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本”探究,依题作答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chens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试卷中设置探究题,体现了高中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本理念。语文学科的探究题,针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开设的实际,只在文学类文本、实用类文本中予以设置,体现了教与考的统一。
   语文探究题常见的设问方式,有下列五种:
   1.从标题拟制角度设题,要求对标题意蕴或拟题成败作探究。如:
   (1)“审丑”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2011年山东卷)
   (2)根据本文内容,你认为是否有必要更换文章题目?若无必要,请说明理由。若有必要,请拟出新的题目。(2011年天津卷)
   2.从启迪意义角度设题,要求发掘文本蕴含的民族心理、人文精神等。如:
   (1)联系上下文,简析作者为什么说“是人没有不想飞的”,并结合现实,谈谈“想飞”的积极意义。(2011年湖南卷)
   (2)文中说“观山如读史”,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请联系你的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说说从“观山如读史”中获得的启示。(不少于200字)(2011年北京卷)
   3.从情节设计角度设题,要求就文本的情节安排提出自己的见解。如:
   小说的结尾部分,写了从来没喝过酒的巴尔塔萨喝得酩酊大醉,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根据小说,请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的见解。(2011年安徽卷)
   4.从艺术处理角度设题,要求探究文本中的妙点、疑点和空白点。如:
   (1)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2011年江苏卷)
   (2)作者为什么两次提到6月13日那场大雨?请谈谈你的看法。(2011年福建卷)
   5.从社会影响角度设题,要求探究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如:
   (1)尽管黄宾虹和张大千都是一代宗师,但二人的人生态度、对金钱的看法以及艺道旨趣却大相径庭。这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2011年全国课标卷)
   (2)“班门弄斧”、“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悔大丈夫”都是具有广泛影响并流传至今的熟语,华罗庚却从另一个角度翻出新意。对此,你认为华罗庚的改动有没有道理?请谈谈你的看法。(2011年辽宁卷)
   2011年江西卷的探究题(“小说的高潮是中年男人捡走了小包,如果这个人物没有出现,瓦萨卡会不会将小包据为己有?为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属于“结论推断”类探究题。当然,设题方式虽新,仍须“结合全文”,即紧密联系文本组织答案。例如答“不会据为己有”,那么可将原文中的“瓦萨卡感到了一阵良心的责备,仿佛侮辱了自己的妻子”“‘我鬼迷心窍了,’他嘟囔了一句,‘真是鬼迷心窍了……’”等作为“理由”。
  一、尊重文本,紧扣文本
   不管面对哪类探究题,都不能随心所欲地作“探究”,而应切切实实地尊重文本,立足文本并读懂文本。在解读文本时,不能断章取义,必须以文本的整体倾向(特别是核心内容)为探究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还要适当融入文本情境,以自己的情感体验与文本、与作者对话,进而获得情感共鸣,形成自己的认识。作者创作文本,常常把自己的意图表现得比较隐蔽,阅读时要注意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入手深入挖掘,在此基础上方能进行一些延伸拓展式的探讨。例如2011年湖南卷选文《想飞》,重点谈到以下内容:飞是不容易见着的;人们原来都是会飞的,现在由于各种原因,有些人飞不起来了;是人没有不想飞的;人类最大的使命是制造翅膀,最大的成功是飞。经过剖析可发现,徐志摩通过本文,抒发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做人要志存高远,要有远大的目标,要不懈地追求……由此出发,再“结合现实”(如联系“现实社会是个重能力、讲竞争的社会,也是一个容易让人迷失于物欲的社会”)进行阐发,一般就能答得较为理想了。
  二、内引外联,“经”“纬”结合
   “内引”即辨析、筛选文本信息(如2011年全国课标卷选文《血的故事》一开始就写乘凉会上“南腔北调”,表明乘凉会上的人们的外省人身份,其实是提示了小说主题的解读路径),“外联”即联系旧有知识,调动答题者自身的体验储备。“内引”与“外联”有机协调,有助于探知创作背景,准确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同学们不熟悉的作者的作品,命题人往往会通过文后注释或借助试题题干等,交代作者生平、作品反映的时代生活等(如2010年广东卷选文《面包》,文后注释为“沃尔夫冈·博歇尔特:西德废墟文学的先驱和重要代表作家。小说《面包》写的是二战后人们在饥荒处境中的生活”;《血的故事》注出“迭格:吴方言,意为‘这个’”),我们不能放过卷面上给出的任何一个信息。
   再看“经”“纬”结合。“经”,指从文章本身入手,将文本从内容(背景、对象、情节、环境、情理、主题)、结构布局、表现手法各方面横向铺开;“纬”,则指从题干给出的现象或事件入手,从本质(是什么)、原因(为什么)、影响(怎么样)、方法(怎么办)等方面深入思考。例如小说《审丑》,主要人物有曾老头、赵无定、小臭子等,故事情节包括曾老头成为学生的“审丑”对象、老人做人体模特被视为“丑”事以及小臭儿嫌弃爷爷等,发掘文题的丰富意蕴,正应依据人物与情节逐层展开。
  三、留意文体特征
   以文本类文本来说,像散文的线索、小说三要素等,都不容忽视。2011年安徽卷探究题的答案,“不同的角度和层面”主要就是针对小说三要素而言的(“角度一: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角度二:使情节更为曲折。……角度三:使主题更加丰富。……”)。
  四、用心读题,规范作答
   “用心读题”,一要留意题目中的关键词(比如答2011年湖南卷的探究题,应注意关键词之一在于“想”,不能把“想飞”与“飞”相混同),二要看清试题规定的解答角度(如2011年辽宁卷探究题的规定角度是“你认为哪个片段更精彩?请谈谈你的观点,并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陈述理由”,“内容”即写出了什么,“形式”即写得怎么样),三是要视题目之异而有针对性地加以应答——结论性题目,须有明确的观点,决不能含糊其辞;概括性题目,要对文本内容有全面准确的把握,不能有疏漏;阐发性题目,要结合文本的具体事例作合理分析,所凸显的个性化体验应有较强的启发性。另外,作答探究性阅读题,就像在写一篇微型议论文,行文结构应遵循“表明观点——分点列出依据并作分析——总结观点”的思路。其中“分点列出依据并作分析”,应将探究类试题的要求、文本主旨及意图、同学的多元解读等恰当地连缀起来。
  [实战演练]
  一
  永久的憧憬和追求萧红
   1911年,在一个小县城里边,我生在一个小地主的家里。那县城差不多就是中国的最东最北部——黑龙江省——所以一年之中,倒有四个月飘着白雪。
   父亲常常为着贪婪而失掉了人性。他对待仆人,对待自己的儿女,以及对待我的祖父都是同样的吝啬而疏远,甚至于无情。
   有一次,为着房屋租金的事情,父亲把房客的全套的马车赶了过来。房客的家属们哭着,诉说着,向着我的祖父跪了下来,于是祖父把两匹棕色的马从车上解下来还了回去。
   为着这两匹马,父亲向祖父起着终夜的争吵。“两匹马,咱们是不算什么的,穷人,这两匹马就是命根。”祖父这样说着,而父亲还是争吵。九岁时,母亲死去。父亲也就更变了样,偶然打碎了一只杯子,他就要骂到使人发抖的程度。后来就连父亲的眼睛也转了弯,每从他的身边经过,我就像自己的身上生了针刺一样:他斜视着你,他那高傲的眼光从鼻梁经过嘴角而后往下流着。
   所以每每在大雪中的黄昏里,围着暖炉,围着祖父,听着祖父读着诗篇,看着祖父读着诗篇时微红的嘴唇。
   父亲打了我的时候,我就在祖父的房里,一直面向着窗子,从黄昏到深夜——窗外的白雪,好像白棉一样的飘着;而暖炉上水壶的盖子,则像伴奏的乐器似的振动着。
   祖父时时把多纹的两手放在我的肩上,而后又放在我的头上,我的耳边便响着这样的声音:
   “快快长吧!长大就好了。”
   二十岁那年,我就逃出了父亲的家庭。直到现在还是过着流浪的生活。
   “长大”是“长大”了,而没有“好”。
   可是从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掉了冰冷和憎恶而外,还有温暖和爱。
   所以我就向这“温暖”和“爱”的方面,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
   注:本文是作家萧红为埃德加斯诺编译的短篇小说集《活的中国》所作的自传,写于1936年底。
   本文是萧红的自传,却用了许多笔墨描写父亲和祖父。这样写合理吗?为什么?
   答:
   [参考答案]
   合理。作者通过对父亲和祖父的典型描写,揭示了存在于他们身上的善与恶、美与丑,在强烈的对比中反衬出自己的爱憎感情,也总括了自己整个的生活旅程。[解题思路]在文中,父亲与祖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从文末二段看,在一个压抑的家庭环境中,作者的成长却没有偏离方向,心中始终有着美好的憧憬与追求,这不能不归功于她的祖父。
  二
  蓝(节选)陈所巨
   那年春夏之交,超乎寻常的久雨。日历和心情都水雾蒙蒙,到处是潮湿,到处是泥泞。真不知那些天是怎么过来的,只记得每天晚上“新闻联播”之后看“天气预报”的卫星云图,所看见的都是由西向东漫过来的大片灰白色的雨云,就不由得叹一口气。立夏之后的第三天,天忽然晴了,晴得少有的轻松愉快。清晨,鸟鸣就脆脆地敲打窗户,金属一般响亮。
   上班路上,只听人们几乎说着同样的话:“啊!蓝,好蓝哩!”
   抬头看天,倒是吃了一惊:蓝!真的好蓝!什么时候见过这样纯粹的、惊心动魄、近乎透明的蓝呢?或许在西藏那皑皑的雪山顶上能见到。1987年,和几个朋友邀约着去西藏,到达格尔木,马上就要上那辆翻过唐古拉山的釉蓝色的大巴了,却发现心脏不适,害怕高山反应,临时放弃了西藏之行。但在格尔木就已经看见蓝了,尤其是在大柴旦盐湖的时候,那天就蓝得有些惹人嫉妒,因为那蓝太稳、太严肃,太不食人间烟火了。听从西藏过来的游客说,这里叫什么蓝,到西藏你才知道什么叫蓝呢。我信,因为这蓝不值得也没必要夸张。就想着这世界上有一片真正叫蓝的蓝,心里的一角也就把那蓝储存起来,成为一颗蓝宝石。
   小时候,似乎也见过那种蓝。在初夏,或者在中秋,或者就在干爽的冬天里的某一个晴朗的日子。衬着洁白的炊烟、碧净的流水、葱绿或泥黄的土地,那天也是蓝得妖的。尤其是夏天的雨后,洁白的云团如呆笨的大白鹅,慵懒而缓慢地移过天空,而那些云团的空白处,那蓝似乎也就是一种想象中的颜色。我喜欢那种蓝,因为那蓝色之中,有着只有从母亲的目光里才能看见的慈祥、温柔和博大的爱意。后来上学,在中学和大学里,我课余学画,就很想在调色板上调出那种蓝来,但无论我如何努力,总是无法达到,我便才知道某种心意和心灵境界的颜色,不是轻易能够临摹和获得的。
   后来,就再也没见过那样的蓝了,即便在东洋大海之中。我去过两次大海,一次是跟随地质船“海洋三号”在东海深入生活。船行了好多天还是一片浊黄,那是浩浩荡荡的长江携带下来的泥沙。到了公海,海水蓝了,但那蓝中总或多或少地带有黄的成分。一次是从大连乘船到上海,穿过黄海和东海,是从大海的正中间穿过的。海水无容置疑的蓝,但那蓝太深沉,蓝得有些隐隐约约的黑。大海之中的天空应该也是蓝的,但或许是空气中含有太多水蒸气的缘故,那蓝就显出些苍白来。总之,我心中的蓝就一直隐匿着、储藏着,长时间的就只是一颗想象中的蓝宝石。
   蓝,真正的蓝!当我的心呐喊起来,当那句话脱口而出的时候,我心中隐匿和储藏已久的蓝宝石便放射出耀眼的光彩。那蓝是撩人的、诱人的、动人的;那蓝是没有止境的心意和心灵中的真正的蓝色;那蓝原来是如此的让人难以招架;那蓝似乎就是母爱的本身或者就是一个流传已久的美丽、善良的童话!那蓝顿时让我想起童年的家园和我想象中的精神的家园!我知道,那蓝是久久的雨水洗出来的,但更像是我们众多的人渴望纯净和高洁的心灵磨出来的啊!
   蓝,好一片真正的蓝……
   结合全文,试从文章选材、行文思路、表现手法中选取两个方面,探究作者是如何揭示“蓝”的深刻内涵的。
   答:
  [参考答案]
   (1)选材方面: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列举多种“蓝”。(2)行文构思方面:由表及里,由自然及精神逐层揭示,卒章显志。(3)表现手法方面:运用对比、象征手法,鲜明深刻地揭示出蓝的深层含义。(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的能力,兼顾对作品中蕴涵的人文精神的探讨。题目允许三选二,体现出一定的开放性。值得注意的是,参考答案提供的只是“答题角度”或者说“答题要点”,同学们作答时还应紧密结合文本(即适当摘引原文),将答案具体化。
其他文献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高中阶段学生要达到八级阅读目标。其目标包括:能理解阅读材料中不同的观点和态度;能识别不同文体的特征;能通过分析句子结构理解难句和长句;能在教师的帮助下欣赏浅显的文学作品;能根据学习任务的需要从电子读物或网络中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处理;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36万词以上。阅读理解是英语高考的重头戏,其篇幅之长、内容之多、赋分之高为高考题型之最。只要认真研读考纲,
期刊
[原文]  街 魂  文/金宏达  (1)街有魂。  (2)常常,我踯躅住所外面的街头,许久许久,仿佛是有为而为,这为,想来便是觅求街魂。  (3)记得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刚到北京城,有一天,秋高而蓝,去北大访友,车过学院路,望见窗外,一排峻拔笔立的白杨树,直耸晴空,林荫带很宽,北航、地院、北医、钢院,一所所高校,就像隐在林子深处。鬼使神差般地,我竟提前下了车,在那里漫步了一段。只见凋黄的叶片,随
期刊
2013年江苏省高考英语试卷整体难度较2012年又有所提高,试题命制体现交际性、应用性,情境化原则,试题命制日趋成熟、科学,既重视考查考生语言的运用能力,同时注重对考生语境判断能力和英语文化素养的考查。整份试卷对语境理解的要求,对考生的能力和智力的要求都比较高。阅读部分难度逐年增加,今年阅读的难度又达到一个新的台阶,四篇文章篇幅较长,问题设置巧妙,对考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书面表
期刊
一、填空题  1.如图,已知S={1,2,3,4,5,6,7,8,9,10},集合A={2,3,4,5,6,8},B={1,3,4,5,7},C={2,4,5,7,8,9},用列举法写出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的集合为 .  3.设f(x)是定义在[a,b]上的奇函数,则f[2(a+b)]= .  4.已知集合A={x∈R||x-1|<2},Z为整数集,则集合A∩Z中所有元素的和等于 .  5.设f(x)
期刊
函数、导数是高考的重要考查内容,在高考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同学们在学习函数和导数时,常常会出现一些模糊的认识甚至错误.本文拟对函数、导数部分常见的一些错误进行剖析,以帮助同学们跳出误区,优化思维,有效复习.  【错因剖析】 错解的根本原因就是对函数奇、偶性的定义理解模糊,定义是这样讲的:如果对于定义域中的每一个自变量x,都有f(-x)=f(x)(或f(-x)=-f(x)),则函数f(x)是
期刊
通观近四年江苏高考数学试卷,解析几何的命制  一直被认为是一个亮点,常常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  创新题,同时也给同学们的解答带来了困惑,不知如  何面对.为此,笔者结合高考试题和考试说明中的相  关内容,提出“立足本质,优化运算,关注热点”的备考  策略,以期让同学们在解析几何问题的解决上实现新  的跨越,供参考。
期刊
一年一度的高考即将拉开帷幕,对于寒窗苦读十二年的莘莘学子而言,还真有点“一卷定终身”的味道.不论试卷是难是易,总有一些同学“发挥不好”,考不到自己理想的成绩.究其原因,不外乎“会而不对、对而不全”,这主要还是由于同学们的思路不当、表述不清、解题不够规范.所谓解题规范,就是指解题过程要按一定的格式进行,书写整洁、表达清楚、层次分明、结论明确.一个合理规范的解题过程,应有理有据、符合逻辑,能体现同学们
期刊
高考数学卷是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要既全面又突出重点,对于支撑学科知识体系的重点内容,要占有较大的比例,构成数学试卷的主体.注重学科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的综合性,不刻意追求知识的覆盖面.从学科的整体高度和思维价值的高度考虑问题,在知识网络交汇点设计试题,使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达到必要的深度.对于占较大比例的基础题,其主要来源于课本,我们临考前有必要花一定的时间回归教材.下面从几个方面具体说明:
期刊
函数是高中数学中极为重要的内容,函数思想和函数方法贯穿整个高中数学的全过程.函数作为高中代数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在卷面所占总分的比值都较大幅度地超过了教学大纲中规定的相应课时比值.特别是新教材试卷强化了导数在函数中的工具作用.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极值、最值等问题占较重分值.纵观历年高考试题,函数的概念及性质,函数的图象及变换,以基本函数出现的综合题和应用题一直是常考不衰的热点问题.下面就有
期刊
一、单词拼写(请根据语境和给出的首字母写出所缺词汇的正确形式)  1. C Japanese hard attitude towards “the Diaoyu Island”, Chinese government should take strong measures.  2. Only when you change your a attitude can you end the trian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