”表明了老师并不想打学生,根本没用劲,是鞭子自己落下来的。“好像”一词更不能省略,这个词表示了老师的“嗔怒”、扬鞭只是虚张声势、做样子而已,融进了老师对学生一片爱心。“迎”与“落”相应,学生明知老师不是真打,也本能地举起石板相迎,调皮而又狡猾的童真、童趣跃然纸上。同时,“敲”字有响声,且是轻轻的,自然引出师生会心的大笑,笑声中充满师生间和谐、融洽而又默契的生活情趣。从老师“发怒”的动作中,孩子感受到的却是“她爱我们”,老师的温顺、慈善而又充满母爱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了出来。经过分析、品味、学生更加理解了作者对老师热爱与感激之情,也被师生间纯真的爱所感染。
  3、反复诵读悟出情
  在情感教学中,有感情地朗读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既是感知课文内容的必要手段,也是激发学生情感、更好地体悟领会文本内蕴的有效措施。通过朗读,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的词语及篇章内涵,领悟语言的感情色彩,再现作品的艺术形象,洞悉作者的感情脉络,从而受到感染与教育。在教学实践中,我就注重抓了学生朗读基本功。个别情文并茂的段落,让学生熟读成诵、含英咀华,品味出丰富的思想内容和深刻的感情意蕴。如:在教朱自清的散文《春》和高尔基的散文《海燕》时,我除采用抑扬顿挫、催人动情的语调范读课文外,还反复播放录音,让学生随机同步朗读,且齐读和个人朗读相结合,营造出浓厚的课堂氛围。另外,像《我的老师》中诚挚的师生之情,《背影》中殷殷的父子之情,《故乡的椿树》中缕缕的思乡之情,《雄关赋》中浓浓的爱国之情,《最后一次演讲》和《纪念刘和珍君》对敌人强烈的憎恶之情,都只有通过反复朗读、细细体味,才能悟出个中深味。
  “课堂上激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也是情!”语文课堂是“情感地带”,给人以情思的滋养和心灵的启迪。只要我们准确抓住教材的情感点和学生的情感点,并在二者之间架设一座桥梁,就能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使他们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想象和顿悟,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悟作者独特的个性、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
其他文献
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教师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与设计有矛盾、有新意、有趣味的问题情境中,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诱发出探求性的思维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创设铺垫型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学生的认知结构范围内的富有启发性的常规问题或已知的数学事实为素材,创设铺垫型问题情境。例如:在“平方根”一节中,我这样创设情境:“同学们已学过
期刊
案例一  一天,我们学完分数乘法(三)(北师大五年级下册),开始做后面的练习题。做了大量的分数除法练习,孩子们觉得晕头转向,只剩下最后一题了,我让孩子们先做,再交流。  题目(书12页)是: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废纸的利用和处理。再生纸就是以废纸为原料加工制成的,再生纸产量约为其废纸原料质量的4/5。  ⑴淘气家每年能收集废旧的书籍报纸约为50千克,如果进行回收利用,可以制成多少千克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数学的学习,学生能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因此,教师应引导、组织学生把数学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和经验紧密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感悟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起源于生活,从最原始的正整数开始。在有文字之前,人们用石子、沙粒、树枝或贝壳等实物来计数。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学知识和问题。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
期刊
推断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和意义,是中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学习能力。虚词的用法非常灵活而多变,它不仅需要我们朗读并背诵一定的文言文来形成语感,识记其基本用法来形成知识系统还需要我们具备在具体情况下推断其用法和意义的能力。下面介绍六种常用的推断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句意分析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在学习和应试中常用。如:“非挟泰山以超北海之类也”,根据句意“不是挟带着泰
期刊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深深地体会到,把新大纲精神贯彻到教学中去再加上自己创新的思想,一堂原本呆板的识字课也会变得生动有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精妙的导入  我讲的是五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四册第19课《葡萄沟》中的生字。葡萄沟在遥远的新疆吐鲁番,同学们都没有去过,上课伊始,我播放了新疆风格的音乐和葡萄沟的风光片,一个小小的片段把学生带到了遥远而迷人的新疆,美
期刊
在教学中,常常发现有些学生刚刚接触英语时,学习兴趣非常浓厚,好奇心很强,课堂上表现的很积极。但随着时间推移,一部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一点点消失,学好英语的愿望也随之殆尽,继而视英语学习为畏途,把它看成沉重的负担,学习效果逐渐变差。如何培养学生稳定而持久的英语学习兴趣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近年来,我一直有意识地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尝试,认为英文歌曲在英语语言教学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为教
期刊
语文教学中,常见的教师认可、学生接受的作文步骤为:选题,定题,组织论点,撰写文章,最后由教师评审作文,打分。然而,在最后这一步中,学生并不知道或不明白教师的评价标准,只是模糊地了解了自己作文的印象得分,而对作文的具体内容、思路如何改进提高并不重视。甚至可以说,无论是在教师打分之前或在打分之后,他们都没有足够重视对作文的修改,结果忽略了真正提高作文水准的这一重要方面。事实上,学会修改作文与提高写作水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指出,语文课程要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因此,研究口语交际教学方法与策略,对贯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十分重要而且十分必要的。现在我结合平时的语文教学工作谈谈自己的体会,以作抛砖引玉,求教于同道。  一、情景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在上《
期刊
【摘要】颜色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在人类语言中,颜色词语表现出的独特魅力,令人刮目相看。但由于种种原因,颜色词又表现出各民族独特的“个性”,带有显著的文化烙印。因此,在英汉互译时,我们要尽量避免直接根据字面意思去翻译,而要从与其相关的背景知识去理解更深一层的含义。本文对此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颜色词 翻译 分类 比较 文化因素    颜色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在人类语言中,颜色词语表现出的独
期刊
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除期中和期末考试外不举行任何形式的考试,期中和期末数学质量测评显得尤为必要,它是反馈教师教、检查学生学的有效手段。我认为,数学质量测评主要是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联系和反馈来实现。而考试后的试卷讲评,正是这种联系和反馈的重要而且可靠的手段之一。  试卷讲评是指学生在完成考试之后,教师对试卷进行解剖、分析、点评,以达到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解题能力、掌握学习规律目的的教学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