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刘震云作为当代新写实派的代表作家,喜欢将读者目光集中于中国人的家庭琐事、现实社会的精神痛苦等。《一句顶一万句》作为其心血之作,一经出版就被誉中国的“千年孤独”。刘震云通过写两代人为了寻找精神世界的依靠,而不断离开故乡又回来,表达现实社会中的精神世界,人类为了寻找精神出路的渴望与努力。“绕”来“绕”去的背后是普通社会下普通人的孤独感。
关键词:创作风格;孤独感;社会构建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绕”来“绕”去的创作风格
刘震云创作风格的一大特点就是“绕”,而在《一句顶一万句》中这种“绕”来“绕”去的文风可谓是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绕”并不是体现在故事线上的绕,而是体现在其叙事语言、人物与情节上的“绕”。
从主人公杨百顺的身上就可以看出人物形象和情节的“绕”,因为在整个故事里主人公就有三次身份的转变。杨百顺想上学却被他父亲欺骗,在家磨豆腐,16岁离家出走,因为信了主就改名为杨摩西。后来又渴望生活的稳定,入赘“嫁”给了寡妇吴香香,改名为吴摩西。可是老婆吴香香和隔壁老高私奔了,由此他踏上了寻找的道路,却弄丢了巧玲,再次踏上了另一种寻找道路。于是,最后他改名叫罗长礼。
语言表达上的“绕”就太多了。“不是……而是……” 、“原以为……不想是……”、“既不是……也不是……而是……”的句式,在书中常常出现。这样冗长复杂,多种转折的句子,也是“绕”的一种体现。
刘震云说:“事不绕, 但事背后的生活逻辑是绕的。我觉得知识分子的责任, 就是从别人说不清楚的地方开始, 我来把它说清楚。”[1]这样“绕”来“绕”去,无非是想表现出现实社会中的人生百态、曲折苦难罢了。
二、“绕”来“绕”去的孤独感
主人公虽然叫杨百顺,百顺百顺,但是他的一生都是跌宕起伏和坎坷不断的。杨百顺的这一生都是过得没有目标的,他的人生是漂泊的。这种“漂泊”其实来源于他的“孤独感”。
杨百顺离家是因为被自己欺骗、暴力,亲兄弟却冷眼旁观,后来又因为老婆吴香香出轨老高,自己又弄丢巧玲而走出延津。杨百顺一直遭受着背叛,没有得到过信任感,无人去依靠与诉说。于是出现了《出延津记》最后的那一幕,开往西安的火车上吴摩西回答不上自己的名字时所想:“要说他杀过人,他没杀过;但在心里,也杀过几个;从他爹他兄弟,一直到赶大车的老马,一直到自己的老婆吴香香,还有‘起文堂’的掌柜老高。” [2]这些人都是曾给过他孤独感的人,都是导致他人生漂泊的原因。杨百顺的每一次的身份转变何尝不是一次对自我的寻找,但是杨百顺终究还是携带着他的孤独感没有找到自己。“罗长礼”是杨家庄的一个喊丧人,杨百顺在最后给了自己这样一个名字,是对自己过去飘渺生活的“喊丧”,也是杨百顺一段人生的结束。
刘震云讲述杨百顺这一辈一出一回的百年“孤独感”。“世上的人遍地都是,说得着的人千里难寻。”[2]什么叫“说得着的人”,就是能够信任和倾诉的人,能够缓解“孤独感”的人。小说叫《一句顶一万句》,说得再多也比不上最重要的那句。[3]这重要的一句对于这个故事里的人来说是一件极难的事,所以他们一直都在寻找“说得着的人”的路上行走的。与其说杨百顺和牛爱国的出走和回来是在寻找老婆,不如说他们是在寻找能够“说得着的人”,更是在寻找自己。
三、“绕”来“绕”去的社会构建
《一句顶一万句》中的社会构建是一个整体性的社会构建,它以杨百顺为中心人物牵连出与之相关的其他人物,老詹牧师、教书先生老汪、吴香香、隔壁银匠老高等等,从而连结成为一个“绕老绕去”的底层社会。刘震云虽然是在写杨百顺寻找自我,打破“孤独感”的故事,但实际上写的是和杨百顺一样陷入同样境况的千千万万底层人民。开篇老马和老杨、老杨和老段的微妙关系中,就是因为他们和杨百顺一样找不到信任感,找不到“说得上话”的对象。下部的牛爱国和巧玲也是同杨百顺一样陷入困境的小人物。透过一个杨百顺而构建起一个整体性的社会,无非是想表现出现实社会中的人生百态、曲折苦难,这是刘震云写《一句顶一万句》这个故事中的整体构架。刘震云讲身边人身边事,每个人物的人生都被放大,往前走向后退都能品出一丝苦味来。刘震云绕来绕去、翻来覆去,把琐碎的、烦闷的生活掰碎了又揉到一起,写着普通社会中普通人的精神孤独。
整个故事中,主人公和小人物们跌宕起伏的人生、戏剧一般的生活现实,都是当下社会生活中的真实反映。尽管他们在精神上无所依靠、长久孤独,但却为了摆脱现状而不断努力寻找着。为了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一直前行在寻找的路上。
四、结语
《一句顶一万句》通过“绕”来表现出现实生活中精神世界的孤独,每个人都遭受着孤独,每个人都在寻找着消解孤独的方法,每个人都在为了一万句中最重要的那句话努力寻找着。刘震云用一种“绕”来“绕”去的叙事方式, 反复书写普通“小人物”的日常生活, 透过这些“小人物”的, 来展现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孤独,也展示这个社会的孤独感。刘震云不断揭示这样的孤独,来告诉人们应该积极上地摆脱这种孤独困境,寻找自己、看到自己、审视自己,最终才能消解孤独。
参考文献
[1]范寧.刘震云:我是中国说话最绕的作家吗[J].长江文艺,2013(03):92-99
[2]刘震云. 一句顶一万句[M].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9.
[3]康宇辰. 饶舌的一万句,缺席的一句[N]. 文艺报,2017-07-21(005).
关键词:创作风格;孤独感;社会构建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绕”来“绕”去的创作风格
刘震云创作风格的一大特点就是“绕”,而在《一句顶一万句》中这种“绕”来“绕”去的文风可谓是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绕”并不是体现在故事线上的绕,而是体现在其叙事语言、人物与情节上的“绕”。
从主人公杨百顺的身上就可以看出人物形象和情节的“绕”,因为在整个故事里主人公就有三次身份的转变。杨百顺想上学却被他父亲欺骗,在家磨豆腐,16岁离家出走,因为信了主就改名为杨摩西。后来又渴望生活的稳定,入赘“嫁”给了寡妇吴香香,改名为吴摩西。可是老婆吴香香和隔壁老高私奔了,由此他踏上了寻找的道路,却弄丢了巧玲,再次踏上了另一种寻找道路。于是,最后他改名叫罗长礼。
语言表达上的“绕”就太多了。“不是……而是……” 、“原以为……不想是……”、“既不是……也不是……而是……”的句式,在书中常常出现。这样冗长复杂,多种转折的句子,也是“绕”的一种体现。
刘震云说:“事不绕, 但事背后的生活逻辑是绕的。我觉得知识分子的责任, 就是从别人说不清楚的地方开始, 我来把它说清楚。”[1]这样“绕”来“绕”去,无非是想表现出现实社会中的人生百态、曲折苦难罢了。
二、“绕”来“绕”去的孤独感
主人公虽然叫杨百顺,百顺百顺,但是他的一生都是跌宕起伏和坎坷不断的。杨百顺的这一生都是过得没有目标的,他的人生是漂泊的。这种“漂泊”其实来源于他的“孤独感”。
杨百顺离家是因为被自己欺骗、暴力,亲兄弟却冷眼旁观,后来又因为老婆吴香香出轨老高,自己又弄丢巧玲而走出延津。杨百顺一直遭受着背叛,没有得到过信任感,无人去依靠与诉说。于是出现了《出延津记》最后的那一幕,开往西安的火车上吴摩西回答不上自己的名字时所想:“要说他杀过人,他没杀过;但在心里,也杀过几个;从他爹他兄弟,一直到赶大车的老马,一直到自己的老婆吴香香,还有‘起文堂’的掌柜老高。” [2]这些人都是曾给过他孤独感的人,都是导致他人生漂泊的原因。杨百顺的每一次的身份转变何尝不是一次对自我的寻找,但是杨百顺终究还是携带着他的孤独感没有找到自己。“罗长礼”是杨家庄的一个喊丧人,杨百顺在最后给了自己这样一个名字,是对自己过去飘渺生活的“喊丧”,也是杨百顺一段人生的结束。
刘震云讲述杨百顺这一辈一出一回的百年“孤独感”。“世上的人遍地都是,说得着的人千里难寻。”[2]什么叫“说得着的人”,就是能够信任和倾诉的人,能够缓解“孤独感”的人。小说叫《一句顶一万句》,说得再多也比不上最重要的那句。[3]这重要的一句对于这个故事里的人来说是一件极难的事,所以他们一直都在寻找“说得着的人”的路上行走的。与其说杨百顺和牛爱国的出走和回来是在寻找老婆,不如说他们是在寻找能够“说得着的人”,更是在寻找自己。
三、“绕”来“绕”去的社会构建
《一句顶一万句》中的社会构建是一个整体性的社会构建,它以杨百顺为中心人物牵连出与之相关的其他人物,老詹牧师、教书先生老汪、吴香香、隔壁银匠老高等等,从而连结成为一个“绕老绕去”的底层社会。刘震云虽然是在写杨百顺寻找自我,打破“孤独感”的故事,但实际上写的是和杨百顺一样陷入同样境况的千千万万底层人民。开篇老马和老杨、老杨和老段的微妙关系中,就是因为他们和杨百顺一样找不到信任感,找不到“说得上话”的对象。下部的牛爱国和巧玲也是同杨百顺一样陷入困境的小人物。透过一个杨百顺而构建起一个整体性的社会,无非是想表现出现实社会中的人生百态、曲折苦难,这是刘震云写《一句顶一万句》这个故事中的整体构架。刘震云讲身边人身边事,每个人物的人生都被放大,往前走向后退都能品出一丝苦味来。刘震云绕来绕去、翻来覆去,把琐碎的、烦闷的生活掰碎了又揉到一起,写着普通社会中普通人的精神孤独。
整个故事中,主人公和小人物们跌宕起伏的人生、戏剧一般的生活现实,都是当下社会生活中的真实反映。尽管他们在精神上无所依靠、长久孤独,但却为了摆脱现状而不断努力寻找着。为了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一直前行在寻找的路上。
四、结语
《一句顶一万句》通过“绕”来表现出现实生活中精神世界的孤独,每个人都遭受着孤独,每个人都在寻找着消解孤独的方法,每个人都在为了一万句中最重要的那句话努力寻找着。刘震云用一种“绕”来“绕”去的叙事方式, 反复书写普通“小人物”的日常生活, 透过这些“小人物”的, 来展现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孤独,也展示这个社会的孤独感。刘震云不断揭示这样的孤独,来告诉人们应该积极上地摆脱这种孤独困境,寻找自己、看到自己、审视自己,最终才能消解孤独。
参考文献
[1]范寧.刘震云:我是中国说话最绕的作家吗[J].长江文艺,2013(03):92-99
[2]刘震云. 一句顶一万句[M].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9.
[3]康宇辰. 饶舌的一万句,缺席的一句[N]. 文艺报,2017-07-2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