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如何提高课堂练习的有效性,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获得知识?教师应因人因材,适时地优化每一次练习的设计,使练习设计趋于多元化“有方、有味、有层、有时”,发挥练习的最大效能,让学生变“要我练”为“我要练”。这样既减轻了学生负担,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有效性 练习设计多元化 减轻学生负担 提高学习效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教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必须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才能实现。但很多老师对练习的精化和优化理解很不够,以为练得越多效果就好,于是题海战术,把学生压得透不过气来。这样,学生又累又苦,整天埋在作业堆里。久而久之,学生的智力麻木了,对学习不要说是兴趣,简直是害怕或厌恶。那么,如何提高课堂练习的有效性,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获得知识呢?
一、练习要有“方”
“对症下药”总比“滥施药方”有用得多。每一次练习就好比一张方子,要有一定的针对性。每一次教学的目标与重、难点成为练习设计的导航。设计的练习既要有利于学生对重点、难点的理解和掌握,又要有利于学生理清知识点间的联系和区别,更要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如教学完《圆锥的体积》后,我设计了一组练习,使学生加深对圆柱圆锥关系的理解,进一步掌握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1、火眼金睛判对错。
(1)圆柱的体积一定是圆锥体积的3倍。( )
(2)圆锥的体积一定是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 。( )
(3)圆锥的体积一定比圆柱的体积小。( )
2、我会填。
(1)一个圆柱的体积是15立方米,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 )立方米。
(2)一个圆锥的底面积是5.4平方米,高2.1米,体积是( )。
这些练习,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提高了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练习要有“味”
练习有“味”指的是练习的设计要兼有一定的生活味、思考味和趣味。“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真正回归生活的练习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亲切感,同时处处体验成功的喜悦。如果数学还有那么点儿趣味,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意识会陡增。而一定的思考味对那些喜欢动脑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帖最好的兴奋剂。因此,丰富多彩的有“味”练习,学生往往趋之若鹜,而练习的效果也“事半功倍”。
教学完《质数与合数》后,我设计了一道猜老师的电话号码的游戏练习。老师家的电话号码是七位数,从左往右依次是:(1)最小的质数;(2)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3)10以内既是奇数又是合数的数;(4)最小的合数;(5)10以内最大的质数;(6)10以内的最大的偶数;(7)既是偶数又是质数。这樣的设计使知识性与趣味性得到了统一,又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然后我还让学生用这种方法来介绍自己的座位号,全班同学来猜。学生在思考怎样用学过的有关数的知识来描述自己座位号的时候,进一步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三、练习要有“层”
学生因个体的不同总存在着接受能力、思维空间等方面的差异。因此,练习的设计要依据学生的特点创设一定的“层次”,能够让学困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饱”,优秀生“吃得好”。
如在教学《加法交接律和结合律》时,我设计了一组层层递进的简便计算的练习题:
1、基本题 15+264+36 78+19+22+181
2、综合题 (69+48)+331+52 125+(64+75)+136
3、发展题 3-4+5-6+7-8+9-10+11-12+13-14+15
这样,所有学生都能量力而行,尝到成功的欢乐,对数学学习更有信心,使他们学习更加主动和积极。
四、练习要有“时”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中存在着遗忘。学生常常因遗忘而出现思维干扰或障碍。同时,“艾宾洛斯遗忘曲线”证实了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因此,练习要把握“时机”。教师应抢在知识遗忘前,组织学生对已学的知识进行练习,对每个知识点循环练习的间隔时间也应由短而长,以确保练习的最佳时间。
总之,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学生使练习的设计趋于多元化。教师应因人因材,适时地优化每一次练习的设计,让练习真正发挥其最大的效益,让学生变“要我练”为“我要练”,“我爱练”、“我会练”。这样既减轻了学生负担,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教师》
[2]《数学课程标准》
〔关键词〕有效性 练习设计多元化 减轻学生负担 提高学习效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教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必须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才能实现。但很多老师对练习的精化和优化理解很不够,以为练得越多效果就好,于是题海战术,把学生压得透不过气来。这样,学生又累又苦,整天埋在作业堆里。久而久之,学生的智力麻木了,对学习不要说是兴趣,简直是害怕或厌恶。那么,如何提高课堂练习的有效性,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获得知识呢?
一、练习要有“方”
“对症下药”总比“滥施药方”有用得多。每一次练习就好比一张方子,要有一定的针对性。每一次教学的目标与重、难点成为练习设计的导航。设计的练习既要有利于学生对重点、难点的理解和掌握,又要有利于学生理清知识点间的联系和区别,更要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如教学完《圆锥的体积》后,我设计了一组练习,使学生加深对圆柱圆锥关系的理解,进一步掌握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1、火眼金睛判对错。
(1)圆柱的体积一定是圆锥体积的3倍。( )
(2)圆锥的体积一定是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 。( )
(3)圆锥的体积一定比圆柱的体积小。( )
2、我会填。
(1)一个圆柱的体积是15立方米,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 )立方米。
(2)一个圆锥的底面积是5.4平方米,高2.1米,体积是( )。
这些练习,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提高了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练习要有“味”
练习有“味”指的是练习的设计要兼有一定的生活味、思考味和趣味。“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真正回归生活的练习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亲切感,同时处处体验成功的喜悦。如果数学还有那么点儿趣味,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意识会陡增。而一定的思考味对那些喜欢动脑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帖最好的兴奋剂。因此,丰富多彩的有“味”练习,学生往往趋之若鹜,而练习的效果也“事半功倍”。
教学完《质数与合数》后,我设计了一道猜老师的电话号码的游戏练习。老师家的电话号码是七位数,从左往右依次是:(1)最小的质数;(2)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3)10以内既是奇数又是合数的数;(4)最小的合数;(5)10以内最大的质数;(6)10以内的最大的偶数;(7)既是偶数又是质数。这樣的设计使知识性与趣味性得到了统一,又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然后我还让学生用这种方法来介绍自己的座位号,全班同学来猜。学生在思考怎样用学过的有关数的知识来描述自己座位号的时候,进一步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三、练习要有“层”
学生因个体的不同总存在着接受能力、思维空间等方面的差异。因此,练习的设计要依据学生的特点创设一定的“层次”,能够让学困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饱”,优秀生“吃得好”。
如在教学《加法交接律和结合律》时,我设计了一组层层递进的简便计算的练习题:
1、基本题 15+264+36 78+19+22+181
2、综合题 (69+48)+331+52 125+(64+75)+136
3、发展题 3-4+5-6+7-8+9-10+11-12+13-14+15
这样,所有学生都能量力而行,尝到成功的欢乐,对数学学习更有信心,使他们学习更加主动和积极。
四、练习要有“时”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中存在着遗忘。学生常常因遗忘而出现思维干扰或障碍。同时,“艾宾洛斯遗忘曲线”证实了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因此,练习要把握“时机”。教师应抢在知识遗忘前,组织学生对已学的知识进行练习,对每个知识点循环练习的间隔时间也应由短而长,以确保练习的最佳时间。
总之,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学生使练习的设计趋于多元化。教师应因人因材,适时地优化每一次练习的设计,让练习真正发挥其最大的效益,让学生变“要我练”为“我要练”,“我爱练”、“我会练”。这样既减轻了学生负担,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教师》
[2]《数学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