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复习:比值法定义物理量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_yw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比值法定义物理量,就是用两个基本的物理量的“比”来定义一个新的物理量的方法,它是初中物理常见的一种研究方法,其实质就是控制变量法思维,是控制变量法特殊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已学概念、相应公式进行分析、归纳,寻找不同物理量定义背后的相同规律,学生能进一步理解物理量的内涵,提高学习能力,为今后的新概念的学习提供一种有效的思维方法。
  2。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初二、初三的物理学习,对控制变量法有初步的认识,对比值法定义物理量也不陌生,但这种方法在新课的学习中是以点的形式隐含在各章节的知识中,学生没有系统地对比值法所定义的物理量进行归纳提炼,对该方法应用一知半解,容易把物理公式当数学公式去理解,以至于在公式应用上出现偏差。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比值法下定义在物理学习中的意义。
  2。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自主学习能力。
  3。学会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科学思维。
  三、教学重点
  通过归纳,理解初中物理中用比值法定义的物理量及相应的公式
  四、教学难点
  理解与应用比值定义法这种研究方法。
  五、教学方法启发、讨论、类比。
  六、教学流程
  【教学引入】
  1。提问一:如何比较任意两人运动的快慢?这种比较方法有无共性?
  [BHDFG2,WK3,K5,K5,K5W]
  []路程[]时间[]快慢
  [BHD]甲[]150 m[]20 s[]?[BH]乙[]130 m[]20 s[]?[BH]丙[]150 m[]25 s[]?[BG)F]
  学生讨论:甲跟乙、甲跟丙的快慢如何比较?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学过的速度公式引入,探究公式背后的物理意义,为“比值定义法”的学习铺垫。
  [JP3]2。指出速度背后的物理意义,核心就是控制变量法的思想。[JP]
  学生讨论:乙跟丙的运动快慢比较,路程与时间都会影响比较他们的快慢,而在此情景中,路程与时间均不同,即有两个变量,把路程除以时间,实际上是消除了时间这一因素的影响,控制了时间这一因素相同(都是1秒钟)的条件下,通过路程的大小来比较快慢,速度的定义由此而来。
  设计意图及时指出比值法定义物理量实质是建立在控[JP3]制变量法思想的基础之上,让学生带着这种思想去自主归纳知识。[JP]
  【方法介绍】
  1。“比值定义法”概念
  比值定义法是用两个基本物理量的“比”来定义一个新的物理量的方法。
  2。提问:压强定义是什么?公式怎么写?
  学生活动:书写压强定义及公式,讨论定义、公式、单位所包含的物理意义。
  3。压强的定义用了什么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比值定义法”建构、巩固压强知识。
  【思维运用】
  1。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是初中物理学中比较常见的一种[JP3]研究方法,请同学们找找还有哪些物理量是通过这种方法定义的?[JP]
  学生活动:查找书本目录、交流、讨论、归纳、写公式。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会同他人交流,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2。巡查指导。
  3。收集学生查找出来的物理量及公式,板书。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公式复习每一个物理量定义及单位。
  设计意图学会运用“类比法”对相关知识进行类比、梳理、巩固。
  【理解提升】
  1。设疑:在已找出的用比值法下定义的物理量中,根据我们对这些物理量已有的认识与理解,它们在反映物理量内涵上是否相同,能否对它们进一步的分类。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分析。
  2。引导启发
  第一类:反映物质的某种属性或特性,只与物质的种类或内在的因素有关,与定义它的物理量无关。如密度、比热容、热值、电阻等。
  第二类:反映物质运动或相互作用的特征或效果。如速度、压强、功率等。
  学生活动:根据教师的引导启发对物理量进行归类。
  3。特别指出: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同样与路程、时间无关,此时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故二者比值不变。
  学生思考、交流: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中,路程与时间的比所表示的意义有何不同?
  4。强调:不能将比值法的公式纯粹的数学化,忽视了物理量的物理意义。
  学生交流、讨论、分析。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能从不同的对象中找到内在的相同规律对事物进行分类。
  【应用巩固】
  巡查指导。
  学习活动:练习。
  设计意图运用科学方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设计】
  [HT6F]专题复习:比值法定义物理量
  一、比值定义法:用两个基本的物理量的“比”来定义一个新的物理量的方法。
  二、初中物理中用比值法下定义的物理量:速度、密度、压强、功率、比热容、热值等。
  三、分类
其他文献
概念是初中物理教学的基石,没有概念的理解就没有物理知识的大厦建构。但物理概念教学的理论重要性,并不能代替物理概念教学的实际被忽视的情形。初中物理概念由于其基础性、“简单性”,又因为对概念的考查往往比较直接,因此实际教学中概念构建的过程被忽视的情形并不鲜见,其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对概念理解的生疏,以及对物理概念的错误认识。其中尤以后者的危害为大,比如说相当一部分学生常常说“我最讨厌记概念、考概念”,其
期刊
高中物理的学习是有难度的,大部分学生怀有恐惧感,尤其是部分女生更是谈物理色变.究其原因,无非三点:第一困难来自物理知识本身较为抽象难懂,第二学生本身的基础薄弱、方法欠当,第三来自教师教学方法欠缺.一句话,物理知识难造成学生难学、老师难教.有没有好的学法引导学生更有效率地学习,有没有好的教法更大地提高成绩,笔者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学好物理的三字诀,即爱、懂、通.  1 让学生明白学习经历的过程就是爱、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提问,充分发挥有效提问的功能。问题是学习之始,提问在初中物理课堂里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它是质疑的开始,是思维的源头,是学生主体的具体实现。有效的提问,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有效的提问,可以启发学生由表及里的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效的提问,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启发思维、挖掘潜能,引导学生进入知识的殿堂。下面笔者就研究的“
期刊
物理作为高中教学的主干课程,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课堂的探究式教学对培养学生的能力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因此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课程改革的推进,避免填鸭式教学和借助于更多教学辅助设施的研究性教学模式已经开始进入各高级中学课堂.  1 借助多媒体巧妙辅助教学  在如今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背景下,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优势有两个:  2.1 可以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和认
关于学生实验,课程标准已经提出: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等方式,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物理概念和规律,学习科学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应充分利用已有的实验器材,努力开发适合本校情况的实验课程资源,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多做实验,为了便于教学和评估,初中阶段学生必做20个实验。 在标准中,科学探究既是学生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学习方式,将科学探究列入“课程内容”,旨在让学生经历与科学
期刊
要切实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标准,提高教学效率,必须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有所改革,才能给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注入活力.新课程强调的是一种学习模式的变革,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吸收,发展更多样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在这样一种模式下发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体意识、创造性及独立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高中物理是一门注重实验的学科,教师要构建高效课堂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自主探
斜面和斜面上的物体组成的系统这类问题的综合程度较高,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高,又是高考考查的重点.面对这类问题,许多学生不知所措,难以把握其问题的关键,并找到解决此类问题的最根本方法.本文就此类问题以三个例题为例进行分析,提供破解此类问题的方法.  例题1 如图1所示,物体b恰能在斜面上沿斜面匀速下滑,设此过程中斜面a受到水平地面的摩擦力为f1;若沿此斜面方向用恒力F1向下推物体b,设此过程中斜面a受
最近参加杭州市某中学招聘教师,前来应聘的6位教师全部是应届硕士研究生。课题都是《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6节课的教学除了有一位老师所采用的实验项目(有较强的开放性)有所不同之外,总体设计没有太大的差异,感觉如出一辙。其实在日常教学中,对于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也大多如此,故有普遍性,笔者有些想法整理出来与同行交流。  1一个普遍采用的教学设计  本节内容主要涉及5个概念和1个规律,老师们普遍采用了这样的
期刊
图1是笔者演示固体分子间存在引力的实验图。现将人教版新教材该实验的过程引述如下: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然后紧紧地压在一起,两个铅柱就会结合起来,甚至下面吊一个重物都不能把它们拉开。教材没有对实验进行分析,给出的结论是:两个铅柱没有被重物拉开,主要是因为铅柱的分子之间存在引力。我们知道大气压强是很大的,[TP5CW35。TIF,Y#]一标准大气压作用在一平方厘米的面积上会产生10 N的压力。
期刊
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3-3的教材“练习与评价”环节中,有这样一道例题:如图1所示,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由状态A变化到状态B的过程中  A.气体的密度一直变大  B.气体的内能一直变大  C.气体的体积一直变大  D.气体的体积先变大后变小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图象的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根据作图,比较A点与原点O的直线、B点与原点O的直线的斜率,可以很快得到体积的变化、密度的变化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