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兮归来返故居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ong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文]
  街 魂
  文/金宏达
  (1)街有魂。
  (2)常常,我踯躅住所外面的街头,许久许久,仿佛是有为而为,这为,想来便是觅求街魂。
  (3)记得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刚到北京城,有一天,秋高而蓝,去北大访友,车过学院路,望见窗外,一排峻拔笔立的白杨树,直耸晴空,林荫带很宽,北航、地院、北医、钢院,一所所高校,就像隐在林子深处。鬼使神差般地,我竟提前下了车,在那里漫步了一段。只见凋黄的叶片,随微风飘落到地面,空气中似确有一种名之为“秋气”的成分,爽且近寒,我的脑中忽地跳出“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句子,不由得生出莫名的怅惘之感,久久驱之不去。多少年,我都忘不了这一刻,也有几回,同一季节,又中魅似地徜徉于斯地,试图拾起这种感觉。后来,我就想,窈窈冥冥,流于无形,忽有所触,易于兴起一点人文情思者,那大概就是所谓的街魂罢。
  (4)尔后却无多少平静时光,“破四旧”的风暴卷来,使得许多地方一片狼藉。我离开北京一段时间,有个冬天的夜晚,从外地回来,乘电车经过景山东街,街道黑越越,门墙、屋宇、树木影影绰绰,像是历史剧的一道巨幅布景。此时,街上少有行人,车到站了,一个眸子黑亮的姑娘,戴上大口罩,系紧棉大衣的纽扣,搀扶一个老妇人,向车门口移动,前面正有一盲者,在摸索着缓缓下车,姑娘便静静地等,大家都静静地等,仿佛举行一个仪式,有一种乱世中泰然自若的气度。直到盲者落了地,母女俩方下车,而后,朝旁边一条胡同慢步走去。我目送他们相互偎依的背影,忽然心中又起一种触动,觉得在这个天寒欲雪的时刻,周遭升起一种温暖,在如层层涟漪漾开。
  (5)诚然,城市的精魂,并不一定活在故事和意义中,它也许就在空气中,在线条里,在模模糊糊的影像间,一旦遭遇,我们还是会觉得似曾相识。
  (6)我现在住的地方,是原先京郊大屯乡的一块田地,或许种过麦粟,或许种过菜蔬,也无需查考了,像有一根魔杖指点,不知不觉间,这里便跃现出一片街区。居于此地多年,不能不悲哀地感到,我的感觉是如此钝化了,其明证之一,便是再也很难邂逅所谓的街魂。
  (7)街魂或许还是有的吧,不过,这种事,难道可以去问把车停上人行道,拔掉钥匙,即匆匆离去的人么?还是可以去问头发染着各种奇异色彩,正在店前集体做操的美发店员工?抑或是穿着笔挺西服,株守在如家酒店门口,兜售所称“开完会带不走了”的茶叶的卖家?曾经有一次,我差一点问了,那是看见有一位僧人打扮的中年人,笑吟吟地迎面走来,停下,合十胸前,随即从肩背的布袋中拿出一个小红包来,说道:“这是我寺高僧开过光的,你要么?”我从怔忡中回过神来,摇摇头,眼睛却不离开他的那身打扮,我想问:“你念经礼佛的出家人,可知道街魂么?”话未出口,只见他不愿耽误时间,也毫无沮丧之色,依旧笑吟吟地离去了。
  (8)由此我对于街魂的拾得,几近悲观。
  (9)我也曾深刻反省自己对城市化的过度、对物质文明的高企是否存有几许反感,是否在用街魂失落的命题涂抹出某种现实批判的色彩,也告诫自己更不可以先到者的身份,拒绝潮水般后来者涌入这个城市,以求保持城市环境的安详与温馨。但是,我还是执着地想,悠悠街魂与其他可以无关,它只是人们居住的局部之地不可或缺的东西。
  (10)前不久,要迎接一个什么检查评比,街面上的一些经营饮食的小商铺均被告知要停业,街角上的卖菜的,修自行车的,也都在“回避”之列。修自行车的那个老汉我认识,他大概应属于此地已经很少的原住民,早先务农,后来又进过工厂,退休后,就在这里摆一个自行车修理摊,为人很爽气,有几次都是替我看了看自诉的毛病所在,告诉我不必换件,不要多花钱,不像有些店家搞“补锅法”,千方百计钓顾客的钱。他的打气筒也是随地放,用后付钱可,不付钱亦可。无活儿时,他就地与人下象棋,“楚河汉界”,金戈铁马,厮杀得热火朝天,犹如这里是一处古战场,还能容得他们权且挥霍血性儿郎的一时想象。我有时也会站在一边默默地看,不想这一次奉令停业时间颇长,走到此处只见空荡荡的,如被秋风扫净一般,顿时就有一种“莫然无魂”之感。
  (11)这才想到,莫非是他和他的街头棋友们,还沾着我之所谓的街魂吧。
  [阅读指引]
  街魂即城市的精魂
  ——《街魂》整体理解
  文章以觅求街魂为线索,叙述了与“街魂”有关的人事,抒发了在高度物质文明了的现代生活中街魂难觅的感叹,如何理解“街魂”是理解作者情感和文章主旨的关键。
  作者写自己初来北京乘车路过学院,见凋黄的叶片随微风飘落到地面,顿感爽且近寒,不由得生出莫名的怅惘之感,久久驱之不去。紧接着写道:“后来,我就想,窈窈冥冥,流于无形,忽有所触,易于兴起一点人文情思者,那大概就是所谓的街魂罢。”这就是说,街魂是街头发生的能够引发行人人文情思的某种东西,它是无形的,却能触发人的美好情思。
  街魂不只体现在自然或人造的“风景”上,一切具有人文精神的“故事”也都是街魂的体现。准备下车的母女,互相搀扶着静静地为盲人让道,其情其景,暖人身心,这是“街魂”;修车老人,不谙“补锅法”,不钓顾客的钱,无活干时,与人在“楚河汉界”里厮杀,挥霍血性儿郎的一时想象,这也是“街魂”。总之,街魂是城市的精魂,是一种人文精神的再现。它可以活在故事和意义里,可以活在空气和线条里,活在模模糊糊的影像里,一旦遭遇,我们还是会觉得似曾相识,倍感温暖和亲切。
  可是,中国社会经济在发展,人的精神却在萎缩,城市在膨胀,“街魂”却日见其稀。许多人把车停上人行道上,拔掉钥匙即匆匆离去,这些追求快节奏的人们无暇领略“街魂”;头发染着各种奇异色彩,正在店前集体做操,这些以怪为美的新潮人物不懂何为“街魂”;穿着西装,株守在如家酒店门口,借口“开完会带不走了”,乘机兜售茶叶的商贩,精明有余,纯朴不足,其言其行,与“街魂”格格不入;而或真或假、亦真亦假的出家人兜售什么高僧开光过的物件,那是对佛教的亵渎,更无“街魂”可言。面对此情此景,作者一方面深深地检讨自己,是不是对城市化的过度、对物质文明的高企存有几许反感,是否在用街魂失落的命题涂抹出某种现实批判的色彩,是不是在以先到者的身份拒绝潮水般后来者涌入这个城市,以求保持城市环境的安详与温馨;另一方面又坚定地认为,悠悠街魂与其他可以无关,它只是人们居住的局部之地不可或缺的东西。   精神和物质的关系一直是哲学所纠缠不清的命题。在极左的年代,崇尚精神,贬抑物质,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历史终于翻开新的一页,我们正处于一个宽容的时代,一个奋发的时代,求生存,图发展,各显神通,壮大自己,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旋律,那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就是明证。但是,物质文明从来就不能避开精神文明而单独前行。城市建设要有规模,更要有精神。城市精神亦即“街魂”,它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一种文明素养和道理理想的综合反映,是一种意志品格与文化特色的精确提炼,是一种生活信念与人生境界的高度升华,是城市市民认同的精神价值与共同追求。我们在从事城市化建设的时候,切切不可丢了城市精神——街魂!
  细针密线 步步为营
  ——《街魂》细部揣摩
  一、领起全文(1—2段)
  “街有魂”简洁明了,直击标题。有生命的人方才有魂,没有生命的街何以有魂?只说有魂,先不作阐述和说明,颇有悬念作用,引你非读下去不可。
  “常常”,单音节的一个“常”字不够味,非用叠词不足以突出频率之高;“常常”乃状语,本应在主语“我”之后,谓语“踯躅”之前,特意将其置于主语之前,以作强调。“许久”连用,与“常常”相照应,以突出寻觅街魂的痴迷。
  “有为而为”,有所作为而这样做,用一“为”字,在平实的语体文中偶然夹入一文言字眼,行文简洁,且增加了庄重感。“有为而为”前置“仿佛”,突出行为的不经意性,而“常常”不经意,“许久许久”地不经意,“不经意”就成了一种下意识的活动,这就足以显示寻觅街魂的顽强和痴迷了。
  而如此执着痴迷地寻觅街魂,暗示作者曾经被街魂深深感动过,也暗示现实中街魂的稀有和难觅。有了这短短两行文字,“街魂”之于“我”的故事便将如渠水汩汩流出了。
  二、初识街魂(第3段)
  有了一、二两段的渲染,文章便自然进入有关“街魂”的回忆。
  事情起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刚到北京的一次乘车所见:“峻拔笔立的白杨树,直耸晴空,林荫带很宽,北航、地院、北医、钢院,一所所高校,就像隐在林子深处。”一耸一隐,简单几笔勾勒了一幅极有特色的图画:绿杨婆娑,屋舍隐映,色彩鲜明,动静搭配,大有深山藏古寺的意境。正是这如诗如画的景致才使作者“鬼使神差般地”提前下车,正是这次提前下车才有了“街魂”的独特发现。“鬼使神差般地”,状语前置,再次打破句子的常规秩序,突出街景的美丽。所谓鬼使神差者,鬼未使,神未差,景色极美之故也。
  下车漫步,见叶片凋黄、随微风落地而心生感触,先是觉得空气里有“秋气”的成分,“爽且近寒”,进而想到“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句子,再生出莫名的怅惘之感,久久驱之不去,真挚、细腻且极有层次地展现了情感产生和深化的过程。接下来用一句话概括后来自己同一个季节的“旧地重游”,用以说明这一次感受的“刻骨铭心”。
  究竟是什么让自己产生如此的感触并且如此难以忘怀呢?在经过一段细腻的描写之后,作者终于揭示了令人感触之物不是别的,正是街魂:我就想,窈窈冥冥,流于无形,忽有所触,易于兴起一点人文情思者,那大概就是所谓的街魂罢。作者告诉我们,所谓街魂,就是发生在城市街头的能够引发人文情思的某种客观存在,它让人悲悯,让人动情,让人心生美善。
  三、再识街魂(4—5段)
  文章4、5两段换一个角度继续写“街魂”。
  第4段首句交代时代背景,故事发生在文革中“破四旧”时期,“一片狼藉”写出了城市的荒凉和萧条。接下来一对母女为盲人让道的故事。“我”外地回京,时间是冬天的夜晚,地点在景山东街,“街道黑越越,门墙、屋宇、树木影影绰绰,像是历史剧的一道巨幅布景”。如此时刻,如此景象,即使说不上“凄凉”,至少也不会给人半点暖意,作者这样用笔,是在为人物出场铺设衬托之笔,环境越是“凄凉”,人物在“凄凉”环境中的“善举”才越发显出光辉。
  在经过这样精心安排之后,终于让人物出场:“一个眸子黑亮的姑娘,戴上大口罩,系紧棉大衣的纽扣,搀扶一个老妇人,向车门口移动,前面正有一盲者,在摸索着缓缓下车,姑娘便静静地等,大家都静静地等,仿佛举行一个仪式,有一种乱世中泰然自若的气度。”眸子黑亮突出姑娘的神采;戴上大口罩,系紧棉大衣的纽扣,既展示了姑娘的朴实,又紧扣冬天的夜晚,突出寒冷;而搀扶一个老妇人,则显示她同样需要得到人们的照顾。但是这个同样需要赶紧回到温暖家中、同样需要得到同车人照顾的姑娘在遇到盲者摸索着缓缓下车的时候,她便静静地等,大家也便静静地等。这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举动,甚至连半句语言也没有,但我们从一个“等”字里看到了对生命的尊重,看到了心灵里的虔诚。
  第5段揭示街魂的外延之广。“等”盲者下车这样的故事固然是街魂的体现,但街魂并不限于故事和意义,“它也许就在空气中,在线条里,在模模糊糊的影像间,一旦遭遇,我们还是会觉得似曾相识。”这是对本层的小结,又是对前文的照应,即点明学院路所见秋景也在街魂的范畴之内。
  四、难觅街魂(6—8段)
  第6—8段写在改革开放、经济飞跃发展的今天却街魂难觅。
  在第6段里,“或许种过麦粟,或许种过菜蔬”,以猜想写自己居处的“历史”,“像有一根魔杖指点,不知不觉间,这里便跃现出一片街区”,通过新鲜贴切的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建设速度之快。然后写自己感觉的钝化,居住在现代化的小区而感觉不到街魂的存在,此句明写自己感觉钝化,实写现实中街魂难觅,言在此而意在彼。
  第7段通过四个镜头具体展现街魂缺失。把车停上人行道,拔掉钥匙,即匆匆离去,这样的人忙于生计,给人疲于奔命之感。头发染着各种奇异色彩,在店前集体做操,美发店的员工以奇为美,以怪为美,这些原本创造美的人们却在糟蹋美。穿着笔挺西服,株守在如家酒店门口,口称,“开完会带不走了”,向人们兜售茶叶,如此的商贩,精明有余,纯朴不足,令人恶心。僧人打扮,合十胸前,笑吟吟地向人推销高僧开光物,连最虔诚最淡定的僧人奔走在全民经商的大潮里。四幅生活写真,多方位地展示了当代人灵魂缺失的“真容”,街头活动的人失去了真正的灵魂,你还能感觉得到“街魂”吗?所以第8段不由得发出感慨:“由此我对于街魂的拾得,几近悲观。”句短而独立成段,使街魂难觅的感叹格外醒目和突出。   四幅街头写真在写法上也颇有讲究。前三幅采用反问句式,抓住动作神态,加以简要的勾勒,生动传神。后一幅则展开正面描写:写他的年龄——中年人;写他的装束——僧人打扮;写他的动作——双手合十;写他的语言——“这是我寺高僧开过光的,你要么”;写他的神情——笑吟吟,毫无沮丧之色,依旧笑吟吟。不仅如此,不用“我”的“怔怔”反衬,正面描写,反面衬托,在“我”的“怔怔”里僧人或假僧人的形象越发鲜明。
  五、偶现街魂(9—11段)
  第9段为一个转折句群。作者先用一个长句对“街魂难觅”的感叹进行反思:自己的这种感叹是不是出于对城市化的过度、对物质文明的高企的反感?是不是在借街魂失落来批批判某种社会现实?自己是不是在以先到者的身份拒绝潮水般后来者涌入这个城市?可以说,这样的反思是相当深刻的,绝无敷衍。在进行了这样的反思之后,再用一个转折句,坚定地表明的态度,郑重地肯定了对“街魂难觅”的感叹:“我还是执着地想,悠悠街魂与其他可以无关,它只是人们居住的局部之地不可或缺的东西。”这就是说,作者不满“街魂难觅”,不是出于对现代化的抵触,不是出于对社会的某种批判,也不是为保持城市环境的安详与温馨而拒绝人们潮水般涌入城市,而是因为“人们居住的局部之地”少了一些“不可或缺的东西”。所为局部之地,不是指城市的整体建筑,而是在整体建筑之中的某些具体场合;所谓“不可或缺的东西”,就是指前文所让人悲悯、让人动情、让人心生美善的人和物。
  第10段和第11段写清街中被“回避”的修自行车老汉。“我”自诉车的毛病所在,他告诉“我”不必换件,不要多花钱,就这一点,自然会让敏感的作者心生感叹。而且,老汉修车之余,还就地和他人下象棋,“挥霍血性儿郎的一时想象”,作者从这位平凡至极的小人物身上看出了古道热肠,看出“街魂”之所在。
  在感叹“街魂难觅”之后为什么要写修车老汉,这似乎有否定“难觅”之嫌。首先,说街魂难觅不等于说街魂绝灭;更为重要的是,修车老汉在“清街”之列,长时间的停业,“只见空荡荡的,如被秋风扫净一般”,写修车老汉归根到底还是为了写“街魂难觅”,这正是一种以有显无的写法吧。
  匠心独运 技高一筹
  ——《街魂》艺术特色赏析
  一、整体布局,以有写无
  经济在发展,人的精神却在萎缩,城市在膨胀,“街魂”却日见其稀,文章旨在感叹城市精神的丢失。要表达这样的主题,一般作者可能采用“直来直道”的方法,即入题以后,迅速描写“街魂”失落的种种情形,彰显其旨。而本文却先用三分之一以上的篇幅来描绘六十年代初和文革中两次相遇“街魂”的情景,中间用不足三分之一的篇幅直接叙写“街魂”失落,最后再写修车老汉和他的街头棋友们所表现出来的“街魂”。要写“街魂”之无,却从“有”写起,中间略写“街魂”之“无”,最后再回到“街魂”之“有”上,这种布局乍看起来似乎背离主旨,详略不当,实质作者是颇有用心的。前面浓墨重彩写往日之“街魂”,不只是用来对比今日“街魂”之缺失,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让我们感知“街魂”,认识“街魂”的美好,为下文写“街魂”失落作情感铺垫。至于最后写修车老人所体现的“街魂”,那实际也是在以有写无:就连那一点“街魂”也被停业整顿“回避”掉了,可见“街魂”是多么的难觅。文章就是这样从有写起,以有写无,突出了街魂难觅的感叹。
  二、人物刻画,绘形绘神
  本文描绘的人物形象达六个之多,有夜晚静等盲者下车的姑娘,有行色匆匆、忙于赶路的年轻人,有打扮怪异、追求奇特的理性店店员,有精明有余、纯朴不足的茶叶兜售,有推销什么开光物的或真或假的僧人,有街头修自行车的老汉。对这些人物的描写,或者一两句话,或者三五句话,虽为简笔勾勒,但都很传神。
  我们先看对静等盲者下车的姑娘的描写:肖像——眸子黑亮的;穿戴——戴上大口罩,系紧棉大衣的纽扣;动作——搀扶一个老妇人,向车门口移动;神情——静静地等,仿佛举行一个仪式,有一种乱世中泰然自若的气度。了了几笔,绘形给神,一个尊重生命、尊重他人、心灵里注满虔诚的人物形象便跃然纸上了。
  再看下面几句话:“街魂或许还是有的吧,不过,这种事,难道可以去问把车停上人行道,拔掉钥匙,即匆匆离去的人么?还是可以去问头发染着各种奇异色彩,正在店前集体做操的美发店员工?抑或是穿着笔挺西服,株守在如家酒店门口,兜售所称‘开完会带不走了’的茶叶的卖家?”一个长句,或动作描写,或肖像描写,或神情描写,或语言描写,三句话总共114个字,刻画了三个人物形象,或行色匆匆,或以怪为美,或精明有余、诚信不足,无不性格鲜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衬托对比,手法多变
  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事物;“对比”就是把两种对立的人物、事物或同一人物、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比较,起到强调的作用。衬托和对比是散文写作中经常运用的手法,本文衬托对比手法运用得也恰到好处。
  首先看衬托。在描写静等盲者下车的姑娘时,首先描绘时代背景,点明“‘破四旧’的风暴卷来,使得许多地方一片狼藉”的大环境,再描写当时的具体环境:“乘电车经过景山东街,街道黑越越,门墙、屋宇、树木影影绰绰,像是历史剧的一道巨幅布景。”让姑娘在如此“凄凉”的环境中出场,她“静静等”盲者下车的举动就越发显得温暖,人物就越发闪光。其实最后写修车老汉也是一种衬托。“街魂”本来就难觅,偶尔得见如此“街魂”,却也因为评比检查而被迫“停业”,这是以“有”写“无”,其实就是用局部“街魂”之“有”反衬整体“街魂”之“无”。
  再看对比。从立意上看,前半部分写“街魂”,后半部分写“街魂”失落,这是整体上的对比;从具体形象上看,年轻姑娘静等盲者下车,与行色匆匆、忙于赶路的年轻人,打扮怪异、追求奇特的理性店店员,有精明有余、纯朴不足的茶叶兜售,以及推销开光物的或真或假的僧人,更是鲜明的对比。不仅整体上安排对比性结构,而且在文章的局部写作上也注意运用对比手法,如写修车老汉告诉“我”不必换件,不要多花钱,紧接着就有一句:“不像有些店家搞‘补锅法’,千方百计钓顾客的钱。”将修车老汉的行为与搞“补锅法”者的行为作对比,突出了老汉的诚信可敬。
  (作者:苏静,建湖县第二中学)
其他文献
大家都知道:高中英语总复习是考好英语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的任务,不仅仅是在基础语言知识上查漏补缺,更重要的是,要丰富语言使用经验,增强语感,使语言知识转化为实际使用英语的能力,使我们原有的能力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因此,在本阶段考生要通过有效复习,使自身的思维能力以及应试能力得到提高,才能确保高考取得成功。  一、制定目标,分段实施  根据学情,首先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和目标,并严格按目标分三段
期刊
一、填空题  1.已知双曲线8kx2-ky2=8的一个焦点是(0,3),则k的值为 .  2.已知椭圆的离心率为53,短轴长为4,则椭圆的标准方程是 .  3.椭圆x23+y2m2=1(m>0)的离心率为12,则m= .  4.圆的方程为:x2+y2+kx+4y+k=0,当圆面积最小时,圆心坐标为 .  5.双曲线x216-y
期刊
我们知道双曲线的定义用代数式表示为||MF1|-|MF2||=2a,其中2a<|F1F2|,当然这里要注意两点:(1)距离之差的绝对值;(2)2a|F1F2|时,动点轨迹不存在.灵活使用这个定义,能在解题的过程中发挥很大的作用,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双曲线定义的几个应用.  一、巧用定义求轨迹  例1 已知圆C1:(x+3)2+y2=1和圆C2:(x-3)2+y2=9,动圆M同时
期刊
二次函数在中学数学里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二次函数推理问题解法灵活,对学习者数学推理能力要求高.为此,笔者收集、整理了一部分典型的问题,试图给出几种方法和策略,并使其具有充分的普遍性.  一、特殊点控制法  二次函数或其绝对值在某个区间上的最值是在区间端点处或二次函数的图象的顶点位置取得的,因而二次函数在这个区间上的最值、范围等性质的研究常常转化为对其图象端点、顶点等特殊点进行控制,这种转化称之为“
期刊
(满分160分)  □ 本刊试题研究组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5分)  1.下面命题中,正确结论有   ①如果一个角的两边与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②如果两条相交直线和另两条相交直线分别平行,那么这两组直线所成的锐角(或直角)相等;  ③如果一个角的两边和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垂直,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  ④如果两条直线同平行于第三条直线,那
期刊
在高考中,作文得分多少已经成为决定语文学科考试成败的关键。同学们想要写出一篇理想的作文,就要在审题立意、选材用材、谋篇布局、文体规范、语言表达上下功夫。其中,审题准确是基础,是成功作文的前提。在日常作文训练中,我们常常发现同学们对题目的理解出现偏差,从而产生选材用材的连环错误,最终造成“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遗憾。那么,该如何准确审题,用好相关材料呢?  [试题呈现]  鲁迅先生曾说过:“人生最苦
期刊
导数(导函数的简称)是一个特殊函数,它的引出和定义始终贯穿着函数思想.新课程增加了导数的内容,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导数知识考查的要求逐渐加强,而且导数已经由前几年只是在解决问题中的辅助地位上升为分析和解决问题时的不可缺少的工具.其内容主要涉及到导数的概念、导数的几何意义、导数的运算等.其价值在于导数的应用非常广泛,尤其对研究一些非初等函数的单调性、极值、最值、零点、含参数恒成立、实际问题中的最优化
期刊
庄周的燕子 文/格致  (1)今天的燕子,两千多年前就已飞入庄周先生的视线,并引起他的注意。看来他不仅仅喜欢蝴蝶。他看着围着茅屋飞进飞出的燕子,低头思索了一会儿说:鸟都怕人,所以巢居深山、高树以免受伤害;但燕子特别,它就住在人家的屋梁上,却没人去害它,这便是处世的大智慧!  (2)庄周先生说到这就不说了,其实,这后边是有一大段空白的。庄子惜墨。几千年前,庄子辞了那个小官,生活可能十分困难,头脑里的
期刊
解几中的定点定值问题一直是数学高考中的热点问题,同学们在解这类问题时常常觉得无从下手,找不到入手点,其关键是不能从动中求静,在变中求定.下面笔者就从定点问题和定值问题两个方面谈谈解几种定点、定值问题的常见题型及其解法.  一、定点问题  1.与直线有关的定点问题  与直线有关的定点问题常常通过问题的转化化归为过定点的直线系问题.即直线方程λ(A1x+B1y+C1)+μ(A2x+B2y+C
期刊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高中阶段学生要达到八级阅读目标。其目标包括:能理解阅读材料中不同的观点和态度;能识别不同文体的特征;能通过分析句子结构理解难句和长句;能在教师的帮助下欣赏浅显的文学作品;能根据学习任务的需要从电子读物或网络中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处理;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36万词以上。阅读理解是英语高考的重头戏,其篇幅之长、内容之多、赋分之高为高考题型之最。只要认真研读考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