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典诗歌结尾之艺术价值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nrychen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古典诗歌既要遵循格律限制构造语言,也要通过戛然而止的结尾来构建意想和意境,“无尾实有尾,无意则意深”,在境象合一时,猝然而收,戛然而止,创造更大的联想自由和更多的想象余地,最终熔炼为具有典型性的诗歌意境。
  关键词:意境结尾境象合一戛然而止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
  
  单就形式而言,诗歌绝对是一种语言简约而精粹的文学体裁。它充分运用格律、字法、章法和修辞等手法,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意义,真正体现了汉语言中言简意赅的独有特征,尤其是我国的古典诗歌。尽管也有《孔雀东南飞》等长篇叙事诗,但如果同样的故事用小说来表现的话,那么其篇幅相比较,长短自然见了分晓。然而我们却不能简单以篇幅来限制诗歌的含义,恰恰相反,诗人不仅要运用精练语言来抒情状物,还要艺术地设计语言来构建意想和意境,从而帮助读者在阅读的同时,头脑中也同时唤发想象和联想,激发顿悟和情感。
  在古典诗歌创作中,或抒情,或状物,或感怀,虽篇幅短小,字数寥寥,但前后衔接,语意完整,意境豁然。然而受格律的限制,大部分诗人却在创作时既在格律图纸中搭建了语言构造,又通过戛然而止的结尾反映出了深藏不露的深层意义,这就需要深厚的创作功底和敢于舍弃的勇气。
  “无尾实有尾,无意则意深”,是诗人创作的一个境界。许多诗人往往惟恐言不尽意,该收尾时不收尾,还要尽量添加,详说细述,反而画蛇添足,过犹不及,破坏了诗歌本身的意境和魅力。孰不知词在诗中,意在诗外。如柳宗元的《渔翁》: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本来前四句言有尽意无穷,表现了渔翁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然而后交代渔翁去向的两句,虽然孤立地看是佳句,但不免有些多余。故苏轼评价:“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熟味此诗有奇趣,然其尾两句,虽不必亦可。”后也有人说其“诗至‘欸乃一声山水绿’收束,颇有含蓄之致,实于不足之中见足。乃必籍云之相逐,点出‘无心’二字,政见其有心于‘无心’了,了无余蕴,是求其足乃转不足也”。可见,诗之韵味要让读者自己去体味,而不是直白告人。故而说,诗到极处,应止不止,反失情趣,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诗歌创作的困难在于舍而不在于取,往往有了舍才能有得。裁剪得体,勾勒得当,精有精的情趣,简有简的道理,失去的是累赘陈言,得到的是境界升腾。《漫斋语录》云:“用意十分,下语三分,可几风雅;下语六分,可追李杜。”其意犹如冰山,水面十之有一,水下十之有九,任何文学作品都是这个原则。诗句已尽而诗意无穷,当为诗歌收尾的理想艺术手法。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是古典诗歌创作的至高追求。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与其他文学体裁不同,古典诗歌深邃也好,简单也罢,绝非是因字取义,因面得意,它是把最大的意想空间留出来,由读者去思索和感悟,进而使读者之意境与诗人之意境相通,领会诗歌所具有的审美价值。而这其中意想空间都是在诗歌创作水银泻地的一刹那,猝然而收,戛然而止。如王昌龄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闺中的少妇无忧无虑,梳妆打扮,登楼赏春。然而杨柳萌发的新绿却触动了她的心弦,想起了远在他乡的夫婿,美好的时光却要在分离中度过,由此而生发无限的悔意。全诗到此结束,读者不禁要问:少妇因惧怕辜负青春而生悔意,她下一步要干什么,是蓦然回首,继续独守空房,还是一方尺素唤夫回归,亦或是难耐寂寞红杏出墙?从语面上看,诗歌的忽然收尾,确实给读者留下了众多的猜测。然而,从古典诗歌鉴赏的角度出发,只注意这些层面不免是对诗人意境和诗歌意境的亵渎。由陌头新绿与因其生发的忧愁交织在一起,浓浓的哀愁反衬出了怀春的少妇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爱情的执着。虽有忧愁和悔意,但生活意义却是积极的。在诗中,少妇随景生情,诗人也随景生情,进而达到情景交融,凸显诗歌主题的神韵和性灵。
  境生于象而超乎象。以象显境,以境照象,当然容易理解。意境超出于具体的象上,也就超越了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有了更大的联想自由和更多的想象余地。这些空间和余地必须通过及时准确的结尾体现出来,过早而象不能尽显境,过晚则境难以观照象。境象合一时,恰为收笔时,而不是源源不断地注解和补充,进而拖泥带水。如元稹的《行宫》: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行宫本皇家园地,本应富丽堂皇,然为寥落笼罩;鲜花本为鮮艳之物,却被寂寞环绕。繁华落尽,愈是辉煌也就愈是凄凉。而在这凄凉之中,几位头发已白的宫女,闲坐一起,谈论当年的玄宗。到此便没了下文,行宫结果如何,白头宫女命运如何,没有交代。实际上,这也不是本诗要表达的意图。诗歌通过行宫寂寞凄凉的气氛和宫女怀念当年的场景,表达的是这些表象背后的东西,是强大的唐朝自盛而衰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带给人们的深思。到此结束,无需赘言,意境既出,已经足够了。
  对有些诗歌来讲,结尾愈是突兀,留下的意想空间就可能愈大,其意境就可能愈深远。欣赏诗歌所表现的意境,必须注重突然结束时抛出的空间,注重对意境的深化和开拓。如有学者所言:
  “意境的深化与开拓,也就是意境典型化的过程。初始之境可能是印象最深刻的,但不一定是最本质的。初始之境可能是最有兴味的,但不一定是最深刻的。”
  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摒弃偶然、表面,强调本质、深刻,最终熔炼为具有典型性的意境,使诗歌的意想空间由远及近,由影显形,由虚而实。如卢纶的《塞下曲》: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前两句交代原因,后两句刻画画面。读到这里,读者一般都会急切盼望下文,队伍出发了没有,雪夜逐敌会出现什么意外,到底结果如何?从字面上看,这不是一首完整的诗。然而诗人要表达的同样不是描述内容的结果,而是戍边将士所面对的艰苦环境、紧张气氛及其英雄气概。这一切在短短的四句诗中已经体现得淋漓尽致,其余勿需多言。这样的结尾意味无穷而魅力十足。
  大多古典诗歌的内容并非晦涩难懂,有的甚至还比较简单,但往往意味隽永,诗意深邃。所以,欣赏古典诗歌时,不应简单以字面之意来臆断其是否完整和残缺,而要真正学会读,学会品,这就需要读者既要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还要有很好的文学修养。创作要有生活,鉴赏同样也要有生活。生活阅历的深浅决定了诗歌欣赏的深度,而文学修养则决定了读者欣赏的层次。诗歌欣赏涵盖了直觉、联想和推理等阶段。直觉是看其表,察其形;联想则是由直觉生发,产生与直觉相关的联系,其意已破其表,透其形,超越于诗外;而推理,则是读者将生活经验、联想情趣与诗歌内容联系起来,意境升华。如杜牧的《七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刘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深秋之夜,宫女使小扇扑打飞动的萤火虫,台阶冰冷如水,她却依旧坐在台阶上仰望牵牛星和织女星。从诗语句上看,结尾毫无疑问是不完整的,甚至其中的场景也有悖常理。结果是什么,一直到天亮吗,她的命运如何?没有交代,让人捉摸不透,一头雾水。此外,罗扇本为夏天纳凉之物,深秋还有什么用?既为宫女,戒律很严,又怎能深夜不睡,独自追逐萤火虫?夜深人静,寒气逼人,她为什么不回去睡觉,却一直看星星?然而只要我们突破其表象来分析,其中的奥妙就显露无遗,甚至令人拍案。场景有悖常理的原因是,宫女有着寂寞、无聊和被遗弃的命运。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她才有可能在深秋拿起盛夏的扇子,无聊地扑打萤火虫,痴痴地观看星星。而结尾两句中,她静静地做在冰凉的台阶上,看着牛郎织女星,想起了古老的传说,触动了她年轻火热的心。哪个少女不怀春,而对于这样的宫女来说,爱情和自由只能是天方夜谭。所以哀怨、无助、凄苦,甚至绝望,种种情感错综复杂,对真挚爱情的渴望和身世的不幸交织缠绕,令人寻味,令人叹息。诗写到这里,语言骤止,意境全出。
  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但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恰当准确的结尾同样画龙点睛,锦上添花。诗歌的语言应避免单一化,而是尽量附带多种意义,使之丰富和含蓄,造成广泛的联想。这种广泛的联想随着诗歌语言表述的深入,不断散发出各样的光彩,引人思索和探究,就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关键时刻,猝然而收,戛然而止,为全诗意境的凝聚和升华制造高潮,诗歌的语言创作就此结束,而意境的发掘构建才刚刚开始。
  
  参考文献:
  [1] (宋)惠洪:《冷斋夜话》。
  [2] 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12月。
  [3]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
  [4] 经本植:《中国古典诗歌写作学》,语文出版社,1999年。
  
  作者简介:赵胜潮,女,1971—,河北省涉县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学,工作单位:邯郸职业技术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艾丽丝·沃克,美国黑人小说家、诗人、短篇小说作家。她清晰地认识到女性主义必须联合男性,将他们看作妇女斗争的伙伴,才能赢得女性的独立与解放。而女性运动的未来发展目标并不仅局限于此,女性运动的终极目标是争取消除性别主义和其他形式的群体压迫。  关键词:女性主义自由解放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女权主义为女性告别受歧视地位,取得应有尊重和自我价值进行了不屈的战斗。然而长期的思
期刊
摘要李清照的心始终被现实生活困扰着,虽然具有大丈夫的豪迈个性,也不缺乏过人的才学,但是,无法超越现实的精神活动,使她不能够昂首挺胸地自由高歌,她的心灵始终带着枷锁,她只能深情地诉说,形成了婉约的创作风格。苏轼之所以能够坦然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是因为他的生命活动进入了超越性精神追求的层面,他实现了生命的自我圆成,所以不论面对多么困苦的处境,他的心灵能够无拘无束地自由放歌,成为豪放派的代表词人。  关键
期刊
摘要语言是具有能指和所指两个方面的符号系统,它们之间的张力构成了劳伦斯作品《鸟啼》的象征效果,使文本结构上具有双重性,作者用自己建立起的符号意象给读者带来一种审美愉悦。  关键词:能指所指第一涵义系统第二涵义系统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H006文献标识码:A    法国的罗兰·巴特认为文字有兩个系统:即能指系统和所指系统。他从两方面进行了探讨,当能指与所指、符号与对象的关系得以维持时,词义就与这两方
期刊
摘要 J·M·库切在《等待野蛮人》中运用梦境的描写,通过隐喻讲述了一个有关文明、人性和灵魂救赎的故事。其中梦境的演变、故事本身与梦境的两条线索的平行发展和交融,梦境中意象的塑造使整个故事成为一个发人深省的寓言。通过解读故事中的城堡、空白、蛮夷少女等意象,我们可以了解到库切通过这一故事所表达的对于古老非洲文化的敬仰,和对于善良人性的向往。  关键词:《等待野蛮人》梦境隐喻寓言  中图分类号:I106
期刊
摘要 东郭姜是西汉刘向《列女传》中典型的“红颜祸水”形象。通过考证对比《左传》中东郭姜的原型形象,分析东郭姜种种事迹的实质,我们发现她并不是导致崔家灭亡的根源。实际上,东郭姜的形象是刘向在其个人意识和当时社会政治背景的影响支配下,加入其个人的审美标准精心塑造的用作教化女性,并劝戒天子的反面形象。  关键词:《列女传》齐东郭姜刘向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    西汉刘向编撰的《古列
期刊
摘要诸葛亮的《出师表》自问世以来受到世人推崇,被视为文章之典范,清人吴楚材、吴调侯将其收入《古文观止》。纵观诸葛亮一生,他始终以儒家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提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通过修身实现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抱负。《出师表》所饱含的儒家思想是它成为“至文”的最重要的原因。  关键词:武侯出师表儒家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    诸葛亮的《出师表》持论通达严
期刊
摘要本文旨在用诺斯罗普·弗莱的神话原型理论来分析小说《死神迎接大主教》中的花园意象和沙漠意象,从而揭示出小说的探求主题,将人从原罪中拯救出来,重新恢复世人对天主教的信仰,建立人间乐园的主题,并由此分析小说所蕴含的深层含义。  关键词:花园荒漠原型意象《死神迎接大主教》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薇拉·凯瑟成功的文学叙述,加之清晰简洁的文风,使她在1929年被评论界誉
期刊
摘要元代著名文人马致远是“悲秋”文学主题的创作健将。其代表作《双调·夜行船·秋思》将一个生活在乱世的文人矛盾的内心情感状态表露无疑,并成为一段流传千古、荡气回肠的灵魂剖白,为后世人所称道。  关键词:马致远沉沦自赎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    悲秋是中国文人笔下经久不衰的创作主题。从文学创作的心理和价值而言,它体现出中国传统文艺美学中天人合一的审美趣味,即通过对于自然万物的体验
期刊
摘要对魏晋风度的内涵的诠释,在中国古代文学史和美学史的研究中可谓见仁见智,但有一点,似乎形成了共识,那就是魏晋时代对“人的主题”的全新认识,对“生命的发现和表达”成为那一时代最具代表的思想成果和艺术成果。  关键词:魏晋风度生命的发现生命的表达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    魏晋时代是一个极为特殊的时代,战争、混乱、苦难、痛苦、无常……同时也是一个精神自觉和个性解放的时代,后世将
期刊
摘要杨循吉前期的诗学思想既传统又叛逆,他主张全面师法盛唐、晚唐及宋代诗歌,其诗学体系将“法”、“情”、“境”三者并提,反对模拟,反对泥古。其后期诗学思想发生重要转变,主张创作应当一任性情,不拘格律与体裁,不为古人古法所限,对传统诗学体系进行了彻底颠覆。  关键词:杨循吉诗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    杨循吉(1457—1546)字君谦,号南峰,世称南峰先生,明代著名诗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