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古代游泳的起源
关于古代游泳的起源,一直没有准确的资料记载。在原始社会严酷的生活条件下,迫使人们不断地改进自己的体力和智力。人们发展了走、跑、跳、爬、游、投等技能,游泳就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在人类劳动过程中,在征服和改造自然界的斗争中产生的。
中国古人居住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一代,温和的气候与肥沃的土壤,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促使了农业经济很早就获得了发展。古人不仅要建立人工灌溉系统,还必须治理黄河,防止河水泛滥的侵害。据史书记载,在殷商时期,在黄河下游大平原这一带在上古时候水很多,礼记祭法说:“冥勒其官而水死。”冥是殷代的先公,可见殷人也有同水斗争的历史。氏族社会末期的夏代,关于人同水斗争的传说就更多了。水有利也有害,洪水淹没房屋危及生命。我们的祖先从有了定居的村落时起,便有了洪水为灾的恐怖,不断积累了和水斗争的历史事迹和经验。
综上所述,我们的祖先栖居于黄河中下游一带,由于自然灾害的影响,他们为获取生活资料在战胜自然的斗争中,逐渐学会驾驭水的方法和技术,从流传于民间的狗刨式、大爬式、扎猛子等各种形式推断,当时已有相似动作的古老游泳方式,也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游泳姿势,我们姑且称之为中国古代较早的自由泳吧。
二、古代游泳的发展演变及特征
早在三、四千前前殷商时期的龟甲上记载的原始象形文字中,就有“浴”、“澡”、“洗”等原始象形文字。以游泳和划船为代表的水上活动古代谓之水嬉。它发源于原始社会的渔猎生产。古人喜欢沿江河湖泽而居,以便取水捕鱼,但也因此常遭水患。正是在人们与水灾的斗争中,很早就学会了驾舟与游泳的技能。“游泳”二字出现较早,《诗经》中就有“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方”为木筏,潜游叫“泳”,浮水叫“游”,表明游泳在西周已为民间习见之事。
春秋战国时期频繁的兼并战争中,已有不少水战,为适应水战需要加强了游泳的训练。战国时期不仅水军重视划船操舟的“船军之教”,民间亦流行划船赛。秦汉三国时期游泳活动继续开展。生产的需要也促进了游泳技术的提高,汉代的合浦郡盛产珍珠,而入海采珠则要求具有较高的潜泳技术。
唐宋时期游泳爱好者增多,水上活动也有发展。唐宋时期许多游泳爱好者往往趁潮水大显身手。唐宋时期对水军训练的重视,促进了水上活动的发展,每年端午节的竞渡多由各地官府举办,军民一齐参加,形成各种水上活动竞相表演比赛的盛大场面。宋代还趁钱塘江涨潮之际开展水军训练,成百上千艘战船做各种队形演习,游泳健儿还在水上表演各种武艺、杂技,景象极为壮观。
游泳等水上项目在宋元以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竞渡和“弄潮戏水”等方面。我们从宋代周密《武林旧事》等古藉的有关记述和宋人张择端《金明池争标图》、元人王振鹏《龙池竞渡图》及明清各地寺庙壁画中频频出现的嬉水图等文物资料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水上运动的概貌。
中国源远流长的水上运动,与民间节日活动紧密结合,其内容丰富多彩,它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东周时候,南方各国都提倡水战、舟战,所以水上兵士训练成为一项重要内容。在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件《宴乐渔猎攻战纹铜壶》,壶壁上就有一幅雕刻水中进行游泳的画面,从这里看出,人与鱼共游是非常明显的,有的像自由泳,有的像蝶泳,整个画面给人以很清新的感觉。秦汉以后,游泳活动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到整个南北朝时期,游泳活动在全国各地普及,北方地区以及西北地区游泳都还存在,敦煌莫高窟就有一幅很典型的画面,这个画面是敦煌257窟里的一幅《弄潮游泳图》,从画面上四人游泳的姿势来看,跟现在的游泳姿势基本一致。当时,南方游泳主要集中在端午节五月五日举行,主要在钱塘江,还有一些比赛。整个游泳在当时得到很大发展,也受到了众多民众的喜爱。唐代一个著名的诗人李益,曾经写过这样一首五言诗,他说:“嫁与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朝有汛,嫁与弄潮儿”。就是说一个商人遗弃的妻子,竟然去嫁与一个在大海中弄潮游泳的好手,这说明弄潮游泳的健儿已经成为当时的“体育明星”了,受到人人的尊敬。从魏晋南北朝一直到宋朝,整个游泳在南方是比较普及的,特别到了宋代,整个弄潮还是以南方的浙江之潮为主。当时钱塘江之潮,在全国都是挺有名的,南宋词人辛弃疾,曾经把当时在南方弄潮游泳的壮观景象用一首诗作以表达,这首诗是这么说的:“吴儿不怕蛟龙怒,风波平步,看红旗惊飞,跳鱼直上,蹴踏浪花舞。”游泳健儿在水上活动的场景跃然于纸上。到了明清,游泳在全国各地比较普及,在西藏的布达拉宫就有这么一幅画面,反映当时的人在水中游泳、跳水的画面,而且非常形象。
与游泳有关的,还有跳水、泅水。跳水在民间叫“扎猛子”,它主要是流行于民间,直到隋唐,随着游泳技术的改进,跳水的技术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特别是到12世纪的宋代,在跳水项目中出现了一种叫做“水秋千”的跳水活动,当时“水秋千”怎么跳呢?就是在大海当中的船上树两个很高的竹竿,竿上扎上秋千,当跳水运动员荡到跟秋千的横梁齐平的时候,突然一个跟斗从秋千上跳入水中。由于这种方式比较惊险,而且高度也比现在高,所以它要求运动员不仅要有高超的技艺,同时还要有一定的耐力和勇气。但是从整体上来说,这种跳水毕竟是民间的一种跳水活动,到了20世纪30年代,随着现代西方跳水运动传入中国,整个国家的跳水运动才缓慢地发展起来。
三、古代游泳的文化价值
在古代传说中,我们的祖先面对黄河泛滥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人类需要不断获取生活资料,包括通过水取得鱼类和可供食用的动植物。在进行捕捞中,人们和水有了更密切的接触。庄子秋水篇中记有:"水行不避蛟龙者,渔夫之勇也"。渔夫在网鱼捕鱼之时,根据当时生活和劳动的需要,必须熟悉水性,必有其蹈水之道,在人和水的斗争中和在渔猎生活中,古代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古代游泳不仅在生产中被广泛采用,也是不可缺少的生存手段之一。史料中记载,早在氏族社会末期,共工氏等就用水作为氏族间斗争的手段。随着国家的出现,古时各国之间发生格斗和战争时,除了战车、骑士短兵相接外,水战已成为当时有利于作战取胜的手段之一。在军队中设立水军,或利用泅泳潜行破坏敌人的防守,用泅泳配合陆上步兵和骑上作战达到获胜。于是,游泳在战争割据中被各国利用来作为训练水军的手段,被统治者用来作为克敌制胜的重要手段,满足了古代军事战争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古代游泳从原始的沐浴、泅泳发展到水上祥亭之樂。自公元420年以后,即南宋以后,游泳在儿童和成年人之间、在民间和皇室中已广泛流传,专门从事泅泳技艺的善泳者,把民间流传的泅泳技艺加以充实,提高发展为水上秋千,持旗踏浪弄潮之戏,技巧而非同一般,丰富了古代人民的文化娱乐生活。
总之,游泳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流传范围很广,无论是在与水的斗争中,在渔猎生活中,在军事战争中,在民间娱乐活动中,都有一定形式和表现的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 谭华,体育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 朱方东,我国古代游泳史料拾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80(2)
[3] 曹亮,宋代游泳运动述考[J],兰台世界,2012(21)
[4] 张黎,春秋战国时期的游泳运动活动考述[J],兰台世界,2011(09)
[5] 周庆龙,古代的游泳[J],体育文史,1995(18)
作者简介
张志坚(1982.4—),男,山东青岛人,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文化与教学。
(作者单位: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
关于古代游泳的起源,一直没有准确的资料记载。在原始社会严酷的生活条件下,迫使人们不断地改进自己的体力和智力。人们发展了走、跑、跳、爬、游、投等技能,游泳就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在人类劳动过程中,在征服和改造自然界的斗争中产生的。
中国古人居住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一代,温和的气候与肥沃的土壤,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促使了农业经济很早就获得了发展。古人不仅要建立人工灌溉系统,还必须治理黄河,防止河水泛滥的侵害。据史书记载,在殷商时期,在黄河下游大平原这一带在上古时候水很多,礼记祭法说:“冥勒其官而水死。”冥是殷代的先公,可见殷人也有同水斗争的历史。氏族社会末期的夏代,关于人同水斗争的传说就更多了。水有利也有害,洪水淹没房屋危及生命。我们的祖先从有了定居的村落时起,便有了洪水为灾的恐怖,不断积累了和水斗争的历史事迹和经验。
综上所述,我们的祖先栖居于黄河中下游一带,由于自然灾害的影响,他们为获取生活资料在战胜自然的斗争中,逐渐学会驾驭水的方法和技术,从流传于民间的狗刨式、大爬式、扎猛子等各种形式推断,当时已有相似动作的古老游泳方式,也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游泳姿势,我们姑且称之为中国古代较早的自由泳吧。
二、古代游泳的发展演变及特征
早在三、四千前前殷商时期的龟甲上记载的原始象形文字中,就有“浴”、“澡”、“洗”等原始象形文字。以游泳和划船为代表的水上活动古代谓之水嬉。它发源于原始社会的渔猎生产。古人喜欢沿江河湖泽而居,以便取水捕鱼,但也因此常遭水患。正是在人们与水灾的斗争中,很早就学会了驾舟与游泳的技能。“游泳”二字出现较早,《诗经》中就有“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方”为木筏,潜游叫“泳”,浮水叫“游”,表明游泳在西周已为民间习见之事。
春秋战国时期频繁的兼并战争中,已有不少水战,为适应水战需要加强了游泳的训练。战国时期不仅水军重视划船操舟的“船军之教”,民间亦流行划船赛。秦汉三国时期游泳活动继续开展。生产的需要也促进了游泳技术的提高,汉代的合浦郡盛产珍珠,而入海采珠则要求具有较高的潜泳技术。
唐宋时期游泳爱好者增多,水上活动也有发展。唐宋时期许多游泳爱好者往往趁潮水大显身手。唐宋时期对水军训练的重视,促进了水上活动的发展,每年端午节的竞渡多由各地官府举办,军民一齐参加,形成各种水上活动竞相表演比赛的盛大场面。宋代还趁钱塘江涨潮之际开展水军训练,成百上千艘战船做各种队形演习,游泳健儿还在水上表演各种武艺、杂技,景象极为壮观。
游泳等水上项目在宋元以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竞渡和“弄潮戏水”等方面。我们从宋代周密《武林旧事》等古藉的有关记述和宋人张择端《金明池争标图》、元人王振鹏《龙池竞渡图》及明清各地寺庙壁画中频频出现的嬉水图等文物资料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水上运动的概貌。
中国源远流长的水上运动,与民间节日活动紧密结合,其内容丰富多彩,它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东周时候,南方各国都提倡水战、舟战,所以水上兵士训练成为一项重要内容。在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件《宴乐渔猎攻战纹铜壶》,壶壁上就有一幅雕刻水中进行游泳的画面,从这里看出,人与鱼共游是非常明显的,有的像自由泳,有的像蝶泳,整个画面给人以很清新的感觉。秦汉以后,游泳活动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到整个南北朝时期,游泳活动在全国各地普及,北方地区以及西北地区游泳都还存在,敦煌莫高窟就有一幅很典型的画面,这个画面是敦煌257窟里的一幅《弄潮游泳图》,从画面上四人游泳的姿势来看,跟现在的游泳姿势基本一致。当时,南方游泳主要集中在端午节五月五日举行,主要在钱塘江,还有一些比赛。整个游泳在当时得到很大发展,也受到了众多民众的喜爱。唐代一个著名的诗人李益,曾经写过这样一首五言诗,他说:“嫁与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朝有汛,嫁与弄潮儿”。就是说一个商人遗弃的妻子,竟然去嫁与一个在大海中弄潮游泳的好手,这说明弄潮游泳的健儿已经成为当时的“体育明星”了,受到人人的尊敬。从魏晋南北朝一直到宋朝,整个游泳在南方是比较普及的,特别到了宋代,整个弄潮还是以南方的浙江之潮为主。当时钱塘江之潮,在全国都是挺有名的,南宋词人辛弃疾,曾经把当时在南方弄潮游泳的壮观景象用一首诗作以表达,这首诗是这么说的:“吴儿不怕蛟龙怒,风波平步,看红旗惊飞,跳鱼直上,蹴踏浪花舞。”游泳健儿在水上活动的场景跃然于纸上。到了明清,游泳在全国各地比较普及,在西藏的布达拉宫就有这么一幅画面,反映当时的人在水中游泳、跳水的画面,而且非常形象。
与游泳有关的,还有跳水、泅水。跳水在民间叫“扎猛子”,它主要是流行于民间,直到隋唐,随着游泳技术的改进,跳水的技术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特别是到12世纪的宋代,在跳水项目中出现了一种叫做“水秋千”的跳水活动,当时“水秋千”怎么跳呢?就是在大海当中的船上树两个很高的竹竿,竿上扎上秋千,当跳水运动员荡到跟秋千的横梁齐平的时候,突然一个跟斗从秋千上跳入水中。由于这种方式比较惊险,而且高度也比现在高,所以它要求运动员不仅要有高超的技艺,同时还要有一定的耐力和勇气。但是从整体上来说,这种跳水毕竟是民间的一种跳水活动,到了20世纪30年代,随着现代西方跳水运动传入中国,整个国家的跳水运动才缓慢地发展起来。
三、古代游泳的文化价值
在古代传说中,我们的祖先面对黄河泛滥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人类需要不断获取生活资料,包括通过水取得鱼类和可供食用的动植物。在进行捕捞中,人们和水有了更密切的接触。庄子秋水篇中记有:"水行不避蛟龙者,渔夫之勇也"。渔夫在网鱼捕鱼之时,根据当时生活和劳动的需要,必须熟悉水性,必有其蹈水之道,在人和水的斗争中和在渔猎生活中,古代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古代游泳不仅在生产中被广泛采用,也是不可缺少的生存手段之一。史料中记载,早在氏族社会末期,共工氏等就用水作为氏族间斗争的手段。随着国家的出现,古时各国之间发生格斗和战争时,除了战车、骑士短兵相接外,水战已成为当时有利于作战取胜的手段之一。在军队中设立水军,或利用泅泳潜行破坏敌人的防守,用泅泳配合陆上步兵和骑上作战达到获胜。于是,游泳在战争割据中被各国利用来作为训练水军的手段,被统治者用来作为克敌制胜的重要手段,满足了古代军事战争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古代游泳从原始的沐浴、泅泳发展到水上祥亭之樂。自公元420年以后,即南宋以后,游泳在儿童和成年人之间、在民间和皇室中已广泛流传,专门从事泅泳技艺的善泳者,把民间流传的泅泳技艺加以充实,提高发展为水上秋千,持旗踏浪弄潮之戏,技巧而非同一般,丰富了古代人民的文化娱乐生活。
总之,游泳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流传范围很广,无论是在与水的斗争中,在渔猎生活中,在军事战争中,在民间娱乐活动中,都有一定形式和表现的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 谭华,体育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 朱方东,我国古代游泳史料拾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80(2)
[3] 曹亮,宋代游泳运动述考[J],兰台世界,2012(21)
[4] 张黎,春秋战国时期的游泳运动活动考述[J],兰台世界,2011(09)
[5] 周庆龙,古代的游泳[J],体育文史,1995(18)
作者简介
张志坚(1982.4—),男,山东青岛人,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文化与教学。
(作者单位: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