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知识面比较宽泛,如果没有系统的方法让孩子们深入地探索每一个知识细节,那肯定就会有知识漏洞。为此,我们要响应新课改以生为本的精神,从他们的认知规律出发灵活、生动的教学方式,激活孩子们的好奇心,牵引他们经过互动交流完成知识迁移。本文结合一线教学实践对怎样开展活泛教学进行几个角度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形象思维;活泛教学;互动交流
许多小学教师反馈孩子们提高成绩比较困难,客观地说语文知识面比较广,而卷面考察的知识点也很多,所以很容易发现学生的知识漏洞。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教学中结合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设定具体的教学方法,让孩子们能深入细节完善对知识的理解和认知。这样才能薄物细故,帮孩子们完善语文基础细节,这样才能全面提升语文素养,完善语文能力。鉴于此,我们就结合教学实践从下面几个角度说一说怎样利用有限时间设置活泛的课堂进行分析与讨论。
一、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和好奇心
小学生以形象认知为主,他们有很强的好奇心,对新鲜事物或趣味故事比较感兴趣。所以语文教学中为了能充分激活学生去主动、深度地学习语文知识,我们可以从趣味吸引和好奇心牵引两个角度入手。
1.用趣味来吸引学生
兴趣是主动学习和探索的源动力。小学生对新鲜事物和趣味故事以及朗朗上口的诗歌等都比较感兴趣。所以我们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趣味特点来设置教学方式,吸引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深入语文知识学习。现行的人教版教材也体现了这一特点,其中优选了许多趣味的故事来吸引孩子们学习语文知识,比如《盘古开天地》以神话故事、《孔子拜师》以历史故事和《奇怪的大石头》以科普故事等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让孩子们学习新知识。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学习的时候我们还可以通过多媒体动漫的方式让大家观赏,然后再设置问题进行启发,这样就能通过形象的方式来吸引学生,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用问题来抓住好奇心
如果语文教学只是让同学们朗读、默写和背诵,那学到的是表面的知识。为了让同学们通过深入思考和探究,学得语文知识的运用技巧,我们就得通过问题来抓住孩子们的好奇心,一次牵引他们对知识进行深入探究。
比如在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时,为了让孩子们学习到游记类文章的写作技巧。笔者就通过问题进行启发,引导他们深入思考:①这篇写景文有怎样的鲜明特点?②本文用了什么写作顺序?从哪些角度重点描写?③作者在首段进行了哪些交代……假如没有这些问题进行启发,同学们在阅读过程中肯定不能抓住这些隐藏的知识细节,这就无法学到对应的游记文写作技巧。
二、鼓励同学通过交流互动拓展知识
知识有自身生成和发展的过程,所以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揠苗助长。语文知识比较驳杂,许多观点是见仁见智的,我们需要做到的就是启发孩子们掌握正确的思考方法。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同学们获取更多的知识,我们就可以给孩子们流出互动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知识通过交流生发新的观点,拓展知识和能力。
例如人教版三年级教材中《美丽的小兴安岭》也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文。对于同学们来说,写景的方式和方法有很多种,所以对该文的理解我们也要是开放性的引导。先让他们通过阅读筛选经典的描写景物的句子,比如:几百里连成一片,就像绿色的海洋。然后我们可以给出一个类似的句子“几百里连成一片,到处都是绿色的数木”让孩子们去对比。在笔者的启发下同学们通过分析、讨论和对比,形象地认识到①句运用了比喻,这样让语句描写形象、生动,如此一来强化了学生对比喻句的理解和认知,让他们掌握了描景状物的技巧,潜移默化生成语言表达能力。可见这样的交流课堂,不但实现了“文本对话”,还让同学们在“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中拓展知识,发散思维,最终在体验知识生成和发展过程中完成内化迁移,生成能力。
三、切近生活的方式引导
知识来源于生活,小学语文知识在生活实际中有广泛的运用空间。所以我们要能结合生活中的形象案例来给同学指导语文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就拿大家都感到头痛的写作教学来说,许多小学生觉得写作缺乏素材,实际上生活中的各种素材俯拾皆是。我们只有引导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会观察、思考、积累,这样的作文才会有生命力。在学习了人教版4年级《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后,就组织同学们展开自主讨论:这封信对你有帮助吗?你妒嫉过别人吗?别人妒嫉过你吗?通过学习柯岩老师的回信你有什么想法?同学们通过阅读、分析和总结,结合自己的看法各抒己见,一时间亦轩亦轾,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明白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养成正确看待自己和他人的良好处世习惯。这样的焦点讨论,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同时也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对全面提升语文素养大有裨益。
本文是我结合教学实践对如何进行小学语文灵活教学的几点分析与理解。总而言之,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不能只顾自己说教,我们要将教学内容设置成契合小学生认知和发展的活泼的形式,只有这样才能吸引他们深入学习和互动探索,才能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薛润梅;巧设小学语文教学情境成就高效课堂[J];《内蒙古教育》, 2014(1):44-44.
[2]冯玉梅;巧设情境,让小学语文课堂充满活力[J];《启迪与智慧:教育》, 2015(5).
关键词:小学语文;形象思维;活泛教学;互动交流
许多小学教师反馈孩子们提高成绩比较困难,客观地说语文知识面比较广,而卷面考察的知识点也很多,所以很容易发现学生的知识漏洞。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教学中结合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设定具体的教学方法,让孩子们能深入细节完善对知识的理解和认知。这样才能薄物细故,帮孩子们完善语文基础细节,这样才能全面提升语文素养,完善语文能力。鉴于此,我们就结合教学实践从下面几个角度说一说怎样利用有限时间设置活泛的课堂进行分析与讨论。
一、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和好奇心
小学生以形象认知为主,他们有很强的好奇心,对新鲜事物或趣味故事比较感兴趣。所以语文教学中为了能充分激活学生去主动、深度地学习语文知识,我们可以从趣味吸引和好奇心牵引两个角度入手。
1.用趣味来吸引学生
兴趣是主动学习和探索的源动力。小学生对新鲜事物和趣味故事以及朗朗上口的诗歌等都比较感兴趣。所以我们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趣味特点来设置教学方式,吸引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深入语文知识学习。现行的人教版教材也体现了这一特点,其中优选了许多趣味的故事来吸引孩子们学习语文知识,比如《盘古开天地》以神话故事、《孔子拜师》以历史故事和《奇怪的大石头》以科普故事等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让孩子们学习新知识。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学习的时候我们还可以通过多媒体动漫的方式让大家观赏,然后再设置问题进行启发,这样就能通过形象的方式来吸引学生,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用问题来抓住好奇心
如果语文教学只是让同学们朗读、默写和背诵,那学到的是表面的知识。为了让同学们通过深入思考和探究,学得语文知识的运用技巧,我们就得通过问题来抓住孩子们的好奇心,一次牵引他们对知识进行深入探究。
比如在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时,为了让孩子们学习到游记类文章的写作技巧。笔者就通过问题进行启发,引导他们深入思考:①这篇写景文有怎样的鲜明特点?②本文用了什么写作顺序?从哪些角度重点描写?③作者在首段进行了哪些交代……假如没有这些问题进行启发,同学们在阅读过程中肯定不能抓住这些隐藏的知识细节,这就无法学到对应的游记文写作技巧。
二、鼓励同学通过交流互动拓展知识
知识有自身生成和发展的过程,所以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揠苗助长。语文知识比较驳杂,许多观点是见仁见智的,我们需要做到的就是启发孩子们掌握正确的思考方法。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同学们获取更多的知识,我们就可以给孩子们流出互动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知识通过交流生发新的观点,拓展知识和能力。
例如人教版三年级教材中《美丽的小兴安岭》也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文。对于同学们来说,写景的方式和方法有很多种,所以对该文的理解我们也要是开放性的引导。先让他们通过阅读筛选经典的描写景物的句子,比如:几百里连成一片,就像绿色的海洋。然后我们可以给出一个类似的句子“几百里连成一片,到处都是绿色的数木”让孩子们去对比。在笔者的启发下同学们通过分析、讨论和对比,形象地认识到①句运用了比喻,这样让语句描写形象、生动,如此一来强化了学生对比喻句的理解和认知,让他们掌握了描景状物的技巧,潜移默化生成语言表达能力。可见这样的交流课堂,不但实现了“文本对话”,还让同学们在“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中拓展知识,发散思维,最终在体验知识生成和发展过程中完成内化迁移,生成能力。
三、切近生活的方式引导
知识来源于生活,小学语文知识在生活实际中有广泛的运用空间。所以我们要能结合生活中的形象案例来给同学指导语文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就拿大家都感到头痛的写作教学来说,许多小学生觉得写作缺乏素材,实际上生活中的各种素材俯拾皆是。我们只有引导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会观察、思考、积累,这样的作文才会有生命力。在学习了人教版4年级《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后,就组织同学们展开自主讨论:这封信对你有帮助吗?你妒嫉过别人吗?别人妒嫉过你吗?通过学习柯岩老师的回信你有什么想法?同学们通过阅读、分析和总结,结合自己的看法各抒己见,一时间亦轩亦轾,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明白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养成正确看待自己和他人的良好处世习惯。这样的焦点讨论,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同时也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对全面提升语文素养大有裨益。
本文是我结合教学实践对如何进行小学语文灵活教学的几点分析与理解。总而言之,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不能只顾自己说教,我们要将教学内容设置成契合小学生认知和发展的活泼的形式,只有这样才能吸引他们深入学习和互动探索,才能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薛润梅;巧设小学语文教学情境成就高效课堂[J];《内蒙古教育》, 2014(1):44-44.
[2]冯玉梅;巧设情境,让小学语文课堂充满活力[J];《启迪与智慧:教育》, 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