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图形-背景理论在复句英译中的运用

来源 :疯狂英语·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anluo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依据图形-背景理论,从认知突显的角度探索汉语复句的英译过程。图形-背景理论中的图形在语言上指信息值高的突显信息;背景指信息值较低的参考信息,为烘托图形而存在。英语中主句具有图形的特征;从句、其它限定性短语具有背景的特征。汉句英译时将汉句的图形择定为译语的主句,首先译出;背景信息则以从句、短语的辅助形式随后补进。译语中信息的选择与布局取决于信息的突显等级和信息值。
  关键词:图形;背景;英译;信息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8)06-0136-5
  Abstract: Based on the figure-ground theory, complex sentence translation into English is studied with regard to the prominent view in cognition. In linguistics, “figure” refers to the prominent information with higher discourse weight while “ground” refers to the background information with lower discourse weight, which helps the figure information stand out prominently. The main sentence in English is characterized by figure whereas the clause or phrase is believed to serve as ground. In translation, the figure information should be first distinguished and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as the main sentence , followed by clauses or phrases as ground information. Information is selected and arranged on the basis of its prominence degree and discourse weight.
  Key words: figure, ground, English translation, information
  
  1. 引言
  
  汉英思维方式的差异导致了二者句型结构的不同,也构成了汉句英译的一大难点,尤其是长句、复句的翻译。虽然译句很难在各方面和原句都取得一致,但我们仍朝着这个目标进行着不懈的努力。认知语言学研究语言与知识的获得及其使用中的思维过程,其中的突显观(prominence view)主要讨论图形-背景理论(figure/groundtheory)在认知语言学研究中的应用。这种应用主要表现在介词词义的分析和句法结构的分析两个方面。本文试图用图形-背景理论来建构汉句英译的一种模式,旨在打开汉句英译的一种思路,以期英译的句子更接近于汉语的句式特点,符合汉语的表达规律。同时从一个新的视角阐明语言句式的表达式不完全是由语法规则制约的,它与人的认知方式有着必然的联系,人类认知体验决定语言形式。
  
  2. 图形-背景理论的主要内容
  
  图形-背景理论是丹麦心理学家Rubin在一个世纪前提出的,后由完形心理学家借鉴用于描写更复杂的知觉(主要是视觉和听觉)组织框架空间方位的方式。它源于心理学,是以突显原则为基础。当我们观察周围环境中某个物体时,通常会把这个物体作为知觉上突显的图形,而把环境作为背景,这就是突显原则。“图形”指某一认知概念或感知中突出的部分,即注意的焦点部分,有形状、结构、连续性等特殊属性,具有知觉突显性并处于背景前面;“背景”则是与图形相对的,为突出图形而衬托的部分,没有形状,无结构,具有均质性(uniform),即模糊、未分化的部分,人们在观看某一客体时,总是在未分化的背景中看到图形,所以背景处于图形后面。图形-背景同时存在于知觉场中,但不会同时被感知,图形在感知上比背景更突出、更容易被感知和记住。这就是所谓的图形-背景(figure/ground)理论。Ungerer和Schmid(2001)用图例的形式进一步说明了这种关系:
  


  由这幅图可以看出,如果以白色为背景,黑色部分很容易被看成一只花瓶;如果以黑色为背景,白色部分就可看成两个人的脸部侧面图。在通常情况下,人们不可能同时看到脸和花瓶。这一“脸-花瓶视觉”证明了人的认知能力和体验中的确存在着“知觉突显”。图形和背景的感知是人类体验的直接结果。“大量实验证明:图形的确定要遵循普雷格郎茨原则(the principle of Pragnanz),即通常把具有完形特征的物体、小的物体、容易移动或运动着的物体用作图形”。(朱厚敏,2005:105-107)Langacker(1987:144-146)则根据突显的程度对图形和背景进行了以下论述:“从印象上来看,一个情景中的图形是一个次结构,它在悉知上比其余部分(背景)要‘显眼’些,并且作为一个中心实体具有特殊的突显,情景围绕它组织起来,并为它提供一个环境。”他同时还指出图形与背景区别的一种自然体现:“与环境形成鲜明对比的一个相对密集的区域,具有被选作图形的强烈倾向”。所以图形是以一种有界的实体形式存在于或镶嵌于没有形状的介质——背景中,在背景的衬托下得以突显。有界性和内包性是图形的典型特征。这是视觉场上图形、背景的感知识别。
  首先将完形心理学中的图形-背景理论用于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是Talmy(Croft & Cruse, 2004: 56),他认为图形-背景原则是语言组织信息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图形是有待定位的概念,背景则是实施定位的概念。我们都知道视觉场中的图形与背景是以具体的实体为图形或背景的,而语言中的图形背景则有时是不确定的,可以是空间中运动事物或方位事件中相关的两个实体,构式为:主体—行为—行为标志或主体—行为—行为客体—行为标志。Langacker(1987:144-146)认为主—谓—补结构遵循图形-背景原则。主语是图形,比其它成分即背景更为突显,宾语是背景,谓语动词是图形和背景之间的关系。但语言中的图形背景也可以是在时间、因果、条件、让步或其它情景类型中彼此相关的两个事件,以主句、从句的形式表现。因此笔者认为,我们不妨将图形-背景原则拓展到复句,将主题句即主句视为图形,其它诸如表达时间、限制、处所、方式之类的事件视为背景来组织语句,完成从汉句到英句的形式和意义的转换。
  
  3. 复句英译中图形-背景理论的应用
  
  语言结构是约定俗成的,反映了特定语言群体观察世界的角度和逻辑思维及推理原则。首先,我们须知道英汉句式结构的特点。英语族人的哲学偏重的是严密的形式逻辑及理性,是“理性”哲学。英语在组词成句上表现为形合(hypotaxis)即重完整的形式结构,句子构建在主谓主轴上,在体现各种复杂的层次关系时运用外显标志的从句或短语的衔接手段揭示各组成成分之间语法关系和语义,从而使英语的复句表现为叠床架屋的立体结构,形象地说,就是以主谓为树干的树型结构,句子任何部分都可能再次分支,枝叶横生,呈现多层次性。主语和主题句突出,信息成分按信息值的高低呈线性排列,有秩序、有层次地围绕主题铺开。汉民族的哲学注重含蓄、内隐,是“悟性”哲学,汉语组词成句的最大特点是意合(parataxis),以表情达意为宗旨,按逻辑事理铺排,像竹子一样发展,少用甚至不用表语义关系的连接词,复句呈现少层次性甚至单层次性。“英语通常认为开始部分是一个主干,而汉语认为开始部分是一个蕴涵部分。……英语民族的思维习惯的顺序是:主体—行为—行为客体—行为标志,反映在语言表达模式上是:主语+谓语+宾语+状语,以及较长的定语必须后置等。汉语的思维模式是:主体—行为—行为客体”(余玲丽,2005:56-59),行为标志散落在其中。这一思维习惯所引起的语言表达模式是:主语+状语+谓语+宾语,以及定语必须前置等。“在表达思想时,英民族的思维更直截了当,他们习惯把要点放在句首首先说出,然后再把各种标志一一补进,而汉民族习惯于从侧面说明、阐述外围的环境,最后点出话语的信息中心。在语言上表现为汉语句式结构多后重心,头大尾小,而英语句式结构多为前重心,头短尾长。”(余玲丽,2005:56-59)英汉句式结构的特点为我们有效地甄别、择定其语句背后的图形、背景提供了理论依据。汉语句的图形信息是糅杂在各句子成分之中,比较隐匿;背景信息散落于图形中,无外显的标志可寻。译者须“慧眼识珠”在交错的信息群中将图形信息提炼出来。如:
  (1) 金属受热会膨胀。
  图形信息(F):金属会膨胀;背景信息(G):受热。图形、背景间无外显的连接词;
  英语语句的图形信息在句子中首当其冲,较为外显,背景携有标志性信号词,向右辐射、延伸,所以(1)句英译为:
  (1) Metal expandswhenif you heat it.
   F G
  图形、背景间的关系有外显的连词标识。
  英语复句模式正是根据物体的突显性和事物的完整性所组织而成的一种完形结构。我们可以将话语主题置于一特定语境中去理解,也就是说具体的主题是图形,它定会恰当地包含在一背景中,因而产生出一完整的图画。只有当有界的像图形一样的表达出现在主句中、烘托图形的外围信息出现在从句中时,这样的句子才可接受,体现了图形信息的有界性和内包性,这与图形-背景的理论不谋而合(见下图)。可见,主句具有图形特征,从句具有背景特征,复句结构正是图形-背景理论在英语中的现实化。
  


  现解读一英语例句:
  (2) The climatic phenomenon that is being blamed for floods, hurricanes and early snowstorming also deserves credit for encouraging plant growth and helping to control the pollutant linked to global warming.
  此句中包含了以下事件(event):
  E: The climatic phenomenon also deserves credit;(话语主题) (F)
  e1: that is being blamed for floods, hurricanes and early snowstorming;(定语从句,修饰图形主体) (G1)
  e2: encouraging plant growth;(表原因的介词宾语) (G2)
  e3: and helping to control the pollutant;(表原因的介词宾语) (G3)
  e4: linked to global warming(过去分词作定语,修饰the pollutant) (G4)
  E是整个语境的话语主题,是主干句,包含完整的主、谓、宾(宾语从句),信息值高,是关注的焦点,可以认为是图形;而其它事件(e1、 e2、 e3、e4)是以围绕图形的情形展开的,为主题服务,提供主题存在的背景信息,信息值较低,具有从属性。如图所示:
  


  了解了英语复句中图形-背景的定位原则,现就汉句英译中具体组句方式进行探讨。译者既是源语句子的信息解读者,又是译语句子的信息组织者,更是对信息进行信息突显的突显者,信息解读者的注意与信息组织者的突显应该是辨证地统一。那么如何才能在不同于英语的汉句信息中准确择定图形和背景,实现注意与突显的统一呢?认知语言学的突显观认为语言结构中信息的选择与安排是由信息的突显程度决定的,句子结构确定往往受到人们观察事物的视角和对事物不同侧面的突显方式的影响,即需从认知角度而不是从语法角度来看其定指和不定指关系。“因为语言表达式是基于人们对事物或事件的感知、思辨、整合的结果。外界对大脑的刺激是杂乱的、多样的。人们对它们进行整理的过程中,往往根据认知中的突显性和事物的完整性来组织语言表达”。(赵艳芳,2001:154)根据图形-背景理论,图形和背景不能同时被悉知和理解为同一东西,作为图形的事物一般具有完整的形状、结构和连贯性,较容易被悉知和识别,图形还具有突显程度高而且对背景有较强依赖性的特点。所以通常认为图形信息是和突显程度高、容易引起认知主体注意的断言、新信息相关,这也是英语主句的特征;而背景信息则通常表预设、已知、附加信息等,通常在短语、分句范围内,表示信息值不同的信息之间的关系,和关系分句联系在一起。那么复句的英译过程可简述如下:翻译实践始于理解,根据汉语句式的特点,“尽窥”源语句子之意,对其进行整理,从权衡信息值的角度及信息突显的角度划分出图形和背景,明确原句结构所代表的图形与背景及其关系;其次,翻译过程是再现原句的信息,根据图形、背景的定位,将择定的图形信息确定为译语中的主句,以主体—行为—行为客体—行为标志或主体—行为—行为标志的表达式首先译出,使其突显。最后,再以恰当的结构(短语或从句)表达信息值相对低的背景信息,烘托图形,形成一完形结构。翻译过程中的信息、图形-背景、复句间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从左至右,信息值是递减的,体现了不同事件或参与同一个事件的不同语义角色在认知上的突显度等级;由上往下,信息值是对等的。
  当然,有时关系从句或其它成分和主句都表达新信息,但它们的信息值有所不同,关系从句的信息功能主要是降低其自身的信息值,突显主要信息。图形-背景理论具有相对的显著性。例如:
  (3) 最轻的元素(G) 氢只有一个电子 (F)。
  Hydrogen, which is the lightest element, has only one electron. (刘金龙,2006:58)
  划线部分是断言、新信息,择定为图形;定语部分也是断言,但为了突显图形信息,它的信息值有所降低,择定为背景。
  (4) 有朋友(F) 在情场上轰轰烈烈地驰骋了一阵(G1),终于累了(F),最后,收拾心情(G2),悄悄退回书斋之中,终日与书本为伍(F)。
  A friend of mine, having been actively involved in the arena of love for some time, finally became weary of it and, containing himself, quietly retired to his study to spend time with books all day long.(金圣华,2006:79)
  划线部分是断言、新信息,择定为图形;其它小句或短语也蕴涵新信息,但为图形的发展提供背景,信息值降低,相对不显著。
  下面以限定、时间从属复句为例,进一步对翻译方法加以说明。
  
  3.1 限定从属复句的翻译
  一般而言,汉语中限定成分通常前置;英语较长定语则后置,从句或短语呈右扩展状态,即背景信息以图形中的各成分为辐射源向右辐射,比如背景信息是为图形中的主体服务的,添加其后。因此,英译时背景信息在图形信息之后补进。补进方式总体分为:从句、非谓语形式(动词不定式、分词、动名词)、介词短语等。请看下例:
  (5) 空气所具有的(G1) 这种热时吸热、冷时放出大量水汽的(G2) 性能,是云和雨生成的原因(F) 。
  择定图形信息和背景信息。图形信息作为焦点首先译出:
  图形信息:The property is the cause of our clouds and rains.
  限制、修饰图形行为主体的背景信息:
  背景信息:the air has(定语从句);of taking up a great of water when heated(动名词和分词结构);giving it out when cooled(动名词和分词结构)。
  在图形中补进背景信息。汉句中限制图形行为主体的背景信息居前,据英句的特点,英译时移置主体后,呈现右延伸状。故此句可译为:
  The property the air has of taking up a
   G
  great of water when heated and giving it out when cooled, is the cause of our clouds and rains.
  F
  
  3.2 时间从属复句的翻译
  图形的特点是有界性,内包于背景中,它的时间特征是参照背景的时间特征来确定的。因此,作为背景的时间从句具有确定图形时间特征的功能。在时间从属句中,图形与背景区别的重要性还反映在复句表达的事件结构层次上。“图形与背景的区别与语言中‘时间事件’结构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抽象出一个基本的认知原则:A. 较大的、在时间上可包容的事件作为背景(通常出现在从句中);B. 较小的、在时间上被包容的事件作为图形(通常出现在主句中)”。(梁丽,2005:116-119)就是说,背景事件为图形提供参考性事件。请看下例:
  (6) 他在整理他太太的东西的时候(G1),发现了一条丝质的围巾(F),那是他们去纽约旅游时,在一家名牌店买的(G2)。
  While going through her things(G1), he found a silk scarf(F) bought in a designer store when they had traveled to New York City(G2).(新青,2006:50)
  G1为图形F确定时间方位;G2为F提供参考性事件。
  复句翻译的着眼点正是根据物体的突显性和事物的完整性而组成的一种完形结构。任何事物都存在于某一时间、空间之中,任何事件都有其发生的场景。其它从属关系诸如原因、条件等都可界定于某一图形-背景之中,说明图形在怎样的背景下产生某种行为或如何以一种状态或姿势存在于背景框架之中,人们就是在图形和背景之间的转换过程中完成对信息的感知、注意、识别和理解的。例如:
  (7) 我们看到了一只知更鸟(G),知道春天快要到了(F)。(背景事件确定图形事件的情形和前因)
  We know spring is coming because we
   F
  have seen a robin.
  G
  (8) 金属受热会膨胀。金属会膨胀(F);受热(G)(背景事件提供图形事件发生的前提和条件)
  Metal expands whenif you heat it.
  FG
  其它复句的译法可以此类推,限于篇幅,本文不再赘述。
  
  4. 结语
  
  译语句子中信息的选择和布局并非受制于语法规则,而是由信息的突显程度和信息值决定的。信息值高的即图形,置于主句,位于句首,目的是首先引起信息解读者的注意;信息值低的即背景以从句、短语的形式表达,确定图形的方位、时间、条件等背景。
  本篇对此的讨论,一是想拓宽图形-背景理论的应用领域;二是想在两套彰显个性的符号系统之间探索汉句英译的途径,使译句对源语句子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模拟达到最理想的状态,三是指出句子层面的翻译应以认知中的信息突显为取向。以上仅是谈了一点个人的粗浅看法,观点或有失片面,值得商榷,或值得探究,以求教于各位专家及同行。
  
  参考文献
  Croft, W. & D. A. Cruse. Cognitive Linguistics[M]. Cambridge: CUP, 2004: 56.
  Langacker, R.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M].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144-146.
  Ungerer, F. & H. Schmid.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Talmy, L. Towards a Cognitive Semantics, Vol. 1, Concept Structuring Systems[M]. Cambridge, Mass: The MIT Press, 2000: 311.
  Talmy. L. Figure and ground in complex sentences[A]. Greenberg, J. H. Universals of Human Language, Vol.4: Syntax[C].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627-649.
  金圣华. Books and man[J]. 张培基译. 英语世界,2006(8):79.
  梁丽. 图形/背景理论在句法分析中的作用[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16-119.
  刘金龙. 试论科技英语中定语从句的翻译[J]. 科技英语学习,2006(4): 58.
  新青. Never save something beautiful for that special day[J]. 英语学习,2006(3):50.
  余玲丽. 基于图形-背景理论的英汉关系分句认知对比分析[J].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5(7):56-59.
  赵艳芳. 认知语言学概论[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154.
  朱厚敏. 试论图形-背景理论及其应用[J]. 邵阳学院学报,2005(3):105-107.
其他文献
摘 要:含蓄否定有否定之义而无否定之形,是英语中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分析、归纳各种含蓄否定的表达方式,有助于正确理解和翻译,灵活运用符合英语习惯的表达法,避免因为望文生义而出现理解偏差。  关键词:含蓄否定;形式;意义;理解;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7) 10-0052-5  Abstract: Implicit negation
摘 要:本文针对英汉语言中动物词语的文化特点,揭示两种语言中利用动物词语表达语言意义的差异性,拟对英汉语中最常用的动物词语的运用进行探讨,以促进语言学习、翻译和跨文化交际,避免语言交际中的误解。  关键词:动物词语;比喻修辞;运用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8)10-0109-3    世界上任何语言都是植根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反映着特
2007年5月16—20日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名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和语言教学方面的专家学者聚首北京,参加在这里举行的由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和北京外国语
摘 要:歧义是人类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其形成涉及语音、词汇、语法及语用等方面,给英语教学和言语交际带来许多问题。本文从英、汉语两个角度,分析了结构歧义产生的原因,并针对不同的歧义现象提出了相应的消除办法。  关键词:结构歧义;形成;消除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7) 10-0056-4  Abstract: This paper dea
摘 要:本文介绍了英语中常用的表示“老年人”的委婉语,例如,senior citizen,golden-ager,the elderly等等,分析了它们的具体涵义和用法,并用例证进行了说明。最后,强调了委婉语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委婉义;委婉语;英语学习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8)12-0099-3    1. 前言   
摘要:跨文化创作就是翻译和写作。英语翻译/写作中不可避免涉及语言、文化和文学这三个方面,它们既密切相关,但又是相对独立的分支。如何通过翻译/写作教学促进学生了解英语文化,进而深刻理解文学呢?反之,如何帮助学生掌握英语文化和文学,促进他们提高写作/翻译的技能?这是愈久弥新的话题,也是萦绕笔者心中挥之不去的情结。本文在前人探索基础上,拟深入讨论这个话题,以期引起更多共鸣。  关键词:跨文化创作;语言;
摘 要:研究性学习是适应社会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本文分析了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及特点,并介绍其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高职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7)12-0047-3    Abstract: Research-based study is a new education concept th
摘 要:文化问题反映在词典中,主要就是文化特色词的处理问题。在一般翻译中,人们会采用音译法、直译法、意译法等方法来处理文化特色词问题。词典翻译则必须更多地考虑使用者因素和词典本身的特点,因此,处理就会有所不同。本文将结合词典翻译中的实例探讨这一问题,以期能对词典编纂者处理文化特色词有所帮助。  关键词:双语词典;文化特色词;一般翻译;词典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文坛上著名的意识流作家之一,为意识流小说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前景化是指通过对标准常规的系统违反来达到独特艺术效果,从而把作者想要表达
摘 要:教材在教学改革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英语教材也必将多元化。英语乡土教材是英语教育专家和学校师生联合开发具有本土特色的课程资源,它可以弥补国家教材的弊端和缺陷。本文主要探讨了英语乡土教材实践意义、原则和开发过程等。  关键词:英语乡土教材;意义;原则;过程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7)05-00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