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列宁曾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所以,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既要从理性上传给学生一些道德知识,道德规范,更要伴之以必要的情感体验,开动学生情感的闸门,增强他们的内在动力,进而有效地达到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目的。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情感的播洒,充分利用课堂上的教学时间,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传达情感,从而使学生受到熏陶,进而培养学生的情感,为社会培养出具有爱心、同情心、有担当、有责任感的现代小公民。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 情感教育 渗透 播洒
中图分类号:G633.2
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的主阵地,更是人性中教育的神圣殿堂。在这里不仅蕴藏着丰富的道德底蕴,更肩负着引领者塑造美德的崇高使命。因而使教学过程已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增长过程的同時也就成为了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伴随着知识的增长,学生会变得富有爱心、同情心,更会越来越有自信心,有担当、有责任感。而在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情感教育,重视情感的播洒。现就多年的教学经验就这一问题浅谈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以情感教育为灵魂
每节品德课都含有“道德情感”,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激起自己的“情感”,用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教材中的“情”、教师的“情”、学生的“情”能够恰当地交融在一起,激情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1.巧设导语。一石激起千层浪,震憾学生心灵。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如果导入得当,就能直接吸引学生的注意,从而使其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为整堂课做好开路先锋。好的导入方式,总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激情,让课堂一下子“热”起来,能使学生在瞬息间就呈现出生命活力,积极主动地与老师一道探究新知,使思想品德课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结合教学内容、精雕细刻描重彩,使学生感悟深刻。思想品德课“学文明理”环节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究道德认知的阶段,是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初级阶段,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基础性环节。教学中我总是注意把握好“学文明理”这一重头戏,以激情作为载体,紧扣教材突出学科性,讲究准确性,力求趣味性,注重实践性,丝丝如扣进行分析,以情载理,情理交融,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该以教材为载体,让学生“知其然”,还“知其所不然”。
二、教育学生要以实际行为、实践考验为落脚点
1.引入情境,激发情感。品德课讲究明理、激情、导行,培养的是道德素养,解决的是“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必须以实践活动为基础,使学生在品德课的学习中,能够明辨是非,明白道理,做到主动明晰、自觉规范。教师在把握道德认知目标和行为目标的同时,应注重学生情感目标的横向渗透。上课开始,教师在明确各学段不同行的德育目标后,就应顺应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遵循思想品德教学的正面教育原则,创设多种形式的导入情境。如《浓浓的乡情》一课,课前让学生利用查阅书籍、上网、到有关地方询问,观察等方法认真的完成考察报告。课上一个学生说:“我们通过调查,知道了家乡原本这么美,这么让人自豪。”这种字号是发自内心的,是通过亲身体验得来的,比任何教材的说教更有说服力,更能触动学生的心灵。这种立足于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一种自主性的发展,是一种构建在学生自身需求的革新。这样的课堂容易激发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
2.正确引领、升华情感。教师正确的引领是保证学生学习的激情和课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教师用真情打动学生,让学生生情、动情。因为,只有真情才能打动学生的内心,引发学生心灵的触动,课堂中的“真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情感得到了升华,感动受到了碰撞,使品德教学成为学生真情沟通的平台,自然的情动理明。教师要善于激趣煽情、移情,以情动人,学生深思明理,教师渗透德育,巧妙引导学生在情感上实现理性升华。如在《祖国妈妈在我心中》一课时,升起模拟的小国旗(也可用投影片),同时播放国歌录音,激起学生崇敬之情,这时对他们进行“升国旗要肃立”的行为训练则是最恰当的火候。以情促练,可以使行为训练变成学生的自觉要求,因而效果特别好。
三、总结评价、深入目的、延伸到课外
课堂上学生只能得到道理的认知,没有实践,一些围绕文中角色的表演,不能深刻感悟,要导之以行,需延伸到日常行为中,认识和发挥学生的巨大潜能,使学生积极成长,追求进步和人格完美。我们的角色是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使他们思想健康,能对个人的行为负责,表现出现代社会小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思想品德是感情课,只有充分挖掘情感因素,催动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情感内化,才能使学生真正明理、导行、启迪良知,如何把握好导行这一“落脚点”至关重要。在教学中除了考虑课堂情感的延续外,感情的内化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不容忽视。教师在课堂上组织生动活泼的动态教育,让道德情感“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还要注重课内向课外转移。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设置道德悬念,引导学生把问题带出课堂、带向生活、家庭、社会,让学生学会带着问题到生活中“践行”,锻炼意志,积累生活经验,完善道德行为。
总之,学生道德情感的教育与培养,既体现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也融合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中;既可以通过正面的说教和引导,也可以通过反面的对比與思考;既可以采用传统的传授式,也可以采用现代的启发式;既可以借助一般的教学手段,也可以借助现代的高科技平台;既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也可以在玩乐中渗透。我们在教学中把教育和情感教学结合起来,不断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
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教育观念的转变形成了现在课堂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一种崭新的教育文化正向我们的校园走来,向我们教师走来,满怀信心迎接新的挑战,把无私的情感播洒在三尺讲台,描绘更绚丽的蓝天。
参考文献:
1.何惠如.因“情”动而精彩——浅谈思想品德教学中情感的有效激发[J].新课程学习(上),2014(06)
2.胡十生.思想品德课教学探微[J].才智,2008(18)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 情感教育 渗透 播洒
中图分类号:G633.2
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的主阵地,更是人性中教育的神圣殿堂。在这里不仅蕴藏着丰富的道德底蕴,更肩负着引领者塑造美德的崇高使命。因而使教学过程已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增长过程的同時也就成为了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伴随着知识的增长,学生会变得富有爱心、同情心,更会越来越有自信心,有担当、有责任感。而在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情感教育,重视情感的播洒。现就多年的教学经验就这一问题浅谈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以情感教育为灵魂
每节品德课都含有“道德情感”,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激起自己的“情感”,用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教材中的“情”、教师的“情”、学生的“情”能够恰当地交融在一起,激情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1.巧设导语。一石激起千层浪,震憾学生心灵。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如果导入得当,就能直接吸引学生的注意,从而使其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为整堂课做好开路先锋。好的导入方式,总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激情,让课堂一下子“热”起来,能使学生在瞬息间就呈现出生命活力,积极主动地与老师一道探究新知,使思想品德课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结合教学内容、精雕细刻描重彩,使学生感悟深刻。思想品德课“学文明理”环节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究道德认知的阶段,是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初级阶段,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基础性环节。教学中我总是注意把握好“学文明理”这一重头戏,以激情作为载体,紧扣教材突出学科性,讲究准确性,力求趣味性,注重实践性,丝丝如扣进行分析,以情载理,情理交融,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该以教材为载体,让学生“知其然”,还“知其所不然”。
二、教育学生要以实际行为、实践考验为落脚点
1.引入情境,激发情感。品德课讲究明理、激情、导行,培养的是道德素养,解决的是“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必须以实践活动为基础,使学生在品德课的学习中,能够明辨是非,明白道理,做到主动明晰、自觉规范。教师在把握道德认知目标和行为目标的同时,应注重学生情感目标的横向渗透。上课开始,教师在明确各学段不同行的德育目标后,就应顺应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遵循思想品德教学的正面教育原则,创设多种形式的导入情境。如《浓浓的乡情》一课,课前让学生利用查阅书籍、上网、到有关地方询问,观察等方法认真的完成考察报告。课上一个学生说:“我们通过调查,知道了家乡原本这么美,这么让人自豪。”这种字号是发自内心的,是通过亲身体验得来的,比任何教材的说教更有说服力,更能触动学生的心灵。这种立足于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一种自主性的发展,是一种构建在学生自身需求的革新。这样的课堂容易激发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
2.正确引领、升华情感。教师正确的引领是保证学生学习的激情和课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教师用真情打动学生,让学生生情、动情。因为,只有真情才能打动学生的内心,引发学生心灵的触动,课堂中的“真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情感得到了升华,感动受到了碰撞,使品德教学成为学生真情沟通的平台,自然的情动理明。教师要善于激趣煽情、移情,以情动人,学生深思明理,教师渗透德育,巧妙引导学生在情感上实现理性升华。如在《祖国妈妈在我心中》一课时,升起模拟的小国旗(也可用投影片),同时播放国歌录音,激起学生崇敬之情,这时对他们进行“升国旗要肃立”的行为训练则是最恰当的火候。以情促练,可以使行为训练变成学生的自觉要求,因而效果特别好。
三、总结评价、深入目的、延伸到课外
课堂上学生只能得到道理的认知,没有实践,一些围绕文中角色的表演,不能深刻感悟,要导之以行,需延伸到日常行为中,认识和发挥学生的巨大潜能,使学生积极成长,追求进步和人格完美。我们的角色是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使他们思想健康,能对个人的行为负责,表现出现代社会小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思想品德是感情课,只有充分挖掘情感因素,催动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情感内化,才能使学生真正明理、导行、启迪良知,如何把握好导行这一“落脚点”至关重要。在教学中除了考虑课堂情感的延续外,感情的内化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不容忽视。教师在课堂上组织生动活泼的动态教育,让道德情感“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还要注重课内向课外转移。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设置道德悬念,引导学生把问题带出课堂、带向生活、家庭、社会,让学生学会带着问题到生活中“践行”,锻炼意志,积累生活经验,完善道德行为。
总之,学生道德情感的教育与培养,既体现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也融合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中;既可以通过正面的说教和引导,也可以通过反面的对比與思考;既可以采用传统的传授式,也可以采用现代的启发式;既可以借助一般的教学手段,也可以借助现代的高科技平台;既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也可以在玩乐中渗透。我们在教学中把教育和情感教学结合起来,不断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
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教育观念的转变形成了现在课堂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一种崭新的教育文化正向我们的校园走来,向我们教师走来,满怀信心迎接新的挑战,把无私的情感播洒在三尺讲台,描绘更绚丽的蓝天。
参考文献:
1.何惠如.因“情”动而精彩——浅谈思想品德教学中情感的有效激发[J].新课程学习(上),2014(06)
2.胡十生.思想品德课教学探微[J].才智,20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