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风吹折的野花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R654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云不是我的亲人,可是,她曾给予我的安慰,不比一个亲人给得少。
  我和她同村。高中毕业后,她考上师范,出去读书,我则离开家,去外面闯荡。她后来在乡下教书,和一个镇上的人恋爱、结婚,这些,都是听村里人说的。我母亲说,云曾来家里找过我,想让我做她的伴娘,可是,那会儿我母亲也不知道我在哪里。
  那年夏天,一个黄昏,我去镇上一家照相馆拿相片,碰巧在那里遇见了她。几年未见,她已不是我记忆中的样子:白色连衣裙,白色高跟鞋,长发披在肩上,一双眸子笑吟吟的,黑白分明。望着她,我有一些自卑的窘。
  此后,每到周末,她常会来我做工的毛绒厂等我下班。她站在那里,看着我接棉线、换钩针,也不嫌机器声吵。很多她的事,都是在那时候听她说的:每个星期一的早上,天还蒙蒙亮,她就从家里起身去乡下的学校,到了星期五的下午,再坐车回来。她教孩子们功课,和他们一起游戏、唱歌……她的世界与我的世界完全不同,我听着她的话,脑海里现出她和孩子们一起在山野间嬉戏的样子,觉得她像一朵野花,甜美而温柔。
  云曾经带了两本书来给我,一本是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还有一本是余华的《活着》。她说,那是她看了好多遍的书,每次看都会掉泪。她觉得,悲剧总是比喜剧更能震撼人心。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最让人难受的,不就是不能够拥有寻常人该有的幸福吗?
  这是我头一次听人说起这样的话,心里有别样的感觉。我同厂的女工,多半是从乡下来的,她们常常节衣缩食努力攒钱买喜欢的衣裳,花许多时间打扮自己,有时候,也会去那些不要姑娘们买票的小舞厅和陌生的男性一起跳舞,她们从来不看书。
  云的话让我明白了一件事:在这个世界上,人和人是很不一样的,喜好不一样,追求不一样,眼界不一样,爱与恨也不一样。我觉得,她说那样的话,绝不是故意的矫情或卖弄,也不是假装的悲天悯人,她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受着小孩子们及家长们的尊敬,在小镇上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没有什么不满意的,她内心有这样的悲悯,我觉得那是因为她的善良。
  春天,我去了云所在的学校,坐在教室后面听她上音乐课、上语文课。云的嗓音甜美,说的故事又满含趣味,不要说是小孩子,连我也深受吸引。
  她办公桌右边中间的那个抽屉里,满满地装着孩子们送给她的礼物,有小孩子的相片、新年贺卡、魔术棒、彩色橡皮筋、装满千纸鹤的幸运瓶……看得出,她的学生们对她有多么的喜欢。
  黄昏的时候,孩子们都回家去了,校园里安静下来,她带我去乡间小道上散步。田野里,紫云英的花千万朵,一起开放,一起随风摇曳,一起散发出脉脉清香——这田野的香气使人松快,生出倾诉的欲望。
  我跟她说起那个只见过两次的人,他明净的笑容,他体贴地把他的风衣披在我的肩上,他的谈吐是那样的亲切又温和,长久以来,我不能在心里将他抹去……可是,明明交谈的时候,是那样愉快,却何以不能继续?我不知道是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说错了什么,写了信去问,也是杳如黄鹤。
  这样说着,眼底浮起忧伤的水雾。
  云对我说:“这里有花神,我帮你向她祈祷吧,祈祷让你遇见一个对的人。”
  她说完,就低头,闭上眼睛,双手合十,真的为我祈祷。她在晚风中的低语满含着慰藉抚过我的心底,让我觉得平静,我竞不似先前那样难受了。
  我一直记得那天,在昏黄的暮色里,她被风吹拂的长发,衬着她的脸,年轻而美丽,谁也不愿意相信,那会是一张即将在生命里消逝的脸。
  云在乡下努力教书,出教学论文集,拿职称证书和教学大比武的奖状……到第三年年末,她遇到一个赏识她的校长,借了一个机遇调到了镇上。
  然而,可以坐在一起谈心的时候反而少了。云开始变得很忙,约好一起去环城南路看柳絮的,错过了;约好一起去旧书店淘旧书的,临了又是有事去不成……一年以后,她有了宝宝,偶尔去看她,要么在忙着照顾孩子,要么在抓紧时间备课,让人没有心情跟她说一说心事。她有一次抱歉地跟我说:“还是不结婚的好,不结婚有不结婚的自由,一结婚,自己就不是自己了,任何事都要受现实的捆绑。”
  我玩笑着说,她是进了围城的人。其实,那一段日子,我过得很苦闷,爱情仍像星星一样遥远,对于前路的判断,我开始变得犹疑。我不知道该继续待在镇上做工,还是去别的地方逃避一些令人厌倦的脸。
  之后,大约有半年没见,忽然有那么一天,听说她病了,是那种会要人命的病。我不相信,跑到她家去看她。
  那是仍然酷热的八月。
  来开门的她让我觉得有些陌生——那一头乌黑的长发没有了,头上光光的,看见我,她苍白的脸上现出一抹笑。她说:“别奇怪,头发全没了,我又不喜欢戴假发戴草帽,只好光着。”
  我拉着她的手,只是哭。
  她由着我哭,默默地让我进去。
  只有她一个人在家,屋子里冷冷清清的。她告诉我,她在洗澡的时候,摸到颈部有一小块肿起来。虽然不痛也不痒,但是,要戴项链的,这样不好看,她就去找医生。医生居然猜是那种会要人命的病,她自然是不信。可是,到省城看过专家,人家也是一样的判断,确定是癌。自从确诊她的病后,公公、婆婆、丈夫便带着她的孩子,住到镇上另一个家里去了。他们觉得,她生了这样的病,那种不祥的气息会对周围的人不好,尤其是对宝宝。
  “不怪他们。”云说,“谁能不怕死呀!”除了去医院做必要的治疗,她从不出门,菜场里有个小贩隔天会给她送一些蔬菜过来。她总是一个人,做饭,睡觉,自己跟自己说话。坐在客厅里,我看她就着一杯水,将大把大把的药吃下去。吃得太急了,有眼泪呛出来。
  她说:“成天吃,也不知道这些药管不管用。”
  我忍着伤心对她说:“一定会有用的,你一向那么健康,连感冒都不太生,怎么会随随便便因为得了什么病而死呢?”
  她听了我的话,眼睛一亮,开心地说:“对啊,对啊!”
  我低头,眼泪滴到手背上。
  那天下午,我陪她坐了好久,听她慢慢跟我说一些教学上的经历。她实习时上的第一节课,因为没有经验,加上太紧张了,一节课只上了十五分钟,就再也想不出有什么要说的,只好讲故事给小孩子听,其实,那个故事也是她临时瞎编的。那些可爱的小孩子们却听得那样认真,让她觉得羞愧。从那以后,她就发誓,一定要做一个好老师。
  “那些小孩子,你也见过了,蘑菇头、萝卜头、菜花头,真是可爱,对吧?”云说,“不过,比起来,我最喜欢的还是我自己的孩子。他是那么小,我把他抱在怀里,喂他吃奶,逗他开心,他的眼睛就一直望着我,笑,小脚儿踹来踹去,我舍不得他呀。一个没有妈妈的孩子,会是多么的可怜。”
  云翻着宝宝的相册给我看,宝宝在笑,宝宝在哭,宝宝睡着了,宝宝戴着花帽子……相册里的照片,只有前六个月的。
  云终于还是没能熬过这一年的冬天。
  我去参加她的葬礼。在她家,看见她的孩子,小小的,很可爱,被他的奶奶抱在怀里吃手指,他的眼神清澈、好奇。我抱他过来,他睁着大眼睛,看我的脸,没有一点点怕生,他那样小,还没有一周岁呢,没有人告诉他,他已经永远失去了爱他若珍宝的母亲。
  我没有跟云的丈夫说“节哀”,他平静麻木的脸,心里、眼里,绝没有“哀痛”二字。在云最后的日子里,他没有去医院探望过她,因为他的母亲怕他沾上云的晦气,而且,云也知道,他一直悄悄在与别的女子相亲。
  绝情至此。
  云却自己想得很开,她说,她托婆婆捎话给他,一定要找一个能待宝宝好的,她说:“只要他以后娶的人能真心待宝宝好,我能有什么意见。”
  送走云的那个夜晚,我睡不着,想到她再也不会回来了,和她在一起說话笑闹的日子已经永远成为过去,便不能自已……我模糊的视线里,看见云,她温柔微笑的脸,她曾那样虔诚地在田野里,为我向花神祈祷……
  我想起最后一次去看她的时候,她对我说,她能感觉生命像一蓬火,毕毕剥剥地快要燃烧干净了,“如果我真的去了,你来看我的时候,一定要带鲜花来,小野菊也好,紫云英也好,我不要那些假花。”
  责任编辑:青芒果
其他文献
上世纪30年代,闽浙赣苏维埃革命根据地红旗漫卷,盛况空前。王明向中央苏区派出曾洪易(后叛变)、关英等人到达省会葛源。关英是上海人,早期在上海从事工人运动并加入中国共产党。生性豁达、充满革命浪漫主义情怀的关英,看到那里日新月异的变化,很快融入方志敏的激情建设中。  在葛源,个性独特的关英收获了一份肝胆相照的爱情。他教爱人汪菊媛骑马识字,唱歌演讲,教她从事革命斗争,为他美丽的娇妻写诗,为她作曲,他把战
期刊
十月份,我接替数学老师,又担任了班主任。  我非常喜欢自己的班主任角色,自我定位不是一个合格的领导,一定是出色的班主任。命运安排吧,遇到了18年班主任生涯中最调皮、最活泼、最大胆的一帮学生,让我真正体会到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尤其在学生出走这一块,学校教育很无力。  第一次出走的是个男生,他的理由就是,不想念书了,要到社会上看看,等过一段时间想想会不会再回学校。班长告知我,他是从家里出走的,我立即和
期刊
小孩儿一周岁那年,我下岗了。和我一起的,还有很多怀抱梦想的大中专生。  中午给孩子过的生日,热热闹闹以后,下午和爱人带孩子到矿上的小吃街,带孩子吃豆腐脑儿。一大碗的豆腐脑儿居然快吃完了。之后,我们在矿上的公园游玩,那時候公园很美,人也很多,是小桥流水的江南特色。在公园的凉亭,我说:“今天一周岁了,让儿子走路看看。”  我的话刚落音,爱人就松开了双手。孩子歪戴着帽子,笑嘻嘻地蹒跚过来。我第一时间按下
期刊
江南塞北,地域有别,家常菜、家常饭各有风味和特色。南方有南方的规矩,北方有北方的习惯,大碗大碟,大口吃肉喝汤,是北方人的豪放;精致的青花瓷盘里盛上细丝儿碎末儿,自然是南方人的婉约了。我所在的皖北,地处中原的东部边缘,属于不南不北,不东不西,正式的菜系特色不分明,连家常菜、家常饭也很难说出特色来。  世纪之交的千禧年前后,我曾到苏杭一带农家做客,对那里寻常待客之道及其家常饭菜颇有印象。早餐时,主人领
期刊
东篱下的菊花是种的,南山种不得,陶渊明种菊,也把自己种进了南山。菊花开时,南山入秋,秋肃杀,大有况味。  菊花香,香气顺畅,浅浅地闻,是草气,青蒿、黄蒿、白蒿,统一为蒿香。菊花似乎是吃不得的,槐花可吃,月季可吃,栀子可吃,菊花如何吃?还真找不到出处。“朝饮木兰之堕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朝露清凉,秋菊微苦,如何烹制是个问题。菊为苦寒之花,以寒霜为号,绽放热烈。屈原大胸怀,取秋菊高洁,诉说情愫。菊乃
期刊
第一次坐上火车,离开家乡,我多么希望能看到同学J的身影,我知道不可能,因为我没有告诉他,但我还是希望有奇迹,但是没有,有一种莫名的失落。  月台上,妈妈挽着爸爸胳膊,他们频频向我挥手。我从未离开过父母,心中充满了不舍,心上凄楚,忙閉上眼睛,闭上了眼睛,越发能看到父母日益衰老的脸,风中的白发,忙又睁开眼。我不能让父母为我担心,再说这是件高兴的事,我不哭!我看到父母强忍着眼中的泪水,那是硬挤出来的笑容
期刊
清晨6点多,我去了附近的环城河公园放松身心。  春节以来,一直按要求宅在家里,被疫情闷了太久,我摘下口罩,大口呼吸这难得的新鲜空气。  东方已经泛起了鱼肚白,而西边还挂着几颗明亮的星星。脚下是清澈的、缓缓流淌的环城河,散发着积雪消融的寒气,隐约的似有若无的梅花暗香。周遭一片寂静,只听见自己“沙沙”的脚步声。  忽然,一只熟悉的曲子飘了过来,啊!是《天边》!循声望去,不远处的河岸上,一个萨克斯手正在
期刊
我第一次拒绝的人,是大表哥。  大表哥是我大姑家的孩子,他比我大3岁。我和大表哥关系很好,一起上学,一起干活儿,他对我非常照顾,我被人欺负时他替我出气,有好吃的先想到我,哪怕是一块烤红薯,也要和我分着吃。慢慢地,我们都长大了,各自成家立业,我进入体制内,大表哥经商,生意做得也不坏。  和大表哥第一次发生“争执”,是因为他的一通电话。  在一个冬天的午后,我正在村里走访贫困户,突然接到几个月没有联系
期刊
清明节这天,也就是父亲生日的前一天,我陪父母来到连云港。  春雨淅沥,暮色茫茫,汽车行驶在连云港海滨大道上,父亲透过迷蒙的烟雨,远眺大海。“多少年想看看大海的梦,今天总算实现了。”父亲对坐在旁边的母亲说。  被什么戳了一下,一阵酸楚。怪不得父亲近段时间常说身体一年不如一年,山也爬不成了,如果有机会就到海边看看。  父亲教了一辈子书,除了陪母亲到北京、上海看病,再也没有去过别的地方。就这两座城市,也
期刊
在《写给未来的你》一诗中,余光中希望他的孩子自始至终都是个理想主义者。  依我21岁的年龄,自然够不着“成熟”二字,但也在“成长”这条必由之路上不紧不慢地走着。出发时的我,心如赤子,热血难凉,面不改色地背北岛、读食指、摘海子、顾城的诗句,觉得一切阻挠我通往理想主义的路障都是不堪一击的纸老虎。然而,人的成长往往不可控,经受几次打击就转换策略,撞上几堵南墙就调转方向,久而久之,洁白似雪的绸布被投入染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