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创新能力,是新时期社会背景下针对人才储备所提出的全新要求,同时也给高中教学革新提供了全新的指引方向,支撑高中教育目标得到了进一步的明确。在数学课深入开展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清楚认识到高中阶段对学生今后素质建设的重要性,以培养创新能力为根本要务对具体的授课方法进行创新,从而提高高中生今后的创新素质,提高其对社会环境的适应性。鉴于此,本文主要就如何在高中数学授课领域,做好学生的创新能力规范培养展开适当的讨论。
【关键词】 高中数学 课堂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
前言:
课程改革作为根本性的战略方针,针对高中数学提出了全新的工作要求,作为教师需要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基准,就现有的授课方法进行更新。在数学课规划和实施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考虑到高中生的实际需求,从兴趣、能力、以及个性化发展等多个层面对教学模式,以及学生学习活动的具体表现形式进行创新,从而为促进学生创新素质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教学基础。
一、构建直观性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
兴趣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核心要素,同时也决定着学生是否对自主创新认可并表现出良好的参与性。因此,作为数学教师为顺利实现创新培养目标,首要任务是要让学生对数学这门课程以及所对应的各项活动产生积极探索的兴趣。而情境是学生兴趣建立的重要支撑,同时也是提高学生课堂积极性的先决条件。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当下需要做的是要将传统的数学课进行情境改造,通过图画、视频以及数学模型的直观呈现,实现数学知识形式的有效转变,促进学生的思维发散,调动课堂整体的授课气氛,全面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活力。比如说,教师在讲解“指数函数”时,为了让学生准确认识这一函数概念,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爆炸式函数引入到课堂上,通过图像的呈现,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模型思维。并列举生活中关于指数函数的具体应用,让学生对该函数的数学特征加以理解和掌握。并在丰富知识底蕴的支撑下激发和拓展学生的创新思路。
二、组织开放性的课堂讨论,优化学生创新的空间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以自主的意识和开拓的思想为支撑。而教师需要做的是要在常规课堂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学习姿态进行全面的调整和优化。转变师讲生听比较传统的授课模式,为学生构建一个相对来讲更为开放的环境,强调学生自主性意识的合理发挥。引导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参与到具体的学习活动中来,学习方式以自主探究取代被动接受,让学生在互助的氛围下通过合作交流实现深入探究,进一步整合创新思路,夯实创新实践基础。比如说,教师可以围绕“数列”知识合理的布置探究任务,引导学生就等比和等差两种数列形式所呈现的数学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并为学生提供具体的问题,如等比数列{an},a1=1,a5=9,则a3=?引导学生在小组内部围绕等比公式就具体的问题进行分析,促使学生围绕等比数列提出创新性的解题思路。
三、拓展丰富的实践活动,丰富学生创新的实战渠道
在高中阶段,教师需要意识教学渠道拓展的必要性,以及在推动学生创新能力养成进度方面发挥的重要支撑作用。在课堂常规教学的基础上合理的组织实践活动[2]。为学生提供更加广泛的实战渠道,拓展学生的创新空间,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实践参与的过程中形成广博的知识面,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建设。譬如,教师可以围绕指数函数组织社会实践调研活动,例如引导学生就基金中的指数函数模型进行自主分析,并引导学生从科学理财的角度进行课题分析和模型创新,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实践水平,夯实创新技能基础。或者,教师也可以组织趣味的模型创新设计比赛,让学生在竞赛的心理支撑下建立起自主创新的积极性。
四、实施激励性的评价,提高学生创新的自信心
在数学课规划教学和具体实施期间,教师为实现创新培养教学,需要注重评价体系全面更新。根据高中生个性需求积极贯彻全过程评价法,从多个维度进行评价保证结果的公平性[3]。同时,积极贯彻激励性评价手段针对学生的创新行为进行鼓励,加强自主创新思想的宣传,为学生在数学领域的科学创新以及自主探究提供一定的环境支撑、教具支持以及情感鼓励,加强学生自主创新的指导和帮扶,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精神,提升整体科学素养。
结语
培养高中生的创新能力,无论是从个人角度,教学层面还是从整个社会发展层面来讲都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作为数学教师需要明确具体的授课目标,基于创新能力培养就课程授课体系进行重新规划。通过情境优化、讨论讨论、实践组织以及激励评价等多种方式,让高中生建立起良好的兴趣意识,并在自主探究的课堂氛围下实现创新意识的有效激发,全面提升高中生在数学领域的创新素养,助力學科本身实现创新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奋志.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9,5(20):69.
[2] 赵鲁辉.高中数学教学中“一题多解”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学数学,2019(19):86-87.
[3] 陈克平.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9(20):108-109.
【关键词】 高中数学 课堂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
前言:
课程改革作为根本性的战略方针,针对高中数学提出了全新的工作要求,作为教师需要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基准,就现有的授课方法进行更新。在数学课规划和实施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考虑到高中生的实际需求,从兴趣、能力、以及个性化发展等多个层面对教学模式,以及学生学习活动的具体表现形式进行创新,从而为促进学生创新素质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教学基础。
一、构建直观性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
兴趣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核心要素,同时也决定着学生是否对自主创新认可并表现出良好的参与性。因此,作为数学教师为顺利实现创新培养目标,首要任务是要让学生对数学这门课程以及所对应的各项活动产生积极探索的兴趣。而情境是学生兴趣建立的重要支撑,同时也是提高学生课堂积极性的先决条件。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当下需要做的是要将传统的数学课进行情境改造,通过图画、视频以及数学模型的直观呈现,实现数学知识形式的有效转变,促进学生的思维发散,调动课堂整体的授课气氛,全面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活力。比如说,教师在讲解“指数函数”时,为了让学生准确认识这一函数概念,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爆炸式函数引入到课堂上,通过图像的呈现,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模型思维。并列举生活中关于指数函数的具体应用,让学生对该函数的数学特征加以理解和掌握。并在丰富知识底蕴的支撑下激发和拓展学生的创新思路。
二、组织开放性的课堂讨论,优化学生创新的空间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以自主的意识和开拓的思想为支撑。而教师需要做的是要在常规课堂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学习姿态进行全面的调整和优化。转变师讲生听比较传统的授课模式,为学生构建一个相对来讲更为开放的环境,强调学生自主性意识的合理发挥。引导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参与到具体的学习活动中来,学习方式以自主探究取代被动接受,让学生在互助的氛围下通过合作交流实现深入探究,进一步整合创新思路,夯实创新实践基础。比如说,教师可以围绕“数列”知识合理的布置探究任务,引导学生就等比和等差两种数列形式所呈现的数学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并为学生提供具体的问题,如等比数列{an},a1=1,a5=9,则a3=?引导学生在小组内部围绕等比公式就具体的问题进行分析,促使学生围绕等比数列提出创新性的解题思路。
三、拓展丰富的实践活动,丰富学生创新的实战渠道
在高中阶段,教师需要意识教学渠道拓展的必要性,以及在推动学生创新能力养成进度方面发挥的重要支撑作用。在课堂常规教学的基础上合理的组织实践活动[2]。为学生提供更加广泛的实战渠道,拓展学生的创新空间,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实践参与的过程中形成广博的知识面,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建设。譬如,教师可以围绕指数函数组织社会实践调研活动,例如引导学生就基金中的指数函数模型进行自主分析,并引导学生从科学理财的角度进行课题分析和模型创新,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实践水平,夯实创新技能基础。或者,教师也可以组织趣味的模型创新设计比赛,让学生在竞赛的心理支撑下建立起自主创新的积极性。
四、实施激励性的评价,提高学生创新的自信心
在数学课规划教学和具体实施期间,教师为实现创新培养教学,需要注重评价体系全面更新。根据高中生个性需求积极贯彻全过程评价法,从多个维度进行评价保证结果的公平性[3]。同时,积极贯彻激励性评价手段针对学生的创新行为进行鼓励,加强自主创新思想的宣传,为学生在数学领域的科学创新以及自主探究提供一定的环境支撑、教具支持以及情感鼓励,加强学生自主创新的指导和帮扶,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精神,提升整体科学素养。
结语
培养高中生的创新能力,无论是从个人角度,教学层面还是从整个社会发展层面来讲都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作为数学教师需要明确具体的授课目标,基于创新能力培养就课程授课体系进行重新规划。通过情境优化、讨论讨论、实践组织以及激励评价等多种方式,让高中生建立起良好的兴趣意识,并在自主探究的课堂氛围下实现创新意识的有效激发,全面提升高中生在数学领域的创新素养,助力學科本身实现创新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奋志.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9,5(20):69.
[2] 赵鲁辉.高中数学教学中“一题多解”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学数学,2019(19):86-87.
[3] 陈克平.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9(20):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