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香山曾于读李杜诗集后发出“人间要好诗”之深沉感叹。做诗原非易事,做出好诗尤难。何以能如李杜般做诗?何以能做出李杜般好诗?何以能将诗做到李杜般境界?古往今来众多诗人曾为之苦苦思虑。当今之诗人要将诗做至于李杜亦无多让,则实在是遥程万里,雪满弓刀。然令人欣慰者,毕竟有人在朝此方向与目标努力,有人正一步一印、艰辛跋涉于此途。
韩永文先生之诗词集命名为《碧水行云渡远山》,可知集中多登山临水之作。“江风海韵”之风韵高华,“山峦毓秀”之才思灵动,“云霞旖旎”之妙曲萦回,“域外吟絮”之感想隐约,均可见仁智之风发。至若“春秋记忆”“人文仰思”“衣衿思绪”“自然心绪”诸栏,虽以读史感时、抒怀忆旧为多,而字里行间,亦每每有水色山光流溢。
历来有成就之诗人,大多对游览名山大川有特殊喜好,一如太白所云“一生好入名山游”也。这其实也是艺术创作不断获得成功之灵感源泉。永文先生承先贤之高致,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热爱中华之大好河山,足迹所至,常有歌咏存焉,读之令人虽身不能往而神可以游矣。
其《月牙泉》云:“一望无垠漠近天,鸣沙万里月牙泉。驼铃远系金山外,瀚海晴空眺客船。”月牙泉为西北名胜,一湾曲水,宛如新月,横陈于鸣沙山下沙丘环抱之中,千年不涸。“一望无垠”之大漠与天相接,鸣沙山沙丘绵延万里,此一广角镜令人头晕目眩,难胜天地苍茫之慨。然作者在铺展视野极致之时,陡转笔锋,由广角而为聚焦,着落到一泓清水之波面,令读者收尽空茫之感,洗尽满襟之尘。月牙泉位于丝绸之路,阳关古道,潋滟清波,曾辉映汉唐中外贸易之繁华。人若胸藏兴废,亦自当油然而生怀古之幽情。于是,恍惚间驼铃声飘然而起。“驼铃”声来得既突然又自然;所谓突然者,苍茫寂静间,如银瓶乍破,令人全无心理准备。而在意识流中,驼铃之来,乃历史之宿命。它是一个意象,飘浮于历史之天空而深藏于人心之渊薮。由驼铃联想到天涯羁旅,进而联想到楼台思妇之悔或薄暮倚闾之望。意识之流动如流水般水到而渠成,中国西部之文化厚重与历史深远,借驼铃之意象悠然拱现。
再看《清平乐·夜过秦川》:“硝烟梦断,月影关山乱。华岳巍峨接云汉,戟指兵戈铁剑。灞陵太白遗风,长安古阙宫灯。史绪潼关烽火,千年虎跃龙腾。”秦川,陕西关中平原之谓,从西周到明清,两千多年间,阅尽繁华,历尽沧桑。从西周王朝到大顺政权,成王败寇之故事,繁如恒河沙数。夜过秦川,难于有所见而不难有所思。然所思万端,从何切入?“硝烟梦断”,开篇即妙,四字将秦川之尘痕梦影一帘卷起,只有朦胧之月影、错叠之关山、巍峨之华岳,带着戈剑之森森寒气扑面而来。这就是秦川,迥异于江南之清雅、岭南之温煦、中原之雄阔、塞外之混茫。
毕竟是书生。车抵西安,不惜秦皇汉武,不叹唐宗宋祖,却不能不怀念灞陵伤别之太白,不能不凝眸古典宫灯之风情。在书生心中,一座城市之代表,并不在王侯将相,而在文化。当然,车途所见所感之夜影山形,也会在酒香灯影中不时逆袭,撩人思绪。“千年虎跃龙腾”,是衔接,是兼顾,更是总结。莽莽秦川,一语囊括,收笔力千钧之妙。全词有见、有感、有思、有叹,有广角镜,亦有分镜头,堪称佳品。
白香山又云:“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香山此语,指引千年。
韩永文先生在观览江山之时,每有人文情怀之渗透。
《西江月·井冈山》:“山上蓝天如洗,山间绿树如茵。旌旗卷处荡流云,漫看河山绣锦。炮火硝烟写史,堑壕弹壳留痕。黄洋界上忆功勋,跃马扬鞭奋进。”上阕于白描中缀以寓情于景手法,使天下寻常之山川,定格为井冈特有之景物,旌旗一“卷”一“荡”,静态画面为之生动飞扬,两字可谓词眼。下阕借堑壕弹壳为触端,转入红色老区之硝烟旧史,颇近毛泽东“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之词意。然井冈岁月太峥嵘,烽烟太缭乱,非一阕小词所堪承纳,是以作者运用举重若轻手法,以“忆功勋”三字前承“炮火硝烟写史”,后启“跃马扬鞭奋进”,意脉连贯而流畅,篇幅精谨而气势飞动。
《鹊桥仙·嫦娥二号探月》则具鲜明之时代色彩:“深空梦想,嫦娥落月,万里长空送箭。卫星绕月探虹湾,待着陆、遥牵一线。精深监控,科学勘秘,锁定广寒落点。飞船起降待明朝,直落处,广寒宫殿。”“着陆”“监控”“锁定”“落点”“飞船”诸词,求诸古人集中而不可得,一读便知为高科技时代作品。旧瓶新酒,亦可醉人。词中“虹湾”一词颇得创新之妙,形象、贴切、优美,可证诗人匠心。“科学”句微乖音律及“广寒”之重复,为此诗稍欠之处。
访柳子庙发“明道文章传万古,寒江钓雪入诗来”之赞,过洪江古商城兴“烟雨桃花落尽,而今欲振辉煌”之思,临马江海战遗址起“梦断星罗挥不去,泣血锚碑”之叹,睹潮白河干涸生“文明何所续,企见水流深”之盼,心之律动,处处为时为事。
韩永文先生可谓寄深情于传统诗词者,然亦闲情偶寄于自由诗之牛刀小试。集中载新诗数首,风格有所蜕变:
“太阳走向遥远的时候/你成熟了/像熟透的彩虹/留下一叶/七彩斑斓/和一帆记忆/秋风/阳光/空气/流离的梭/将记忆/织进大地/……(《落叶》)
“从睡梦中/走入开阔的阳光/苔藓/染绿了阳光/也染绿了/古铜色的山岩/纤纤玉指/梳理着/奔涌的长江/山与水/永恒的相恋/不需要文字的渲染”(《过三峡》)
轻柔而旖旎,清新而悱恻,读之如饮佳酿,只觉风情摇曳。
读书到一定阶段便不再分文理,做诗到一定火候便不再分新旧。当然,这是就通才而言。永文先生之术业专攻为经济学,然其雅好文史、浸淫吟咏亦数十年如一日,庶几可当通才之谓矣。
简而言之,做诗一在格律,二在语言与意境。永文先生之诗词,语言好,意境好,唯于格律偶有疏虞,似为憾事。相信以永文先生之执著与勤奋,当不断有更多更完美之“好诗”飨世。
韩永文先生之诗词集命名为《碧水行云渡远山》,可知集中多登山临水之作。“江风海韵”之风韵高华,“山峦毓秀”之才思灵动,“云霞旖旎”之妙曲萦回,“域外吟絮”之感想隐约,均可见仁智之风发。至若“春秋记忆”“人文仰思”“衣衿思绪”“自然心绪”诸栏,虽以读史感时、抒怀忆旧为多,而字里行间,亦每每有水色山光流溢。
历来有成就之诗人,大多对游览名山大川有特殊喜好,一如太白所云“一生好入名山游”也。这其实也是艺术创作不断获得成功之灵感源泉。永文先生承先贤之高致,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热爱中华之大好河山,足迹所至,常有歌咏存焉,读之令人虽身不能往而神可以游矣。
其《月牙泉》云:“一望无垠漠近天,鸣沙万里月牙泉。驼铃远系金山外,瀚海晴空眺客船。”月牙泉为西北名胜,一湾曲水,宛如新月,横陈于鸣沙山下沙丘环抱之中,千年不涸。“一望无垠”之大漠与天相接,鸣沙山沙丘绵延万里,此一广角镜令人头晕目眩,难胜天地苍茫之慨。然作者在铺展视野极致之时,陡转笔锋,由广角而为聚焦,着落到一泓清水之波面,令读者收尽空茫之感,洗尽满襟之尘。月牙泉位于丝绸之路,阳关古道,潋滟清波,曾辉映汉唐中外贸易之繁华。人若胸藏兴废,亦自当油然而生怀古之幽情。于是,恍惚间驼铃声飘然而起。“驼铃”声来得既突然又自然;所谓突然者,苍茫寂静间,如银瓶乍破,令人全无心理准备。而在意识流中,驼铃之来,乃历史之宿命。它是一个意象,飘浮于历史之天空而深藏于人心之渊薮。由驼铃联想到天涯羁旅,进而联想到楼台思妇之悔或薄暮倚闾之望。意识之流动如流水般水到而渠成,中国西部之文化厚重与历史深远,借驼铃之意象悠然拱现。
再看《清平乐·夜过秦川》:“硝烟梦断,月影关山乱。华岳巍峨接云汉,戟指兵戈铁剑。灞陵太白遗风,长安古阙宫灯。史绪潼关烽火,千年虎跃龙腾。”秦川,陕西关中平原之谓,从西周到明清,两千多年间,阅尽繁华,历尽沧桑。从西周王朝到大顺政权,成王败寇之故事,繁如恒河沙数。夜过秦川,难于有所见而不难有所思。然所思万端,从何切入?“硝烟梦断”,开篇即妙,四字将秦川之尘痕梦影一帘卷起,只有朦胧之月影、错叠之关山、巍峨之华岳,带着戈剑之森森寒气扑面而来。这就是秦川,迥异于江南之清雅、岭南之温煦、中原之雄阔、塞外之混茫。
毕竟是书生。车抵西安,不惜秦皇汉武,不叹唐宗宋祖,却不能不怀念灞陵伤别之太白,不能不凝眸古典宫灯之风情。在书生心中,一座城市之代表,并不在王侯将相,而在文化。当然,车途所见所感之夜影山形,也会在酒香灯影中不时逆袭,撩人思绪。“千年虎跃龙腾”,是衔接,是兼顾,更是总结。莽莽秦川,一语囊括,收笔力千钧之妙。全词有见、有感、有思、有叹,有广角镜,亦有分镜头,堪称佳品。
白香山又云:“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香山此语,指引千年。
韩永文先生在观览江山之时,每有人文情怀之渗透。
《西江月·井冈山》:“山上蓝天如洗,山间绿树如茵。旌旗卷处荡流云,漫看河山绣锦。炮火硝烟写史,堑壕弹壳留痕。黄洋界上忆功勋,跃马扬鞭奋进。”上阕于白描中缀以寓情于景手法,使天下寻常之山川,定格为井冈特有之景物,旌旗一“卷”一“荡”,静态画面为之生动飞扬,两字可谓词眼。下阕借堑壕弹壳为触端,转入红色老区之硝烟旧史,颇近毛泽东“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之词意。然井冈岁月太峥嵘,烽烟太缭乱,非一阕小词所堪承纳,是以作者运用举重若轻手法,以“忆功勋”三字前承“炮火硝烟写史”,后启“跃马扬鞭奋进”,意脉连贯而流畅,篇幅精谨而气势飞动。
《鹊桥仙·嫦娥二号探月》则具鲜明之时代色彩:“深空梦想,嫦娥落月,万里长空送箭。卫星绕月探虹湾,待着陆、遥牵一线。精深监控,科学勘秘,锁定广寒落点。飞船起降待明朝,直落处,广寒宫殿。”“着陆”“监控”“锁定”“落点”“飞船”诸词,求诸古人集中而不可得,一读便知为高科技时代作品。旧瓶新酒,亦可醉人。词中“虹湾”一词颇得创新之妙,形象、贴切、优美,可证诗人匠心。“科学”句微乖音律及“广寒”之重复,为此诗稍欠之处。
访柳子庙发“明道文章传万古,寒江钓雪入诗来”之赞,过洪江古商城兴“烟雨桃花落尽,而今欲振辉煌”之思,临马江海战遗址起“梦断星罗挥不去,泣血锚碑”之叹,睹潮白河干涸生“文明何所续,企见水流深”之盼,心之律动,处处为时为事。
韩永文先生可谓寄深情于传统诗词者,然亦闲情偶寄于自由诗之牛刀小试。集中载新诗数首,风格有所蜕变:
“太阳走向遥远的时候/你成熟了/像熟透的彩虹/留下一叶/七彩斑斓/和一帆记忆/秋风/阳光/空气/流离的梭/将记忆/织进大地/……(《落叶》)
“从睡梦中/走入开阔的阳光/苔藓/染绿了阳光/也染绿了/古铜色的山岩/纤纤玉指/梳理着/奔涌的长江/山与水/永恒的相恋/不需要文字的渲染”(《过三峡》)
轻柔而旖旎,清新而悱恻,读之如饮佳酿,只觉风情摇曳。
读书到一定阶段便不再分文理,做诗到一定火候便不再分新旧。当然,这是就通才而言。永文先生之术业专攻为经济学,然其雅好文史、浸淫吟咏亦数十年如一日,庶几可当通才之谓矣。
简而言之,做诗一在格律,二在语言与意境。永文先生之诗词,语言好,意境好,唯于格律偶有疏虞,似为憾事。相信以永文先生之执著与勤奋,当不断有更多更完美之“好诗”飨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