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面对互联网中纷繁芜杂的信息,高校教师如果没有坚定的自律性和不断自我提升的意识,容易出现职业道德滑坡的现象。因此,互联网在为高校教师职业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诸多问题。本文从这些问题出发探讨了“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提升职业道德修养的对策。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9-154
互联网凭借其即时性、海量性、互动性、多媒体性等特点为高等教育行业带来了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其中,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在“互联网+”时代逐渐地暴露出来,对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高校教师顺应时代发展步伐,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
一、“互联网+”时代下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中存在的问题
1、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对教师价值追求的冲击
“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在获取海量信息的同时,也会受到社会上不同意识形态的影响,使人生观、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受到冲击,出现师德危机。有的高校教师服务学生的宗旨观念淡薄,在工作中片面追求待遇福利,忽视奉献精神的培养,遇到问题“滑”、“躲”、“推”,一有好处则争先恐后,将个人利益摆在第一位;有的高校教师遵纪守规意识不强,不按照学校的规章制度进行教学活动,工作中“庸”、“懒”、“散”,备课不充分,凭经验教学,讲到哪里算哪里,能不讲的课绝对不讲,该讲的课尽量少讲,上课晚来,下课即走,得过且过,与学生互动不够,不能为学生答疑解惑[1];有的高校教师利用职务之便以权谋私,以考试、论文等为要挟收受学生礼金,或是压榨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不像“老师”更像“老板”;有的高校教师主次不分,将精力投入到“副业”当中,对教学工作和科研任务敷衍了事,凡事经济利益优先,没有教书育人的责任心。
2、肆意发表不当言论
“互联网+”为高校教师提供了发表言论和观点的平台,但有的教师忽视自身言行对学生的深远影响,自身又缺乏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与理解,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在公共网络、课堂中发表不负责的言论和歪理邪说,宣扬西方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指手画脚,使学生受到错误的指引;或者在课堂大放厥词,把个人的失意、挫折、不满、偏见,转嫁倾倒给一贯唯师、不谙世事、缺乏理性明辨力的学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科学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2]。
3、出现职业倦怠
“互联网+”时代,人们的沟通更为频繁,但是在教育这个尤其需要沟通的行为中,很多高校教师与学生的沟通较少,除了课堂与课间的短暂交流,和QQ、微信等新媒体上的有限沟通外,对学生的新思想和问题知之甚少,不能及时参与交流,针对性地进行指引。造成课堂教学缺乏张力,教师高谈阔论,学生昏昏欲睡,课堂教学氛围死气沉沉。学生对学习提不起兴趣,教师也容易对课堂教学失去热情,教与学无法达到契合,久而久之教师就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此外,“互联网+”极大扩充了学生们获取知识与教育资源的渠道,这对高校教师在教学内容全面性和深度上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教师自身有过硬的专业素养,否则如果对学生提出的疑惑无法作出准确的解答,在学生心目中的学术地位就会动摇,使学生学习更多的依赖互联网而不是课堂教学,使得教师教学热情降低,职业道德修养出现滑坡。
二、“互联网+”时代下提高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对策
(1)构建良好的校园网络环境
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舆论发酵的温床,一件看似不起眼的事情能够被无限放大,被别有用心者断章取义、歪曲解读或恶意炒作,在全社会引发轩然大波,传递错误的信号,扭曲人们的价值取向。因此,高校应建立应对机制,懂得趋利避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信息传播上“跨界、融合、连接一切”的优势,加强网上师德教育工作。首先要抢占先机,占据舆论主导地位,通过校园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校园广播等,传播正能量,赢得主动权,掌握话语权,及时遏制负面信息传播路径与传播形式,在高校构建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3]。其次,高校应能洞悉时事动态,对网络上的热点事件、高校教师关注的热点问题,特别是容易混淆视听的网络杂音,敢于发声、主动亮剑,用事实真相压制流言蜚语,用正能量照亮社会阴暗面。
(2)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理论学习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师应养成不断学习的习惯,做到“活到老,学到老”,根据“互联网+”时代的特点不断改进优化教学活动。善于接受新兴事物,并懂得去伪存真,在教学实践中克己奉公、严于律己,做好思想政治自查工作,经常自我反省,沉下心思考,用新兴的理论武装自己。在思维中搭建一套完备的职业道德理论体系,不断用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来鞭策自我,巩固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学生们学习的好榜样。
(3)健全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评价机制。
即对高校教师的教学质量、效果和取得的业绩作出科学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建立奖优罚劣,奖勤罚懒的机制。健全评价机制的核心是依法治校,严格执行问责制度,创新、完善管控机制与风险防范机制。对于出现严重工作失职和以权谋私、假公济私等行为的教师问责到底,对于严重损害高校形象的教师绝不姑息,根据法律法规和校纪校规严肃处理。严防“唯利是图”、斤斤计较、个人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大行其道,弘扬团队意识、奉献精神,帮助高校教师形成立德树人的职业道德修养,形成育人为本的格局,使高校成为教师展示个人才能、体现个人价值、实现个人理想的平台。
参考文献
[1]郑雅婷. “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和技能修养浅析[J]. 经济研究导刊,2016(28):134-135.
[2]姚玉平,喻琼,仝双梅,张俊霞. “互联网+教育”视域下高校岗前培训中师德教育刍议[J]. 知識经济,2018(12):143+145.
[3]黄玉,闫凯. 浅析校园网络借贷的风险管理[J]. 现代经济信息,2017(01):295+297.
高瑞松(1990.1-),男,汉族,湖北武汉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湖北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 湖北省 武汉市 430065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9-154
互联网凭借其即时性、海量性、互动性、多媒体性等特点为高等教育行业带来了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其中,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在“互联网+”时代逐渐地暴露出来,对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高校教师顺应时代发展步伐,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
一、“互联网+”时代下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中存在的问题
1、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对教师价值追求的冲击
“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在获取海量信息的同时,也会受到社会上不同意识形态的影响,使人生观、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受到冲击,出现师德危机。有的高校教师服务学生的宗旨观念淡薄,在工作中片面追求待遇福利,忽视奉献精神的培养,遇到问题“滑”、“躲”、“推”,一有好处则争先恐后,将个人利益摆在第一位;有的高校教师遵纪守规意识不强,不按照学校的规章制度进行教学活动,工作中“庸”、“懒”、“散”,备课不充分,凭经验教学,讲到哪里算哪里,能不讲的课绝对不讲,该讲的课尽量少讲,上课晚来,下课即走,得过且过,与学生互动不够,不能为学生答疑解惑[1];有的高校教师利用职务之便以权谋私,以考试、论文等为要挟收受学生礼金,或是压榨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不像“老师”更像“老板”;有的高校教师主次不分,将精力投入到“副业”当中,对教学工作和科研任务敷衍了事,凡事经济利益优先,没有教书育人的责任心。
2、肆意发表不当言论
“互联网+”为高校教师提供了发表言论和观点的平台,但有的教师忽视自身言行对学生的深远影响,自身又缺乏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与理解,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在公共网络、课堂中发表不负责的言论和歪理邪说,宣扬西方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指手画脚,使学生受到错误的指引;或者在课堂大放厥词,把个人的失意、挫折、不满、偏见,转嫁倾倒给一贯唯师、不谙世事、缺乏理性明辨力的学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科学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2]。
3、出现职业倦怠
“互联网+”时代,人们的沟通更为频繁,但是在教育这个尤其需要沟通的行为中,很多高校教师与学生的沟通较少,除了课堂与课间的短暂交流,和QQ、微信等新媒体上的有限沟通外,对学生的新思想和问题知之甚少,不能及时参与交流,针对性地进行指引。造成课堂教学缺乏张力,教师高谈阔论,学生昏昏欲睡,课堂教学氛围死气沉沉。学生对学习提不起兴趣,教师也容易对课堂教学失去热情,教与学无法达到契合,久而久之教师就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此外,“互联网+”极大扩充了学生们获取知识与教育资源的渠道,这对高校教师在教学内容全面性和深度上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教师自身有过硬的专业素养,否则如果对学生提出的疑惑无法作出准确的解答,在学生心目中的学术地位就会动摇,使学生学习更多的依赖互联网而不是课堂教学,使得教师教学热情降低,职业道德修养出现滑坡。
二、“互联网+”时代下提高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对策
(1)构建良好的校园网络环境
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舆论发酵的温床,一件看似不起眼的事情能够被无限放大,被别有用心者断章取义、歪曲解读或恶意炒作,在全社会引发轩然大波,传递错误的信号,扭曲人们的价值取向。因此,高校应建立应对机制,懂得趋利避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信息传播上“跨界、融合、连接一切”的优势,加强网上师德教育工作。首先要抢占先机,占据舆论主导地位,通过校园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校园广播等,传播正能量,赢得主动权,掌握话语权,及时遏制负面信息传播路径与传播形式,在高校构建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3]。其次,高校应能洞悉时事动态,对网络上的热点事件、高校教师关注的热点问题,特别是容易混淆视听的网络杂音,敢于发声、主动亮剑,用事实真相压制流言蜚语,用正能量照亮社会阴暗面。
(2)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理论学习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师应养成不断学习的习惯,做到“活到老,学到老”,根据“互联网+”时代的特点不断改进优化教学活动。善于接受新兴事物,并懂得去伪存真,在教学实践中克己奉公、严于律己,做好思想政治自查工作,经常自我反省,沉下心思考,用新兴的理论武装自己。在思维中搭建一套完备的职业道德理论体系,不断用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来鞭策自我,巩固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学生们学习的好榜样。
(3)健全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评价机制。
即对高校教师的教学质量、效果和取得的业绩作出科学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建立奖优罚劣,奖勤罚懒的机制。健全评价机制的核心是依法治校,严格执行问责制度,创新、完善管控机制与风险防范机制。对于出现严重工作失职和以权谋私、假公济私等行为的教师问责到底,对于严重损害高校形象的教师绝不姑息,根据法律法规和校纪校规严肃处理。严防“唯利是图”、斤斤计较、个人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大行其道,弘扬团队意识、奉献精神,帮助高校教师形成立德树人的职业道德修养,形成育人为本的格局,使高校成为教师展示个人才能、体现个人价值、实现个人理想的平台。
参考文献
[1]郑雅婷. “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和技能修养浅析[J]. 经济研究导刊,2016(28):134-135.
[2]姚玉平,喻琼,仝双梅,张俊霞. “互联网+教育”视域下高校岗前培训中师德教育刍议[J]. 知識经济,2018(12):143+145.
[3]黄玉,闫凯. 浅析校园网络借贷的风险管理[J]. 现代经济信息,2017(01):295+297.
高瑞松(1990.1-),男,汉族,湖北武汉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湖北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 湖北省 武汉市 43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