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的魔术

来源 :作文周刊·七年级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q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一向喜爱地图——爱它们美丽、实用、引人遐想;有了地图,我们自以为可以仿制世界,自命对世界了如指掌。我们人类需要有安身立足之所,需要知道自己身在何方——我们在地球上的地址,而地图恰好把这些需要表露无遗。地图告诉我们许多有关世界的东西,不过有关我们人类的就说得更多。
  从公元前4世纪的古希腊时代起,饱学之士都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但是我们却时常把这忘得一干二净。教会更加深了这个误解:地球是扁平的,像地图一样,它还有边——好让人从这里跌下来。在一些早期的地图上,我们甚至可以看到地球是由大象的背托着的。古人觉得世界必须立于坚实的基础上,这种感觉直到近代还有。
  地图是最早的文字,比书还要古老。我敢说,人类彼此的沟通,最早写下来的就是地图。可能在100万年前,时间是一个晴朗的黄昏,地点是东非的大峡谷,我们的远祖在漫长的演化中停下来休息一会。在湖底的泥泞上,他们用一根棒子画了几条线来代表这个湖,来代表一条河、一个大森林以及林外若干可以狩猎的地方;然后指着地图说:“这里,小伙子。我们目前在这里,希望明天可以到那个地方。”
  我们把这些线条当作魔术,你说多有意义。我们就这样用一幅画来表示世界。这个新玩意儿就叫“地图”,其中有非常真实的东西,可使我们相信我们能从这里到达那里。它加强我们的信念——森林外有狩猎的好地方;不但如此,它还有力地提示,将来是存在的。这是个我们可以去的地方,而且明天就可以抵达,多令人欣慰。地图上所有的路径,都通向一些地方。
  地图使世界安就其位。在有地图之前,岛屿漂来漂去,城市转瞬间就会消失不见。当然,地图上也有空白的地方,就像我们的知识一样;可是不要紧,我们可以用想象力来填补。对于早期的地图,约·斯威夫特这样写道:地理学家在非洲地区上,用了野蛮的图画来填补空白;在不适合人类居住的草莽,放了大象,说是没有市镇。
  不准确的地图,有时却有助于发现新的地方。伟大的地理学家托勒密以为欧洲和亚洲横跨大半个地球(今天,我们都知道欧亚二洲只占地球面积的1/10)。托勒密的数字,流传了13个世纪。哥伦布就借用这个数字,向西班牙国王游说,说他向西航行,可以轻易地抵达东方。哥伦布很幸运,走到一半就见到了美洲。
  1519年,费迪南·麦哲伦起航,要环绕世界一周,那时,欧洲人以为美洲不过是个岛屿而已,藏在这个岛后面的就是亚洲。麦哲伦的那个时代,大家都以为“新世界”(美洲)和东印度群岛只是一水之隔。岂料这“一水”竟是浩渺的太平洋。回头说说陆地,地图让我们想到疆界。我们各随心意来绘制地图,在这个城镇、那条河流画上边界,看,我们就这样为自己建立了帝国。
  地图画出了疆界,而疆界促成了战争。统治者叫人绘画地图,然而,比较真实的地图不一定能取悦统治者。17世纪末,路易十四看到一幅较为准确的法国地图后宣称:地图让他失去的国土多于他从战争中所得到的。就算在今天,政治地图所反映的世界,还是基于人们的意图。厄瓜多尔的地图所显示的国土面积双倍于它实际所统治的,原因是它在1941年与秘鲁打仗失去的领土至今仍争议未决。根据危地马拉印行的危地马拉地图,伯利兹一国并不存在。
  地图是充满想象的宝藏。在地图上,澳洲看起来像个孤儿。岛屿在镣铐中憔悴。古老的非洲耸起肩膀,而欧洲把它按了下去。
  “在地图上神游天地,”塞万提斯写道,“不像旅行那样要花钱,会使人疲劳,又可免受冷热饥渴之苦和种种不便。”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2012年第8期,有删改)
  阅读思考
  1.作者讲述哥伦布和麦哲伦的故事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请简要说明。
  2.请谈谈你对文章题目的理解。
  3.你是否也做过在地图上浏览世界风光的事情呢?不妨说出来与大家一同分享吧。
其他文献
1.本段在描述祁连山丽景时,多用四字词语,如:“静绝人世、夐列天南、雪擎穹宇、云幻古今”等,多为书面语,用语华丽,使文章语言典雅优美;同时还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如“咬缺了完整的晴空”,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优美的语言与祁连山的壮相吻结,自然流露出作者对祁连雪岭如恋人、挚友般的喜爱之情。2.开头以诗句渲染了自己去河西走廊之前对此地先入为主的荒凉印象,通过对比手法,反衬现实真相;引领下文,透出了文章特有
期刊
一直以来,我们似乎都认为只有大人物才能影响、改变这个世界。殊不知,我们身边很多平凡的小人物,他们某次不经意的言行,经过现代网络媒体传播和放大,却能泛起人们内心的涟漪,引发全社会的思考。他们是小人物,却感动了我们的大世界。  2015年4月14日一早,一封最具情怀的辞职信横空出世,引发网友热评,辞职的理由仅有十个字: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封辞职信来自于河南省实验中学的一名女教师,她叫顾少强。  
期刊
我住在秀丽的岳麓山脚下,房前屋后,遍布高大挺拔的枫树和香樟树,在浓荫遮蔽的山坡一侧,一片春兰在这里度过它们的一生又一生。  春兰的叶子细细长长,一条条叶脉清晰可见,似一把把绿剑,四下斜刺,又似一堆草,蹲在灌木杂草之中,朴素至极。青葱的绿叶,好似一掐就会挤出水来,嫩得如初生的婴儿,让人不忍触摸,在墨绿色叶片的烘托下,映着阳光,格外青翠、鲜亮。一片片向上的叶子,幽雅而有活力。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兰
期刊
《登上地球之巅》是一篇通讯文,它真实、准确、及时地报道了人类登山史上的一件大事。作者以通讯的形式,真实而生动地为我们再现了登山队员们勇于探险的英雄气魄。下面,我们以文中的具体语句为例,揣摩本文语言的特色。  一、语言的准确性  首先,这体现在用词的精练上。通读全文,其中既有精练形象的动词,也有用笔凝练的虚词,亦有突出要义的数量词。  例1:在接近“第二台阶”顶部最后三米的地方,岩壁变得垂直而光滑。
期刊
4月18日早晨,天气明媚伴着微风。按照统一安排,初一年级优秀少先队员代表一行18人在老师的带领下,集体去了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参加“我站少年先锋岗”活动。  出发了,每位同学的脸上都是满满的自豪和激动。到了天安门广场,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雄伟的天安门城楼,高耸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庄严的毛主席纪念堂,都让我们肃然起敬。  九点,第一岗要开始了。每个人的脸上都没了嬉笑,变得严肃起来,因为自己将在
期刊
【探险·战胜自我】  每天前进30公里  □王 兴  在1911年12月之前,没有哪个地球人到达过南极点,所以这是一百多年前所有最伟大的探险者、所有最具探险精神及有此梦想的人最想做到的事情。  最后有两个团队参加竞争,一个是来自挪威的阿蒙森团队,另一个是英国的斯科特团队,他们都想率先完成这个壮举——到达南极点。阿蒙森团队有5个人,斯科特团队有17个人。这两个团队差不多都是1911年10月在南极圈的
期刊
瞧,那懒洋洋的春,在人们的翘首期待中,终于身着华美衣装,姗姗而来!  惊蛰一过的三月,万物复苏,春也该来了。可是,她终究只是淡淡地出现在人们的眼里,不像冬,总用一场纷扬的雪来证明自己的到来。不似惊涛骇浪,却有着小桥流水般的轻盈。那种说不出的感觉,须你仔细观察,才能发现。  草色遥看近却无。瞧,看她多粗心大意,把色彩洒在草间了!叶是浅绿的,叶尖儿却是嫩黄的,树上也只见斑斑点点的绿芽。  我要问春,把
期刊
母爱是一条长长的路,无论你走到哪里,她都伴你一生,那悠悠的牵挂,那谆谆的叮咛,为你指点迷津,斩断旅途中的荆棘……  母亲犹豫了好长时间,她有些急切,又有些迟疑。终于,她拿出了一块玻璃。我不知道她这是要干什么。母亲说,把它放到你的电脑前面,兴许能遮挡辐射。这是一块普通的窗户玻璃,不普通的是边角已被母亲用砂轮磨得光滑如水。我这才回想起,这段时间以来,母亲不断地向我打听有关电脑辐射的知识。  我日夜坐在
期刊
一人家贫而不善饮,每啖糟饼二枚,便有酣②意。适遇友人问曰:“尔晨饮耶?”答曰:“非也,食糟饼耳。”归以语妻,妻曰:“呆子,便说酒对,也妆些门面。”夫颔之。及出,仍遇此友,问如前,以吃酒对。A.友诘之:“酒热吃乎?冷吃乎?”答曰:“是熯③的。”友笑曰:“仍是糟饼。”B.既归,而妻知之,咎曰:“酒如何说熯?须云热饮。”夫曰:“已晓矣。”再遇此友,不待问,即夸云:“我今番的酒是热吃的。”友问曰:“尔吃几
期刊
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的事情虽已成为过去,但那悲壮的场面依然引起了人们深切的追思。在这一事件引起的世界关注和震惊之余,人类对太空的探索应该是止步不前呢?还是继续勇往直前、义无反顾呢?阅读下面这篇文章,相信你会得到更多的了解。  “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已经成为“旧闻”,但人们仍忘不了那悲壮的场面。在人类与自然的交往史上,佛罗里达州上空的这一声巨响,将永远会发出深沉的回声。第一位参加航天飞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