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东西方文化交融的不断深化和民族音乐的迅猛发展,古老的中国竹笛也像琵琶二胡一样,经历着一个由民间形态向专业形态转变的历史性过程。无论是老一辈演奏家,还是近年来新涌现出来的一批优秀的青年演奏家,都从各自的角度为创建和发展新时代的笛乐艺术做出了贡献,使其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这一切,无一不是以民间式的师徒传承或学院式的综合教学作为基础的。如果不满足于现在已取得的成果,而是着眼未来,就不难发现,在目前的竹笛教学中,尚存在不少有待于解决的重要课题,亟需建立更加完善的教学体系。只有教学方向正确了,才能更好地提高学习竹笛的效率。
一、民间熏陶,口传心授
民间音乐源于民间、源于生活,以民间熏陶、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播,竹笛也是如此。像老一辈演奏家冯子存、赵松庭、陆春龄等,大多出身贫寒,长期生活在民间,有着深厚的民间音乐功底。同时,由于艺人的传授和自己的苦心摸索,使他们各自形成了独特的演奏风格。例如:冯子存先生创作的笛子独奏曲,具有丰富的艺术感染力,形成了自己热情奔放并富有浓郁的北方乡土气息的流派风格。又如:赵松庭先生在演奏风格上吸取民间曲牌,逐渐形成了委婉细腻并具有江南特色的流派风格。
二、模仿教学要与系统训练相结合
笛子教学大致有两种不同的方法。第一种:主课教师由民间艺人担任,以模仿教学、口传心授的方式,把自己掌握的独特风格、韵味传授给学生。第二种:笛子教学突破了单纯的模仿和口传心授的方式,各院校的笛子教师分别根据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和掌握的风格,编写了不同的训练教材。新编的教材大都包括两个部分:1、经过整理将各地不同流派的乐曲汇集在一起,使学生能掌握到多种风格,这就不可能局限在简单的模仿教学了。2、根据学生程度的高低不同,编写不同程度的练习曲。这种做法有一定的规范性,要求学生在气、指、舌三方面掌握良好的方法,然后进行节奏、音符、音准、音色的规范化训练,同时根据学生掌握吹奏技术的程度,布置相应的演奏曲目。
三、建立新的“技巧规范化与风格多样化相结合”的教学体系
在充分肯定数十年来我国竹笛教学取得重要成果的同时,不能不看到现在的形势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学中尚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十年来创作手法与风格的大幅度突破,特别是被誉为“新潮音乐”作品的出现和广为传播,对笛子的演奏技巧和表演提出了新的挑战,从而促成了笛子演奏艺术的重大变革。现就技巧规范化训练与风格多样化训练两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一点见解。
1.技巧规范化训练
无论何种风格,何种表现内涵的音乐,都要靠一定的技巧来完成。比如:在吹笛子时的气息、运指、吐音等都需要用科学的方法加以训练,才可能最终达到音乐表现的完美。那么,要进一步发展笛子的演奏艺术,首先就要建立系统的、科学的训练方法,运用系统化、精细化的练习曲。近十年来笛子演奏艺术发展之所以相当快,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重视基础技巧训练的结果。而在这方面做出开拓性工作的正是笛子艺术大师赵松庭先生。
严格地说,目前的大学毕业生,一般只能算是中等水平,特别突出的不多。其最根本的问题是节奏、音准、音色这样一些最基本的训练没有解决好,或者说基本功不扎实。中国音乐有它的特殊性,讲究速度和节奏的自由,而且还有很大的即兴成分。对这些特点,每一位学中国乐器的学生都应该很好地掌握。但是过分强调这一点,忽视了严格的规范化训练,则对学生的全面成长很不利。另外,新建立的技巧规范化训练体系的适应面应该大大拓宽,不仅能够演奏传统乐曲,还要能够演奏现代风格的作品。
2.风格多样化训练
风格是在特定的民俗和社会背景下产生的,要真正掌握好风格韵味,就必须熟悉特定的生活环境。如果说一个学生根本没有过这样的经历,仅仅关在琴房里靠教师口传心授,要想很地道地掌握好每一首乐曲的风格是非常困难的。何况社会的发展将会使农村逐渐城市化,原样的民俗环境也会逐渐改变,甚至在某些地区就根本不存在了。另外,在教学中还经常碰到这样的现象:教师教一首乐曲,学生一句一句,甚至一个一个音地模仿教师,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教学和练习,大体上可以掌握乐曲的风格。但是再换一首同样风格的乐曲恐怕还要从头学习,好像与前面学过的乐曲完全没有关系。就这样模仿一首再模仿一首,直到大学毕业都积累不了几首像样的传统曲目。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掌握传统乐曲风格问题,我个人认为,在建立科学的基本技巧训练体系的同时,还必须建立能够涵盖笛乐流派的风格训练体系。对此也许会产生不同看法,有人会提出,风格训练不能建立带有共性的训练法则。当然,一种风格都有它本身的属性,任何一种风格都有可变的一面和不可变的一面。而且在不同的流派风格中,也有共性存在。要把统一风格中不可变的一面和多种风格中共性的一面进行归纳后教给学生,当学生掌握了这些基本法则后,再配合对产生每种特定音乐风格的时代、社会和民俗文化背景的学习和比较研究,去了解和掌握每种风格可变的一面和不同风格的个性特征就变得容易多了。
总之,对中国竹笛艺术教学文化的存在、发展与研究,其意义不仅仅是将其作为中华民族一门传统乐器教学的传承加以论述,更重要的是,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中国竹笛艺术教学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几千年来一直强烈地影响着人们的音乐审美观和价值观。因此,研究中国竹笛艺术教学的发展与现状,必将使我们深刻认识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价值,对于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的向前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中国的竹笛艺术教学文化无疑将成为中华民族艺术教学乃至世界艺术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中国竹笛名曲荟萃》:[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4
2.《竹笛初级教程》: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3.《竹笛考级教程》: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5
【组稿编辑:鲍圣峰】
(作者单位:276017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第十八中学)
一、民间熏陶,口传心授
民间音乐源于民间、源于生活,以民间熏陶、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播,竹笛也是如此。像老一辈演奏家冯子存、赵松庭、陆春龄等,大多出身贫寒,长期生活在民间,有着深厚的民间音乐功底。同时,由于艺人的传授和自己的苦心摸索,使他们各自形成了独特的演奏风格。例如:冯子存先生创作的笛子独奏曲,具有丰富的艺术感染力,形成了自己热情奔放并富有浓郁的北方乡土气息的流派风格。又如:赵松庭先生在演奏风格上吸取民间曲牌,逐渐形成了委婉细腻并具有江南特色的流派风格。
二、模仿教学要与系统训练相结合
笛子教学大致有两种不同的方法。第一种:主课教师由民间艺人担任,以模仿教学、口传心授的方式,把自己掌握的独特风格、韵味传授给学生。第二种:笛子教学突破了单纯的模仿和口传心授的方式,各院校的笛子教师分别根据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和掌握的风格,编写了不同的训练教材。新编的教材大都包括两个部分:1、经过整理将各地不同流派的乐曲汇集在一起,使学生能掌握到多种风格,这就不可能局限在简单的模仿教学了。2、根据学生程度的高低不同,编写不同程度的练习曲。这种做法有一定的规范性,要求学生在气、指、舌三方面掌握良好的方法,然后进行节奏、音符、音准、音色的规范化训练,同时根据学生掌握吹奏技术的程度,布置相应的演奏曲目。
三、建立新的“技巧规范化与风格多样化相结合”的教学体系
在充分肯定数十年来我国竹笛教学取得重要成果的同时,不能不看到现在的形势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学中尚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十年来创作手法与风格的大幅度突破,特别是被誉为“新潮音乐”作品的出现和广为传播,对笛子的演奏技巧和表演提出了新的挑战,从而促成了笛子演奏艺术的重大变革。现就技巧规范化训练与风格多样化训练两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一点见解。
1.技巧规范化训练
无论何种风格,何种表现内涵的音乐,都要靠一定的技巧来完成。比如:在吹笛子时的气息、运指、吐音等都需要用科学的方法加以训练,才可能最终达到音乐表现的完美。那么,要进一步发展笛子的演奏艺术,首先就要建立系统的、科学的训练方法,运用系统化、精细化的练习曲。近十年来笛子演奏艺术发展之所以相当快,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重视基础技巧训练的结果。而在这方面做出开拓性工作的正是笛子艺术大师赵松庭先生。
严格地说,目前的大学毕业生,一般只能算是中等水平,特别突出的不多。其最根本的问题是节奏、音准、音色这样一些最基本的训练没有解决好,或者说基本功不扎实。中国音乐有它的特殊性,讲究速度和节奏的自由,而且还有很大的即兴成分。对这些特点,每一位学中国乐器的学生都应该很好地掌握。但是过分强调这一点,忽视了严格的规范化训练,则对学生的全面成长很不利。另外,新建立的技巧规范化训练体系的适应面应该大大拓宽,不仅能够演奏传统乐曲,还要能够演奏现代风格的作品。
2.风格多样化训练
风格是在特定的民俗和社会背景下产生的,要真正掌握好风格韵味,就必须熟悉特定的生活环境。如果说一个学生根本没有过这样的经历,仅仅关在琴房里靠教师口传心授,要想很地道地掌握好每一首乐曲的风格是非常困难的。何况社会的发展将会使农村逐渐城市化,原样的民俗环境也会逐渐改变,甚至在某些地区就根本不存在了。另外,在教学中还经常碰到这样的现象:教师教一首乐曲,学生一句一句,甚至一个一个音地模仿教师,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教学和练习,大体上可以掌握乐曲的风格。但是再换一首同样风格的乐曲恐怕还要从头学习,好像与前面学过的乐曲完全没有关系。就这样模仿一首再模仿一首,直到大学毕业都积累不了几首像样的传统曲目。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掌握传统乐曲风格问题,我个人认为,在建立科学的基本技巧训练体系的同时,还必须建立能够涵盖笛乐流派的风格训练体系。对此也许会产生不同看法,有人会提出,风格训练不能建立带有共性的训练法则。当然,一种风格都有它本身的属性,任何一种风格都有可变的一面和不可变的一面。而且在不同的流派风格中,也有共性存在。要把统一风格中不可变的一面和多种风格中共性的一面进行归纳后教给学生,当学生掌握了这些基本法则后,再配合对产生每种特定音乐风格的时代、社会和民俗文化背景的学习和比较研究,去了解和掌握每种风格可变的一面和不同风格的个性特征就变得容易多了。
总之,对中国竹笛艺术教学文化的存在、发展与研究,其意义不仅仅是将其作为中华民族一门传统乐器教学的传承加以论述,更重要的是,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中国竹笛艺术教学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几千年来一直强烈地影响着人们的音乐审美观和价值观。因此,研究中国竹笛艺术教学的发展与现状,必将使我们深刻认识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价值,对于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的向前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中国的竹笛艺术教学文化无疑将成为中华民族艺术教学乃至世界艺术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中国竹笛名曲荟萃》:[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4
2.《竹笛初级教程》: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3.《竹笛考级教程》: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5
【组稿编辑:鲍圣峰】
(作者单位:276017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第十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