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人教版五下)教学及评析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vdp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回顾课文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
  生:《将相和》。
  师:“将”指的是——
  生:廉颇。
  师:“相”呢?
  生:蔺相如。
  师:“和”就是——
  生:和好的意思。
  师:合在一起,就是廉颇与蔺相如和好的意思。谁来说说,课文讲了哪三个故事?
  生: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
  师:三个故事之间的顺序可以颠倒吗?
  生:不可以。
  师:为什么?
  生:因为在第一个故事里,蔺相如立了功,被赵王封为上大夫;在第二个故事中,蔺相如又立了功,被封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廉颇不服气。这才有了后面负荆请罪的故事。
  师:哦,原来这三个故事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我们把这三个故事写在黑板上。(板书:完璧归赵、渑池会见)注意,这个“璧”字下半部分是一个什么字?
  生:玉。
  师:(指着板书)廉颇不服气,但是听了蔺相如一番话后,幡然醒悟,于是,就有了——
  生:负荆请罪。(师板书:负荆请罪)
  二、概括内容
  师:三个故事里蔺相如是怎样做的,请分别用一个字概括出来。默读课文,把你概括出来的那个字写在故事旁边。
  生:我感觉“完璧归赵”这个故事里是“撞”。因为蔺相如说“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秦王才答应他。
  师:撞了吗?
  生:没有。
  师:哦,不是真撞!看来,用这个“撞”来概括还不够恰当。接着来!
  (生概括,并说明理由。)
  师:好了,不为难大家,看黑板。(板书:骗)文中,谁骗谁?骗了几次?
  生:两次。
  师:哪两次?
  生:第一次,蔺相如骗秦王,把璧拿回来;第二次,蔺相如骗秦王,举行一个隆重的典礼,叫手下人把璧送回去。
  师:第二次怎么骗的?
  生: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
  师:好的,这一骗就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来了一个缓兵之计,等到真正举行典礼的时候,璧已经——
  生:送回赵国了。
  师:那么,第二次,蔺相如又是怎么做的?
  生:记,记录的记。
  师:那不是蔺相如的事。
  生:第二个应该是“逼”,“逼迫”的“逼”。
  师:好,写上去。蔺相如怎么逼迫秦王?哪位同学读一读?
  生:(读)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师:有逼迫的味道吗?好,再给你一次机会,再来!
  (生读)
  师:其实,有时候威胁的声音不一定那么高。此时,蔺相如还不能让秦王的卫士听见,所以,他的声音压得很低。听——(范读)
  师:第三个故事,哪个字?
  生:避,避开的避。蔺相如说,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师:这个避,接近完美。只是听上去感觉有那么点胆小,有没有更恰当的词?
  生:让!蔺相如为了不和廉颇发生冲突,总是让着他!
  师:好一个让!廉颇要跟我过不去,我躲!我让!我退!谢谢!
  三、走进故事
  师: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故事,每个故事一个问题。“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中,蔺相如为什么敢骗秦王?
  生:因为秦王不守信用,前面可以看出秦王丝毫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
  师:找出根据来。
  生:第8自然段,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生:第3自然段,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
  师:你和赵国的王公大臣們一样聪明,这就看出了这是秦王设的一个骗局。还有谁能在更早的地方看出来?
  生:我从第2自然段看出来的:秦王知道了,就写一封信给赵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这块璧。如果秦王真有诚意,想得到和氏璧,就应该直接亲自去换璧!
  师:对呀!秦国是大国,在所有的国家中,秦国的实力——
  生:最强!
  师:按照我们生意场上的规
  矩,你想和别人交换某件商品,很有诚意的话,你应该怎么做?
  生:主动把自己的东西拿出来先给别人。
  师:但是,秦王有这样做吗?
  生:没有!他只是写了一封信给赵王,并没有拿出城来。
  师:所有的交易,只是停留在——
  生:嘴上、纸上。
  师:所以,明显地看出来,秦王这是在——
  生:仗着自己国势强盛骗赵王。
  师:赵王看出来了,赵国的王宫大臣们看出来了,蔺相如——
  生:也看出来了!
  师:当然看出来了!所以,蔺相如的想法是:既然你在骗我,那么,我就可以——
  生:骗你!
  师:而且骗得你哑口无言!这叫什么呀?
  生:将计就计!
  生:以牙还牙!
  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师:所以,秦王被蔺相如骗了,还不敢——
  生:进攻赵国。
  生:还不敢拿蔺相如怎么样,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师:第二个故事,“渑池之会”这个故事中,胜负到底如何?
  生:蔺相如赢了,秦王输了。
  生:他们谁都没胜,谁都没输。
  师:说说理由。
  生:第14自然段说了,秦王没占到便宜。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   师:那只是说明秦王没有占到便宜,赵王也没有占到便宜呀!
  生:赵王是不好推辞,秦王是直接被逼得没法!
  师:感觉到没有?赵王只是——
  生:不好推辭。
  师:面子上有没有很过不去?
  生:没有。
  师:秦王是——
  生:被逼得没法!
  师:脸面——
  生:丢尽了。
  师:那还不能说明赵国赢了
  吗?现在同意赵国赢了的举手!
  (少数学生举手。众笑。)
  师:还有没有新的证据,证明赵国赢了?
  生:秦国不是最强吗?
  师:对!
  生:赵国不是很弱吗?
  师:对呀!
  生:那为什么一个强国会被一个弱国逼得没法了呢?
  师:对呀!一个弱国被强国逼得没有办法,那在情理之中。一个强国被一个弱国逼成这样,成何体统?谁赢了?
  生:赵国。
  师:我们梳理梳理。当时,秦国最强,从来只有强国欺负弱国。但是,这次,强国被欺侮了,谁更没面子?
  生:秦国。
  师:这是第一个理由。让赵王鼓瑟的是谁?
  生:秦王。
  师:那是国君对国君,是吧?
  嗯,你想说什么了?
  生:赵王是被秦王逼的,而秦王是被一个上大夫逼的。
  师:现在同意赵国赢了的举
  手!还有几个同学坚持自己的意见,看屏幕。我们知道,赵王为秦王鼓的是——
  生:瑟!
  师:瑟是什么?
  生:瑟是一种高级乐器。
  师:玩高级乐器丢不丢脸?
  生:不丢脸。
  师:秦王为赵王击的是——
  生:缶。
  师:缶是什么玩意儿?(出示)请你读一读。
  生:缶就是瓦罐瓦盆,在先古时期本来并不是乐器,后来成为一种最低级的乐器。中国古乐器有金、石、丝、竹、匏(páo)、土、革、木八类,土就是陶类乐器,有埙(xūn)、陶笛、陶鼓等,缶甚至都不能正式入其类,可见其地位之低。
  师:还有一段:长期以来,“击缶”或者说“鼓盆”,一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两个主要含义:一是下层人民最下等的娱乐,二是葬礼场合表示悲伤的礼节。秦王被蔺相如逼得击缶,有面子吗?
  生:没有。
  师:谁输了,谁赢了?
  生:秦王输了,赵王赢了。
  师:第三个故事,蔺相如说了一番话,哪句话真正打动了廉颇?
  生: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生:我觉得是这句: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生: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
  师:到底是哪句话?我们看看第二位同学说的这句话。一起读一读。
  生:(齐)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生:从这句话里看出蔺相如让了廉颇。
  师:你怎么就看出让了廉颇?
  生:把两个人放到一块儿说。
  师:我也放在一块儿说: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你觉得廉颇会来道歉吗?发现了什么?
  生:按照书上的说法,可以看出蔺相如很尊敬廉颇。因为蔺相如把廉颇放在前面。
  师:廉颇其实就是为了争这一口气,现在,蔺相如把廉颇高高地敬在自己前面,表达了对廉颇足够的——
  生:尊敬、敬意。
  师:在我蔺相如的心里,谁更重要?
  生:廉颇!
  师:在我蔺相如的心里,谁的位置更高?
  生:廉颇!
  师:我的心中,我就服谁?
  生:廉颇!
  师:你看,这句话说得太有水平了!一起读!
  生:(齐)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师:廉颇一听这话,心中的这口气——
  生:就下去了。
  师:哦,别人怎么看我,我不管。没想到,人家蔺相如如此抬举老夫啊!服了吧?
  生:服了!
  四、评说人物
  师:这个时候,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文中几位人物的看法。
  生:蔺相如是一个勇敢机智的人。
  师:好,把这个词在文中圈出来。勇敢,就是有胆识!机智,就是有智慧!
  生:蔺相如是一个能说会道的人。
  生:为国着想。
  师:顾全大局。别人跟他过不去,他一味地——
  生:谦让。
  师:这叫有胸怀!有勇有谋!那廉颇你们怎么看?
  生:知错就改。
  师:嗯,知错就改,了不起!
  生:廉颇很厉害!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秦王知道廉颇在边
  境上做好了准备,就不敢拿赵王怎么样了。
  师:相信大家读了之后都有自己的看法。《将相和》的故事离我们已经有两千多年了。这个故事选自——
  生:《史记》。
  师:要了解我国历史上这些杰出的人物,还是得走进《史记》。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史记》或者《白话史记》来读读。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评析】
  今年五月在泉城济南举办的全国“十大青年名师”教学展示活动中,陈德兵老师的《将相和》一课,以独特简洁且富有思维张力的教学设计和现场大气智慧的课堂生成,获得了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这是一节有创造力的好课,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处发展。   一、提炼文本内容,激活深度思维
  听过不少青年教师的公开课,发现老师教得累,学生听得也累。原因便是教师会紧抓一篇课文的具体内容,为学生逐段分析、讲深讲透,甚至面面俱到。学生只需要倾听记住即可,像是一个盛知识的容器,无需思维的发生。陈德兵老师则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引导学生把文中三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读成三个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呈现出浓厚的研究兴趣,思维就此被激活。此举的意义在于,教师在教学生睁开智慧的双眼,将文本读“薄”,从而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甄别归纳的创造意识。更为可贵的是,这种激活思维的设计立足于课文,引发学生理性思考与研究。陈老师引导学生发现:每个故事用哪一个字来概括最合适?学生便展开自主热烈的讨论,在讨论交流中达成共识。这样的课堂里,学生的成长是真实的。
  二、关注文本语言,丰富思维情感
  思维不是无情物,它有清晰的模样,更有情感的温度。在三个故事的教学中,陈老师智慧地锁定了三个核心的句子,在研究品读、朗读指导中,引导学生发现文本语言的温度。三个故事,三个句子,一是在对“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的深度研读中,领悟“骗”的智慧;二是在对“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的朗读指导中,体会“逼”的勇猛;三是在对“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的反复斟酌中,感受“让”的情怀。这样一来,文本从“读薄”又到“读厚”,在学生心中,丰厚起来的是具象的情感,是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三、凸显学生本位,生成真实思维
  好的课堂,是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上着上着,老师不见了,看到的是学生拔节似的生长。陈德兵老师做到了。课堂上呈现出轻松的聊天状态,这与陈老师多年的课堂修炼是分不开的,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学生也自然而然地进入到这种对话式的课堂。正如陈老师在课上幽默地和学生们说:“我给你们挖了一个又一个的坑。”这一个个“坑”,其实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场,是思维高度活跃的欢乐谷。这里,听不到老师的说教,听到的是学生基于思维的争辩与探讨,看到的是学生思维火花的迸发。陈老师设计的所有教学活动,都是为学生的课堂生长服务的。陈老师的课堂上没有絮絮叨叨的线状分析,取而代之的是板块式活动。在一个个教学板块里,学生集中力量,展开思辨,获得成长。
  当然,真实是需要勇气的,当一个个思辨性问题在学生群体里展开时,我们会看到、听到学生或直或曲的解读,甚至会有冷场的现象发生。陈老师耐心地引导、等待,终于迎来了花开的幸福时刻。台湾李玉贵老师说过:“在大陆上课很紧张,因为这里似乎见不得课堂上的冷场。”其实,课堂不是逗秀场,冷场是必要的,思考是必要的,为真实地激活深度思维的课堂点赞。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黄江镇宣教文体局/安徽广德县桃州一小)
  责任编辑 田 晟
其他文献
【设计理念】  语文学习的基础就是字词。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字词教学贯穿始终。在“单元整合式小学语文教学法”改革模式中,基础过关课是集中处理教材内容的第一课时,是整个教学模式中的基础课型。  该课型采用以学生读为主的方法,为理解字词而读,在读的过程中重点关注3号学生和4号学生的识记。在教师、小组检查后,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检查与改正方式确保字词全过关。  【学习目标】  1.正确认读一、二类生字及组
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激而发灵光;语本无涟,相趣而引思考。“趣点”语文,是一种教学思想,是一种教育艺术,更是一种教改体验。   ——题 记  一、“趣点”产生的缘由  “点”的提出由来已久,找准“练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已经成为我们教育人的口头禅。虽然“点”不是我个人的发明,更不是工作室的专利,但是“点”确实引发了我们许多的思考。如何找“点”设标,如何练“点”生效,构建生
早就听闻支老师的课,“实”为一长,终于,从他所执教的《匆匆》一课中一窥其真容。  《匆匆》是朱自清的一篇散文,文美、意深,因而难教。面对这样的课文,教师的“教”法对学生的阅读来说就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纵观支老师的课堂,他把“读”贯穿整个教学,以读促悟,把“读”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一、倡“读”——生生有声  上课伊始,支老师不兜圈,不绕弯,开门见山,揭题之后直接告诉学生,课文虽然已经读过,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  你们好!白露过后温度日益降低,但是我们班学生学习的  热情却是与日俱增、日渐高涨。因为我们都品尝到了智慧的快乐。就先从今天下午的阅读课说起吧。  学生们有的去图书角淘取自己中意的书籍,有的从书包里掏出了随身携带的心爱之书,总之,在10分钟后,每一位学生都捧起书安静地阅读着。没有谁喊“不要讲话”,也没有谁要求“注意纪律”,他们都已经沉浸在书的世界里不能自拔,沉浸在那一个个或悲或
语文课姓“语”,要把语文课真正上出原汁原味的语文味来。语文味是什么?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学语文教研员、特级教师程少堂先生主张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
个人小传  方西河,1987年师范毕业后,一直耕耘在语文教学的舞台上,从农村到城市,虽痴心不改,成长之路却坎坷异常。曾三次赛课均获三等奖而“蜚声区内外”,卧薪尝胆后因夺得赛课第一名而声名鹊起。教学之余笔耕不辍,发表新闻、论文及评论500余篇,出版自传体教育写作专著《写成一位名师——教育写作经验谈》,被聘为商丘师院、衡阳师院、桂林师专和贺州学院国培专家,省内外讲座90余场。2012年2月,《湖南教育
教材解读  本组课文的人文主题是“观察与发现”,观察大自然和生活中看似平常的事物,在觀察的过程中收获奇妙的发现与感受。基于这些思考,本次习作通过现场的操作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深入观察、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有所收获,并能用上关键语句,把小实验的过程写清楚,同时能够表达自己的心情和收获。  设计理念  三年级是习作的起步阶段,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能够乐于表达、乐于分享,能够把事情写清楚。统编本教材更加注
汉字中有一些偏旁形近甚至同形,初学者极易搞混。人们为了区分,常根据字形特点来命名这些偏旁。比如“卩”“阝”因形近被分别命名为“单耳旁”“双耳旁”, 左“阝” 右“阝”因形同被分别命名为“左耳旁”“右耳旁”。这样据形命名的方式虽有效果,但效果不大,因为不符合汉字科学。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偏旁在合体字中多起着表义、表音的重要作用,但这些名称只是关注了偏旁的形而未解释音、义,无  法充分发挥这些偏旁的构
【教学目标】  1.借助读图、语境,识记、理解“匣”字的音、形、义;通过自主读文,画出难理解的句子。学习伙伴互考互助,基本能读通课文。  2.通过质疑、解疑,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初步把握故事内容。  3.精读科利亚埋木匣的句子,体会文中人物的个性,并尝试运用文本语言,展开合理想象,写写“妈妈埋木箱”的过程。  4.小组合作评议小练笔,在合作中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  【教学理念】  本课体现了课堂作
跟通常意义上的写作不同的是,作为训练性写作的习作实际上是一种“被颠倒的写作”。这种“倒置”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需要”与“要求”的意愿倒置。真实的生活场景中,我们往往是先有写东西的意愿,然后再思考怎么写,而习作教材是不管学生是否有写的意愿,就安排某一项内容,而教师则根据这一内容,努力激发学生的写作意愿,但是再激发,学生也只是“被意愿”,与真实的写作冲動,似乎并非一回事。  二是“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