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于整个数学教学体系来说,小学数学的教学是最基础的也是最关键的。只有有效的教学策略,才能打造坚实的基础并且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从而能够确保在教学过程中准确把握学生的兴趣。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传统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的学习活动形式化,缺乏实质性意义。由于学生的年龄限制,他们正处于自我控制能力差的阶段,很难长时间保持注意力在枯燥的学习上。枯燥的课堂教学并不能带给学生们新鲜感,难以吸引活泼好动的学生。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师生互动;联系实际;因材施教
由于数学课堂教学只有短短的40分钟,所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非常重要的。在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发现学生们的注意力不够集中,在遇到学习困难后很容易产生放弃的想法。也会存在因为年纪较小,思维逻辑能力还有欠缺,对书本上理论的知识还不能理解等问题所以为了改变这些教学局面,教师就要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接下来笔者将从师生互动、联系实际、因材施教三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实现师生之间良好互动
交流是教学活动的起源,在某种程度上,它也解釋了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现代社会,师生之间仍然很少或根本没有互动,这不利于教师进行教学,同样这也是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由教师作指导,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要是学生稍微走神,就已经跟不上教师的思路了。这样也就导致学生对正在学习的知识掌握不牢固,所以,教师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师生互动。
例如,以学习《三角形》为例,讲完三角形的知识后,我会让学生们进行总结一下:根据三角形的角和边,三角形可以分为哪些类型?解释一下原因。班上有大部分的学生都没有举手,这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兴趣,从而导致他们心不在焉,没有学习的积极性。所以针对这种情况,我将这样设计一个互动的过程,我会借助三角形工具作为辅助教学。我用双手握住一个三角形,只有一个锐角,让学生猜:“学生们,请猜猜我手里拿的是什么三角形?谁猜对了,也说出了正确的原因,今天的测验我就给他一朵小红花哦!”这就引起了学生们的参与兴趣,全班学生都会举起手,争先恐后地回答。后来,我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很快掌握了三角形的几种特征。这说明用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让学生能够更快更有效地掌握更多的知识,同时也促进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让接下来的课程更加轻松有趣。
二、教学过程联合生活实际
近几年来,随着新课改的政策实行,教学方法也日渐丰富,其中创设合理的情景教学也成为一个被广泛运用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根据书本的内容,创设出具有生活气息的情景模拟,让课堂氛围更加轻松、活跃,从而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尽可能在贴近生活的情况下,让学生学习并掌握要了解的知识,并能在之后的生活中灵活运用,从而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得到智力与思维的开拓。
例如,以学习《东、南、西、北》这一课为例,这一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说明正确的位置,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认物体的位置,做到简单地描绘路线图。在学习这一课时,我将采用设置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在正式上课时我将这样为学生们讲解:“大家都知道太阳从东边升起,经过南边,从西边落下。那现在请同学们在自己的座位上指一下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通过一个小互动,引出接下来的教学内容:我事先准备一些小卡片,上面是一些建筑物,我会发放到部分学生手里,课桌与课桌之间的距离假设为100米,然后邀请两名学生来演绎。学生A和学生B站在讲台前,学生A为问路者,学生B为引路者,详细说明从讲台出发到建筑物的具体路线。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更加直观、有效地帮助学生们进入到课堂教学中,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尊重学生,因材施教
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能力正确的引导他们,同时这也就意味着充分利用和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和不同的特点需要,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长处,避免让自己的不足暴露在学习过程中。
例如,以学习《克、千克、吨的认识》这一课为例,在学习这一课之前,我将这样设计教学环节,我会布置A、B、C三种类型的课前作业,让学生们自主选择作业类型。如:A.根据本课内容总结克、千克、吨的相关概念,并举例;B.制作关于克、千克、吨的手工;C.寻找家中带有克重的物体,并详细地进行记录(克、千克各五组)。这样完全给了学生自主性,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方式,通过以上三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进行课前作业的选择,不仅达到了尊重学生的目的,还让每一名学生发挥了自身的长处,达到了因材施教的效果。
小学的学生因为年龄的关系,普遍存在着注意力不能够集中,容易被书本上抽象的图画、讲解等学习内容分散了注意力。所以,对于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教师就必须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出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情境中,不被抽象的内容所误导。同时在探究和不断满足求知欲中,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从而可以自主学习,也更好地让教师一节课所讲述的内容吸收运用。
参考文献:
[1]周丹.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创新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6,2(03):174.
[2]包赟.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谈[J].甘肃教育,2016(03):102.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师生互动;联系实际;因材施教
由于数学课堂教学只有短短的40分钟,所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非常重要的。在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发现学生们的注意力不够集中,在遇到学习困难后很容易产生放弃的想法。也会存在因为年纪较小,思维逻辑能力还有欠缺,对书本上理论的知识还不能理解等问题所以为了改变这些教学局面,教师就要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接下来笔者将从师生互动、联系实际、因材施教三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实现师生之间良好互动
交流是教学活动的起源,在某种程度上,它也解釋了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现代社会,师生之间仍然很少或根本没有互动,这不利于教师进行教学,同样这也是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由教师作指导,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要是学生稍微走神,就已经跟不上教师的思路了。这样也就导致学生对正在学习的知识掌握不牢固,所以,教师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师生互动。
例如,以学习《三角形》为例,讲完三角形的知识后,我会让学生们进行总结一下:根据三角形的角和边,三角形可以分为哪些类型?解释一下原因。班上有大部分的学生都没有举手,这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兴趣,从而导致他们心不在焉,没有学习的积极性。所以针对这种情况,我将这样设计一个互动的过程,我会借助三角形工具作为辅助教学。我用双手握住一个三角形,只有一个锐角,让学生猜:“学生们,请猜猜我手里拿的是什么三角形?谁猜对了,也说出了正确的原因,今天的测验我就给他一朵小红花哦!”这就引起了学生们的参与兴趣,全班学生都会举起手,争先恐后地回答。后来,我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很快掌握了三角形的几种特征。这说明用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让学生能够更快更有效地掌握更多的知识,同时也促进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让接下来的课程更加轻松有趣。
二、教学过程联合生活实际
近几年来,随着新课改的政策实行,教学方法也日渐丰富,其中创设合理的情景教学也成为一个被广泛运用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根据书本的内容,创设出具有生活气息的情景模拟,让课堂氛围更加轻松、活跃,从而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尽可能在贴近生活的情况下,让学生学习并掌握要了解的知识,并能在之后的生活中灵活运用,从而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得到智力与思维的开拓。
例如,以学习《东、南、西、北》这一课为例,这一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说明正确的位置,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认物体的位置,做到简单地描绘路线图。在学习这一课时,我将采用设置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在正式上课时我将这样为学生们讲解:“大家都知道太阳从东边升起,经过南边,从西边落下。那现在请同学们在自己的座位上指一下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通过一个小互动,引出接下来的教学内容:我事先准备一些小卡片,上面是一些建筑物,我会发放到部分学生手里,课桌与课桌之间的距离假设为100米,然后邀请两名学生来演绎。学生A和学生B站在讲台前,学生A为问路者,学生B为引路者,详细说明从讲台出发到建筑物的具体路线。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更加直观、有效地帮助学生们进入到课堂教学中,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尊重学生,因材施教
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能力正确的引导他们,同时这也就意味着充分利用和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和不同的特点需要,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长处,避免让自己的不足暴露在学习过程中。
例如,以学习《克、千克、吨的认识》这一课为例,在学习这一课之前,我将这样设计教学环节,我会布置A、B、C三种类型的课前作业,让学生们自主选择作业类型。如:A.根据本课内容总结克、千克、吨的相关概念,并举例;B.制作关于克、千克、吨的手工;C.寻找家中带有克重的物体,并详细地进行记录(克、千克各五组)。这样完全给了学生自主性,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方式,通过以上三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进行课前作业的选择,不仅达到了尊重学生的目的,还让每一名学生发挥了自身的长处,达到了因材施教的效果。
小学的学生因为年龄的关系,普遍存在着注意力不能够集中,容易被书本上抽象的图画、讲解等学习内容分散了注意力。所以,对于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教师就必须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出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情境中,不被抽象的内容所误导。同时在探究和不断满足求知欲中,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从而可以自主学习,也更好地让教师一节课所讲述的内容吸收运用。
参考文献:
[1]周丹.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创新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6,2(03):174.
[2]包赟.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谈[J].甘肃教育,2016(03):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