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影片以散文诗般的笔调讲述了一个家庭兄弟姊妹三人的青春故事、理想追求和爱情悲剧。在叙述上,影片用美学风格上的一致性,使松散的题材凝聚为一个叙述整体。影片既融合了作者浓厚的人生体验,又表达了对生命的悲剧性现代反思。
[关键词]孔雀 青春 悲剧 生命
有“中国第一摄影师”之称的顾长卫,在沉寂三年之后,于2005年初“摄而优则导”推出自己导演处女作《孔雀》。对于自己的沉寂和转型,顾长卫说:“沉寂一段时间,与电影间离一些,是因为我觉得成功经验会对人有很大束缚。我想让自己多离开一些过去经历过的那些电影。这次离开摄影师的位置。不再用一只眼睛看世界,是希望表达自己关于人生、关于电影的更平静、更个人的主张。”《孔雀》以悲悯的人间情怀。散文诗般的抒情笔调,苍凉感慨的回忆方式。平静演绎的画面语言叙述了一个家庭兄弟姊妹的青春经历和成长故事。它饱含艺术家对青春的隐喻和对生命的思考。
影片叙述的一家三兄妹,姐姐、哥哥和弟弟,他们各有自己的性格和梦想追求,不同的命运际遇。姐姐是典型的狂热的理想主义者,哥哥是现实主义的务实派,年幼的弟弟则桀骜不逊。阴郁而反叛。
影片开头,姐姐在幼儿园上班,每天心不在焉的样子,已经从反面暗示了姐姐心理的某种取向。浪漫、理想、执着而狂热的姐姐。怎么会甘愿困在那么一个枯燥、单调、细小而烦琐的工作中呢?姐姐的性格通过两件事情被详细刻画出来,一是想当伞兵,一是学手风琴。蓝天白云使姐姐神往,自由和洒脱深深吸引了姐姐。手风琴则以其艺术的浪漫和流动的快乐使姐姐如痴如醉。与姐姐在不着边际的梦想中过生活不同,哥哥的表现实际得多。从小得过脑病的他脑袋确实不是很聪明,加之身体太胖,人显得笨,从小总受人欺负。但是我们又要看到事情的另一面,他因祸得福的一面。他在家里最受宠,得到的照顾最多,分得的利益最大。即使在工作中有了差池,他也不需要承担责任。虽然只娶到一个跛脚的农村姑娘,但后来生活最瓷实的恰恰就是这位笨拙的哥哥。
姐姐和哥哥性格不同,追求各异,处世态度、方法和人生经历当然有别。姐姐积极主动。哥哥则消极等待。姐姐为了当兵,为了学手风琴,不但主动争取,而且学会了使手段,耍花招,用心机。走后门。而哥哥呢?因为知道自己并不出色,所以凡事消极得多,表面上显示自己笨,其实是好面子,自我保护,以退为进。尤其是对待自己的终身大事,他先是用激将法说动母亲,提出问题,引起母亲重视,再让母亲出面约陶美玲。他对待金枝和陶美玲截然不同的态度,可以看出他微妙的内心世界。为了讨陶美玲喜欢。他主动献花。而第一次见金枝时则态度傲慢。张喜子借钱。则能看出他的鬼机灵。你不是认为我傻吗?那我就傻给你看。既维护了自己,又给对方台阶,还看你笑话。
和姐姐的幻想做派、哥哥的务实作风不同。弟弟内心丰富、矛盾得多。他读书天分高。成绩好,原本是家里最有成才希望的,但是该死的性早熟害了他。不得已离开家,走上了漂泊流浪的路。他太要面子。太自尊,哥哥的笨拙使他觉得在大庭广众之下出自己的丑,硬是不认自己的亲哥哥:他太敏感,一有女生帮助自己就以为是爱情。他是聪明的,但聪明得不到位,设计的小骗局很快就穿帮;他是多情的,但是太懵懂,只留给自己一个笑柄;他是狠心的,对亲哥哥都敢下毒手,离家说走就走,竟不回头。
不同的个性,演绎着不同的人生道路,隐喻着不同的人生观。激情派的姐姐。遭遇到一连串的失败。工作不如意,理想破灭,爱好受挫,爱情失意。姐姐的生活经历。隐喻了时代理想主义者的悲剧命运。哥哥不同,他没有远大志向。但实在,踏实。小市民算盘比较精明。影片安排他一个比较朴实的结局,是合理的,它隐喻了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人们务实意识的增强和生活观念的变化,揭示了小市民生活的实际性。弟弟的人生道路比较复杂。他本来是个小家寡民。却做着不现实的自尊梦。耍尽手腕,历尽艰难。虽然刻画弟弟的镜头少了些,表现粗糙了些。但还是可以看出他的叛逆、愤世和不合作的人生态度。多年以后,出走的弟弟回来了。带回来一个对象和她与前夫生的孩子,但这并不表示弟弟的人生观有了什么根本转变。他利用婚姻做交易,做起了“提前退休”的梦。弟弟的形象隐喻了底层青年人的愤激和盲目,渴望和幻灭,对社会的抗拒姿态和精神上的堕落倾向。
三个人的故事,三种性格刻画,三种人生态度和生活道路展示,从题材来看已经够分散的,而且还要各自分段落叙述,叙述难度确实够大。这在影片当中是如何解决的呢?
客观地说,《孔雀》是一部比较另类的电影。两个小时的故事长度,不但题材似散文,散漫,平淡。随意,没有贯穿一致的情节,没有固定不变的核心人物,而且叙述时还有明显的段落感和间断性。但是看完影片的人都直觉到。整个影片美学风格并无割裂感。是统一的。题材内容方面的松散和美学意义上的统一是通过什么来实现的呢?具体来说,影片是如何将三个人的故事安排到一个统一的叙述整体中去的呢?
导演顾长卫说:“《孔雀》是一部拍摄给中国人看的电影。更具体一点说这部电影是自己对那个时代的回顾。”影片塑造了三种性格,是对时代青年典型的集中刻画。编导演努力要表现的就是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社会世相和年轻人的心灵世界。它的时代烙印非常深刻。我以为这并不是可以“放到其他的历史背景中”去用的。
先看影片当中那么多的表现时代生活细节的刻画,这对有体验的人很容易唤起回忆,引发认同。物质条件方面的,比如筒子楼的生活,走廊上吃饭的情景,开放的邻里关系,煤火炉上扑扑冒气的锡壶,呲呲叫响的缝纫机,穿雨漏声的房子。还有生活细节方面的,比如用白粉笔擦涂运动鞋面,分块数吃西瓜,分粒数吃糖,告借一块钱,用纸包装食品,用绳子捆一吊肉,自家扎煤球,做皮蛋,用手表作陪嫁,用单车接亲等。还有反映思想观念方面的,如自我介绍的时候出示工作证,买《性知识手册》像做贼,谈恋爱时注重政治品德方面的了解,等等。这种种作为背景和道具使用的材料透露出浓厚的时代气息,给影片故事和人物设定了一个明确的时代场景。这里既有实物展示,又有观念反映;既有个人方面的,又有社会方面的:既有外在的社会和时代生活风情,又有个人的心理情结的展示。
在这个特定的时代历史背景下叙述故事,刻画人物,影片获得了一个相对封闭而独立的表达背景。1977年到1984年,是中国新时期初期,是一段过渡时期。在时间上,它上接文革,下启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社会形态和思想观念上,这都是一个急剧变化的时期。影片所叙述的三个人,既是十七年和文革的经历人,又置身于新旧转折的社会新时期,旧的痕迹和新的观念交织纠缠在他们身上。他们的心理、行动和命运历程无不是这样一种矛盾冲突的结果和表现。从姐姐身 上,我们不难看到十七年以来革命理想主义教育在她身上种下的因子,而在哥哥身上,我们又可以看到意识形态教育从市民身上逐渐消退的情景。弟弟为了挽回自尊,请果子假扮哥哥送伞,果子穿的是公安制服,这里革命时代的痕迹留现。弟弟带回来的对象张丽娜是个歌女的身份,还带着一个离异的孩子。这里饱含着现实的新观念。弟弟从纯情、幼稚而自尊的学生到后来变成主动寻求“提前退休”的男人,可以看出一个人观念变化的过程和路径。
影片中主人公们虽有各自的性格,和不同的人生追求,但却有着共同的悲剧命运。这在美学意义上,使这些形象获得了统一性。这是影片的深刻所在。姐姐的人生悲剧是理想折戟沉沙的悲剧。姐姐每一次幻想,每一次奋斗,都碰撞在现实的厚障壁上,被重重的弹退回来,使她看到自己没有翅膀,无法飞翔的痛苦和无力。影片安排姐姐嫁给一名司机,这表明姐姐性格的转型,暗示姐姐在失败的打击和残酷的现实面前,终于认可了生活的真实和残酷,不得不屈服了。但是姐姐可以屈服于一时,却屈服不了一生,离婚正是这场爱情的必然结局。哥哥的悲剧是日常人生无事的悲剧。在他身上没有大起大落,没有轰轰烈烈,没有深刻的悲伤,没有震撼人心的故事。但是,哥哥确实历经了爱情的失落,遭受施舍的怜悯,以及丧失尊严以自我解嘲,靠装傻遮掩自身的无奈的。他只是由于策略地掩饰而不被尴尬地呈现罢了。只是由于故作的平静被人忽略罢了。哥哥,他是孤独的,处身苍凉的。无处诉说的。他只有接近那些利用他的朋友。享受着施舍的亲情。无法维持个人的独立和自尊。影片后三分之一部分没有安排哥哥出镜,几乎略去了他的存在,就是一种隐喻。弟弟的悲剧则是个人主义的悲剧。他一直都没有也不愿意正视自己的身份、地位和能力。小时候,他太自尊,弄得既失去了同学的友情,又破坏了个人的形象,还丢掉了学习的机会。把自己弄得一无所有,然后索性躲到一个无人认识的地方去。这与其说他是寻求生存的方法。不如说是寻求心灵的逃避。他带回家对象和孩子。并不说明他想或者已经回到实际生活中来了。相反,只能说明他逃避得更远,退得更深。找不到工作,他还笑呵呵的。没有事情做,他就乐得跟老头一起下棋,晒太阳。他的“提前退休”,将生活和心理寄托在他人身上的做派,正是他个人主义失败后的选择,一个悲剧性的结局。
历史背景、故事叙述和人物刻画,整合成一个充满悲剧性张力的叙述整体,影片看似松散的故事和主题就在美学意义上获得了统一。影片在使用镜头语言的时候。非常注重画面的抒情性和张力,这和影片的悲剧风格是协调的,比如走廊上全家吃饭的画面,在影片中出现了几次。配上画外音,回忆中散发着淡淡的伤感和留恋,具有散文诗的意境,也隐喻着一种心境和情结。还有小城全景中低矮的房子和局部镜头中破旧的街道,也很有意境。
艺术家一生的创作,难免会重复自己,在其一生的全部创作当中,我认为处女作是最真诚的。它或者写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情故事,或者自动流露创作者个人的潜意识深层心理。对顾长卫来说,《孔雀》表现了艺术家的自我回忆,同时也是对个体生命的思索和反省。
首先看艺术家和影片的关系。顾长卫说:“这部电影是对这些个体的一种致敬,是透过电影带我们回到了那样的一个时代,我觉得这是最能够打动人的地方。”从年龄来说,顾刚好是影片中人物的同龄人。我认为这决不仅仅是巧合,这是艺术家的刻意选择,也是创作者的无意识确认。
从影片人物刻画来说,这部影片和其它讲述社会时代影响人生命运的影片如《一个人的遭遇》《魂断廊桥》、《活着》、《霸王别姬》等都不同,这部影片讲述的是个人的故事。它和后者的区别在于,后者叙述的重点是社会和人的关系。前者则集中笔墨写个人。叙述个人故事,故事中的人物是相对独立的。它更多地刻画人物对社会的主动适应和对命运的自我选择和把握。叙述社会和人的关系时,更多强调社会对人的悲剧性压迫和人对自己命运无可奈何、不能选择的状态。后者中的人物比较被动,而前者更能写出人的个体性和主动性。后者将人置放在社会思想和观念中,前者将社会思想和观念注入个体之中。从理论上来说,从社会时代思想观念的角度分析个体心理和形象的方法是传统的社会历史学方法,他的优点是注意到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和决定,缺陷则是比较忽略个体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在这方面,《孔雀》阳同时代以及之前的影片都是有差异的。这是影片人物塑造方面的特点。
我认为,影片对人物的刻画,达到了关注个体生命本质的深度和高度。新时期以来,随着现代人学思想的影响与普及。人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传统的伦理人的观念和阶级人的观念逐渐受到质疑。个人观念受到认可,个体人格受到尊重。影片以个人故事为叙述中心,既是一种叙述倾向,也是一种价值观的表现,即对个人观念的认可和对生命价值的肯定。问题是,这样的安排是不是太理想化。我们知道,80年代的个人主义思想主要是精英性的。艺术家让这样一个历史事实发生在一个非常普通的市民家庭,演绎在三个并非知识分子,也非思想精英的人物身上。让个人主义在80年代里更为普及的状态,这是比较理想化的。与其说这是历史事实,不如说是艺术家的思考和心理事实。
影片还表现了创作者对生命的现代反思态度。这是影片又一个深刻的地方。我们知道,提倡人性,肯定个人奋斗,实现个人价值,倡导个性,在新时期初是很有社会号召力的和具有超越意识的。它表达了一种思想者的远见,前驱者的壮烈甚至超前者的风险。早就有学者说,20世纪80年代是思想的年代,这是有道理的。但是思想时代也有它的盲目和偏激,浮浅和短见。这在当时是被遮蔽了的。今天,人们在反思现代性,追问历史价值的心态下,才可以比较从容地审视思想年代的问题。表现在影片中,是艺术家对人物和时代的复杂态度。影片专注地刻画个人,肯定了人的奋斗和价值,又将人的命运处理成悲剧,既表现了对个体的礼赞,又体现了对个人主义现代命运的深刻反思。
影片的悲剧意义既是叙述性的,也是哲理性的。从性质来说,它没有将其处理成传统的命运悲剧或者是人物的性格悲剧。从原因来说,它不是将悲剧的原因归结为社会与人的关系,也不是人本身的过失或者错误。这是生命意义上的悲剧,是更本质、更深刻的悲剧。叔本华说:“生存所具有的全部形式,都在向我们展示着生存之虚空。它展示于时空之无限与人在时空两方面之有限的对峙中展示于现实存在物所存在的唯一形式——瞬息即逝的现在中:展示于所有事物之偶然性和相对性中展示于离却坚实存在的持续变化中:展示于没有满足之不息欲望中:展示于生活离不开的努力奋斗所带来的一个又一个的沮丧中。”尽管叔本华的思想有些过于消极,但是,在“一切生命的本质就是苦恼”的哲学命题中,包含着极其深刻的生命观和美学观。它超越传统悲剧的界定和内涵,有着更现代的意识和深刻的洞察。三兄妹历经理想的破灭和生活的挣扎之后,都回归家庭,走入平静生活中。所有的轰轰烈烈。一切的爱恨苦乐,人生的挣扎享受。都已逝水东去。生活还是要继续。影片最后安排姐姐在市场上见到已经完全落俗、毫无魅力的梦中情人,这一细节有双重悲剧性含意。一是勾起了姐姐往事不堪回首,理想烟消云散的痛苦,二是表达了姐姐对曾经的梦中情人的彻底失望。尤其是通过后一重悲剧,表达了强烈的理想虚无感和对生命的荒诞意识。真是识尽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影片随后一个画面,姐姐百感交集,泪如雨下,就是这样一种心态的反映。
悲剧性还可以用来解释影片名字的象征性寓意。孔雀开屏,是展示生命的方式。这隐喻了影片的内容——讲述年轻人的青春故事。再者,孔雀的覆羽上,是一个个晶莹闪亮的斑点,这是对于青春的隐喻。最后,孔雀开屏,最最美丽的时刻,却无人观赏,没有喝彩声,它寂寞地开着。青春的孤独,人生的美丽。生命的易逝,等等无以言说的深刻感慨和悲剧体验,一切都在结尾那相对独立的片断得以表达。影片最后动物园的镜头,尽管使用得有些生硬,但还是可解的。
[关键词]孔雀 青春 悲剧 生命
有“中国第一摄影师”之称的顾长卫,在沉寂三年之后,于2005年初“摄而优则导”推出自己导演处女作《孔雀》。对于自己的沉寂和转型,顾长卫说:“沉寂一段时间,与电影间离一些,是因为我觉得成功经验会对人有很大束缚。我想让自己多离开一些过去经历过的那些电影。这次离开摄影师的位置。不再用一只眼睛看世界,是希望表达自己关于人生、关于电影的更平静、更个人的主张。”《孔雀》以悲悯的人间情怀。散文诗般的抒情笔调,苍凉感慨的回忆方式。平静演绎的画面语言叙述了一个家庭兄弟姊妹的青春经历和成长故事。它饱含艺术家对青春的隐喻和对生命的思考。
影片叙述的一家三兄妹,姐姐、哥哥和弟弟,他们各有自己的性格和梦想追求,不同的命运际遇。姐姐是典型的狂热的理想主义者,哥哥是现实主义的务实派,年幼的弟弟则桀骜不逊。阴郁而反叛。
影片开头,姐姐在幼儿园上班,每天心不在焉的样子,已经从反面暗示了姐姐心理的某种取向。浪漫、理想、执着而狂热的姐姐。怎么会甘愿困在那么一个枯燥、单调、细小而烦琐的工作中呢?姐姐的性格通过两件事情被详细刻画出来,一是想当伞兵,一是学手风琴。蓝天白云使姐姐神往,自由和洒脱深深吸引了姐姐。手风琴则以其艺术的浪漫和流动的快乐使姐姐如痴如醉。与姐姐在不着边际的梦想中过生活不同,哥哥的表现实际得多。从小得过脑病的他脑袋确实不是很聪明,加之身体太胖,人显得笨,从小总受人欺负。但是我们又要看到事情的另一面,他因祸得福的一面。他在家里最受宠,得到的照顾最多,分得的利益最大。即使在工作中有了差池,他也不需要承担责任。虽然只娶到一个跛脚的农村姑娘,但后来生活最瓷实的恰恰就是这位笨拙的哥哥。
姐姐和哥哥性格不同,追求各异,处世态度、方法和人生经历当然有别。姐姐积极主动。哥哥则消极等待。姐姐为了当兵,为了学手风琴,不但主动争取,而且学会了使手段,耍花招,用心机。走后门。而哥哥呢?因为知道自己并不出色,所以凡事消极得多,表面上显示自己笨,其实是好面子,自我保护,以退为进。尤其是对待自己的终身大事,他先是用激将法说动母亲,提出问题,引起母亲重视,再让母亲出面约陶美玲。他对待金枝和陶美玲截然不同的态度,可以看出他微妙的内心世界。为了讨陶美玲喜欢。他主动献花。而第一次见金枝时则态度傲慢。张喜子借钱。则能看出他的鬼机灵。你不是认为我傻吗?那我就傻给你看。既维护了自己,又给对方台阶,还看你笑话。
和姐姐的幻想做派、哥哥的务实作风不同。弟弟内心丰富、矛盾得多。他读书天分高。成绩好,原本是家里最有成才希望的,但是该死的性早熟害了他。不得已离开家,走上了漂泊流浪的路。他太要面子。太自尊,哥哥的笨拙使他觉得在大庭广众之下出自己的丑,硬是不认自己的亲哥哥:他太敏感,一有女生帮助自己就以为是爱情。他是聪明的,但聪明得不到位,设计的小骗局很快就穿帮;他是多情的,但是太懵懂,只留给自己一个笑柄;他是狠心的,对亲哥哥都敢下毒手,离家说走就走,竟不回头。
不同的个性,演绎着不同的人生道路,隐喻着不同的人生观。激情派的姐姐。遭遇到一连串的失败。工作不如意,理想破灭,爱好受挫,爱情失意。姐姐的生活经历。隐喻了时代理想主义者的悲剧命运。哥哥不同,他没有远大志向。但实在,踏实。小市民算盘比较精明。影片安排他一个比较朴实的结局,是合理的,它隐喻了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人们务实意识的增强和生活观念的变化,揭示了小市民生活的实际性。弟弟的人生道路比较复杂。他本来是个小家寡民。却做着不现实的自尊梦。耍尽手腕,历尽艰难。虽然刻画弟弟的镜头少了些,表现粗糙了些。但还是可以看出他的叛逆、愤世和不合作的人生态度。多年以后,出走的弟弟回来了。带回来一个对象和她与前夫生的孩子,但这并不表示弟弟的人生观有了什么根本转变。他利用婚姻做交易,做起了“提前退休”的梦。弟弟的形象隐喻了底层青年人的愤激和盲目,渴望和幻灭,对社会的抗拒姿态和精神上的堕落倾向。
三个人的故事,三种性格刻画,三种人生态度和生活道路展示,从题材来看已经够分散的,而且还要各自分段落叙述,叙述难度确实够大。这在影片当中是如何解决的呢?
客观地说,《孔雀》是一部比较另类的电影。两个小时的故事长度,不但题材似散文,散漫,平淡。随意,没有贯穿一致的情节,没有固定不变的核心人物,而且叙述时还有明显的段落感和间断性。但是看完影片的人都直觉到。整个影片美学风格并无割裂感。是统一的。题材内容方面的松散和美学意义上的统一是通过什么来实现的呢?具体来说,影片是如何将三个人的故事安排到一个统一的叙述整体中去的呢?
导演顾长卫说:“《孔雀》是一部拍摄给中国人看的电影。更具体一点说这部电影是自己对那个时代的回顾。”影片塑造了三种性格,是对时代青年典型的集中刻画。编导演努力要表现的就是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社会世相和年轻人的心灵世界。它的时代烙印非常深刻。我以为这并不是可以“放到其他的历史背景中”去用的。
先看影片当中那么多的表现时代生活细节的刻画,这对有体验的人很容易唤起回忆,引发认同。物质条件方面的,比如筒子楼的生活,走廊上吃饭的情景,开放的邻里关系,煤火炉上扑扑冒气的锡壶,呲呲叫响的缝纫机,穿雨漏声的房子。还有生活细节方面的,比如用白粉笔擦涂运动鞋面,分块数吃西瓜,分粒数吃糖,告借一块钱,用纸包装食品,用绳子捆一吊肉,自家扎煤球,做皮蛋,用手表作陪嫁,用单车接亲等。还有反映思想观念方面的,如自我介绍的时候出示工作证,买《性知识手册》像做贼,谈恋爱时注重政治品德方面的了解,等等。这种种作为背景和道具使用的材料透露出浓厚的时代气息,给影片故事和人物设定了一个明确的时代场景。这里既有实物展示,又有观念反映;既有个人方面的,又有社会方面的:既有外在的社会和时代生活风情,又有个人的心理情结的展示。
在这个特定的时代历史背景下叙述故事,刻画人物,影片获得了一个相对封闭而独立的表达背景。1977年到1984年,是中国新时期初期,是一段过渡时期。在时间上,它上接文革,下启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社会形态和思想观念上,这都是一个急剧变化的时期。影片所叙述的三个人,既是十七年和文革的经历人,又置身于新旧转折的社会新时期,旧的痕迹和新的观念交织纠缠在他们身上。他们的心理、行动和命运历程无不是这样一种矛盾冲突的结果和表现。从姐姐身 上,我们不难看到十七年以来革命理想主义教育在她身上种下的因子,而在哥哥身上,我们又可以看到意识形态教育从市民身上逐渐消退的情景。弟弟为了挽回自尊,请果子假扮哥哥送伞,果子穿的是公安制服,这里革命时代的痕迹留现。弟弟带回来的对象张丽娜是个歌女的身份,还带着一个离异的孩子。这里饱含着现实的新观念。弟弟从纯情、幼稚而自尊的学生到后来变成主动寻求“提前退休”的男人,可以看出一个人观念变化的过程和路径。
影片中主人公们虽有各自的性格,和不同的人生追求,但却有着共同的悲剧命运。这在美学意义上,使这些形象获得了统一性。这是影片的深刻所在。姐姐的人生悲剧是理想折戟沉沙的悲剧。姐姐每一次幻想,每一次奋斗,都碰撞在现实的厚障壁上,被重重的弹退回来,使她看到自己没有翅膀,无法飞翔的痛苦和无力。影片安排姐姐嫁给一名司机,这表明姐姐性格的转型,暗示姐姐在失败的打击和残酷的现实面前,终于认可了生活的真实和残酷,不得不屈服了。但是姐姐可以屈服于一时,却屈服不了一生,离婚正是这场爱情的必然结局。哥哥的悲剧是日常人生无事的悲剧。在他身上没有大起大落,没有轰轰烈烈,没有深刻的悲伤,没有震撼人心的故事。但是,哥哥确实历经了爱情的失落,遭受施舍的怜悯,以及丧失尊严以自我解嘲,靠装傻遮掩自身的无奈的。他只是由于策略地掩饰而不被尴尬地呈现罢了。只是由于故作的平静被人忽略罢了。哥哥,他是孤独的,处身苍凉的。无处诉说的。他只有接近那些利用他的朋友。享受着施舍的亲情。无法维持个人的独立和自尊。影片后三分之一部分没有安排哥哥出镜,几乎略去了他的存在,就是一种隐喻。弟弟的悲剧则是个人主义的悲剧。他一直都没有也不愿意正视自己的身份、地位和能力。小时候,他太自尊,弄得既失去了同学的友情,又破坏了个人的形象,还丢掉了学习的机会。把自己弄得一无所有,然后索性躲到一个无人认识的地方去。这与其说他是寻求生存的方法。不如说是寻求心灵的逃避。他带回家对象和孩子。并不说明他想或者已经回到实际生活中来了。相反,只能说明他逃避得更远,退得更深。找不到工作,他还笑呵呵的。没有事情做,他就乐得跟老头一起下棋,晒太阳。他的“提前退休”,将生活和心理寄托在他人身上的做派,正是他个人主义失败后的选择,一个悲剧性的结局。
历史背景、故事叙述和人物刻画,整合成一个充满悲剧性张力的叙述整体,影片看似松散的故事和主题就在美学意义上获得了统一。影片在使用镜头语言的时候。非常注重画面的抒情性和张力,这和影片的悲剧风格是协调的,比如走廊上全家吃饭的画面,在影片中出现了几次。配上画外音,回忆中散发着淡淡的伤感和留恋,具有散文诗的意境,也隐喻着一种心境和情结。还有小城全景中低矮的房子和局部镜头中破旧的街道,也很有意境。
艺术家一生的创作,难免会重复自己,在其一生的全部创作当中,我认为处女作是最真诚的。它或者写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情故事,或者自动流露创作者个人的潜意识深层心理。对顾长卫来说,《孔雀》表现了艺术家的自我回忆,同时也是对个体生命的思索和反省。
首先看艺术家和影片的关系。顾长卫说:“这部电影是对这些个体的一种致敬,是透过电影带我们回到了那样的一个时代,我觉得这是最能够打动人的地方。”从年龄来说,顾刚好是影片中人物的同龄人。我认为这决不仅仅是巧合,这是艺术家的刻意选择,也是创作者的无意识确认。
从影片人物刻画来说,这部影片和其它讲述社会时代影响人生命运的影片如《一个人的遭遇》《魂断廊桥》、《活着》、《霸王别姬》等都不同,这部影片讲述的是个人的故事。它和后者的区别在于,后者叙述的重点是社会和人的关系。前者则集中笔墨写个人。叙述个人故事,故事中的人物是相对独立的。它更多地刻画人物对社会的主动适应和对命运的自我选择和把握。叙述社会和人的关系时,更多强调社会对人的悲剧性压迫和人对自己命运无可奈何、不能选择的状态。后者中的人物比较被动,而前者更能写出人的个体性和主动性。后者将人置放在社会思想和观念中,前者将社会思想和观念注入个体之中。从理论上来说,从社会时代思想观念的角度分析个体心理和形象的方法是传统的社会历史学方法,他的优点是注意到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和决定,缺陷则是比较忽略个体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在这方面,《孔雀》阳同时代以及之前的影片都是有差异的。这是影片人物塑造方面的特点。
我认为,影片对人物的刻画,达到了关注个体生命本质的深度和高度。新时期以来,随着现代人学思想的影响与普及。人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传统的伦理人的观念和阶级人的观念逐渐受到质疑。个人观念受到认可,个体人格受到尊重。影片以个人故事为叙述中心,既是一种叙述倾向,也是一种价值观的表现,即对个人观念的认可和对生命价值的肯定。问题是,这样的安排是不是太理想化。我们知道,80年代的个人主义思想主要是精英性的。艺术家让这样一个历史事实发生在一个非常普通的市民家庭,演绎在三个并非知识分子,也非思想精英的人物身上。让个人主义在80年代里更为普及的状态,这是比较理想化的。与其说这是历史事实,不如说是艺术家的思考和心理事实。
影片还表现了创作者对生命的现代反思态度。这是影片又一个深刻的地方。我们知道,提倡人性,肯定个人奋斗,实现个人价值,倡导个性,在新时期初是很有社会号召力的和具有超越意识的。它表达了一种思想者的远见,前驱者的壮烈甚至超前者的风险。早就有学者说,20世纪80年代是思想的年代,这是有道理的。但是思想时代也有它的盲目和偏激,浮浅和短见。这在当时是被遮蔽了的。今天,人们在反思现代性,追问历史价值的心态下,才可以比较从容地审视思想年代的问题。表现在影片中,是艺术家对人物和时代的复杂态度。影片专注地刻画个人,肯定了人的奋斗和价值,又将人的命运处理成悲剧,既表现了对个体的礼赞,又体现了对个人主义现代命运的深刻反思。
影片的悲剧意义既是叙述性的,也是哲理性的。从性质来说,它没有将其处理成传统的命运悲剧或者是人物的性格悲剧。从原因来说,它不是将悲剧的原因归结为社会与人的关系,也不是人本身的过失或者错误。这是生命意义上的悲剧,是更本质、更深刻的悲剧。叔本华说:“生存所具有的全部形式,都在向我们展示着生存之虚空。它展示于时空之无限与人在时空两方面之有限的对峙中展示于现实存在物所存在的唯一形式——瞬息即逝的现在中:展示于所有事物之偶然性和相对性中展示于离却坚实存在的持续变化中:展示于没有满足之不息欲望中:展示于生活离不开的努力奋斗所带来的一个又一个的沮丧中。”尽管叔本华的思想有些过于消极,但是,在“一切生命的本质就是苦恼”的哲学命题中,包含着极其深刻的生命观和美学观。它超越传统悲剧的界定和内涵,有着更现代的意识和深刻的洞察。三兄妹历经理想的破灭和生活的挣扎之后,都回归家庭,走入平静生活中。所有的轰轰烈烈。一切的爱恨苦乐,人生的挣扎享受。都已逝水东去。生活还是要继续。影片最后安排姐姐在市场上见到已经完全落俗、毫无魅力的梦中情人,这一细节有双重悲剧性含意。一是勾起了姐姐往事不堪回首,理想烟消云散的痛苦,二是表达了姐姐对曾经的梦中情人的彻底失望。尤其是通过后一重悲剧,表达了强烈的理想虚无感和对生命的荒诞意识。真是识尽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影片随后一个画面,姐姐百感交集,泪如雨下,就是这样一种心态的反映。
悲剧性还可以用来解释影片名字的象征性寓意。孔雀开屏,是展示生命的方式。这隐喻了影片的内容——讲述年轻人的青春故事。再者,孔雀的覆羽上,是一个个晶莹闪亮的斑点,这是对于青春的隐喻。最后,孔雀开屏,最最美丽的时刻,却无人观赏,没有喝彩声,它寂寞地开着。青春的孤独,人生的美丽。生命的易逝,等等无以言说的深刻感慨和悲剧体验,一切都在结尾那相对独立的片断得以表达。影片最后动物园的镜头,尽管使用得有些生硬,但还是可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