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的标题、人名、比喻和动词

来源 :现代语文(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zhong99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作为科学,它要求“真”;作为艺术,它要求“美”。它既要遵循教育的一般规律,根据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潜力;又要注重语文的人文价值,发掘其中的美学因素,给学生以美的启迪和陶冶。也就是说,语文教学要重视审美教育,要让学生从语文中发现美,感受美。在鲁迅小说《药》的教学中,我把最能体现鲁迅写作特色的标题、人名、比喻和动词等当作重点来讲,把学生引向一个美的世界。让学生在“美”中学习知识,掌握作文技巧,获得精神愉悦,达到快乐教育的目的,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绝妙的标题
  
  人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过眼睛这个窗户可以透视人的内心活动。我们也常把文章的标题叫做“文眼”。那么透过文题这个“眼睛”,也能看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文章的主题思想。《药》这一标题就起到了“眼睛”的作用,它向人们展示出极其丰富的内涵。
  首先,《药》只用一个字就概括了文章的全部内容和情节。华老栓为了治愈儿子的痨病,半夜三更,揣上积攒不易的钱去刑场买“药”(买“药”);华老栓拿着“药”仿佛抱着十世单传的婴儿,满怀希望地劝儿子服“药”(吃“药”);茶客们在茶馆里议论关于“药”的事(谈“药”);华小栓服“药”无效而亡(“药”效)。买“药”——吃“药”——谈“药”——“药”效,处处不离一个“药”字,“药”成为贯穿全篇、统帅全局的一条主线。
  其次,以“药”为题还有其深刻的寓意。第一,通过描写华老栓以人血为“药”,为儿子治病,深信“药”到就能病除,“收获许多幸福”,结果却适得其反,耽搁了儿子的疾病,断送了儿子的性命,深刻地批判了国民的迷信、落后、愚昧。第二,以“药”为题,给人以启迪:中国人民在水深火热中挣扎着,中华民族被各种痼疾折磨着。那么,怎样才能救国救民呢?“药”启发人们寻找救国救民的“灵丹妙药”。第三,革命者夏瑜抛家别母,英勇斗争,目的就是为了推翻帝制,把像华老栓这样的劳苦大众从苦难的深渊中拯救出来,把“大清的天下”变为“我们大家的”。然而,可悲的是,夏瑜从事什么事业,国民浑然不知。夏瑜的牺牲不仅没有唤醒人们起来斗争,反而被华老栓作为“药”给儿子吃了;在他就义之时,国民还去看热闹,脖子伸得长长的,“仿佛许多鸭”;夏瑜的所谓大逆不道,茶客们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甚至“告密”而使他身陷囹圄的竟然是他的伯父“夏三爷”;更可悲的是:就连他的母亲去给他上坟,脸上还带着“羞愧的颜色”,需要“硬着头皮”走到左边的坟前(左边是革命者的坟)。所有这些,一方面反映了国民的政治麻木、不清醒、不觉悟,另一方面也深刻批判了辛亥革命没有唤醒民众。它使人们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如果不去动员群众参加革命,只凭少数人的孤军奋战,不可能成为挽救中华民族衰亡的良“药”。
  由此可见,以“药”为题,语意双关。既指治病之“药”——人血馒头,又指救国救民之“药”——发动群众。南宋诗人姜夔提倡“语贵含蓄”。“药”的这种“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含而不露,意在言外,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美感。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深刻领悟,对于诱发学生的同情心、热爱真善美、痛恨一切丑恶现象和落后思想,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巧妙的人名
  
  人的名字,是一个代号,一个生命的密码,一个区别于他人的最本质的标识。所以每个人的名字都不是随便起的,都有讲究,或者包含深刻的寓意,或者打有时代的烙印,或者寄予长辈的期望,或者表白自己的一种志向和抱负。作家给作品中的主人公起名更是绞尽脑汁、煞费苦心。鲁迅在《药》中的取名一语双关、妙不可言。作品中的主人公取名为华老栓:“华”者华夏,“老”者百姓,“栓”者麻木、堵塞、迟钝之意。老栓是老迟钝,小栓是小麻木,爷俩都不清醒。一老一小,两个人名寓意着当时中国人民的麻木迟钝,这是很有概括性、典型性的。
  小说《药》是以秋瑾就义为背景的,因而鲁迅将小说中被害的主人公名字取为夏瑜。仔细想想,不难发现“秋瑾”和“夏瑜”两个名字是有其内在联系的。 “夏”和“秋”都是季节名称,“瑜”和“瑾”都是美玉,再加上刑场设在“古□亭口”,秋瑾就是在绍兴“轩亭口”就义的(白色恐怖时期,不便明示革命者就义地点,所以用“□”代替“轩”,让读者去意会),作者用夏瑜的牺牲来暗示秋瑾的就义,这是显而易见的。
  人名起得妙,姓氏取得神。鲁迅先生将悲剧的两家取为“华”、“夏”两姓,把二者联系在一起就是“华夏”。“华夏”不就是“中华民族”吗?由此看来,作者的意图是用“华夏”两家的悲剧,来反映中华民族的悲剧。夏家(辛亥革命的代表)没有唤醒民众,没有发动群众;华家(国民的代表)没有觉悟起来,没有同革命者一起推翻帝制。那么如何让悲剧不再重演呢?答案是要发动群众,使国民觉悟起来,这才是救国救民的对症之“药”。
  鲁迅在这里用美妙而寓意深刻的人名、形象而生动的联想,使学生从这里发现了美,并在这美的意境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高自己爱国爱民的道德境界。
  
  三、形象的比喻
  
  鲁迅先生是很重视语言修辞的。他曾说过:“作文的人,因为不能修辞,于是也就不能达意。”看来修辞可以使语言这一交际工具充分地发挥作用,更好地表情达意,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鲁迅很注重修辞,突出事物特点,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尤其长于提炼比喻句,给人形象、生动、贴切的美感。这在《药》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仅举三例说明之。
  
  1.“仰起头两面一望,只见许多古怪的人,三三两两,鬼似的在那里徘徊……”
  这是华老栓为儿子买“药”时五更天在刑场上看到的情景。把徘徊中的人比喻成“鬼”。这个比喻看来平常,没有什么新奇之处,但它却有着不同凡响的意蕴:(1)刑场是杀人的地方,想起来就让人毛骨悚然,更何况是在五更天的时候,满脑子封建迷信思想的华老栓由人影马上联想到“鬼”,是很自然的。(2)华老栓心里有“鬼”。人家即将被杀头,自己还要用人家的血给儿子治病,于心不忍,于心不安。(3)“鬼”最能体现五更天刑场恐怖、紧张、阴森、可怕的气氛。用“鬼”比喻人影再形象不过了。
  
  2.“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向上提着。”
  鲁迅就像一个高明的画家,画出了看客们在夏瑜就义时看热闹的背影。这一比喻妙就妙在鲁迅把伸长脖子的人比喻为“鸭”,而不是鸡,也不是鹤,更不是长颈鹿。这是因为“鸭”被人们视为愚笨、丑陋的典型(如丑小鸭)。用“鸭子”比喻看客们的样子不仅形象,而且神似,形神俱佳地刻画了国民的灵魂:愚昧、麻木、不觉悟。
  
  3.“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两面都已埋得层层迭迭,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
  “死刑和瘐毙的人”,也就是所谓的政治犯——革命者。这一比喻,作者给“馒头”前加了“祝寿”,而非“做满月”或者是“结婚”,很显然作者这个比喻还是有它深刻的寓意的。比喻的前后形成鲜明的对照,一方面穷人和革命者的坟“层层迭迭”(极言坟冢之多),一方面阔人家里在祝寿,馒头磊得层层叠叠,让人联想到统治阶级的幸福、长寿是建立在穷人的痛苦、短命之上的。这就深刻揭露了统治阶级凶残的本质,揭示了当时的时代背景。
  
  四、准确的动词
  
  鲁迅善于锤炼语言,尤其是注重对动作的描写,动词运用准确、生动,能活画出人物的性格,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如课文中有一段关于华老栓和康大叔买卖人血馒头的描写,其内容是:“(康大叔)抢过灯笼(华老栓去刑场时天还没亮,打着灯笼),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这里描写了康大叔的一系列动作:抢、扯、裹、塞。用“抢”而不用“夺”,“抢”是趁人不备的动作,是出乎对方预料之外的动作;而“夺”包含往回拽的意思,而华老栓根本不可能有往回“拽”的动作,因为康大叔急于把华老栓的钱装到自己腰包,所以动作来得快,华老栓还没来得及反应,灯笼已经到了康大叔手里了,这更加突现出康大叔的贪婪、凶恶、心情的急切。同样“扯”和“裹”也写出了康大叔动作的利索、粗鲁。 用“塞”不用“递”,是因为如果用“递”的话,那就得有一个“接”的动作,而华老栓迷信胆怯,心里有鬼,他不可能痛痛快快地接过人血馒头。而康大叔又怕华老栓反悔,于是硬把人血馒头“塞”给他,用“塞”比用“递”准确。
  这里的动作描写生动、形象,把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人对康大叔油然而生一种憎恶感情。
  总而言之,无论是标题、人名,还是比喻、动词,《药》都匠心独具、绝妙无比,给人以美的启迪、美的享受。我通过对《药》的教学,让学生从语文中发现美,感受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健全、高尚的人格,收到了教学、思想双丰收的硕果。
  
  (任美玲,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其他文献
旅馆寒灯独不眠,  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  霜鬓明朝又一年。   ——高适《除夜作》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盛唐边塞诗人高适与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代表白居易的这两首诗,在艺术手法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两诗轻轻一提笔就说及思念之情,把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感情淋漓尽致地抒写了出来。为什么它们至今
期刊
先秦散文比喻多。不论是历史散文还是诸子散文,比喻比比皆是,而且都是用来说理论辩。先秦散文运用比喻多,是由于中国古人大抵偏爱具体形象,思维诗意化,领悟方式诗情化。运用比喻论事说理,正是诗情领悟式的思维方式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这种思维方式依赖于事物的相似性,利用比喻的多义性模糊性、想象的丰富性、意象的形象性,领悟事物、立论驳难,使论辩进退自如,给接受者以更广阔的悟道空间。这种思维方式,不是抽象概念的明
期刊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期刊
谢冕主编的《百年中国文学大系》中有一本尹昌龙著的《1985:延伸与转折》。尹著视1985年为中国当代文学的转折点。潘军在他的第一部随笔集《水磐》中,也视1986年前后为中国当代文学走向自觉的开始。可见,“‘文革’之后的文学史上,1985年是很重要的一年。”“1985年文化寻根意识的崛起却在政治和文化的多重关系下直接带动了文学上的实验,唤起作家、艺术家是对本体的自觉关注。”原因是复杂而深刻的。  “
期刊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扣门。    这首纪游抒情诗,是南宋爱国主义诗人陆游的名作之一。它写于孝宗乾道三年(1167)。在此之前,陆游曾任兴隆府通判,后来因为极力赞助张浚北伐,被投降派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黜还乡。诗人心中愤愤不平,对照诈伪的官场,于家乡纯朴的生活自
期刊
就像所有的历史现象一样,鲁迅及其思想在被广泛地诉说和祛蔽的同时,或因历史的或因现实的缘故人们也在有意或无意地制造着新的遮蔽,即使是一些虔诚的鲁迅研究者也不例外。这就需要有人穿越重重的历史积尘,不断地重新走近鲁迅,寻找历史的真实,打捞鲁迅的真思想和真精神。李新宇先生就是一位这样的人,《鲁迅的选择》(李新宇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以下简称《选择》)就是他探寻打捞鲁迅思想精神的文字呈示,也是他
期刊
《祝福》一文中提到与四叔的寒暄及其大骂新党之后,“谈话是总不投机的了,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 一“剩”字,把“我”的所谓亲情的淡漠、思想的隔膜、鲁镇的无聊和压抑一泻而出,“剩”字于此时此景承载了丰富的个人情怀,隐涵着丰富的传统背景、人生阅历。作为涉世不深的学生,只能通过反复阅读才能体悟个中滋味。  十几年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自己和同行的老师很少引导学生正确阅读。  2005年6月2
期刊
0.引言    IRC(Internet Relay Chat,网络即时聊天室)是一种同步的CMC(Comput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计算机媒体通信)交谈工具。在IRC中,人们可以通过文本打字来进行相互间的实时交谈。这个程序是由Jakko Oikarinen于1988年研制的。自那时起,伴随着互联网的崛起,网络聊天风靡了整个世界。一个以英语为媒介的“地球村”正悄然形成
期刊
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不仅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强烈的战斗性,而且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作者以独巨匠心的艺术手法,塑造了祥林嫂这一栩栩如生的典型形象,揭示了令人深省的社会问题。小说介绍祥林嫂的遭遇时,提到祥林嫂两次到鲁镇做女工,在讲述人们对她的称呼时,文中先后出现过三个结构相似的句子:    ①大家都叫她祥林嫂。  ②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  ③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  三个句子都是普通陈述句,句
期刊
在语文教学中,农村中学有优势吗?农村学校的主要优势是什么?人们可以用很多事实来证明农村学校不如城市学校,也可以用“天上人间”这个词来形容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的差别,这里也包括在农村学校工作的老师。我们不否认,农村环境苦,条件差,因为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长期以来,一些人看到的只是不利的方面,所以认为农村教育没有出路,我们农村教育的悲哀也在于此,语文教学的悲哀也在于此。因此,跟在城市中学后面,怨天尤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