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曹操发石车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fzhang9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袁曹官渡之战,发石车首次亮相,一鸣惊人地摧毁了袁绍致命的楼橹,为曹军解除威胁,扭转危局,赢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从此,发石车—炮的鼻祖,登上了历史舞台。随着曹操迅速掘起,威震北方和后来的魏晋统一,一声声炮鸣在华夏大地上震响。随后,在司马懿平定燕国公孙渊之战中和司马昭平定准南诸葛诞之战中,炮就频繁出现在前线,所向披靡,攻城略地。
  然而,炮不是在魏晋之时才问世的。之前,《汉书·甘延寿传》中所述范蠡兵法“机发飞石,行二百步”就出现了炮。但文中之炮难以实证,其形式、构造原理一片迷惘,包括曹操的发石车,也不知所状。
  从玩具到兵器
  近来有些研究把发石车定为《武经总要》上那种杠杆式抛炮,但论说仅局限在文字中,证据不足,且所有的研究竟都未提到中国古代的炮是多种多样的。这若不是有意忽视,便就是懵然不知。凡看过波斯史家志费尼书的人都清楚,光蒙古远征军的炮就有射石机、石弩、投石机、桑木投掷器、弩石、契丹牛弩、弩炮及种种火炮。尤其是弩石、弩炮,据各类文献记载,应该很早就出现了。那些“为机发”、“发以机”、“矢石”等文字,难道不正是勾机发石之说,只是汉文弩炮一词姗姗来迟,惟有在《新元史》阿术传中才得一见。
  实际上,弩炮不但诞生得最早,且延续的时间也最久,直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还见有它的身影,只不过换了个面目,成了一种猎具——弩弹弓。
  弩弹弓流行于清末民国时期,过去养鸽子的玩主几乎家家必备,后来随着“文革”破四旧,它便消失了。目前在古玩市场上,偶尔还能见其隐约的踪迹。由于笔者多年以前在北京东四弓箭大院玩过这玩意儿,且对弓箭、弹弓、弩机、箭镞、炮石、弹丸、火铳及各种冷兵、热兵远射兵器的收藏研究颇久,并藏有弩弹弓一件残品,所以对其还是十分熟识的。
  弩弹弓与弹弓一样,打相同的弹丸,弹丸多为陶泥,偶有石头和玻璃质地的。但弩弹弓比弹弓劲力差,至多打个30来米,打鸟、打鸽子还可以,打野兔子就不行了。弹弓在史书上有许多作战记录,而弩弹弓却没有,毕竟它只是件猎具或玩具,但它的构造、原理、发射方式与弩炮是无异的,应由其演变而来。史书上有好多石炮、短炮、遏炮、各类手炮、飞丸、弩石、矢石、偏架弩的记载,其中难免不会有弩弹弓的前身。笔者注意到四川考古家陈世松曾在宋元古战场发掘到很多小弹丸,就意识到单兵弩炮的存在,因为只需把弩弹弓放大、加强弓力、张发改腰引,打个几百米作战决无问题。
  为了证实这一点,笔者用汉代弩机参考弩弹弓,制了件飞石弩炮。小弩炮一完成,立即就证实了笔者的猜想,虽然笔者用的是竹弓,力不大,只能打五六十米,但可伤人则无疑问。同时还发现它不但能飞石,还可随时换下弹兜儿射箭。怪不得古代中国不像西方那样长期装备投石带,原来咱们的傢伙能一器两用,我说古藉里怎么尽是矢石如雨的描述,矢和石总混在一起,敢情是这么回事。当然,这矢石如雨不尽然是弩弓所射,每场战争双方上阵的抛炮与弩炮,对打的炮石、弹丸及箭簇遮天蔽地,乱在一起,哪里还分得清。
  人多弓多力量大
  然而,作战现场的发石车则都是些庞然大物,几十人、上百人张发,飞石又大又重。史书上,范蠡兵法中飞石重12斤;李世民围洛阳王世充,炮石重50斤;著名的襄阳回回炮,飞石重150斤。回回炮被认为是一种投石机——重力式杠杆抛炮,但遍翻史料查无证据,疑点不少,而且杠杆是木杆,承重有局限,若炮石、压石、拉力太重的话,炮杆易折断,因而不能排除是其他炮的可能。而弩炮由于发射方式不同,弩臂——或说炮杆不受剪切力,没有折断之虞,所以弩炮弓力最为强劲,射程也最远,与回回炮的威力是一致的。弩炮能拥有如此优势,源于它的特殊结构——连弩多弓,李光弼的攂石车正是弓多才杀伤力那么巨大。实际上,在《钦定续文献通考》上早就怀疑回回炮不过是攂石车出口转内销的一个翻版。
  早期的连弩,弓本就很多,《汉书·李陵传》服虔和张宴所注连弩,一说三十弩共一弦,一说三十弦共一臂,明显弓多。《后汉书·虞诩传》“并二十具强弩,共射一人,所中必倒”,这显然是个连弩多弓杀伤致命的实例。
  不过早期的连弩只是放箭,飞石则要到曹操甚至司马懿的发石连弩之时才确定无疑。这一演变过程有多长不知道,只晓得在技术上并不难。飞石只需弦上装个弹兜,古代弹弓原就是弹兜飞石的,但弩弓发射还是得有些技术改造,因为弹兜置石后,会与弩臂相挤,必需要把勾机升高抬起一些,或像《梦溪笔谈》中的偏架弩那样,弓与弩臂偏架,以使弹石微微悬起,以免炮石与弩臂摩擦,影响发射。
  这些技术算不了什么,创新在于有人想到用弩弓飞石,不能断定曹操是否参与过其中的技术改造。炮的最初发明自与其无关,但他首先把炮推出,用在重大战争中,开创了炮的历史新纪元,其贡献还是非常巨大的。然而,贡献最伟巨的当数墨子,没有墨子的连弩原创,炮的诞生根本无从谈起。
  墨子的连弩早已湮没在历史长河中,好在《备高临》一文留有记述,可文字晦涩难懂,不过其中几句“左右缚弩皆于植,以弦钩弦,至于大弦”,却让笔者隐隐感到似曾相识,这不正是三十弦共一臂、三十弩共一弦的注解吗?密码终于破译了,同时也立即明白了《说文》上“建大木,置石其上,发以机”是怎么回事了。说穿了,“建大木”就是弄根长弩臂,“发机”除了勾机外没别的解释。
  真相一大白,模型的制作自然非常顺利。不久,一架十弓共一弦或共一臂的连弩石炮便诞生了。当然,它不是曹操发石车的本来面目,但其构造、原理及射石方式绝不会二致。笔者的木工手艺并不算高明,炮制得又粗糙又简陋,但发石却十分灵敏,这不是笔者的手巧,而是墨子的勾弦设计简直绝了,那么简单、巧妙、实用。除了古式勾机好用外,全在这天工完美的构思上,而且张发缺人也不要紧,一两个人甚至一个人也可上弦搞定。还可用两种勾弦法,一种是每弓与大弦相钩,另一种是串弓相钩至末弓,再与大弦相钩,墨子用的是哪种不得而知。   



青铜弓弩钩

  最惊叹的是,这种连弩串弓的竖置方法,在没有专利意识的古代,中国人居然把它保密了2000多年,以至于在此之前,全世界都对其一无所知。当竖置安装一完成,笔者就大吃了一惊,因为它的优越、先进、超一流和构造语言的直白、简单,是连小学生也看得懂的。双排、四排的置弓可大大缩短连弩的长度,方便作战,而且多置弓可增强杀伤、延伸射程。
  模型完成后,却测不了射距,北京大街小巷没处去,在屋内试射危险蛮大,即便用的是木弹丸,打在墙上也啪啪作响,弹丸在眼前弹跳乱飞,几次险些崩着脸,且力量不小,墙都被砸出了小坑。而这还只是半档挂六弓,要是全档十弓满挂,或是当初原本打算搞的二十弓、三十弓的弩炮,那还不知得有多强的力量。
  弓越多力越大,李光弼的大炮二百人挽弓,一人一弓,站位方便,上弦速度快,打得也快。但二百弓即使四排置,弩臂大木也得超出50米,因为弓的做功距离得间隔一米,所以唐书上说彻去民屋、不拆民房,这么长的家伙哪里摆得开?
  力量也能估算,古代常用的弓二石、三石、四石居多,设定用90公斤的三石弓,二百弓的合力势能便是惊人的1.8万公斤。以弓一米做功距离,换算一公斤石弹的射程是1万8千米,但势能转换有损耗,还有空气阻力,炮石也就飞个1万5千米的样子,2公斤则是7000多米,4公斤石弹就只有3000多米了。当年旭烈兀所用契丹牛弩,射程也是3000多米,但牛弩的组弓是多少、流星射弹或射箭有多重,都没留下数据。
  这一点倒是西方人会省事,不管是射石机还是投石机,只有一类扭力弩炮。幸运的是,志费尼这个目击者没忘记东方射石机的厉害,他在书中反复强调西方射石机被打哑,这等于是为东方弩炮的强大作了证。因为只有连弩串弓才能威力超强,射程极远,而西方的弩炮,不管是驴子弩、石弩还是蝎子弩,最远射程也超不过600米,这在当时的中国工匠眼里,简直就是小儿科。
  至今,人们还天真地以为蒙古远征军是靠着快马、弓箭和蛮勇,一路席卷,势如破竹地横扫了欧亚大陆。殊不知,没有中国的工匠在背后提供强大的科学技术与物质支撑,这一切是根本不可能的。不然,何以没过多少年,同样的快马与弓箭碰上了张士诚、朱元璋的乌合之众,便一触即溃了呢。
  不光是炮,还有种种的热兵器及无数的工程装备,当时的西方与东方在综合技术实力上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不幸的是,自郑和的巨舰一回来,闭关锁国的华夏、思想自由的窒息,双方的科技与挨打的态势便颠倒了个。
  在历代帝王中,成吉思汗是最明白技术的重要的一个人。志费尼书中记他每掠一地,屠城都很残酷,杀人割下的耳朵堆成山,有时连猫狗都不放过,但他却从不杀工匠。善待工匠、尊重知识,回报是多么丰厚,契丹牛弩、合丹射石机、襄阳回回炮……这些个顶个都是震惊世界的超级巨炮。
  总之,连弩串弓构思巧妙、完美神奇,力学形式又那么简单,哲理逻辑也极为清晰——人多弓多力量大!想不到的是,这种简单的力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竟然比比皆是,如爱斯基摩人的串狗拉雪撬、拔河比赛、纤夫拉船、串人拉倒电杆、大树等。这些是相似的,还有异同的,遍布世界的吊桥、索桥,不也是这种简单的力学吗?不知串绳索桥是哪个中国人原创的,“以绳索相引而渡”,虽与弦钩弦的绳索不一样,但要解决的全是力,不同的是,一个是承重之力,一个是发射之力,但双方之力都能无限上加。
  理论上,雪撬加至万吨,狗仍然拉得动,只是实际操作不行,几万条狗就是几万个神经系统,无法协调,但弓或拉力弹簧、皮条及其他小型发力材料则没有这些问题。多少弓、多少弹簧也是一个程序,一个神经系统就可操作,天文数字的发力也只在一瞬间。这么说来,在航母上用其来弹射飞机或发射火箭,不会是天方夜谈吧。
其他文献
玩民俗老银收藏的朋友都知道,清末民初时期的老银饰最具时代特色,其中又以纪念中华民国开国的双旗纹(即铁血十八星旗和五色旗)银饰最为常见。笔者也收藏了一些带有民国双旗纹样的老银饰,一次在和朋友欣赏“双旗”老银饰时,偶然发现其中有一件银饰上的旗帜纹样十分独特,既非铁血十八星旗也不是象征五族共和的五色旗。这个发现令我对老银饰上的双旗纹产生了兴趣,查阅了大量资料后,终于得出了结论:原来这面怪异的旗帜是袁世凯
期刊
跨越时空400余载的两汉镜铭文字,内涵丰实、意趣横生、书体精美、仪态万方,实为中华文字领域中不可多得之精品。甲午、乙未间,拙著《汉铭斋藏镜》、《汉镜文化研究》(课题组长)、《汉镜铭文图集》、《汉镜铭文书法》(附《汉镜文字编》)、《止水阁藏镜》等业已问世或行将付梓)。夜阑人静,轻翻书卷(稿),徜徉于汉镜铭文书体之开阖有度、疏密有间、刚柔相济、形神兼备的艺术世界,回味无穷,意犹未尽。遂不揣浅陋,试撰《
期刊
道家老庄,以“道法自然”的天道观辨析宇宙、人生之理,创立了有别于儒家的、非政教的哲学体系。这种哲学体系对于我国日后所形成的以审美为中心的理论思维,产生了决定性影响。老庄哲学虽有大量消极成分,但其中的一些光辉思想对形成和推动我国美学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道家学说为基点,探讨一些美学范畴的问题。    自然  老庄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最主要的贡献是对“道”的论述,老子提出“道法自然”,把“道”
期刊
民国年间,缠足现象农村多于城市、小城市多于大中城市、内地多于沿海。而即便是缠脚女也向往读书、写字和打电话的现代生活。照片中桌上摆放的是豪华型金属质磁石电话机。一个小孩靠坐在老沙发上,茶几上放有一部黑胶木拨盘电话机,照片题字“沉思”,耐人寻味。着长袍男子持话筒站在墙挂式电话旁,照片背后的题字表明,该男子名为徐德昌,生于1900年1月23日(光绪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三日)。他使用的电话是木匣墙机。  近
期刊
丁佛言少时笃好金石篆刻,于古文字上几乎凝聚毕生心血。他对古文字的搜集和研究,非仅个人爱好,亦是为匡正印坛风气所做的一番努力。而他对同为金石学大家的吴大澂极为称颂,并将一把出自吴大澂之手的紫砂壶视若珍宝,留下了可供回味的故事。  金石讹误解古文旧说  清末民初著名书法篆刻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丁佛言(1878年至1931年),一生著述颇丰,惜多未付梓。印行于世的,仅《说文古籀补补》(以下简称《补
期刊
笔者在上世纪70年代利用超焦距理论DIY的1/4幅相机  进入21世纪,数码相机发展迅猛,2003年与传统胶片相机平分秋色,2006年已将胶片相机逼出主流市场。2012年1月,随着感光材料业界老大柯达公司提出破产保护申请,在整个影像市场(包括摄影、遥感、军事、图书档案、工业、科研、医学等领域),数码产品业已完成对传统的更替。而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照相器材的更替最为轰轰烈烈,市场的十年变迁令相机产品
期刊
此次嘉德春拍囊括了中国书画、中国20世纪及当代艺术、陶瓷、工艺品、古籍善本、邮品钱币、珠宝翡翠七大品类的拍品。  中国书画部分,由“大观之夜”的重量级精品领衔,如李可染《井冈山》、谢稚柳《江山佳胜册》、徐悲鸿《紫兰》、于非厂《茶花珍禽》等将同台亮相。本季“大观之夜”还将推出张大千绘画专场,以《陶圃松菊图》领衔,汇聚了各题材佳构。金廷标《听泉图》立轴 设色纸本 尺幅:112.7厘米×148.3厘米此
期刊
明代《秋江先生文集》木雕印版  高丽被今天的朝鲜政府认为是朝鲜族历史上首个统一的国家,高丽与中国宋、明两朝的交流非常频繁。后周节度巡官双冀,高丽光宗七年(后周显德三年,公元956 年)随从本朝封册使薛文遇来到高丽,于高丽光宗九年(公元958年)提出建议实行新的官僚选拔制度,即科举制。他做主考官以诗赋颂策取士,自此奖劝后学,文风始兴。  高丽设科取士的制度大抵采用唐制,其科举科目、策试内容、命题教材
期刊
张翀《饮中八仙图》之贺知章张翀《饮中八仙图》之李琎张翀《饮中八仙图》之李适之张翀《饮中八仙图》之崔宗之  张翀,字子羽,号图南,明代江宁(今江苏南京)人,生卒年不详。据笔者所考,张翀现存纪年最早的作品是明代天启六年丙寅(1626年)所作的《山水人物花鸟》册,真迹现藏上海博物馆;纪年最晚的作品是清代顺治二年乙酉(1645年)所作的《聘庞图》轴,真迹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故笔者认为,张翀大约生活在明代万
期刊
北京东正的瓷杂拍卖一向备受藏家追捧,本年度春拍的瓷杂部分可谓精品荟萃,更有多件佳作得自海外藏家珍藏,流传有绪,颇为难得。  其中,一件来自日本京都私人收藏的明万历御窑青花四爱图大罐堪称明代晚期至为重要的官窑御瓷之一。同类器物多为世界各大博物馆珍藏,以带盖完整者最为珍贵。  另一件同样出自日本私人珍藏的明永乐御窑青花仰覆牡丹大折沿盘可谓难得一件的瑰宝。上一次拍卖出现此类精品还是在1995年4月30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