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交响反刍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w1339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的机会还给学生,这是对学生生命的尊重,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更是学生发展的必然规律。生本课堂的关键是什么?倾听是第一要义,交响是第二要义,反刍是第三要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探究;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生本课堂;倾听;交响;反刍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31-0018-02
  生本课堂,学生是主体,这毋庸置疑。但是,“主体性”并非神话。佐藤学教授批判了教学中将“自学自习”理想化的现象,否定了让学生“自学自习”“自我实现”的独立自学的理想。他认为:“学习只在与教师、教材、学生、环境的相互关系中,才能够得以生成、发展,儿童的‘主体性’不是和这一切毫无关系而独立作用的,学生的需要、愿望、态度等也不是在这些关系相互作用之前就存在的。” 学生是主体,教师、教材、环境是客体,主体必须是与客体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之下,才能存在,才能卓有成效。
  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的机会还给学生,这是对学生生命的充分尊重。阅读佐藤学教授的《静悄悄的革命》《教师的挑战》等书,引发了我对生本课堂要义的思考。
  一、倾听的课堂
  当下,我们的课堂追求学生发言的热闹,比较倾向于以言说为中心。佐藤学教授指出: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唯有在“用心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
  (一)倾听的意义
  倾听的课堂呈现出宁静之美。在以听为中心的教室里,学生能在宽松的氛围中、心情舒畅的气氛中愉悦地学习。思想与观点在这里碰撞,理智和情感在这里交融,生命被滋润,心灵在飞扬……这就是佐藤学教授提出的“润泽的教室”。
  倾听,能让学生从他人那里获得知识,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学习能力。有了良好的倾听,学生言语表达能力就有了基础。在倾听基础之上的言说,更具有思维的含量,也更有交流分享的价值。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存在着无数值得学习的东西,与同伴相互学习有着无限丰富的内容。这样的学习,能够改变学生的人生,也能够改变我们所生活的世界。
  (二)倾听的关系
  课堂上,教师要致力于构建相互倾听的关系。倾听的第一秘诀是教师在课堂上以慎重的、礼貌的、倾听的姿态面对每一个学生,倾听他们有声的和无声的语言。倾听的课堂,对教师提出更多的挑战。要求教师不仅要注意自己的教学进度,更要用心去聆听学生的發言,敏锐地捕捉他们的想法与情感,并产生共鸣。倾听的课堂,要求教师悉心观察学生的神情,从他们的神情中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是专注投入型,还是了无生趣型?是思维点亮时的豁然开朗,还是思维阻碍时的一筹莫展?是快乐的,还是苦恼的?
  3.倾听的方法
  教师的倾听,除了上文讲到的对学生学习状态的倾听,还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视那些“奇趣”的发言,看是否有新的教学生长点;二是要一边琢磨教学的展开对儿童而言是否自然天成,一边推进教学的进程;三是学生的发言是由谁的哪一句话引发的,发言同已知的学习内容有什么关联;四是在学生不流畅或阻塞的时候,及时地启发引导,疏通语言、思路。
  学生的倾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关注。一是关注同伴(老师)的发言与自己看法的异同点;二是对同伴(老师)的发言进行补充或质疑;三是对同伴(老师)的发言表示肯定或否定;四是同伴(老师)的发言解答了自己的什么疑惑,引发了自己的什么新思考。
  二、交响的课堂
  倘若说倾听的课堂是一道静谧的风景的话,那么交响的课堂,则是一道流动的风景。以学为中心的交响乐般的课堂流淌着美的思想、美的智慧,是一道唯美的风景线。
  (一)润泽,交响课堂的序曲
  佐藤学教授为我们构建了理想化的教室——“润泽的教室”。一个富有诗意而又温情的界定。“润泽的教室”包含着佐藤学教授对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对学生的关爱与尊重。学生就是那些绿意盎然的新苗,而教育是润泽新苗成长的雨露,就是任新苗自由成长的肥沃土壤。“‘润泽的教室’给人的感觉是教室里的每个人的呼吸和节律都是那么的柔和。”润泽,是交响课堂的序曲,轻柔而悠扬、自由而灵动,是生命拔节的自然养分。
  (二)串联,交响课堂的主旋律
  生本课堂中,教师要善于运用串联的策略,把课堂中的各种因素串联起来,就像一个指挥家,把不同的乐器,合谐、有规律地演奏一样。一是要把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材串联起来;二是要把已知与未知串联起来,把知识、方法与能力串联起来;三是要把课堂学习的知识与课内外阅读、校园内外的事件串联起来;四是要把儿童的现在同未来串联起来。
  串联的课堂上,主问题的设计是必不可少的。例如,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我梳理了三个根问题:“一是老人扫天游峰累不累?二是老人为什么不舍得离开?三是作者为什么说30年后再来看望老人?”根问题设计好了,我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文字,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现以第三个问题的探究为例,呈现课堂上师生合奏的“交响曲”。
  师:30年后再来看老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是对老人的祝福,想让老人多活几年。
  师:相信老人30年后一定还健在。老人的回话包含什么意思?
  生:老人答应“我”的要求,并相信自己。
  师:老人坚信自己能活到100岁,所以笑声是那么 ——
  生:(接) 爽朗。(读最后一句话)
  师:为什么这笑声能一直伴随作者到住地呢?
  生:笑声回响在作者耳畔,笑声留在作者心里。
  师:回响在作者心里。老人亲近自然,热爱工作的精神留在作者的心里。老人,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一个貌不惊人的扫路人,为什么能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呢?   生:老人看似普通,但他亲近自然,热爱工作,自信、豁达、开朗的精神,却深深地留在作者心里。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以根问题引入,学生自由地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感受。这样,老人的豁达、开朗、自信、勤劳、质朴的品质深深地留在学生的心里,语言的积累和运用也得到了有机的结合。根问题明确了,课堂教学思路也更清晰了,亦可以放手给学生自主学习了。课堂除去了烦琐的分析,改为重点的品读、探究,学生就学得更深入、更透彻。
  在交响的课堂里,学生与教师一道奏响这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交响曲。心心相印的交流,在交响的课堂里营造出相互倾听关系的润泽氛围。
  三、反刍——深刻的课堂
  课堂要从肤浅走向深刻,需要经历一个反刍的过程。课堂的反刍,即对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进行反复的追忆、咀嚼、回味,品出知识背后的意思与语言密码。
  (一)一咏三叹
  对文本的理解,很多时候需要读者和文本进行反复的对话,才能揣摩出文本的深意。如,进行课外阅读《鲁滨逊漂流记》的教学指导时,我引领学生反复品读,评价人物形象。通过前后对比,引导学生从不同的侧面认识鲁滨逊这一人物。
  (1)英雄要有整体感。漂流之前,鲁滨逊是个怎样的人?漂流后,他又是个怎样的人?漂流前,他只是一个普通人,与普通人基本相同;而漂流后,他则成了一个成功者、一个英雄。
  (2)英雄要有立体感。英雄也是有血有肉的,和平凡人没有什么大的区别。怎么有血有肉呢?他来到荒岛遇到困难,怎么解决?英雄要不要吃的?英雄要不要住?这些好像普通人都有的。而与众不同的是,英雄比普通人多一份面对危险的不屈不挠,面对困境的坚韧不拔,面对孤独的坦然乐观。
  (3)英雄要层次感。在漂流的过程中,鲁滨逊经历了“学会生活→战胜困难→战胜自我”的蜕变。特别是28年里,他一个人生活;10000多天里,大部分的时间里他忍受孤独寂寞。战胜内心的害怕、孤独与寂寞,其实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鲁滨逊的漂流经历了从起点到终点,是一个较为圆满的过程。他还会出发吗?
  在评价鲁滨逊人物形象的过程中,我们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进行由浅入深的思考、探究。通过学习,学生既在脑海中建立起了一个英雄的概念,又体会到了作者笛福在塑造鲁滨逊这一形象时的精妙之处。
  (二)举一反三
  “学习是同新的世界的相遇与对话,是师生基于对话的冲刺与挑战。”挑战学习的儿童是灵动、高雅而美丽的。学习的最高挑战,莫过于对所学知识的举一反三。《广玉兰》一文,作者从“花瓣的色彩和质感”“花开时的各种形态”“叶片富有情趣”三方面做了细腻的刻画,表现了广玉兰优美的姿态和高雅的品质,表达了作者对广玉兰的喜爱之情。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某一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究学习,品味语言的优美与诗意。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进行迁移练笔。
  师:同学们能不能用课文的写作方法,写一写我们到牡丹园欣赏到的牡丹花?
  生:看,在舞池的中央,主演的是雙色牡丹。它身穿着由紫红、粉白双色蚕丝织成的华贵外衣。那金黄的花蕊,好像是黄金做成的首饰;那诱人的香气,如喷洒了法国名贵的香水——香奈儿。
  ……
  从学生的表达中,我们发现,他们已逐渐学会了用清新而又诗意的文字去描摹牡丹的美,修辞手法也用得恰到好处。在展现花美丽的同时,学生也抒发了内心的喜爱之情。这样的学习,学生经历了一个从内化到倾吐的过程。
  生本课堂,是以人为本的课堂。倾听是第一要义,是一种尊重,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能力;交响是第二要义,是合作,是分享,是思想的启迪,是情感的碰撞;反刍是第三要义,是一咏三叹的反复品味,是举一反三的迁移表达。
  (责编 韦 雄)
其他文献
[摘 要]古语说:“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由此可见传授方法的重要性。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教会学生阅读、写作,就如同授之以渔,让学生终身受益。以《狼牙山五壮士》教学为例,对其片断教学进行赏析,探讨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教学改革的推行,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留下了读、述、背的时间,让学生有了推敲文字、领悟语言、鉴赏和感受语言的空间。同时也将教师从紧张快速的课堂讲解中解放出来,有了更多的时间与学生探讨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够利用切实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加强语言文字的应用,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激励学生的主动性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生动有趣的开头能够将学生顺利
新课标十分强调“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因为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学过程必须重视“人”的因素。陶行知先生也曾经说过:“教什么和怎么教,决不是凭空可以决定的。”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开放、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可能达到的情况和必须达到的目标,要有正确的估计和充分的预设,这样才能为课堂上“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做好准备;反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能就不会灵活地处理学生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也不会抓住自然
《灰椋鸟》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作者写了“我”和同伴一次去林场观察灰椋鸟的经过,以优美的笔触描绘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景象,展现了灰椋鸟的生机与活力,给人以无限的美感,文章的字里行间流淌着作者对鸟儿的喜爱以及对林场工人辛勤劳动的敬仰之情。对于本课的教学,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查阅资料,激情诱导  通过翻阅参考书和上网浏览,我了解到:徐秀娟(1964-1987),出身于养鹤世
[摘 要]古诗文教学应充分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引导学生在原汁原味的初读过程中,感受诗歌凝练的语言之美;强化学生自身的阅读体验,以教师智慧的点拨与引导、平等的对话与实践激活学生的思维意识,增强学生的内在体验。古诗教学要扣题链接,寻找诗歌内隐的画面;实践表达,撰写图情交融的境界;聚焦意象,在思索中延续丰富的意蕴。  [关键词]对话体验 古诗教学 有效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摘 要]习作教学要把握宏观目标序列,并在这基础上寻求基于习作样本的微观序列。微观序列既是对教材宏观序列的补充,也是基于学生实际能力的写作引导。教师要从学生习作样本中寻找生长点,适度选择角度确定小目标,并基于序列进行微教学,使学生的习作知识、能力不断提高,渐进发展。  [关键词]习作教学;习作序列;微习作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
小学第二学段的写作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第二学段的写作教学的要求是:(1)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作文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作文的快乐;(2)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3)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交流;(4)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
[摘 要]“言意兼得”是语文学习的根本宗旨。然而,由于我们太在乎学习的结果,导致急功近利的教学行为。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里感知语言的意义,在开放的方式中享受精神的魅力,充分感受语言文字背后的意蕴,获得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有效提升。  [关键词]阅读课堂 教学片断 语言 精神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5-009 
[摘 要]以“完整的课堂观”对课堂教学改革进行思考:如何让学习在课前真正发生?在课上如何构建“基于问题、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对话分享”的最佳学力课堂呢?在课后又如何让学习继续延展?力图通过教学模式的改变,有力地影响儿童“课前、课中、课后”学习的变化,从而促进学生学力的整体提升。  [关键词]先学;导问;分享;延展;学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
[摘 要]《珍珠鸟》是著名作家冯骥才的一篇情感浓郁、描绘细腻、蕴含哲理的叙事散文。近十年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实录,聚焦学习活动这一环节,分别以学习活动目标的达成、学习活动的方式、学习活动的结构、学习活动的评价等为切入点,试图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对十年以来学习活动进行对比研究,给人启示。  [关键词]学习活动 文献综述 珍珠鸟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