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院校学生体育社团队伍逐渐扩大,但社团内部组织管理与社团外部环境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大力加强学生社团内部管理,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社团指导员,对学生社团的发展趋势作出明确的对策和指引发展,走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创新发展之路。
[关键词]胜任力模型 高职院校 体育社团 指导员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高等职业教育日益成熟,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建设也得到长足发展,逐渐成为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高校学生体育社团是高校学生的群众性组织,数量多、种类全、辐射面广,已成为高职院校具有较强影响力和凝聚力的学生团体,并在诸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胜任力模型概述
胜任力最早是在美国心理学家McClelland(1973)在《测量胜任力而非智力》中提出这一概念,并把胜任力定义为“绩优者所具备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特质”。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是1993年斯班舍(L.M.Spencer)的定义,该定义指出“胜任力即能将某一工作(或组织、文化)中有卓越成就者与表现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社会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即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的特征”。
胜任力模型是胜任力的应用形式,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初。普遍认为胜任力模型是从组织战略发展的需要出发,区分绩效优秀者与普通者的对应于岗位的一系列行为及引发行为的素质能力的描述。
二、高职院校学生体育社团指导员的胜任力要素分析
为确定高职院校体育社团指导员胜任力要素,首先查看和研究了国内外关于胜任力模型构建的相关文献,然后在选修过体育专项课的学生和体育任课教师中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在此基础上,结合对学生体育社团指导员的工作分析,初步归纳出该类指导员胜任力的内容结构,包括必备知识类、技能能力类、素质类、个人特质类和态度动机类共30个要素。
知识类,指为了顺利完成体育指导所需具备的体育知识与经验,包括指导员通过学习、以往的经验所掌握的事实、信息和对事物的看法。具体分为一般体育知识、专业体育知识和关键知识。一般知识包括体育理论、体育人文与体育社会学知识、体育科技知识、体育史知识,关键知识包括社团管理理论、管理工作经历、政策法规常识、教育管理理论,专业知识包括与体育指导员岗位有关的各种专业知识等。
技能能力类,指掌握和运用体育专门技术的能力,即指导员为了实现工作目标、有效地利用自己掌握的体育知识的能力和技术。具体包括基本技能和关键技能。基本技能包括语言表达、文字表达、人际沟通、组织协调等能力,关键技能包括体育技术、激励、学习、创新、计划、解决实际问题、应变、执行、团队合作等能力。
素质类,包括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职业素质及身心素质。思想政治素质又包括社团活动中的原则性、责任心、;道德素质包括领导活动中的诚信度、自我反省力、容人度量与宽容心;职业素质包括公平公正性、奉献精神、大局意识;身心素质包括身体健康、体育技术精湛、精力充沛、生活方式健康、情绪稳定性与自控能力。
个性特质类,指某人所具有的特征或其典型的行为方式。包括在体育活动中的竞争意识、亲和力、合作意识、人格魅力、个人威望、自信、富有激情、决策力、果敢细致。
动机类,指决定外显行为的内在的稳定的想法或念头。分为缺失性动机和成长性动机。缺失性动机是指它有完成状态,有满足的时候,而一旦得到满足,动机作用就会消退或弱化。高职院校学生体育社团指导员的缺失性动机包括渴求晋升的企望、级别待遇的影响。成长性动机的特点是没有极点和完成,没有终止状态,永远处在无止境的寻求满足的过程中,任何一点满足都会使个体滋生出更多的成长性动机。高职院校学生体育社团指导员的成长性动机包括角色期望、挑战性、成长需要。
三、应用胜任力模型构建高职校一流学生体育社团指导员
1.基于胜任力模型招聘合适的指导员
在目前的高等职业院校学生体育社团指导员的选择过程中,一般是以体育教师为主,有一少部分学生。在学生的选择时只注重考察他们的外在表现,如体育获奖情况等,而对那些隐于内部的社会角色、核心动机、掌握概念、人格特质等等的素质特征很难触及。基于胜任力模型的招聘,应依据学生体育社团目标对于胜任力的要求,预先设计体育指导员标准来进行选拔,注重应聘者的优秀绩效信息。具体测评可采用心理测评、结构化面试、情景模拟、无领导小组讨论等方式。
2.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学生体育社团指导员培训
基于胜任力的学生体育社团指导员培训更强调根据培训内容的胜任特征性质、培训对象的学习特点决定培训方法的多元性及针对性,灵活实施差别化的培训方式。外显胜任力容易获取且周期较短,可以采用直接讲述的方式,如课堂讲授、现场指导等方式获取;内隐胜任力无法直接获取且周期较长,需要通过经验习得,则采用小组讨论、课例分析、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方案设计、项目合作、课题研究、实施指导人计划、团队拓展等体验式方法比较适合。在培训中,应坚持教学与训练相结合、个体学习与团队学习相结合。在激发动机方面,可以预先挑选和安排一些在体育指导、研究等方面做出成绩的体育教师进行示范教学,与大家分享成长经验、心得。此外,要特别注重练习环节,通过个人说课、团队成员反馈等方式帮助大家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基于胜任力的培训效果评估,分为三个环节。第一,是评估前的准备,建立学员数据库;第二,是评估的实施。将学员的关键行为及结果层次合并为胜任特征的掌握情况,从而就得出基于胜任力的教师培训评估的两层次框架,即反应层次和胜任特征层次。对培训效果主要使用问卷调查法来进行评估;第三,是培训效果反馈。将培训结果反馈到前面基于胜任力的指导员培训的各项工作中去,不断完善培训体系。
四、结束语
高质量的学生体育社团活动,需要一支优秀的指导员队伍。胜任力模型可以很好地应用于高等职业院校学生体育社团指导员的选拔和培训工作,有助于提高指导员素质,提高体育社团活动的质量,促进学生体育社团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俊友.从“教师胜任力”的视角对我国教师资格认定的反思[J].江西教育科研,2007,(2).
[2]陶祁,冯明.基于胜任力的培训设计研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4).
[3]张凤.高校辅导员胜任力模型初探[J].思想教育研究,2009,(6).
[关键词]胜任力模型 高职院校 体育社团 指导员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高等职业教育日益成熟,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建设也得到长足发展,逐渐成为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高校学生体育社团是高校学生的群众性组织,数量多、种类全、辐射面广,已成为高职院校具有较强影响力和凝聚力的学生团体,并在诸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胜任力模型概述
胜任力最早是在美国心理学家McClelland(1973)在《测量胜任力而非智力》中提出这一概念,并把胜任力定义为“绩优者所具备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特质”。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是1993年斯班舍(L.M.Spencer)的定义,该定义指出“胜任力即能将某一工作(或组织、文化)中有卓越成就者与表现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社会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即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的特征”。
胜任力模型是胜任力的应用形式,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初。普遍认为胜任力模型是从组织战略发展的需要出发,区分绩效优秀者与普通者的对应于岗位的一系列行为及引发行为的素质能力的描述。
二、高职院校学生体育社团指导员的胜任力要素分析
为确定高职院校体育社团指导员胜任力要素,首先查看和研究了国内外关于胜任力模型构建的相关文献,然后在选修过体育专项课的学生和体育任课教师中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在此基础上,结合对学生体育社团指导员的工作分析,初步归纳出该类指导员胜任力的内容结构,包括必备知识类、技能能力类、素质类、个人特质类和态度动机类共30个要素。
知识类,指为了顺利完成体育指导所需具备的体育知识与经验,包括指导员通过学习、以往的经验所掌握的事实、信息和对事物的看法。具体分为一般体育知识、专业体育知识和关键知识。一般知识包括体育理论、体育人文与体育社会学知识、体育科技知识、体育史知识,关键知识包括社团管理理论、管理工作经历、政策法规常识、教育管理理论,专业知识包括与体育指导员岗位有关的各种专业知识等。
技能能力类,指掌握和运用体育专门技术的能力,即指导员为了实现工作目标、有效地利用自己掌握的体育知识的能力和技术。具体包括基本技能和关键技能。基本技能包括语言表达、文字表达、人际沟通、组织协调等能力,关键技能包括体育技术、激励、学习、创新、计划、解决实际问题、应变、执行、团队合作等能力。
素质类,包括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职业素质及身心素质。思想政治素质又包括社团活动中的原则性、责任心、;道德素质包括领导活动中的诚信度、自我反省力、容人度量与宽容心;职业素质包括公平公正性、奉献精神、大局意识;身心素质包括身体健康、体育技术精湛、精力充沛、生活方式健康、情绪稳定性与自控能力。
个性特质类,指某人所具有的特征或其典型的行为方式。包括在体育活动中的竞争意识、亲和力、合作意识、人格魅力、个人威望、自信、富有激情、决策力、果敢细致。
动机类,指决定外显行为的内在的稳定的想法或念头。分为缺失性动机和成长性动机。缺失性动机是指它有完成状态,有满足的时候,而一旦得到满足,动机作用就会消退或弱化。高职院校学生体育社团指导员的缺失性动机包括渴求晋升的企望、级别待遇的影响。成长性动机的特点是没有极点和完成,没有终止状态,永远处在无止境的寻求满足的过程中,任何一点满足都会使个体滋生出更多的成长性动机。高职院校学生体育社团指导员的成长性动机包括角色期望、挑战性、成长需要。
三、应用胜任力模型构建高职校一流学生体育社团指导员
1.基于胜任力模型招聘合适的指导员
在目前的高等职业院校学生体育社团指导员的选择过程中,一般是以体育教师为主,有一少部分学生。在学生的选择时只注重考察他们的外在表现,如体育获奖情况等,而对那些隐于内部的社会角色、核心动机、掌握概念、人格特质等等的素质特征很难触及。基于胜任力模型的招聘,应依据学生体育社团目标对于胜任力的要求,预先设计体育指导员标准来进行选拔,注重应聘者的优秀绩效信息。具体测评可采用心理测评、结构化面试、情景模拟、无领导小组讨论等方式。
2.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学生体育社团指导员培训
基于胜任力的学生体育社团指导员培训更强调根据培训内容的胜任特征性质、培训对象的学习特点决定培训方法的多元性及针对性,灵活实施差别化的培训方式。外显胜任力容易获取且周期较短,可以采用直接讲述的方式,如课堂讲授、现场指导等方式获取;内隐胜任力无法直接获取且周期较长,需要通过经验习得,则采用小组讨论、课例分析、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方案设计、项目合作、课题研究、实施指导人计划、团队拓展等体验式方法比较适合。在培训中,应坚持教学与训练相结合、个体学习与团队学习相结合。在激发动机方面,可以预先挑选和安排一些在体育指导、研究等方面做出成绩的体育教师进行示范教学,与大家分享成长经验、心得。此外,要特别注重练习环节,通过个人说课、团队成员反馈等方式帮助大家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基于胜任力的培训效果评估,分为三个环节。第一,是评估前的准备,建立学员数据库;第二,是评估的实施。将学员的关键行为及结果层次合并为胜任特征的掌握情况,从而就得出基于胜任力的教师培训评估的两层次框架,即反应层次和胜任特征层次。对培训效果主要使用问卷调查法来进行评估;第三,是培训效果反馈。将培训结果反馈到前面基于胜任力的指导员培训的各项工作中去,不断完善培训体系。
四、结束语
高质量的学生体育社团活动,需要一支优秀的指导员队伍。胜任力模型可以很好地应用于高等职业院校学生体育社团指导员的选拔和培训工作,有助于提高指导员素质,提高体育社团活动的质量,促进学生体育社团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俊友.从“教师胜任力”的视角对我国教师资格认定的反思[J].江西教育科研,2007,(2).
[2]陶祁,冯明.基于胜任力的培训设计研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4).
[3]张凤.高校辅导员胜任力模型初探[J].思想教育研究,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