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代墓葬中的镇墓兽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1041294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镇墓兽是古代墓葬中出现的一种冥器,它是随着国家、阶级的产生而出现的特定产物。镇墓兽始见于战国楚墓,经魏晋汉唐,五代后渐亡。本文以历史为序,以甘肃省博物馆馆藏的古代镇墓兽为例,简略介绍了我国古代墓葬中的镇墓兽。
  [关键词]丧葬文化;镇墓兽;甘肃省博物馆
   [中图分类号]K87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6-0011-02
  
  众所周知,我国的厚葬之风由来已久。由于厚葬,也就有了盗墓现象。为了防止墓葬被盗,古人想了很多种办法,如在墓中放置镇墓兽、墓道中设立机关、墓上设置石兽、派专人看守等。古代墓中置天王、镇墓兽有两层含义:一是防止魍魉鬼怪对墓主的侵害;二是吓唬盗墓者勿盗此墓。古代墓葬中的镇墓兽大体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从历朝历代的丧葬习俗看,亡灵入葬后或是升仙,或是其他,但其灵魂不宜受鬼怪侵扰。镇墓兽多数外形抽象,构思诡异奇特,形象恐怖怪诞,具有强烈的神秘意味和浓烈的巫术神话色彩。
  据有关专家介绍,此类器物的出现与人类早期的图腾崇拜不无联系。早在原始社会,图腾已成为人们心中最高的崇拜和不可战胜的神物,将其放置墓中祈求安宁,其实就是镇墓兽的前身。镇墓兽始见于战国楚墓,流行于魏晋隋唐,五代以后逐渐消失。镇墓兽的材质,早期为木质和骨质,之后主要为陶质和唐三彩,金属和石制品极其少见。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古代的镇墓兽、镇墓俑造型变化甚大。大体可以分为三大类型,即意象的兽型、人兽合体型和四肢俱全的武士俑。据《周礼》记载,有一种怪物叫魍象,好吃死人肝脑;又有一种神兽叫方相氏,有着驱逐魍象的本领,所以将方相氏立于墓侧,以防怪物滋扰亡灵。
  在旧石器时代末期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穴中,埋葬的三具尸体旁就发现有随葬的骨针和装饰品。随着国家的出现及阶级的产生,特别是封建社会形成之后,等级制度更加森严。在贵族墓葬中,随葬有十分丰富和贵重的器物,墓葬规格和随葬品的多寡,已成为死者权力和地位的标志与象征,从而形成了“事死如事生”的习俗。厚葬之风伴随着历史发展的潮流愈演愈烈,镇墓兽就是在这种社会风气下出现的。
  巫风盛行的楚地人们信鬼好祀,墓葬中多见造型奇特、木雕髹漆的镇墓兽,其造型多是龙、凤、虎的意念结合,这无不体现出楚人希望亡人灵魂升天的思想。这是楚墓中常见的随葬品,早在20世纪30年代,湖南长沙一带的楚墓中就有所发现。解放以后,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广泛展开,在湖南、湖北、河南等省的楚墓中出土了一定数量的镇墓兽,特别是湖北江陵地区出土的镇墓兽数量尤多。此时期的镇墓兽多为兽形木雕,其特征是方形座、兽头、鹿角。春秋中晚期到战国早期,镇墓兽多为单头单身。战国中期镇墓兽的样式和数量最多,有单头单身和双头双身两大类。
  两汉时期,镇墓兽的造型种类日趋繁多,主要有人形长舌镇墓兽、人首兽身镇墓兽、独角镇墓兽等。值得一提的是东汉时期北方地区流行的独角镇墓兽,形似牛,顶生长独角,呈抵首角触状。独角兽又叫獬豸,汉杨孚《异物志》:“北荒之中有兽,名獬豸,一角,性别曲直,见人斗,触不直者。”它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被奉为司法公正的象征。汉魏之时也常被安置在墓门左边,充作镇墓兽。
  甘肃省博物馆馆藏镇墓兽一件。汉彩绘木独角兽,1972年发掘于武威磨嘴子54号墓,1973年3月入藏甘肃省博物馆。此镇墓兽纵93.7厘米,分体制作身、角、尾、足,再粘合而成,通体施白粉,再用红黑彩绘出兽毛。四足用力撑地,独角前伸,作抵触状。另一件铜独角兽属东汉丧葬用品,铜质,全长70.2厘米。1956年发掘于酒泉下河清农场,同年入藏甘肃省博物馆。头向前顶,角前触,扁尾上翘,四足跨张作角斗状,全身铸有兽毛纹饰。抵首弓颈颔胸,张口吐舌,耳似削竹,独角如剑,并出歧角,奋力前抵。以上两件藏品都以生动的形象取胜,被列为馆藏一级品。
  三国至魏晋时期,湖北、湖南、安徽等地墓内常见一种称为鳞鲤的神兽,即俗称的穿山甲。从动物习性来看,它喜食蚁,将其置于墓中,可使棺椁避蝼蚁之害。自西晋以后,北方中原地区墓道口出现身着铠甲的武士俑。他们多数头戴兜鍪,有双护耳,双目圆瞪,身着东汉以来的“筒袖铠”。左手向外作持盾状,右手高举。此类武士俑一直沿袭到后代。
  此外,北朝时期,由于受狮子在佛教中护法神地位的影响,狮形镇墓兽常常作为陵墓前和石窟造像中驱魔辟邪的神兽,通常作一对出现。
  隋唐以来,镇墓兽承袭了前代的形制。盛唐时期有一类镇墓兽,头生角,肩背加饰火焰状鬃毛。三彩镇墓兽,1965年发掘于秦安县叶家堡。陶质施釉,兽面兽足,两足前伸,利爪抓地,身躯后蹲,踞坐于束腰形墩座上,怒目圆睁,昂首挺胸,羽翼张开,面部无釉,作愤怒咆哮状。颔下及两鬓乱须卷曲。头竖长角,顶插火焰,颈后鬃毛呈放射状竖起。通体施绿、褐、红、黄等色彩釉,面部及双翼、火焰涂以红黄各彩,翼周涂金。纵41厘米,横57厘米,高132厘米,重55.8公斤。
  唐代镇墓兽无战国楚墓镇墓兽的狰狞,或许是因为材质改变的缘故,即由木质漆器变为绚丽的唐三彩。相比于楚国镇墓兽的单一造型及令人生怖的神情和长相,唐镇墓兽的造型变化略多。这一时期,除了有前代的武士俑以外,还出现了一种天王俑。它是由武士俑演变而来。考古学中,通常把脚踩兽或小鬼的武士俑称为天王俑,源于佛教中统领一方的护法神。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逐步汉化。佛法护卫神逐渐失去原来的姿容和身份,成为经过艺术夸张的中国武士形象,其象征意义已经超越佛教领域,成为凡人世界正义、威猛的象征。隋末的农民起义,推翻了隋王朝,建立了强盛的唐王朝。在这一时期,一些屡立战功的将领和开国元勋受到人民的爱戴,从而被神化。另一方面,入唐以后随着生产力和经济的空前发展,社会日益呈现蓬勃向上的气势,各阶层人民生活安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带来了文化艺术的发展与繁荣,出现了大量具有新时代风貌的开创性作品。这一时期,佛教艺术达到了高峰,作为佛教护法神的天王也被世俗化。墓葬中的天王俑实际上就是被神化了的武士和被世俗化的佛教护法神二者相结合的产物。它有着一个逐渐发展演变的过程。最初,天王形象一般出现在佛教寺庙和石窟中。自唐高宗时期,墓葬之中开始出现天王俑。其身份也超越了佛教的护法神,成为墓主的守护者,为墓主降魔伏妖,驱鬼辟邪,保卫墓主的安宁。天王俑曾一度被唐人奉为死后的保护神,所以在此时期的许多墓葬中,特别是中原地区的达官贵人墓葬中都有所发现。
  初唐时期的天王俑头戴盔,盔檐外卷,怒目张嘴,身穿甲胄,长至膝部,腰束带,双手握拳弯举胸前,两腿分开直立,足下踩一蹲坐的牛或羊,底带托板。此期的天王俑形体各部分比例有失协调,给人以僵硬之感。
  盛唐时期的天王俑装饰更加华丽,在保留原有风格的基础上,头戴兜鍪顶竖长缨,有的加饰展翅朱雀或火焰。一手叉腰,一手握拳平举。造型威武凶猛,趋于神化。这一时期天王俑分两种:一种头戴耸顶盔,右手叉腰,左腿弯曲,足下踩一爬伏小鬼;另一种头戴风顶盔,盔檐外卷,脸形丰满,足下踩一蹲坐小鬼,座稍高。彩绘陶天王俑,1990年4月5日天水市公安局移交。头戴兜鍪顿项,护耳上卷,顶竖叶形缨。颈围项护,肩敷披膊,身着青绿明光甲,束甲带,着战裙,蹬战靴。右手叉腰,左手平举,脚踏卧羊。羊曲肢跪卧,全身施彩绘,贴金,大部已剥落。三彩天王俑,一件两个,属唐代冥器。于1965年发掘于秦安县叶家堡乡。纵41厘米,横60厘米,高1528.2厘米。1972年4月29日入藏甘肃省博物馆。天王头戴鹖冠,鹖口含珠,展翅翘尾。尾涂红彩,鹖翅彩绘贴金。有耳护、颈护、臂护,龙头吞袖,身穿铠甲,颈护以下纵束甲带,到胸前至背后,胸甲分为左、右两部分。上面各有一圆护,腹部有一兽头圆护,腰间两侧各一形系。腰带下垂膝裙。左手握紧平举,右手叉腰。怒目圆睁。着战裙,腿缚彩绘护腿,蹬战靴。双足踏一鬼怪,鬼怪伏坐在台座上,长发上竖,鼓目咧嘴,作挣扎欲起状。通体施黄绿、褐色釉,头部施彩绘。可见这一时期的天王俑制作精美,造型既夸张又真实自然,给人一种和谐饱满的印象。
  到了晚唐时期,丧葬习俗发生了重大变化。用于守护亡灵、震慑盗墓者的镇墓兽和天王俑被铁牛和铁猪所取代。这是因为“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安,人们处于惶惶不可终日的环境之中,精神寄托自然由祈求死后的安宁转为希望现实生活的安定和幸福。这一时期,堪舆之术流行,葬式、随葬明器、墓地的选择等大都是根据当时的堪舆家所规定的制度来安排,并与死者子孙后代的吉凶祸福乃至生死兴衰联系在一起。原来的丧葬习俗已不受重视,此时的天王俑帽檐外卷、衣饰简化、制作草率,并逐渐在墓葬中消失。
  作为战国至唐代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存在的事物,镇墓兽、镇墓俑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的精神风貌和社会习俗,同时也体现了雕塑艺术水平和陶瓷制作工艺,对于研究当时的社会风貌、文化艺术具有重要的价值,也为历代墓葬的分期提供了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1]章用秀.中国帝王丧葬[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2]杨树达.汉代婚丧礼俗考[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
  [3]黄辉.中国古代人物服式与画法[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
  [4]甘肃省文物局.甘肃文物菁华[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5]王瑞明.“镇墓兽”考[J].文物,1979,(6).
其他文献
金塔农民的低碳生活  太阳能热水器成时尚  金塔县的许多农村,家家户户房顶上架着太阳能热水器,村民们也能像城里人一样方便地洗热水澡了。村民在购买、安装热水器时享受国家“家电下乡”的补贴,能节省一部分钱。除了方便地洗澡外,用太阳能热水器,冬天洗菜、淘米也能用上热水了,还能节约烧水的燃料费。目前已有40%的农户家中装上了太阳能热水器。    电动车成为代步新工具  随着村村通油路目标的实现,买电动车的
期刊
草原石人  中华既为文明古国,就会有许多古老传统,比如勒石记事,大约是古代先民从结绳记事派生出来的。纸张没有诞生之前,由于岩石多且省事,祭文、墓铭大都只能雕刻于甲骨或金石。早在秦汉,便被广泛运用,除了文字还有雕像。最著名的莫过于西汉名将霍去病墓石雕,现存马踏匈奴、野兽吞羊、卧虎、跃马、野猪等一批九件,整体造型简练、质朴又豪放不羁,尤其是“马踏匈奴”雕刻一马立于匈奴族人身上,匈奴族人相貌狰狞,手执弓
期刊
2011年中国旅游日活动主题确定  日前,国家旅游局、中央文明办、国家民委、教育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等11个部门联合下发通知,明确每年5月19日为全国集中组织开展中国旅游日活动的时间,要求各省(区、市)相关部门在当日及前后相邻时段,组织开展相应活动。  《通知》指出,中国旅游日活动将每年推出一个主题。2011年中国旅游日活动主题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第七届中国出境旅游国际论坛将在京
期刊
走出太原机场,乘着出租车向60公里外的祁县赶去。天空中漂浮着一层蒙蒙不清的情绪,北方的风在新近的一次落雨后有了些许寒意。回到了与我童年栖居地相同的黄土高原,我开始了初秋的山西之行。  晋中是商人和乡绅们修宅建府的密集地区,如介休侯家和范家、祁县乔家和渠家、太谷曹家、沁水柳家、平遥李家、灵石王家、榆次常家,晋商纵横捭阖,名扬中外商界500年。  位于晋中地区的祁县有大名鼎鼎的乔家大院,有气势恢弘、占
期刊
[摘要]集编、导、演于一身的意大利艺人罗伯托贝尼尼用独特的喜剧性手法,通过以二战期间纳粹迫害犹太人为背景的影片《美丽人生》,向观众演绎了一段拥有悲剧性内核的感人故事。   [关键词]《美丽人生》;喜剧;悲剧性内核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8-0042-02    意大利电影《美丽人生》,原名《La Vita è bella》,又被译
期刊
[摘要]教育伦理学的要旨在于依据一定的伦理价值体系和原则规范对教育者所实施的教育行为进行伦理评判和指导。黄宗羲的教育伦理思想不仅规定人们的行为不得为非,而且告诉人们应该去追求更高的价值。因此,在制度建设中既要制定必要的规章使人们不逾道德之矩,又应动用激励机制驱动人人追求更高的善。  [关键词]黄宗羲;教育伦理思想;“公其非是于学校”  [中图分类号]248K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
期刊
[摘要]中国钢琴作品与传统音乐文化有着密切联系,作曲家把中国民族化风格融入钢琴作品之中,并进行着不懈的探索和追求。本文以钢琴改编曲《夕阳箫鼓》为例,就民族化节奏以及对中国传统乐器音色的模仿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中国钢琴曲;民族风格;《夕阳箫鼓》  [中图分类号]J64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8-0100-02    民族化风格就是要体现和表
期刊
[摘要]东乡地区既是黄河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又是丝绸之路南道中转站。东乡族世代生活在河湟农业经济区与牧业经济区的边缘,以军营田是其历史上最主要的农业发展方式。清朝以降,东乡族土地占有权主体从戍边军队到由官僚、地主、富商和宗教上层人士联合构成的官僚地主阶级之演变催生了小农经济。商业反哺农业是东乡族在农牧业资源边缘带域存续小农经济之殊途。  [关键词]东乡族军屯;土地占有权;小农经济  [中图分类号]K
期刊
[摘要]中西方的法律文化存在不容忽视的巨大差异。本文以影片《刮痧》为例,分析了中西方法律文化的差异,认为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法的认知、正义程序、人治与法治等方面,并从法律社会学角度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剖析了造成这种差异的社会根源:不同的民族传统及社会历史发展历程和阶段,孕育了不同的法律文化;不同的文化隔离机制,也必然导致法律文化的多样性。  [关键词]《刮痧》;法律文化,法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冯国瑞是近代甘肃著名学者,被誉为“陇上一代文宗”。《张介侯年表》、《守雅堂稿辑存》是其表彰先贤“陇上二澍”(阶州邢澍、凉州张澍)的力作,也是他辑佚方面的代表作品,对于研究“二澍”的学术成就及乾嘉学派的学术思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冯国瑞;邢澍;张澍;表彰先贤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8-0077-03    清代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