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家校关系中的新课题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zsxf6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媒体时代,手机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对人们生活产生了日益重要的影响。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围墙被打破,学校教育不断受到现实生活的冲击与影响。手机媒体给现代家校关系带来了许多新的课题,需要全体教育者共同去面对。
  一是家校互动方式的变化。传统的家校关系发生在教师与家长面对面的互动与交流中,例如家访,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共同走进学生家庭中,传递的是关心和爱护,维系的是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信任关系。随着手机的普及,家校间面对面的互动代之以基于网络平台的交流,如班级QQ、微信平台,交往的空间扩大了,班主任从独立面对一个学生、一个家庭,扩展到同时面对多个,甚至全班同学与家长。在交流面不断扩大的同时,个性化的指导与深入的交流却在逐渐减少。家校关系变成了生产的流水线,统一规定统一要求,家校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信任度逐渐降低。
  二是家校关系中双方的权责边界的界定。手机媒体的普及使用,使得家校关系中双方的权责边界变得模糊。例如,教师不断把学生作业、考试成绩和课堂表现发在家长群里,不仅没有体现出对学生隐私的尊重,而且干扰了家长正常的工作生活;有的学校把督促指导孩子学习的责任主要交给家长完成,很多课外作业都要家长帮助孩子完成,家校关系演变为学校对家长的绑架。此外,有些家长也在网络中散播不健康的言论,甚至是对个别教师的人身攻击,给教师身心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导致家校关系的恶化。面对家校双方诸多不健康的网络行为,迫切需要制定家校关系的网络公约,明确双方的权责边界,规避各种不良行为,构建一个健康和谐的家校网络环境和交流平台。
  三是作为现代公民素养的媒介素养的培养。提升青少年媒介素养的前提是提升成人,尤其是教师、家长的媒介素养。成人社会要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为此,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做好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教育引导工作的紧急通知》,对这一时代话题作出及时回应。教育引导中小学生绿色上网、文明上网,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必然要求。作为青少年成长最重要的环境,家庭、学校的责任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在家校关系中应加强教师、家长、学生三方的媒介素养教育,把负责任的网络行为作為现代公民素养教育以及构建现代家校关系的重要内容,进而为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营造一个安全的网络环境。
  总之,媒介素养作为现代家校关系建构过程中一个新的研究课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
其他文献
中国德育:奚局长,您好。2016年,构建泰州卓越教育体系成为泰州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请问泰州提出构建卓越教育体系的目的是什么?泰州卓越教育体系的内涵又是什么?  奚爱国:我们用卓越为泰州教育的未来发展定位,其目标指向非常明确,就是在超越他人、超越自己的过程中,始终立足区域教育文化底蕴,推动泰州教育高质量发展。我们提出全面构建泰州卓越教育体系,目的就是要在教育现代化征程中协调处
学生是有独立思维的个体,刻意地说教,学生往往会充耳不闻,不容易接受。教育资源无处不在,作为新时代的老师,只有善于抓住契机,让教育真正触及到孩子的心灵,启发学生去思考、去领悟、去行动,这样的教育才有效果,这样的教育才有希望,才是谋长远。  小倩和小航,是班里的两大难,难的不是调皮顽劣,而是他们上课经常迟到。教室里,每天都在上演着这样的故事:晨读铃响2分钟后,小倩左手拎着书包,右手拿着水杯和红领巾,旋
摘 要  大学教师身兼学者和师者双重身份,故而其师德体系以学者角色为前提,以师者角色为根本。然而,在量化科研的体制和氛围中,大学教师渐渐忘却师者的身份,师者意识淡化已经成为大学教师师德问题的集中体现。今天加强大学教师师德建设,必须立足于师者意识的重塑。师者意识来自对“师”的确认与体验,因此加深职业认知、密切师生交往和推进教学学术是重塑师者意识的三个基本途径。  关 键 词  大学教师;学者;师者意
摘 要 “学说唱做”作为一种新的德育实践形态,旨在把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感情因素与智慧因素、口头表达与实践行为等密切联系起来,有效促进知、情、意、行的相互作用,取得理想的德育实效。  关 键 词 学说唱做;德育实践;创新形态  作者简介 张勇,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  我们常说,德育创新势在必行。但究竟怎么创新,在操作层面上如何创新,似乎还不甚明了。“教育本是脑力活,巧用智慧才成功。”
养德,出自《庄子·外篇·天地》:“尧曰:‘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故辞。’”养德在这里指修养无为而治的德性,亦泛指修养德性。养德对解决当今社会青少年德之失位、德之虚位、德之错位问题有着重要意义。沈阳市浑南区白塔小学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从养德入手,实行“星星少年”成长计划,践行《沈阳市小学生品行培养手册》,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落实教育的根本任务。  一、建立“星星少年”
对于残障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特殊关爱是这一职业的首要选项。这一信念激励着我们坚定地选择了需要用爱心和责任筑就的职业生涯。我们以“不抛弃、不放弃、不嫌弃”为行动指南,用自己的言行和服务凝结的爱的教育让这些弱势的孩子体验到人性的美好和生命的尊严。  特教学校是一个特殊的教育群体,面对具有特殊教育规律的工作,教育的显著属性是强化爱的教育。高震东说过,“爱自己孩子的人是人,爱别人孩子的人是神”。对于残障儿童
儿童的第一个德行,不是上街扶老人过马路,不是捐款行善,不是仗剑天涯匡扶正义,而是日常的生活习惯。习惯是孩子自然而然的非生理性行为,可以将一些我们在乎的美好品质固定下来。都说好习惯益终身,但好习惯如何培养?具体流程怎样?学校在好习惯培养中的作用如何认识?学校在面对一个习惯不好的孩子的时候,是指责或痛惜家庭的习惯养成没做好,还是起而行之,实实在在地通过一个流程,有效地来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金华师范学
在近代历史上,广西钦州出现了刘永福、冯子材两位蜚声中外的民族英雄。钦州市子材小学是全国唯一一所以英雄人物冯子材的名字命名的学校。  走进子材小学,两栋高大的教学楼相连,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每层两道通体透明的连廊,把英雄文化、励志文化、国学经典、科技、艺术等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地呈现给孩子们,崭新的不锈钢护栏仿佛一条条银色的腰带将楼层点缀得银光闪闪,外墙橙蓝相间,墙上生动活泼的文字渗透着浓浓的育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不断改革,许多学校将德育工作进行了整体化、系统化、特色化设计,形成学校的德育校本课程。但现阶段德育校本课程的建设,有重开发、实施,轻评价的现象。在实际做法中忽略学生评价,缺少对育人效果的反馈和反思;还有为了评而评的形式化评价,缺少以学生为主体的成长反馈。为避免这些现象的发生,史家胡同小学在“服务学习”德育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注重学生评价,将课程实施与学生评价融合,用丰富多元的评价方
作为学校文化具体化的规则系统,学校制度文化是指学校師生员工认可并信守的价值观念、态度倾向、文化传统、道德标准、生活守则和行为规范的有机统整,凝结与折射着学校自身的人文特色与文化品位,表征着学校文化建设的发展水平与完善程度。学校制度文化具有显著的育人效应,具有推进青少年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习性养成的重要作用。学校制度文化育人工作的真正贯彻与落实,不仅要设计科学合理的制度文化,而且要培育青少年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