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作为科学,它要求“真”;作为艺术,它要求“美”。它既要遵循教育的一般规律,根据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潜力;又要注重语文的人文价值,发掘其中的美学因素,给学生以美的启迪和陶冶。也就是说,语文教学要重视审美教育,要让学生从语文中发现美,感受美。在鲁迅小说《药》的教学中,我把最能体现鲁迅写作特色的标题、人名、比喻和动词等当作重点来讲,把学生引向一个美的世界。让学生在“美”中学习知识,掌握作文技巧,获得精神愉悦,达到快乐教育的目的,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绝妙的标题
人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过眼睛这个窗户可以透视人的内心活动。我们也常把文章的标题叫做“文眼”。那么透过文题这个“眼睛”,也能看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文章的主题思想。《药》这一标题就起到了“眼睛”的作用,它向人们展示出极其丰富的内涵。
首先,《药》只用一个字就概括了文章的全部内容和情节。华老栓为了治愈儿子的痨病,半夜三更,揣上积攒不易的钱去刑场买“药”(买“药”);华老栓拿着“药”仿佛抱着十世单传的婴儿,满怀希望地劝儿子服“药”(吃“药”);茶客们在茶馆里议论关于“药”的事(谈“药”);华小栓服“药”无效而亡(“药”效)。买“药”——吃“药”——谈“药”——“药”效,处处不离一个“药”字,“药”成为贯穿全篇、统帅全局的一条主线。
其次,以“药”为题还有其深刻的寓意。第一,通过描写华老栓以人血为“药”,为儿子治病,深信“药”到就能病除,“收获许多幸福”,结果却适得其反,耽搁了儿子的疾病,断送了儿子的性命,深刻地批判了国民的迷信、落后、愚昧。第二,以“药”为题,给人以启迪:中国人民在水深火热中挣扎着,中华民族被各种痼疾折磨着。那么,怎样才能救国救民呢?“药”启发人们寻找救国救民的“灵丹妙药”。第三,革命者夏瑜抛家别母,英勇斗争,目的就是为了推翻帝制,把像华老栓这样的劳苦大众从苦难的深渊中拯救出来,把“大清的天下”变为“我们大家的”。然而,可悲的是,夏瑜从事什么事业,国民浑然不知。夏瑜的牺牲不仅没有唤醒人们起来斗争,反而被华老栓作为“药”给儿子吃了;在他就义之时,国民还去看热闹,脖子伸得长长的,“仿佛许多鸭”;夏瑜的所谓大逆不道,茶客们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甚至“告密”而使他身陷囹圄的竟然是他的伯父“夏三爷”;更可悲的是:就连他的母亲去给他上坟,脸上还带着“羞愧的颜色”,需要“硬着头皮”走到左边的坟前(左边是革命者的坟)。所有这些,一方面反映了国民的政治麻木、不清醒、不觉悟,另一方面也深刻批判了辛亥革命没有唤醒民众。它使人们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如果不去动员群众参加革命,只凭少数人的孤军奋战,不可能成为挽救中华民族衰亡的良“药”。
由此可见,以“药”为题,语意双关。既指治病之“药”——人血馒头,又指救国救民之“药”——发动群众。南宋诗人姜夔提倡“语贵含蓄”。“药”的这种“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含而不露,意在言外,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美感。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深刻领悟,对于诱发学生的同情心、热爱真善美、痛恨一切丑恶现象和落后思想,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巧妙的人名
人的名字,是一个代号,一个生命的密码,一个区别于他人的最本质的标识。所以每个人的名字都不是随便起的,都有讲究,或者包含深刻的寓意,或者打有时代的烙印,或者寄予长辈的期望,或者表白自己的一种志向和抱负。作家给作品中的主人公起名更是绞尽脑汁、煞费苦心。鲁迅在《药》中的取名一语双关、妙不可言。作品中的主人公取名为华老栓:“华”者华夏,“老”者百姓,“栓”者麻木、堵塞、迟钝之意。老栓是老迟钝,小栓是小麻木,爷俩都不清醒。一老一小,两个人名寓意着当时中国人民的麻木迟钝,这是很有概括性、典型性的。
小说《药》是以秋瑾就义为背景的,因而鲁迅将小说中被害的主人公名字取为夏瑜。仔细想想,不难发现“秋瑾”和“夏瑜”两个名字是有其内在联系的。 “夏”和“秋”都是季节名称,“瑜”和“瑾”都是美玉,再加上刑场设在“古□亭口”,秋瑾就是在绍兴“轩亭口”就义的(白色恐怖时期,不便明示革命者就义地点,所以用“□”代替“轩”,让读者去意会),作者用夏瑜的牺牲来暗示秋瑾的就义,这是显而易见的。
人名起得妙,姓氏取得神。鲁迅先生将悲剧的两家取为“华”、“夏”两姓,把二者联系在一起就是“华夏”。“华夏”不就是“中华民族”吗?由此看来,作者的意图是用“华夏”两家的悲剧,来反映中华民族的悲剧。夏家(辛亥革命的代表)没有唤醒民众,没有发动群众;华家(国民的代表)没有觉悟起来,没有同革命者一起推翻帝制。那么如何让悲剧不再重演呢?答案是要发动群众,使国民觉悟起来,这才是救国救民的对症之“药”。
鲁迅在这里用美妙而寓意深刻的人名、形象而生动的联想,使学生从这里发现了美,并在这美的意境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高自己爱国爱民的道德境界。
三、形象的比喻
鲁迅先生是很重视语言修辞的。他曾说过:“作文的人,因为不能修辞,于是也就不能达意。”看来修辞可以使语言这一交际工具充分地发挥作用,更好地表情达意,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鲁迅很注重修辞,突出事物特点,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尤其长于提炼比喻句,给人形象、生动、贴切的美感。这在《药》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仅举三例说明之。
1.“仰起头两面一望,只见许多古怪的人,三三两两,鬼似的在那里徘徊……”
这是华老栓为儿子买“药”时五更天在刑场上看到的情景。把徘徊中的人比喻成“鬼”。这个比喻看来平常,没有什么新奇之处,但它却有着不同凡响的意蕴:(1)刑场是杀人的地方,想起来就让人毛骨悚然,更何况是在五更天的时候,满脑子封建迷信思想的华老栓由人影马上联想到“鬼”,是很自然的。(2)华老栓心里有“鬼”。人家即将被杀头,自己还要用人家的血给儿子治病,于心不忍,于心不安。(3)“鬼”最能体现五更天刑场恐怖、紧张、阴森、可怕的气氛。用“鬼”比喻人影再形象不过了。
2.“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向上提着。”
鲁迅就像一个高明的画家,画出了看客们在夏瑜就义时看热闹的背影。这一比喻妙就妙在鲁迅把伸长脖子的人比喻为“鸭”,而不是鸡,也不是鹤,更不是长颈鹿。这是因为“鸭”被人们视为愚笨、丑陋的典型(如丑小鸭)。用“鸭子”比喻看客们的样子不仅形象,而且神似,形神俱佳地刻画了国民的灵魂:愚昧、麻木、不觉悟。
3.“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两面都已埋得层层迭迭,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
“死刑和瘐毙的人”,也就是所谓的政治犯——革命者。这一比喻,作者给“馒头”前加了“祝寿”,而非“做满月”或者是“结婚”,很显然作者这个比喻还是有它深刻的寓意的。比喻的前后形成鲜明的对照,一方面穷人和革命者的坟“层层迭迭”(极言坟冢之多),一方面阔人家里在祝寿,馒头磊得层层叠叠,让人联想到统治阶级的幸福、长寿是建立在穷人的痛苦、短命之上的。这就深刻揭露了统治阶级凶残的本质,揭示了当时的时代背景。
四、准确的动词
鲁迅善于锤炼语言,尤其是注重对动作的描写,动词运用准确、生动,能活画出人物的性格,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如课文中有一段关于华老栓和康大叔买卖人血馒头的描写,其内容是:“(康大叔)抢过灯笼(华老栓去刑场时天还没亮,打着灯笼),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这里描写了康大叔的一系列动作:抢、扯、裹、塞。用“抢”而不用“夺”,“抢”是趁人不备的动作,是出乎对方预料之外的动作;而“夺”包含往回拽的意思,而华老栓根本不可能有往回“拽”的动作,因为康大叔急于把华老栓的钱装到自己腰包,所以动作来得快,华老栓还没来得及反应,灯笼已经到了康大叔手里了,这更加突现出康大叔的贪婪、凶恶、心情的急切。同样“扯”和“裹”也写出了康大叔动作的利索、粗鲁。 用“塞”不用“递”,是因为如果用“递”的话,那就得有一个“接”的动作,而华老栓迷信胆怯,心里有鬼,他不可能痛痛快快地接过人血馒头。而康大叔又怕华老栓反悔,于是硬把人血馒头“塞”给他,用“塞”比用“递”准确。
这里的动作描写生动、形象,把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人对康大叔油然而生一种憎恶感情。
总而言之,无论是标题、人名,还是比喻、动词,《药》都匠心独具、绝妙无比,给人以美的启迪、美的享受。我通过对《药》的教学,让学生从语文中发现美,感受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健全、高尚的人格,收到了教学、思想双丰收的硕果。
(任美玲,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一、绝妙的标题
人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过眼睛这个窗户可以透视人的内心活动。我们也常把文章的标题叫做“文眼”。那么透过文题这个“眼睛”,也能看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文章的主题思想。《药》这一标题就起到了“眼睛”的作用,它向人们展示出极其丰富的内涵。
首先,《药》只用一个字就概括了文章的全部内容和情节。华老栓为了治愈儿子的痨病,半夜三更,揣上积攒不易的钱去刑场买“药”(买“药”);华老栓拿着“药”仿佛抱着十世单传的婴儿,满怀希望地劝儿子服“药”(吃“药”);茶客们在茶馆里议论关于“药”的事(谈“药”);华小栓服“药”无效而亡(“药”效)。买“药”——吃“药”——谈“药”——“药”效,处处不离一个“药”字,“药”成为贯穿全篇、统帅全局的一条主线。
其次,以“药”为题还有其深刻的寓意。第一,通过描写华老栓以人血为“药”,为儿子治病,深信“药”到就能病除,“收获许多幸福”,结果却适得其反,耽搁了儿子的疾病,断送了儿子的性命,深刻地批判了国民的迷信、落后、愚昧。第二,以“药”为题,给人以启迪:中国人民在水深火热中挣扎着,中华民族被各种痼疾折磨着。那么,怎样才能救国救民呢?“药”启发人们寻找救国救民的“灵丹妙药”。第三,革命者夏瑜抛家别母,英勇斗争,目的就是为了推翻帝制,把像华老栓这样的劳苦大众从苦难的深渊中拯救出来,把“大清的天下”变为“我们大家的”。然而,可悲的是,夏瑜从事什么事业,国民浑然不知。夏瑜的牺牲不仅没有唤醒人们起来斗争,反而被华老栓作为“药”给儿子吃了;在他就义之时,国民还去看热闹,脖子伸得长长的,“仿佛许多鸭”;夏瑜的所谓大逆不道,茶客们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甚至“告密”而使他身陷囹圄的竟然是他的伯父“夏三爷”;更可悲的是:就连他的母亲去给他上坟,脸上还带着“羞愧的颜色”,需要“硬着头皮”走到左边的坟前(左边是革命者的坟)。所有这些,一方面反映了国民的政治麻木、不清醒、不觉悟,另一方面也深刻批判了辛亥革命没有唤醒民众。它使人们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如果不去动员群众参加革命,只凭少数人的孤军奋战,不可能成为挽救中华民族衰亡的良“药”。
由此可见,以“药”为题,语意双关。既指治病之“药”——人血馒头,又指救国救民之“药”——发动群众。南宋诗人姜夔提倡“语贵含蓄”。“药”的这种“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含而不露,意在言外,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美感。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深刻领悟,对于诱发学生的同情心、热爱真善美、痛恨一切丑恶现象和落后思想,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巧妙的人名
人的名字,是一个代号,一个生命的密码,一个区别于他人的最本质的标识。所以每个人的名字都不是随便起的,都有讲究,或者包含深刻的寓意,或者打有时代的烙印,或者寄予长辈的期望,或者表白自己的一种志向和抱负。作家给作品中的主人公起名更是绞尽脑汁、煞费苦心。鲁迅在《药》中的取名一语双关、妙不可言。作品中的主人公取名为华老栓:“华”者华夏,“老”者百姓,“栓”者麻木、堵塞、迟钝之意。老栓是老迟钝,小栓是小麻木,爷俩都不清醒。一老一小,两个人名寓意着当时中国人民的麻木迟钝,这是很有概括性、典型性的。
小说《药》是以秋瑾就义为背景的,因而鲁迅将小说中被害的主人公名字取为夏瑜。仔细想想,不难发现“秋瑾”和“夏瑜”两个名字是有其内在联系的。 “夏”和“秋”都是季节名称,“瑜”和“瑾”都是美玉,再加上刑场设在“古□亭口”,秋瑾就是在绍兴“轩亭口”就义的(白色恐怖时期,不便明示革命者就义地点,所以用“□”代替“轩”,让读者去意会),作者用夏瑜的牺牲来暗示秋瑾的就义,这是显而易见的。
人名起得妙,姓氏取得神。鲁迅先生将悲剧的两家取为“华”、“夏”两姓,把二者联系在一起就是“华夏”。“华夏”不就是“中华民族”吗?由此看来,作者的意图是用“华夏”两家的悲剧,来反映中华民族的悲剧。夏家(辛亥革命的代表)没有唤醒民众,没有发动群众;华家(国民的代表)没有觉悟起来,没有同革命者一起推翻帝制。那么如何让悲剧不再重演呢?答案是要发动群众,使国民觉悟起来,这才是救国救民的对症之“药”。
鲁迅在这里用美妙而寓意深刻的人名、形象而生动的联想,使学生从这里发现了美,并在这美的意境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高自己爱国爱民的道德境界。
三、形象的比喻
鲁迅先生是很重视语言修辞的。他曾说过:“作文的人,因为不能修辞,于是也就不能达意。”看来修辞可以使语言这一交际工具充分地发挥作用,更好地表情达意,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鲁迅很注重修辞,突出事物特点,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尤其长于提炼比喻句,给人形象、生动、贴切的美感。这在《药》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仅举三例说明之。
1.“仰起头两面一望,只见许多古怪的人,三三两两,鬼似的在那里徘徊……”
这是华老栓为儿子买“药”时五更天在刑场上看到的情景。把徘徊中的人比喻成“鬼”。这个比喻看来平常,没有什么新奇之处,但它却有着不同凡响的意蕴:(1)刑场是杀人的地方,想起来就让人毛骨悚然,更何况是在五更天的时候,满脑子封建迷信思想的华老栓由人影马上联想到“鬼”,是很自然的。(2)华老栓心里有“鬼”。人家即将被杀头,自己还要用人家的血给儿子治病,于心不忍,于心不安。(3)“鬼”最能体现五更天刑场恐怖、紧张、阴森、可怕的气氛。用“鬼”比喻人影再形象不过了。
2.“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向上提着。”
鲁迅就像一个高明的画家,画出了看客们在夏瑜就义时看热闹的背影。这一比喻妙就妙在鲁迅把伸长脖子的人比喻为“鸭”,而不是鸡,也不是鹤,更不是长颈鹿。这是因为“鸭”被人们视为愚笨、丑陋的典型(如丑小鸭)。用“鸭子”比喻看客们的样子不仅形象,而且神似,形神俱佳地刻画了国民的灵魂:愚昧、麻木、不觉悟。
3.“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两面都已埋得层层迭迭,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
“死刑和瘐毙的人”,也就是所谓的政治犯——革命者。这一比喻,作者给“馒头”前加了“祝寿”,而非“做满月”或者是“结婚”,很显然作者这个比喻还是有它深刻的寓意的。比喻的前后形成鲜明的对照,一方面穷人和革命者的坟“层层迭迭”(极言坟冢之多),一方面阔人家里在祝寿,馒头磊得层层叠叠,让人联想到统治阶级的幸福、长寿是建立在穷人的痛苦、短命之上的。这就深刻揭露了统治阶级凶残的本质,揭示了当时的时代背景。
四、准确的动词
鲁迅善于锤炼语言,尤其是注重对动作的描写,动词运用准确、生动,能活画出人物的性格,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如课文中有一段关于华老栓和康大叔买卖人血馒头的描写,其内容是:“(康大叔)抢过灯笼(华老栓去刑场时天还没亮,打着灯笼),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这里描写了康大叔的一系列动作:抢、扯、裹、塞。用“抢”而不用“夺”,“抢”是趁人不备的动作,是出乎对方预料之外的动作;而“夺”包含往回拽的意思,而华老栓根本不可能有往回“拽”的动作,因为康大叔急于把华老栓的钱装到自己腰包,所以动作来得快,华老栓还没来得及反应,灯笼已经到了康大叔手里了,这更加突现出康大叔的贪婪、凶恶、心情的急切。同样“扯”和“裹”也写出了康大叔动作的利索、粗鲁。 用“塞”不用“递”,是因为如果用“递”的话,那就得有一个“接”的动作,而华老栓迷信胆怯,心里有鬼,他不可能痛痛快快地接过人血馒头。而康大叔又怕华老栓反悔,于是硬把人血馒头“塞”给他,用“塞”比用“递”准确。
这里的动作描写生动、形象,把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人对康大叔油然而生一种憎恶感情。
总而言之,无论是标题、人名,还是比喻、动词,《药》都匠心独具、绝妙无比,给人以美的启迪、美的享受。我通过对《药》的教学,让学生从语文中发现美,感受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健全、高尚的人格,收到了教学、思想双丰收的硕果。
(任美玲,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