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具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包含了中华民族发展的精华。因此历史学科在初中学习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掌握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理解教材的能力。只有学生学会读书,才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学科蕴含的深意。
关键词:初一历史教学;读书能力;培养策略
引言
初一学生刚刚升入初中,在思维方式以及学习习惯等方面上仍然保留小学阶段的特征,对于新鲜、具有趣味性的知识感兴趣,但当要求学生静下心仔细阅读,从阅读教材中得到知识时,他们往往带有抵触情绪。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在初一历史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教师应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本文将对初一历史课堂中学生的读书能力的培养现状以及培养策略进行讨论。
一、初一历史教学中学生“读”书能力的培养现状
(一)学生阅读习惯差
历史学科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是一门新的课程,因此,在教材发放到学生手中后,学生会在第一时间浏览教材中的图片、小故事等易于理解又具有吸引力的内容,对于需要学习的知识却兴致索然[1]。因此,在教师安排预习任务时,学生很可能会因为之前已经浏览过一部分内容,就觉得没有必要再阅读一遍教材;或者只是大概翻阅一遍,并没有抓住课堂上教师将进行讲解的重点内容。这样的预习方式对学生的历史学习没有任何帮助,反而会降低学生的听课认真程度。这就是阅读习惯差导致的不良结果。
(二)教师对培养学生“读”书能力的重视程度低
受传统教学理念以及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初一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不能脱离“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在拓展学生历史思维以及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能力等方面较为轻视,导致初一学生的历史观念迟迟不能建立起来,对今后的学习造成了阻碍。如果教师不能正确引导学生阅读历史教材,学生在学习时很可能因为断句错误、理解偏差等问题在历史学习道路上遇到不必要的阻碍,从而打消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二、初一历史教学中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教师进行历史教材内容的讲解之前,应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基于历史学科的特点以及学习目标,制定相应的阅读方法。教师首先应向学生介绍目录,从目录中了解本学期应学习的内容以及知识结构,了解教材内容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学生阅读与分析目录的能力对培养历史思维、构建历史全局观等具有重要作用。在进行历史教学时,教师还应带领学生分析每一课的课题与分标题,以了解更多的细节,丰富历史知识[2]。
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内容时,就要在正式开始讲解之前教会学生“读”教材内容。在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中,介绍了早期人类、原始农耕生活、远古传说三方面的内容,教师便可以让学生在预习时通读第一单元,大致了解史前时期人类的生活状况与历史环境,在学习时就会自动在脑海中构建相关情境,进行知识串联。
(二)掌握阅读教材的基本模式
在初一历史中,主要涉及中国史前时期到明清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及历史人物等,其中的名词,例如:“改革”、“变法”、“革命”等经常出现,在学习时也都遵循了大致的思路。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能力时,就要指导学生掌握这些名词的基本意义以及事件中应掌握的知识点[3]。
例如在学习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中的“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的知识时,教师就应指导学生在阅读教材时找出安史之乱爆发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经济文化背景、结果、影响等知识点,将这些因素结合起来分析历史现象。在养成这种阅读习惯后,学生再学习之后的朝代更迭的历史事件时,便有了一定的基础与思路,可以进行独立思考与自主学习。
(三)反复阅读教材,找出细节
学生在第一遍阅读教材内容时,会忽略许多细节,对历史事件也只是有着一个大概的了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鼓励学生反复阅读教材,“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只有在仔细地重复阅读教材后,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内容。
例如在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中,其中一课的内容为“宋代经济的发展”,教材中从农业、手工业、商业三个方面介绍了发展情况,出现了许多细节性的知识点。例如教材中有这样一句话,“苏湖熟,天下足”,学生在初次阅读时可能不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但这句话代表着长江下游流域和太湖流域农业发展的繁荣景象,以及这部分区域对宋代整体经济发展的重大贡献。教师就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着重思考这句话,并且结合上下文进行反复阅读,以加深理解与印象。
结束语
在初一历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掌握“读”书能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课堂效率与质量,树立学生的历史意识,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准备。因此,教师应用心考虑教学方式,采用多样化的活动调动初一学生阅读历史教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1]魏鑫彦.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华夏教师,2019,36:8.
[2]王斌.初中历史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3]樊琳.如何在初一历史教學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西部素质教育,2017,301:245.
关键词:初一历史教学;读书能力;培养策略
引言
初一学生刚刚升入初中,在思维方式以及学习习惯等方面上仍然保留小学阶段的特征,对于新鲜、具有趣味性的知识感兴趣,但当要求学生静下心仔细阅读,从阅读教材中得到知识时,他们往往带有抵触情绪。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在初一历史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教师应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本文将对初一历史课堂中学生的读书能力的培养现状以及培养策略进行讨论。
一、初一历史教学中学生“读”书能力的培养现状
(一)学生阅读习惯差
历史学科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是一门新的课程,因此,在教材发放到学生手中后,学生会在第一时间浏览教材中的图片、小故事等易于理解又具有吸引力的内容,对于需要学习的知识却兴致索然[1]。因此,在教师安排预习任务时,学生很可能会因为之前已经浏览过一部分内容,就觉得没有必要再阅读一遍教材;或者只是大概翻阅一遍,并没有抓住课堂上教师将进行讲解的重点内容。这样的预习方式对学生的历史学习没有任何帮助,反而会降低学生的听课认真程度。这就是阅读习惯差导致的不良结果。
(二)教师对培养学生“读”书能力的重视程度低
受传统教学理念以及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初一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不能脱离“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在拓展学生历史思维以及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能力等方面较为轻视,导致初一学生的历史观念迟迟不能建立起来,对今后的学习造成了阻碍。如果教师不能正确引导学生阅读历史教材,学生在学习时很可能因为断句错误、理解偏差等问题在历史学习道路上遇到不必要的阻碍,从而打消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二、初一历史教学中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教师进行历史教材内容的讲解之前,应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基于历史学科的特点以及学习目标,制定相应的阅读方法。教师首先应向学生介绍目录,从目录中了解本学期应学习的内容以及知识结构,了解教材内容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学生阅读与分析目录的能力对培养历史思维、构建历史全局观等具有重要作用。在进行历史教学时,教师还应带领学生分析每一课的课题与分标题,以了解更多的细节,丰富历史知识[2]。
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内容时,就要在正式开始讲解之前教会学生“读”教材内容。在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中,介绍了早期人类、原始农耕生活、远古传说三方面的内容,教师便可以让学生在预习时通读第一单元,大致了解史前时期人类的生活状况与历史环境,在学习时就会自动在脑海中构建相关情境,进行知识串联。
(二)掌握阅读教材的基本模式
在初一历史中,主要涉及中国史前时期到明清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及历史人物等,其中的名词,例如:“改革”、“变法”、“革命”等经常出现,在学习时也都遵循了大致的思路。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能力时,就要指导学生掌握这些名词的基本意义以及事件中应掌握的知识点[3]。
例如在学习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中的“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的知识时,教师就应指导学生在阅读教材时找出安史之乱爆发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经济文化背景、结果、影响等知识点,将这些因素结合起来分析历史现象。在养成这种阅读习惯后,学生再学习之后的朝代更迭的历史事件时,便有了一定的基础与思路,可以进行独立思考与自主学习。
(三)反复阅读教材,找出细节
学生在第一遍阅读教材内容时,会忽略许多细节,对历史事件也只是有着一个大概的了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鼓励学生反复阅读教材,“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只有在仔细地重复阅读教材后,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内容。
例如在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中,其中一课的内容为“宋代经济的发展”,教材中从农业、手工业、商业三个方面介绍了发展情况,出现了许多细节性的知识点。例如教材中有这样一句话,“苏湖熟,天下足”,学生在初次阅读时可能不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但这句话代表着长江下游流域和太湖流域农业发展的繁荣景象,以及这部分区域对宋代整体经济发展的重大贡献。教师就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着重思考这句话,并且结合上下文进行反复阅读,以加深理解与印象。
结束语
在初一历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掌握“读”书能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课堂效率与质量,树立学生的历史意识,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准备。因此,教师应用心考虑教学方式,采用多样化的活动调动初一学生阅读历史教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1]魏鑫彦.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华夏教师,2019,36:8.
[2]王斌.初中历史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3]樊琳.如何在初一历史教學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西部素质教育,2017,3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