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等、不靠,努力推进县域教育均衡发展

来源 :陕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ueby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面贯彻实施中央与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新机制的同时,凤翔县不忘县级政府对教育的统筹职能,不等、不靠、不要,而是充分发挥县级统筹功能,努力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关心支持教育,积极整合县域内的教育资源,大力推进县域教育均衡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一、基本情况
  
  凤翔县位于关中西部渭北旱塬,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积淀深厚,素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全县总面积1179平方公里,辖12镇5乡233个行政村, 50.7万人口。2005年全县GDP完成44.1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620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52元。该县现有公办中小学校230所,其中普通高中4所、职教中心1所、初中24所、小学201所;有教研室、教师进修学校、电教中心、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各1所;有教职员工4915名,其中普通高中527名,职业学校237名、初中1820名、小学2214名、幼儿园52名,其他教育机构65名;有中小学生81753名,其中普通高中学生9112名,职业学校学历教育在校生3135名,初中29639名,小学39867名;在园(校)幼儿8428名。有民办学校33个,教职工311名,在校(园)学生(幼儿)3418名。有乡(镇)农科教综合服务中心17个、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233所。
  凤翔县是农业大县,山、川、塬齐备,自然条件“先天不足”,地方财政仅是“吃饭财政”,教育也曾是低水平维持。但是近年来,凤翔县秉承传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谱写了凤翔教育发展的辉煌篇章。1989年,宝鸡市第一所市级农村示范小学就在凤翔落户;1996年,高水平通过了“两基”达标验收,1999年,宝鸡市第一个教育强乡镇在凤翔出现;2002年,被评为省级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县;2003年,被国家教育部授予“全国幼儿教育先进县”称号;2006年12月,顺利通过了省级教育强县专家组前期评估,2007年7月通过了陕西省政府教育强县验收工作组的验收。凤翔县基础教育取得如此超常规的发展,在于充分发挥县级统筹功能,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加强县级统筹,推进县域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1、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
  凤翔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制定了《凤翔县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关于创建教育强县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成立了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建立了“一把手”挂帅、党政配合、各方协作的工作机制,将教育工作纳入县乡政府任期目标,作为主要领导和有关干部实绩考核奖惩的重要内容,保证了全县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县上建立了抓教育工作的“六项制度”(即县委、政府定期研究教育工作制度,每年度全县教育工作会议制度,学校建设现场会制度,县级领导定点联系学校制度,乡镇教育实绩考核制度和教育先进乡镇评选表彰制度)。对教育工作做到“五个优先”(即教育事业规划优先,教育项目实施优先,学校用地安排优先,校建规费减免优先,教师待遇落实优先),有力地促进了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2、加大县级统筹力度,保证义务教育经费的足额投入。
  实施“分项目、按比例”分担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新管理体制,县级政府也不能只向上等靠要,更要明确县、乡政府和县级有关部门的职责, 不断完善和强化县本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机制和管理职责,积极落实国家和省上规定的教育经费投入政策。
  教育经费支出全部纳入县财政年度预算。2003—2005年度,县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率为 3.5%、9.03%、-25%,预算内教育拨款增长率为3.69%、10.39%、17.25%;县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在财政支出中所占比例为33.5%、34%、34.6%;生均公用经费高中为58元、59元、61元,初中为30元、30.5元、31元,小学为10元、10.5元、11元,基本实现了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 。2003—2005年新增财力总额5504万元,其中用于教育3391万元,占总额的61.6 %;城市教育费附加征收1984万元,全部用于教育事业。2003—2005年度,全县转移支付资金共4358万元,用于教育2367.2万元,每年均高于50%。教师工资全部收归县管,专户管理,按月足额发放,并于2006年9月全部兑清了农村税费改革前全县所欠880多万元教师工资。县上教育经费管理、审计制度健全。
  2006年,为22111名贫困家庭子女免除了课本费,为230名家庭特困寄宿学生按月发放生活补助费。
  3、巩固提高“两基”,保证困难学生受教育机会均等。
  近年来,积极执行《义务教育法》、实行控辍责任制、严格就近入学、建立进城务工农民子弟就读绿色通道、认真执行“两免一补”政策等措施,使全县学前三年、小学、初中、高中段适龄人口入学率分别达到80%以上、100%、100%和88.98%,小学和初中巩固率分别达到100%、99.6%,青壮年非盲率为99.87%。目前,凤翔县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8.71年,每万人口中拥有大专及其以上文化程度者219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通过培训或者短训获技率达到90.5%。
  4、坚持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相结合,健全县域教育骨干体系。
  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立足县域经济工业化和新农村建设,围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实行“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相结合,着力打造“劳务输出大县、畜牧大县、果业大县、酒业大县”品牌。近年来,先后投资了2200多万元,建成了县职教中心,并顺利通过了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评估,该中心统筹全县职业教育资源,依托乡镇农科教服务中心和镇村农技校,借助10个省市级农科教为农服务基地和5个科技信息网站,广泛开展为农服务,全县初步形成了一乡多业、一村一品的产业模式。职业教育取得长足发展,构建了以县职教中心为龙头,以乡镇农科教中心为骨干,以村级成人技校和示范基地为网点的教育服务“三农”网络体系框架,大力开展信息服务、项目引进、科技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先后建成了大棚蔬菜、奶牛养殖、花卉生产、电子工业、白酒酿制等9个专家基地,年均农村实用技术培训3万多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4万多人次。已经形成比较健全的教育骨干体系,现有省级教育强乡镇6个、省级标准化高中1所、省级重点职中1所、省级示范初中4所、省级示范小学4所、省级示范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6所、省级示范幼儿园2所。
  5、实施强师兴教工程,推动师资队伍均衡发展。
  凤翔县于2000年在宝鸡市率先全部清退了中小学代课教师,通过逐年录用师范院校毕业学生,为师资队伍补充了新生力量;通过岗位胜任培训、学历提高、继续教育,提审了教师队伍整体专业水平;通过派遣优秀毕业生和优秀教师到薄弱小学任教,建立教师交流服务期制度,促进了城乡教师的合理流动,初步实现了校际间的师资均衡。
  6、资源整合,薄弱校改造,城乡办学条件均衡发展。
  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根据“统筹规划,适当撤并;扩大规模,合理布局,确保入学;提高质量,群众满意”的原则,凤翔县制定了《凤翔县2006——2010年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实施意见》、《加强薄弱校建设五年规划》,先后实施了普及实验教学工程、危房改造工程、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学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教学装备水平明显提高,校容校貌大为改观。近年来,全县共投入资金近1.1亿元,改造中小学危漏校舍26.5万平方米,改造薄弱学校16所,建成寄宿制学校3所,撤并学校(教学点)39个,中小学楼房化率达到65%。该县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后闲置的教育资源发展幼儿教育,形成了以政府办园为主,以乡村办学为骨干,以社会力量办学为补充的幼儿教育的基本格局,学前三年后教育率达86%。
  县上建成凤翔教研网,高中学校建起了校园网,中心小学及其以上学校基本建起了计算机教室和多媒体教室,联接了互联网,实现了“校校通”。中心小学及其以上学校的部室建设基本达到省颁Ⅰ类标准,村级小学基本达到省颁Ⅱ类标准。
  
  三、几点启示
  
  1、领导重视、政府行为到位是县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动力。凤翔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2003年以来,县上把创建教育强县作为振兴县域经济的重大举措,作为全县工作“重中之重”,列为“一把手”工程,成立专门工作机构,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全县动员,真抓实干,志在必得。仅2006年内,县委、县政府就已经召开了8次“创强”工作专题会议、4次“创强”工作领导小组会议、3次“创强”工作全县干部大会,“创强”中,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县级有关部门和乡镇的领导蹲点包抓学校,现场解决问题;县级有关涉教部门对“创强”工作特事特办,急事快办;人民群众支持教育,热情高涨;广大教职员工连续数月奋战,为凤翔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今年以来,全县累计投入资金1.8亿元,保证了义务教育的快速发展。
  2、“三教”统筹,这是县域教育与经济、社会均衡发展的基本模式。近年来,凤翔县先后投资2200多万元,着力建设县职教中心。县职教中心已通过陕西省重点职业中学评估,被确定为陕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和陕西省服装人才培训基地。县上成立了农科教统筹协调领导小组和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统筹全县职教资源,组织实施为农服务。在职教中心开设了电子电器、机械加工、服装制作、计算机应用等专业,在唐村、南指挥、田家庄、柳林等乡镇建起了蔬菜、果业、养殖、酒业酿制等9个市级农科教为农服务基地和5个科技信息网站,在中小学校设立为农服务信息服务站或光盘播放点,积极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初中后、高中后职业教育与培训,形成了一乡多业、一村一品产业模式;年输出劳动力12万人次,年创收近6亿元。同时,加强基础教育为农服务的探索,在范家寨中学实施了生态校园创新工程,通过创建“果、草、羊、沼”生态循环模式,建立学生劳动实践基地,探索出了劳动实践教育、生态校园网络和科技成果推广三位一体,专家、学生、农民共同参与的农科教结合新模式。
  3、积极开展县级教育科研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一是加强教研室硬件建设,投资40多万元,改善了县教研室办公条件,建成宝鸡市首家标准化教研室。二是加强教研队伍建设,除县教研室配备25人外,还在教学一线聘请了120名兼职教研员。三是加大校本教研力度,先后组织了“目标教学实验”、“创新教育实验”等教改实验,全县共承担省级立项课题17个,数量居全省县(区)之首,目前已结题4个;同时还参与4个全国性课题研究。小学语文“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成果在全县小学普遍推广,大面积提高了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受到国家语委表彰。四是鼓励教师撰写教研论文,三年来,教育局将1540篇教师论文汇编成20册县内印发交流,其中265篇论文获省级奖励,或在省级刊物发表。
  4、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是农村学校跨越发展的翅膀。凤翔县抢抓中、省实施西部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良机,先后投资4482万元,装配计算机4948台,建成多媒体教室61个,计算机网络教室270个,卫星教学收视点230个,教学光盘播放点230个,7所学校建成了校内局域网,现代远程教育覆盖全县所有学校,所有学校都开展了信息技术教育。45岁以下教师都经过了两轮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培训,62%的教师拿到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级证书,70%以上的教师能够在计算机上制作课件。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设施在信息技术、语文、数学、地理、音乐等课堂教学方面得到广泛使用。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缩小了城乡学校教育的差距,特别是农村及偏远地方的学生与城里和发达地区的学生共享了现代、优质教育资源。
  5、全面提高师资队伍水平是县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资源。薄弱学校不仅缺基本设施设备,更需要优质的教师资源,优质教师也可以在不良环境下培养出同样的优秀学生。一是加强教师培训基地建设。2006年,凤翔县投资120万元,为县教师进修学校扩大校园面积,增添设施,建成了陕西省示范教师进修学校。二是公开选拔任用校长,推行了校长负责制、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新任校长试用期制度、异地名校挂职锻炼制度。近年来,先后选拔任用29名师德好、业务精、能力强的中青年教师担任学校领导,派遣2名高中校长去江苏南京挂职学习。三是实行教师全员聘任制度、教师资格证制度、教师轮岗交流服务制度,形成了“资格准入、竞争上岗、合理流动、优化组合”的用人机制。近年来,共择优录用163名大学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向山区和薄弱学校选派青年教师72名,安排39名优秀教师交流服务。四是通过实施“名师”工程和“强师兴教”工程,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学历水平。五是建立教师奖励制度,每两年开展一次“十佳教师”、“十佳校长”评选活动,隆重表彰优秀教师、模范班主任和先进教育工作者。六是妥善解决教师生活、学习、住房、培训、子女上学等具体问题。八是建立模范教师疗养制度、特困教师救助制度,全体教师每年体检制度。目前,全县已拥有省级特级教师5人,省、市、县级教学能手、教学新秀、学科带头人1018人。(作者单位陕西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丁洪刚
其他文献
课堂教学的创新在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导学式教学法正是摒弃传统教学模式,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体现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旨的教学模式。导学式教学包括导读、导思、导练、导创。它是以心理学为基础,把握中学生的心理特点,顺应学生的心理需求,致力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主体性学习活动。    “注:本文中所涉及
期刊
新课标中指出:学生在学习古诗时要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因此,在教学四年级上册20课《古诗两首》时,我确定古诗教学的重点是:在诵读中体会诗的意境,想象诗歌所描述的情景。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期刊
《雨巷》是现代诗人戴望舒的代表作。该诗篇创造了一个“梦一般的凄婉迷茫”的意境 ,表现了哀怨、惆怅的复杂微妙的感情。叶圣陶先生称这首诗“替新诗底章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戴望舒也从此被称为“雨巷诗人”。《蒹葭》选自《诗经》,是历来倍受赞赏的一首抒情诗,诗因对“伊人”的执著追求以及追寻不得的失望、惆怅的心情,流传千百年。这两首诗许多方面都很相似,本文仅从意境方面作一比较。  《雨巷》以梅雨季节的江南小巷为
期刊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理念,地理教学作为直接研究人类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学科。为贯彻“和谐社会”建设的理念,具有学科上的理论优势,从而肩负着普及宣传“和谐社会”思想的重要使命。这使得新时期的地理教学显得更加重要。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期刊
教学目的:  1、通过猜物比赛,获取真切体验和作文素材。  2、学习抓住人物语言动作、表情、心理描写的方法,将所见所闻写具体。  3、通过猜物活动,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团结合作的品质。  教学准备:  装有多种小物品的布袋  教学过程:    一、试猜,了解猜物诀窍    师:今天我们来做个小游戏,游戏叫做巧猜袋中物。(出示一只布袋)这里有一只布袋,里面有一些小物品。请看游戏方法——谁来读一读?
期刊
当事人:一名初三女学生。  案例描述:周一上课时间她来找我,情绪非常低落。  她讲到:周日下午,她与两名同班男生在家一直聊天到深夜,他们就住在她家。而当晚,她的父母有事外出,未住在家。她怕邻居说闲话,更怕父母知道。心中极为不安,无法静心上课。  谈话过程:听完她的话,我确感意外和担忧,因为对他们而言现在可是关键期。我稍做思考,微笑着对她说;谢谢你的信任!我相信你是诚实的,是疼爱自己的。你现在是怕留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具有现实性的多样化的素材,以便有利于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学习活动。在《分数的意义》一课教学中,为了提高课堂实效,我在素材的“现实性”和“多样化”上做了一些尝试和思考。  [教学情况简述]为了实现《课标》对素材“现实性”的要求,我为每组准备了1个小蛋糕、4个苹果。课堂上如我所料充斥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大家兴趣盎然。可是要借助这些素材产生分数时却出现了麻烦:现实生活中
期刊
有人说人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能透露出一个人内心世界的秘密。“文眼”就是文中画龙点睛之笔,也会透露出作者谋篇布局的秘密。“文眼”的具体所指是什么呢?  一种意见认为:“文眼”是文中那些富有表现力的、最能帮助读者理解文章主旨或组织全文的关键性词语;另一种意见以清人刘熙载为代表,他在《艺概·文概》中说:“揭全之指,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必后顾之,在篇中则前注而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
期刊
我的见闻:这就是精彩。  “诸葛亮神机妙算,我不如他!”一句是《草船借箭》一文中的“文眼”,于是在一节公开课上,某位教师就紧扣“神机妙算”这 “眼”所在,引发学生质疑:诸葛亮神机妙算在哪?当学生胸有成竹地质疑后,教师满意地示意其坐下并夸奖他:你真是个爱提问题的孩子!那就读读课文,和你的学习伙伴讨论交流一下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什么地方?顿时一场轰轰烈烈,有条不紊的讨论迅速展开,短短的三分钟后学生侃侃
期刊
[案例回眸]:  上课铃响了,孩子们跑进教室,这节课老师要讲的是《灰姑娘》的故事。  老师先请一个孩子上台给同学们讲一讲这个故事。孩子很快讲完了,对他表示了感谢,然后开始向全班提问。  老师:你们喜欢故事里面的哪一个人?不喜欢哪一个人?为什么?  学生:喜欢辛黛瑞拉(灰姑娘),还有王子,不喜欢她的后妈和后妈带来的姐姐。辛黛瑞拉善良、可爱、漂亮。后妈和姐姐对辛黛瑞拉不好。  老师:如果在午夜12点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