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六日记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f159508006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11月15日大理
  长途奔波六千里,大理,我来了。
  长途客车拐了一个弯。一片华灯,在寒气袭人的无边暗夜里扑面而来。“到大理市区了。”车上有人响亮地说,声音里按捺不住喜悦。
  放下行囊,来不及吃晚饭,我匆匆走出苍山饭店,转一个弯,便是洱河,沿洱河右行,很快,我走到洱海边上。
  这里只有几盏淡淡的灯。在海边寂寞地立着。洱海风吹,从我发际掠过。我在洱海边坐着,洱海水温柔地在我脚下摇荡,那幅度很小,连灯光都没摇碎,一如我此时的心情,平静,无澜。
  就这样与洱海对坐。无边无际的夜色笼罩着我们,我不知道该从洱海得到什么。对洱海来说,在它亿万年的历史上。我也只是亿万个过客之一。在沉寂的夜色里。我的存在与不存在。无关这片海的分毫。
  就这样面对面沉默。一如千万年前,一如千万年后。
  11月16日蝴蝶泉
  蝴蝶泉畔蝴蝶飞,蝴蝶飞飞情意美。
  蝴蝶泉畔,果然有大片蝴蝶,华美的翅膀,流丽的蝶身,潜行于花丛间,展翅于人身前、身侧。
  快门声此起彼伏,花与蝴蝶,定格于镜头间。那是时间的一瞬,那是蝴蝶的永恒。
  但这只是一片花棚。蝴蝶似乎只为相机而存在。薄薄的塑料膜遮挡了天日,阳光透过薄膜照进来,热气氤氲,这是适合蝴蝶存在的温度,却不是真实的天光气温。
  蝴蝶们并不知道,它们只在适合自己生长的气温环境中,嘤嗡来去,没有哪只蝴蝶会想到,要飞越薄膜,到那片真实的天地间。
  而就在薄膜之外的真实天地。寒风透过翠竹。细细刮过,蝴蝶泉水清如明镜,蝴蝶树倒映泉上,所有的神话与传说,依然在导游的大喇叭里传播,在游客膨胀的喜悦中发酵。
  却无蝴蝶,从泉上飞过,结对于树上树下。满山依然是翠色无边。要与无边的蝴蝶在泉边相遇。则只有等春光烂漫的明年。
  季节轮回,不为蝴蝶与游人稍住。
  11月17日鸡足山
  灵山会上,佛祖拈花。
  迦叶一笑,相会于心,于是得传无上妙法。佛祖涅槃后,至于鸡足山。
  由是,鸡足山衣钵相承,成为佛境名山,从此香烟梵唱,传承千年。
  梵音唱彻三千界。
  三千界中,红尘碌碌,烟火饭菜,江山兵烬。身前身后,是无尽的纷扰,放得下开始,放不下结局;不在意目标,仍纠缠于过程。
  那一抹微笑,始终只在佛境,只在灵山,而很难,进入我们心中。
  于是来鸡足山,来鸡足山金顶,东观日出,西望洱海,南睹祥云,北眺雪峰,这无上奇观,会不会弯成那抹微笑,结印于我们心中?
  在金顶,我尝试感悟,却始终不得路径。其时浓雾弥漫,阳光忽隐忽现,峰下深林如海,在雾气中,深隐翠色。
  梵唱自寺中传出,如水,回旋缭绕在我身周耳际,一瞬间,神思恍惚,仿佛看到,灵山会上,佛祖手中的花朵。雾气渐起,那花朵朦胧如梦,终至不见。
  一片怅然中。忽然看到寺墙上的一个句子:人生能有几来回?
  无数世,无数劫,属于我们的,何曾有几世几劫。佛祖的那朵花,只现于那一世,那一劫,那是我们无法触及的距离。
  在遥远的时空外,怀想遥远。
  11月18日巍宝山
  于深林之中,初识南诏。
  一座座殿宇,一层层文字,一尊尊先贤,一片片典故,衔接起南诏国丰盈的往事,衔接起一个民族坚韧的历史。
  这是一座山,这更是一个民族的博物馆。
  巍山古城
  十字街头。东去,西去,都是人流熙攘。
  上溯一千年前,现在的古城,还只是初建的新城。城墙的青砖,还沾染着泥土的湿润,城中的道路,还弥散着黄土的芳香。
  那时的白族祖先们,从城中走过,那时的丽日晴天,照映着这座小城,那时的岁月静好,千百家房檐下,炊烟过后,端着饭碗边吃边谈的白族祖先们,有谁会说起,千年之后,这里仍将有千百行人,在同样的丽日晴天下。怀想往昔?
  古城大都已翻新,几场风雨过后,翻新的地方也将斑驳。水流风蚀,水和风都不会知道,它们经过的地方,正慢慢印记下两个字:历史。
  洱源西湖
  洱海源头,有江南意象。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田田莲叶间,不是江南的女子,而是白族的姑娘,她们撑篙,驾舟,她们甜美的笑声,飘荡在这片开阔的湖面。
  白族女子的歌声,不同于江南女子的软糯,依然清甜脆美,惊起苇间水鸟,高飞于天。
  抬头,环顾,四面苍山环堵,不知水鸟们能否飞过这样的高处。东入江南?
  11月19日沙溪
  到沙溪古镇,已近中午。街道两边,是欢迎的队伍。一色的白族民族服装,白族乐器,白族歌声,歌声清婉,虽然一句也没有听懂,却也没有一句,不是直指人心。
  穿过歌声缭绕的街道。是一片斑驳的广场。兴教寺正对广场。
  这是座有着七八百年历史的古寺。在茶马古道上,这是保留最好的古镇。古镇中,这是保留最好的古寺。寺中壁上,几百年前的壁画,仍然依稀可见。在寺中几百年古树投下的萧疏影子中,孤独地老去。
  寺前广场上,是欢迎的人群,依然是白族服装,依然是白族歌声,依然是人流如潮,依然是快门频频。
  人影穿梭中,我分明看到,广场东南侧的一角,一家咖啡店门前,一位三十岁左右的女子,正安静地坐在小椅子中,安静地读书。
  在人流中,我注视着她。
  女子在安静地读书。不知道有人一直看她,也许,她根本无心知道。
  很久很久后,歌声歇了,人群散了,我走到女子身边,看她的书。
  那是一卷佛经。
  很简单地谈起来,女子既不多话,也不冷淡,她微笑着回答我的问题。平淡一如千秋万世的阳光。
  她从广州来,在这里已四年,开这家小小的咖啡馆。
  这里不是交通要道,这里也不是重要旅游目的地。一家小小咖啡馆。能养活人吗?
  女子淡淡地回答:能养活。
  能不能养活,与人的欲望相关。这个素淡的女子,她还有多少欲望?
  我没有再多话,这女子又低下头,看她的书。阳光洒在女子身上。
  千万轮回之中,有今日的阳光,洒在这样一位女子身上。
  沙溪古镇的这样一个片断,就此定格在岁月的流转中,成为永恒。
  11月20日新华村
  这是一个民族村寨,民族的风俗,在这里呈现。
  有水的地方,便有灵气,有水的村寨,便有灵性。
  有灵性的新华村,是一片纯银的世界。这里的银匠工艺,代代传承,成为村寨的象征,成为民族的饰片。
  银色的闪烁,亮丽了这个古老的村子,也让大理六日行程,定格在净与美的底色中!
其他文献
夜,陌生之地  飘过晚间的人  无法确定此刻与彼刻  停在哪里  哪里就是目标  灯火也好烛光也罢  即使断章取义  遗漏的焰须  也是先他人后自己  我有时也去强记  落在睫毛上的地名  但往往记住了结果  却没有记住闪烁的开始  像我不记得的某一盏霓虹  也许印像了我的来过  一定忘记了我的出现与消失  群山起伏  从一个山头到一大片  从独到群  扔进山里的声音  还是不是一种证词  林海茫
期刊
根据云南史料记载,云南井矿盐业在秦汉时期就已产生,诺邓曾是滇西北地区最著名的盐业经济重镇,素有“千年白族古村”,“盐马古道”之美誉,诺邓盐业经济在过去一千多年里主要以股份形式分配卤水,结合自产自销的形式来进行,在解放前的盐业经济社会古盐生产具有相当规模。进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盐业由于多种原因,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盐业制作也只有小规模的民间作坊形式存在。  区别于以往作为经济产业时期的规模生产,现
期刊
季羡林先生的杰作《糖史》,已详实地叙述了糖在缔造人类文明与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与糖这一重要物质文化媲美的当数盐。古代的洱海区域各族先民追逐着盐在大地上迁徙,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文明。最终将部族和聚落布满滇西大地。如果我们将中国盐资源的位置分布作综合审视。就可以发现古人类在中国大地上的三条迁移路线:一条是嗜鱼的古人类沿中国东南沿海的迁徙路线:一条是喜杂食的古人类沿中国中部丘陵、岩洞移进的路线;还
期刊
“开卷有益”,这是古人的话。但在如今泥沙俱下的众多出版物中,已经不敢太奢望能有真正让人赏心悦目,怡悦身心的好书了。所幸我们还能在众声喧哗之中偶听天籁之音。所幸我们还能在众多虚假的繁华背后看到清流激湍,所幸我们还能在以速度和效益为标签的后工业化时代看到遗世独立的思想者。所幸我们还能听到闪烁着智性火花的真诚话语。在2013年初的凛冽寒风中,能品读张明曾、张瑛的作品,如围炉品茗,听一位长者温情的告诫,益
期刊
我出生在上关镇河尾村,当时称河尾大队。河尾这个村名因这里是弥苴河的人海口而得名。那时洱海出水口的高程要比现在高得多。雨季的洱海水域延伸至现在的洱源县邓川镇,因此水域面积要比现在大得多,是名副其实的水乡泽国。这样的自然环境。成了各种水生动植物的乐园,也让我们那一代人的童年生活充满了不一样的乐趣。  家乡历史上有“鱼土锅”的称呼,鱼很喜欢洄游到这里觅食、产卵、栖息。从小泡在水边的我们,能一眼认出那些从
期刊
这个夏天  知了在槐树上叫起来的时候  熟透的麦子弯下了腰  就像村口那个撑船的老人  弯下的腰沉甸甸地  压着村口小河里的支流  这个夏天 天空还没有下过暴雨  随着撑船老人的木浆轻轻划过河面  一群无知的土家鹅  固执地翘着尾巴  《天鹅湖》曲在村口江湖艺人的  琴声中走了调  他们的琴声沙哑  如同雷雨来临前的空气  熟透的麦子和午后的夏日沉默着  撑船的老人不愿划过水面的木浆声  被村民们
期刊
在某个寂静的地方,在群山怀抱中的一片盆地,仿佛大地露出了一个诡异的笑靥,山水呈现出奇妙的图形。可惜的是没人认真加以理会,它默默地沉寂了数千年。时至今日终于有人识破玄机,让它蓦然成了万人瞩目的绝世奇观,这就是云龙大地上的“天然太极”美景。  自然造化本来就无奇不有,未知有多少自然密码还待人去解读。然而古人云“以世眼观无真不俗,以法眼观无俗不真”。多少年来我们以世俗之眼来观此美景,则不知其绝妙何在。这
期刊
杉阳的燕子  春末,我来到博南古道上的杉阳古镇时。从南方归来的燕子们正在挨家挨户地查看已经告别了一个冬季的旧巢,然后选择是继续修补使用还是必须另建新巢。看到它们在古镇里忙碌不已的身影,让人少不了动容与喟叹。而从春日里开始日渐忙碌起来的人们。似乎对燕子的归来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的关注。毕竟这样的情景对他们来说已经习以为常了。  记忆中,我最早认识的鸟是麻雀和燕子。因为这两种鸟都喜欢与人为邻,与村庄相伴。
期刊
与你相遇  百度千寻阑珊灯火  微风吹拂的夜精心策划了  一次最美丽的邂逅  当你纯真的一脸笑  如同洁白的一片云  散发无邪的一身美  呈现在我的眼前我知道  自此我便成了你钢琴里  弹奏的一个音符  再见停留的瞬间  幸福在指尖绽放  你的柔软芳香  弥漫了我的躯体  拥你入怀一缕香肢解了  我一地的忧郁  成为永恒的一瓣  阳光下,圣洁的诗句风情万种  心魂曼舞但凭时空遥遥相隔  心与心之间
期刊
父亲离开我们有十多年了。  多年来,我一直想写一点关于父亲的东西。却一直无从下笔。父亲的确是太平凡了。一个普普通通山乡农民,一生简单朴素,真没有什么可写的,而平凡的父亲在我心底里一直就是我快乐和幸福的源泉,任何东西都无从替代,那种情怀,无论怎样的浓墨重彩又都无力表达。  父亲没上过学,但父亲识字,识很多字。在我的记忆里父亲不仅识字还博学。在我懵懵懂懂的时候父亲就教我就念“春雨惊天清谷天,夏满芒夏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