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来一则新闻引发热议,“跳绳被列入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重点项目,贯穿小学教育的全程,是每个年级的孩子必须要达标的考核内容。于是,一些地方的跳绳培训班应运而生”。“跳绳培训班”的火爆一方面迎合了家长焦虑,但更与跳绳成绩与评优及升学挂钩的助推不无关联;另一方面,则反映出国家对体育的重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体育课都得“让位”于其他课程,近几年来体育的地位才逐渐提升。体育锻炼的本义是什么?当前中小学体育教学还普遍存在哪些问题?问题解决的突破口在哪儿?记者特邀校长、体育教师、专家共话中小学体育教学。
体育教师缺口大,专业技能待提升
《教育家》:我国体育课堂教学目前存在哪些问题?
李国华:体育是实操性极强的学科课程,体育课堂教学在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其一,“教会”的问题。一些体育课没有让学生学到真本领。其二,“提高”的问题。通过运动技能的学习,有些学生的身体素质未能提高,喜欢体育运动却不喜欢体育课。其三,“方法”的问题。有些学生没有掌握终身锻炼身体的方法,未能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教师对体育教学内容的理解不够,体育课堂教学“蜻蜓点水、低级重复”,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就会感到体育课很枯燥甚至“折磨人”。
小学体育课学校怕学生受伤而担责便上“安全体育课”;初中体育课为中考体育让路,上“应试体育课”;高中顾及学生安全不出事应对高考,上“自由体育课”;到大学后,学生升学压力减小则以个人喜好上“兴趣体育课”。如今的体育课,大多是“不出汗、不受伤、不合作、无强度、无对抗”的体育。
秦旸:当前我国体育课堂教学的突出问题首先是教学目标与教学效果的“不匹配”,这种不匹配突出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通过体育课学生体质健康没有得到显著改善,比如“小胖墩”的现象;第二,学生没有熟练地掌握一至两项运动技能;第三,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停留在字面上,没有具体实施和评价的手段。
其次是体育课教学设施条件和学生参与人数“不匹配”。当前对大多数中小学而言,具备200米跑道的操场已是困难之事,如何在操场上同时组织开展4-5个班,每班40-50人的校园足球课,这是难以想象的。
李远宏: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目前“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归根到底还是监管不到位。第一,体育教师队伍配备边缘化,一些学校体育教师根据其他学科需要,随意顶岗其他学科。第二,体育课教学内容模糊。由于体育学科性质外延大,资源广泛,学科教学内容相对广泛,这样可以根据地域特点和体育教师的特长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灵活性,但是也导致体育教学的随意性。
姜秀:学校体育没有一套完整的图文并茂的教师备课用书;学校急缺专业体育教师,大专院校毕业的体育教师,很多都是只有文凭,没有专业,连最基本的喊口令都出现错误,甚至哨子使用都不会,更谈不上上好体育课;另外,学校体育器材配备极少,有些学校即使配备了器材,其质量也堪忧。
体育课堂运动负荷需要科学监测
《教育家》:在体育课上,科学地控制学生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面临哪些难题?
李国华:一方面是用什么方法来监测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另一方面是掌握相对合理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的标准。
监测主要通过观察法和测心率的方法来监测。观察法主要是看自我感觉如何,自我感觉是掌握和监控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的重要指标。运动中,如有轻度呼吸急促、感到有点心跳、周身微热、面色微红、津津小汗,这表明运动适量;如果有明显的心慌、气短、心口发热、头晕、大汗、疲惫不堪,表明运动超限;如果运动始终保持在“面不改色心不跳”的程度,那就说明锻炼不能达到增强体质和耐力的目的,还需要再加点量。运动后,如果学生能较快消除疲劳,尤其运动后第二天早上不感觉疲劳,身体舒适,饮食睡眠都正常,这就表明运动量是适当的。反之运动后如感到非常疲劳,恢复很慢,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头痛恶心、心悸胸疼、盗汗,甚至出现血尿,这就表明是运动量过大,要及时调整,避免伤害身体。
心率监测标准,国际一般用“220 - 年龄”所得值为最大心率,对普通锻炼者来说,最高心率的60%-85%是合适有效的运动心率范围。达到精准是最难做到的,如班型大、人数多,加之学习项目的特点不同等因素,都会构成课中监测的困难。
龙克威:运动量也称运动负荷,影响其大小的主要因素是练习的强度和密度。
难以把控运动负荷标准。各种专家的声音,让体育教师在设计体育课堂运动负荷时面临难题。无论哪一种,在不影响课堂教学的情况下,教师尽可能提高练习密度。如迎面接力跑,尽可能多分组,让练习的学生数增加,等待的学生数减少。如篮球课原地运球,尽可能让每一个孩子手中有球练习,而不是课上还在找球或给球打气。
难以监控运动量参数。心率、密度都是难以测量的,特别是心率的监控。目前,绝大多数的体育课堂监控是缺失的,大多是凭体育教师主观感受判断运动强度。根据调研,目前有的运动手环能较精准又便捷地监测学生心率、运动密度等指标变化。这样的精准测量让数据更加科学,有利于科学分析课堂运动负荷和密度,有利于教師科学进行课堂教学。
要做有高度责任心的体育教师
《教育家》:改变体育课“放羊”现象,您认为关键是什么?
李国华:改变体育课“放羊”现象的关键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关键在于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建立切实可行的机制,对体育课程形式严格规范管理。例如:规定上课的形式、内容、目标。第二,关键在于增加体育教师数量与编制,合理分配体育教师的工作量。体育教师与学生比例严重失调,工作内容多且工作量大,无法专注于教学。依据教育部2016年底有关数据显示:我国现有中小学校体育教师58.5万人,专项师资与课程需要配备不合理,使部分工作量过大的教师易产生疲劳,无法保证体育教师全心全意投入教学。比如:一名体育教师一周有20节体育课加课间操、运动会、体质达标测试、数据呈报、校内竞赛、运动队训练和校际比赛等任务,容易造成体育教师上“放羊课”。第三,关键在于完善制度建设、提升体育教师专业能力建设、加强对体育教师的人文关怀。体育教师没有过硬的专业技术和体育教师老龄化,导致驾驭课堂教育教学的能力不足。 龙克威:校长重视是改变体育课“放羊”现象的关键。如果校长重视,就会有较优质的教学内容。学校至少会把关体育教师的教学计划和教案——不会允许体育教师从网上随意下载资料,不管符不符合国家课程标准和本校学生情况,就糊弄过去。
如果校长重视,就会有课堂监管。体育教师就会认真组织课堂教学。不至于体育教师只要没有触碰安全的底线,校长就不会去干预。
如果校长重视,学校就会帮助体育教师成长。语文、数学等“主科”教师成长快,得益于校长对他们的要求不仅仅是喊口号,而是系统、扎实的培养,体育教师并没有这样的“待遇”。
如果校长重视,就会有体育课程的地位。体育课就不可能随意被其他学科教师霸占。
姜秀:提升体育教师专业素养是改变体育课“放羊”现象的关键。有高度责任心的老师,会认真对待每一节课。结合我自身教学经验而言,每节课我都力求让学生感到开心,学到本领、技能。学生满怀期待上体育课,我不能让学生失望——让他们大声学习喊口令,培养自信心,勇敢表达自己;让他们知道在高强度运动中,要学会坚持,让他们体验坚持后的成果与喜悦;让他们学会合作,懂得团队的重要性;让他们知道学习单个技能动作,可以创编组合动作,拓展他们的思维能力;让他们知道音乐可以运用到体育课上,队形图案的组合可以像美术课一样多样化等,丰富体育课的内涵。
体育不应该成为家庭教育的“盲点”
《教育家》:如何在体育课堂上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都受益?
李国华:确保每个孩子都受益,这是一个理想化的状态,实际上只能使尽量多的孩子受益,才是比较现实、客观的。在体育课上,解决“吃不饱”和“吃不了”是确保每个学生都受益的关键所在。学生的身体机能不一样,有的是协调性好、有的是速度快、有的是力量强。个体差异是体育教师安排课程内容及运动密度、运动负荷依据的重要因素之一。如跳远课的分组练习,分不同距离画线:有短距离、中距离和远距离,组间同质满足不同的需求。
龙克威:在群体中找差异,在差异中找群体。
精准测量。要想解决学生的需求,首先要了解学生的情况。如看病问诊,首先要做各项检查,把“病症”了解清楚。目前最好的方式是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进行测量。
精准分析。有了测量的数据后,就需要进行分析。大多数学校,测量完把数据上报国家体质健康网就认为“完成任务”。这就如同去医院做了一大堆的检查,没有把检查结果交给医生,医生不知道病情,导致前面大量的工作都白做。对此,体育工作负责人应该将数据进行汇总,做到三个层次性。第一,整体性分析。将数据汇总后,设计整体性教学内容。从整体看,看学生哪一项身体素质最好、哪一项身体素质最弱。如班级学生整体柔韧素质较差,就可以增加体育教学计划中柔韧素质的比重。第二,群体性分析。将班级中身体素质较为接近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分组教学,设计好每组的“课课练”内容,做到各取其长、各补其短。第三,个体性分析。这是一件有难度的事情,但困难不意味着没有办法解决,毕竟国家体质健康测试项目不到10个。一种解决方法是缺什么补什么,如布置家庭作业,学生跳短绳成绩差,就让学生做练习跳短绳的家庭作业。另一种解决方法是用系统的方式解决,让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诊断报告,这需要借助专业机构力量完成。
精准干预。有了学生体质诊断报告,不妨从三个维度去执行,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第一,学校层面。诊断报告中的数据应该是有温度的、有科学性的,应该运用到学校体育工作的方方面面,可以为体育大课间、体育赛事活动、课堂教学设计、体育家庭作业等服务。
第二,家庭层面。一是,缺少家庭的锻炼氛围。不少家庭把孩子的一切都交给学校,希望学校能帮家庭解决孩子的一切问题。二是,家长不了解孩子的体质情况,无从下手。多数情况,家长只能在期末看到孩子的体育成绩是优秀、良好、及格或不及格,而没有具体数据,家长不知道怎么有针对性、科学地陪孩子锻炼。学校若能提供学生的体质分析报告,家长就能带孩子有针对性、科学地参加锻炼。三是,家长观念的落后。这也是阻碍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因。很多时候,家长唯文化论,把孩子的升学考试放首位,认为体育差一点,可以以后补。殊不知,身体素质有窗口期,过了黄金时段就事倍功半。
第三,社会层面。互联网时代,电子产品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学生沉浸于手机世界,缺少运动时间、缺少合适场地、缺少家长陪伴。要改变现状,首先,家长要走出家门积极锻炼,进而影响周边居民,营造社区锻炼的氛围,让孩子的运动干预成为可能;其次,期待政府增加投入,提供更多的公共体育场地,让每个社区、村落都有锻炼的环境;最后,国家提供政策支持,让更多的社会人士融入体育产业,建设更多专业的、有趣的运动场馆,改变居民生活方式,让他们从麻将馆走向运动馆;让学生从玩手机游戏的乐趣中走到运动场地挥洒汗水的乐趣之中。
学生体质健康大幅度的提升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观念的改变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教育家》:在体育课课程评价方面,如何更“科学”?
龙克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其实这也是体育课程的评价标准。
享受乐趣。各阶段毕业班学生的重点考核内容应有体育技能的考核。体育课堂教学要有难度,简单重复的体育课堂教学,是无法让学生享受到乐趣的。体育是一项体验性活动,“不会玩”就很难参与其中。只有熟练掌握一项体育运动技能,终身体育锻炼才能成为可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到2030年青少年要熟练掌握一项体育运动技能。
增强体质。除了熟练掌握一项体育运动技能外,还要重视学生体质健康。《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目前最为科学和健全的评价机制。将国家体质健康课程标准的及格率、良好率、优秀率作为评价标准是最为有效的手段。其中《“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到2030年学生体质健康优秀率要达到25%。
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其一,人格、意志在锻炼中体现。体育课程评价中应该体现学生的锻炼参与情况,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学校的体育锻炼活动中,如大课间操、每天锻炼1小时、运动会等活动。其二,人格、意志在规则中体现。规则意识应体现在学校各项体育活动中,如大课间操活动中学生对口令的执行程度、运动会中学生犯规后的判罚等。其三,人格在合作中体现。学校应该举行各种体育赛事活动,确保每位学生有机会养成合作精神。如全员运动会不仅注重个人的素质展示,更注重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其四,人格在榜样中体现。体育教师自身的行为习惯和专业素养直接影响学生对体育的态度。学校应该通过课程评价约束不良体育教师的行为,让体育教师的形象更加阳光。学校体育課程不是为了培养多少体育运动健将,而是为了培养学生终身的健康生活方式服务。
体育教师缺口大,专业技能待提升
《教育家》:我国体育课堂教学目前存在哪些问题?
李国华:体育是实操性极强的学科课程,体育课堂教学在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其一,“教会”的问题。一些体育课没有让学生学到真本领。其二,“提高”的问题。通过运动技能的学习,有些学生的身体素质未能提高,喜欢体育运动却不喜欢体育课。其三,“方法”的问题。有些学生没有掌握终身锻炼身体的方法,未能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教师对体育教学内容的理解不够,体育课堂教学“蜻蜓点水、低级重复”,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就会感到体育课很枯燥甚至“折磨人”。
小学体育课学校怕学生受伤而担责便上“安全体育课”;初中体育课为中考体育让路,上“应试体育课”;高中顾及学生安全不出事应对高考,上“自由体育课”;到大学后,学生升学压力减小则以个人喜好上“兴趣体育课”。如今的体育课,大多是“不出汗、不受伤、不合作、无强度、无对抗”的体育。
秦旸:当前我国体育课堂教学的突出问题首先是教学目标与教学效果的“不匹配”,这种不匹配突出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通过体育课学生体质健康没有得到显著改善,比如“小胖墩”的现象;第二,学生没有熟练地掌握一至两项运动技能;第三,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停留在字面上,没有具体实施和评价的手段。
其次是体育课教学设施条件和学生参与人数“不匹配”。当前对大多数中小学而言,具备200米跑道的操场已是困难之事,如何在操场上同时组织开展4-5个班,每班40-50人的校园足球课,这是难以想象的。
李远宏: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目前“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归根到底还是监管不到位。第一,体育教师队伍配备边缘化,一些学校体育教师根据其他学科需要,随意顶岗其他学科。第二,体育课教学内容模糊。由于体育学科性质外延大,资源广泛,学科教学内容相对广泛,这样可以根据地域特点和体育教师的特长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灵活性,但是也导致体育教学的随意性。
姜秀:学校体育没有一套完整的图文并茂的教师备课用书;学校急缺专业体育教师,大专院校毕业的体育教师,很多都是只有文凭,没有专业,连最基本的喊口令都出现错误,甚至哨子使用都不会,更谈不上上好体育课;另外,学校体育器材配备极少,有些学校即使配备了器材,其质量也堪忧。
体育课堂运动负荷需要科学监测
《教育家》:在体育课上,科学地控制学生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面临哪些难题?
李国华:一方面是用什么方法来监测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另一方面是掌握相对合理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的标准。
监测主要通过观察法和测心率的方法来监测。观察法主要是看自我感觉如何,自我感觉是掌握和监控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的重要指标。运动中,如有轻度呼吸急促、感到有点心跳、周身微热、面色微红、津津小汗,这表明运动适量;如果有明显的心慌、气短、心口发热、头晕、大汗、疲惫不堪,表明运动超限;如果运动始终保持在“面不改色心不跳”的程度,那就说明锻炼不能达到增强体质和耐力的目的,还需要再加点量。运动后,如果学生能较快消除疲劳,尤其运动后第二天早上不感觉疲劳,身体舒适,饮食睡眠都正常,这就表明运动量是适当的。反之运动后如感到非常疲劳,恢复很慢,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头痛恶心、心悸胸疼、盗汗,甚至出现血尿,这就表明是运动量过大,要及时调整,避免伤害身体。
心率监测标准,国际一般用“220 - 年龄”所得值为最大心率,对普通锻炼者来说,最高心率的60%-85%是合适有效的运动心率范围。达到精准是最难做到的,如班型大、人数多,加之学习项目的特点不同等因素,都会构成课中监测的困难。
龙克威:运动量也称运动负荷,影响其大小的主要因素是练习的强度和密度。
难以把控运动负荷标准。各种专家的声音,让体育教师在设计体育课堂运动负荷时面临难题。无论哪一种,在不影响课堂教学的情况下,教师尽可能提高练习密度。如迎面接力跑,尽可能多分组,让练习的学生数增加,等待的学生数减少。如篮球课原地运球,尽可能让每一个孩子手中有球练习,而不是课上还在找球或给球打气。
难以监控运动量参数。心率、密度都是难以测量的,特别是心率的监控。目前,绝大多数的体育课堂监控是缺失的,大多是凭体育教师主观感受判断运动强度。根据调研,目前有的运动手环能较精准又便捷地监测学生心率、运动密度等指标变化。这样的精准测量让数据更加科学,有利于科学分析课堂运动负荷和密度,有利于教師科学进行课堂教学。
要做有高度责任心的体育教师
《教育家》:改变体育课“放羊”现象,您认为关键是什么?
李国华:改变体育课“放羊”现象的关键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关键在于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建立切实可行的机制,对体育课程形式严格规范管理。例如:规定上课的形式、内容、目标。第二,关键在于增加体育教师数量与编制,合理分配体育教师的工作量。体育教师与学生比例严重失调,工作内容多且工作量大,无法专注于教学。依据教育部2016年底有关数据显示:我国现有中小学校体育教师58.5万人,专项师资与课程需要配备不合理,使部分工作量过大的教师易产生疲劳,无法保证体育教师全心全意投入教学。比如:一名体育教师一周有20节体育课加课间操、运动会、体质达标测试、数据呈报、校内竞赛、运动队训练和校际比赛等任务,容易造成体育教师上“放羊课”。第三,关键在于完善制度建设、提升体育教师专业能力建设、加强对体育教师的人文关怀。体育教师没有过硬的专业技术和体育教师老龄化,导致驾驭课堂教育教学的能力不足。 龙克威:校长重视是改变体育课“放羊”现象的关键。如果校长重视,就会有较优质的教学内容。学校至少会把关体育教师的教学计划和教案——不会允许体育教师从网上随意下载资料,不管符不符合国家课程标准和本校学生情况,就糊弄过去。
如果校长重视,就会有课堂监管。体育教师就会认真组织课堂教学。不至于体育教师只要没有触碰安全的底线,校长就不会去干预。
如果校长重视,学校就会帮助体育教师成长。语文、数学等“主科”教师成长快,得益于校长对他们的要求不仅仅是喊口号,而是系统、扎实的培养,体育教师并没有这样的“待遇”。
如果校长重视,就会有体育课程的地位。体育课就不可能随意被其他学科教师霸占。
姜秀:提升体育教师专业素养是改变体育课“放羊”现象的关键。有高度责任心的老师,会认真对待每一节课。结合我自身教学经验而言,每节课我都力求让学生感到开心,学到本领、技能。学生满怀期待上体育课,我不能让学生失望——让他们大声学习喊口令,培养自信心,勇敢表达自己;让他们知道在高强度运动中,要学会坚持,让他们体验坚持后的成果与喜悦;让他们学会合作,懂得团队的重要性;让他们知道学习单个技能动作,可以创编组合动作,拓展他们的思维能力;让他们知道音乐可以运用到体育课上,队形图案的组合可以像美术课一样多样化等,丰富体育课的内涵。
体育不应该成为家庭教育的“盲点”
《教育家》:如何在体育课堂上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都受益?
李国华:确保每个孩子都受益,这是一个理想化的状态,实际上只能使尽量多的孩子受益,才是比较现实、客观的。在体育课上,解决“吃不饱”和“吃不了”是确保每个学生都受益的关键所在。学生的身体机能不一样,有的是协调性好、有的是速度快、有的是力量强。个体差异是体育教师安排课程内容及运动密度、运动负荷依据的重要因素之一。如跳远课的分组练习,分不同距离画线:有短距离、中距离和远距离,组间同质满足不同的需求。
龙克威:在群体中找差异,在差异中找群体。
精准测量。要想解决学生的需求,首先要了解学生的情况。如看病问诊,首先要做各项检查,把“病症”了解清楚。目前最好的方式是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进行测量。
精准分析。有了测量的数据后,就需要进行分析。大多数学校,测量完把数据上报国家体质健康网就认为“完成任务”。这就如同去医院做了一大堆的检查,没有把检查结果交给医生,医生不知道病情,导致前面大量的工作都白做。对此,体育工作负责人应该将数据进行汇总,做到三个层次性。第一,整体性分析。将数据汇总后,设计整体性教学内容。从整体看,看学生哪一项身体素质最好、哪一项身体素质最弱。如班级学生整体柔韧素质较差,就可以增加体育教学计划中柔韧素质的比重。第二,群体性分析。将班级中身体素质较为接近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分组教学,设计好每组的“课课练”内容,做到各取其长、各补其短。第三,个体性分析。这是一件有难度的事情,但困难不意味着没有办法解决,毕竟国家体质健康测试项目不到10个。一种解决方法是缺什么补什么,如布置家庭作业,学生跳短绳成绩差,就让学生做练习跳短绳的家庭作业。另一种解决方法是用系统的方式解决,让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诊断报告,这需要借助专业机构力量完成。
精准干预。有了学生体质诊断报告,不妨从三个维度去执行,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第一,学校层面。诊断报告中的数据应该是有温度的、有科学性的,应该运用到学校体育工作的方方面面,可以为体育大课间、体育赛事活动、课堂教学设计、体育家庭作业等服务。
第二,家庭层面。一是,缺少家庭的锻炼氛围。不少家庭把孩子的一切都交给学校,希望学校能帮家庭解决孩子的一切问题。二是,家长不了解孩子的体质情况,无从下手。多数情况,家长只能在期末看到孩子的体育成绩是优秀、良好、及格或不及格,而没有具体数据,家长不知道怎么有针对性、科学地陪孩子锻炼。学校若能提供学生的体质分析报告,家长就能带孩子有针对性、科学地参加锻炼。三是,家长观念的落后。这也是阻碍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因。很多时候,家长唯文化论,把孩子的升学考试放首位,认为体育差一点,可以以后补。殊不知,身体素质有窗口期,过了黄金时段就事倍功半。
第三,社会层面。互联网时代,电子产品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学生沉浸于手机世界,缺少运动时间、缺少合适场地、缺少家长陪伴。要改变现状,首先,家长要走出家门积极锻炼,进而影响周边居民,营造社区锻炼的氛围,让孩子的运动干预成为可能;其次,期待政府增加投入,提供更多的公共体育场地,让每个社区、村落都有锻炼的环境;最后,国家提供政策支持,让更多的社会人士融入体育产业,建设更多专业的、有趣的运动场馆,改变居民生活方式,让他们从麻将馆走向运动馆;让学生从玩手机游戏的乐趣中走到运动场地挥洒汗水的乐趣之中。
学生体质健康大幅度的提升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观念的改变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教育家》:在体育课课程评价方面,如何更“科学”?
龙克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其实这也是体育课程的评价标准。
享受乐趣。各阶段毕业班学生的重点考核内容应有体育技能的考核。体育课堂教学要有难度,简单重复的体育课堂教学,是无法让学生享受到乐趣的。体育是一项体验性活动,“不会玩”就很难参与其中。只有熟练掌握一项体育运动技能,终身体育锻炼才能成为可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到2030年青少年要熟练掌握一项体育运动技能。
增强体质。除了熟练掌握一项体育运动技能外,还要重视学生体质健康。《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目前最为科学和健全的评价机制。将国家体质健康课程标准的及格率、良好率、优秀率作为评价标准是最为有效的手段。其中《“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到2030年学生体质健康优秀率要达到25%。
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其一,人格、意志在锻炼中体现。体育课程评价中应该体现学生的锻炼参与情况,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学校的体育锻炼活动中,如大课间操、每天锻炼1小时、运动会等活动。其二,人格、意志在规则中体现。规则意识应体现在学校各项体育活动中,如大课间操活动中学生对口令的执行程度、运动会中学生犯规后的判罚等。其三,人格在合作中体现。学校应该举行各种体育赛事活动,确保每位学生有机会养成合作精神。如全员运动会不仅注重个人的素质展示,更注重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其四,人格在榜样中体现。体育教师自身的行为习惯和专业素养直接影响学生对体育的态度。学校应该通过课程评价约束不良体育教师的行为,让体育教师的形象更加阳光。学校体育課程不是为了培养多少体育运动健将,而是为了培养学生终身的健康生活方式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