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 客属的端午味

来源 :海峡摄影时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xiaoxiao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龙岩客家地区每年端午节,除了吃糯米粽,喝雄黄酒,用艾草、痱子草、枫叶等鲜草煮水洗澡,有江、河的地方竞龙舟等习俗外,户户都门插艾枝、菖蒲、挂葛藤。
  客家过节早一天
  离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还有一天,龙岩武平县家家户户就过上节了,武平县城郊区的陈婆婆家也不例外,这一天,她有许多事情要做,既要打扫家里里里外外的卫生,又要插艾草、包粽子,之后还有一个不能缺少的程序——泡药澡。
  武平是客家聚居地,龙岩客家人有个习惯,几日都要提前一天过。不管是端午前,还是中秋节。龙岩客家人提前过端午节的因由要追溯到很久以前,那时当地村民生活比较清苦,过年过节村民才能吃上一些平时吃不上的东西,因此土匪常常在过年过节的时候出来抢食。为避免好吃的被土匪强走,当地村民就提前过节,把好东西提前吃掉。
  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龙岩的端午节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给孩子的手腕、脚腕、脖子带上五色线。同时,还要在孩子的口袋里放一个香囊,香囊内有雄黄、香药,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传统的香囊外包丝布,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
  在陈婆婆儿子的记忆中,他很小的时候一起床母亲就给他绑五色线、在兜里放香囊,脖子上还给他挂陈婆婆自制的“四脚狗”,就是布老虎,以祈求孩子平安、发财。陈婆婆总会叮嘱儿子乖乖挂着,如果中午回家儿子的五色线和香囊都在,陈婆婆就会让儿子多吃两个他最爱吃的肉粽。虽然陈婆婆制作的香囊和“四脚狗”多图寓意,并不十分精美,但却是陈婆婆儿子美好的童年记忆。几十年过去了,陈婆婆儿子已经成家立业,陈婆婆依然保留给家里的孩子拴五色线、放香囊、挂布艺小动物的传统,不过对象换成了小孙子。
  给小孙子拴好五色线,陈婆婆就张罗着老伴李老伯赶紧出门。陈婆婆家堂屋的墙角放着一筐草药和两筐粽叶,是李老伯要拿到县城的农贸市场卖的。草药是老俩口到山上采的,粽叶是从家里种的几棵粽叶树上摘的,每年端午前后,李老伯都会把草药和粽叶拿到市场上卖,卖草药与粽叶是老俩口种田之余的重要收入。
  早上8点不到,李老伯就到了武平县农贸市场,他没有固定的摊位,就在农贸市场前面的路边摆起了摊子。端午前后是许多中草药的成熟期,他已经卖了好几天的草药了。他把艾草、菖蒲、鱼腥草、桉树叶、灯笼草等草药分类放好,给粽叶喷了一点水,为了吸引顾客,李老伯一摆好东西就开始吆喝。因为市场里面有不少摊贩卖粽叶的,而卖草药的少一些,所以李老伯的草药反而卖得比粽叶快。
  在龙岩,端午节人们要泡草药澡,艾草、菖蒲、鱼腥草、桉树叶、灯笼草等各种草药煎在一起或选一两种烧成药水后浸泡。龙岩人端午用药驱邪源于古代,人们相信端午时以中草药煎水来洗澡,可以消毒祛病。此习俗流传到现代,中医也证实使用中草药可以杀除和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杀灭和驱赶各类虫害,阻断和减少病原菌的传播,从而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因此,端午前后,龙岩武平、长汀等地中草药热销。
  只要有时间龙岩家家户户都会自己包粽子过端午节,因此,端午节市场里的新鲜粽叶很受欢迎。快10点时,李老伯的粽叶都卖完了。回到家,李老伯老远就看到自家门上插了油油绿绿的菖蒲、艾条,家里已是干干净净。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把菖蒲、艾条插在门上,以驱邪气。
  不一会陈婆婆把一大串刚熟的粽子捞出来。这时,已经出嫁的女儿打来电话说因为婆家有些事不回来了。按照武平习俗,出嫁的女儿在端午时是要回娘家的。尽管陈婆婆极希望女儿回来热闹热闹,但事出有因也只好作罢。
  沐浴要用“午时水”
  漳平端午节要过五天,每天包不同的粽子,十分讲究,包括“乖粽”、糠粽子、碱粽、咸粽等。
  农历五月初一,大人就要提前先包一回粽子专门给小孩吃。这天包的粽子漳平叫“乖粽”,寄意小孩学乖听话。初二,大人会指导小孩包糠粽子,然后将糠粽一串串挂在桃、梨、橘子等果树上,盼求桃梨橘子多结果,希望小孩多进步。初三还要包粽子,不过这天要包碱粽,初四包的是咸粽。碱咸颇有讲究,碱粽与普通粽子不同在于,要在糯米中加入食碱,使其变成金色。此外,漳平端午还有“假粽”,即用竹叶包谷皮,然后送到屋外去,据说这是为送蚊送虫,以避免虫蚁的叮咬。
  初五一大早,漳平各家各户的门槛都插上菖蒲以驱邪气。有的家庭还去秧田里拔些带泥土的中稻秧苗往大厅的梁柱上甩几株,以赶蚊虫。正午时,农家的妇女还要忙着挑午时井水(上午11点至下午1点),采午时鱼腥草,据说这时水质最好,人们赶紧从井里汲水,装到瓮里保存起来,说是不会变质,可当药用;用这种“午时水”沐浴,百姓认为能祛浊除病。男人们则拿出红蛋到天井作“竖蛋”表演。
  接完女儿电话,已经11点多了,午饭时间到了。陈婆婆将粽子、炖鸡等食物摆上饭桌。武平的粽子口味有甜有咸,甜的包红枣,咸的包肉。除了粽子,武平人还会喝一碗以“午时草”熬的汤,然后去洗草药澡。与漳平认为“午时水”指的是初五日午时的井水不同,武平人认为“午时水”应该是汤,这个汤以草药熬成,可喝也可洗澡。“午时取草煎汤,曰‘午时水’”(民国《龙岩县志》卷21《礼俗志》),用于沐浴,可以祛毒除病。
  洗完草药澡,陈婆婆的儿子媳妇及小孙子三人要去上杭,那是陈婆婆媳妇的娘家。因为现在交通方便,武平到上杭汽车走高速只要30分钟时间,不走高速也只要1小时。比不得以往,短短的路程却需要一大早就出门。
  祛病驱邪“程序”多
  上杭的端午习俗与武平类似,不过,打扫家里卫生时上杭的“程序”更多,上杭端午当天民间以叶形白纸写上24个“白”字,绕成一个圆圈,圈中写“祛病驱邪”4字,圆圈两旁,写上“董老仙人真口诀,二十四字白如雪,艾旗蒲剑逐妖魔,除虫斩蚁无踪迹”字句。待中午祀神时,以雄黄酒喷上,张贴于房中墙上。据民国版《龙岩县志》“礼俗志”(卷21)载:“溶雄黄于酒,涂儿童手、面,以为可辟虫也。书写厨壁,以为可避虫蚁也。”
  上杭县端午还有龙舟竞技活动,尤其用小艇缚芦苇作龙形戏于水滨,称为竞渡。上杭的龙舟分黄色的黄龙和黑色的乌龙两种。另有神船,祀神并司号令,且有鼓乐队。开赛时,神船令下,黄、黑两舟鼓桨猛进。此时神船上鼓乐齐鸣,场面热烈壮观。龙舟以先达终点者为胜。又有用猪膀胱(俗称“猪尿泡”)吹如气球,染红黄各色,上写发奖者名号,投入江中,漂流而下。龙舟竞渡争夺,夺得的凭此向给奖者取奖。
  从上杭回来陈婆婆一家的端午节就算过好了。龙岩各地端午习俗大体上是类似的,但各地有所不同,有自己的特色,这与龙岩多山、以前交通不便不无关系。不过,相同的是,在龙岩,特别是客家地区,端午节总是热闹非凡,充满民俗魅力。
其他文献
“擂鼓水涯人鼎沸,倾城潮涌赏龙舟”,这是一场属于千人的狂欢节日。 龙舟赛事和龙舟文化节,是厦门集美区持续打造的特色品牌项目,已成为集美最重要的节庆活动之一,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海内外选手、游客及市民共襄盛举。  如今,集美龙舟赛已成为厦门的一张文化名片,每年5月份,海峡两岸龙舟文化节总吸引着来自海峡两岸的同胞前来参与。  自2006年以来,一年一度的集美海峡两岸龙舟赛,在海内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从地
期刊
闽南特有风俗  行走圆竹跳“芭蕾”  据说“水上捉鸭”这一习俗是由郑成功当年在安海操练水师的方法演变而来。当时,郑成功的军队大部分是北方士兵,不熟悉海上作战,也不熟悉水性。为了训练士兵海上作战的本领,郑成功创造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其中一项寓教于乐的办法就是“水上捉鸭”。  水上捉鸭这个习俗在厦门、泉州等闽南一带还一直保留。  这项活动的形式是:将一根长10米左右的圆木柱或船桅,涂上光滑的牛油
期刊
三溪夜赛龙舟的习俗由来已久。赛龙舟,长乐本地方言为“扒龙船”,古时,白天外出劳作赶不上扒龙船的村民,就在收工后挑灯竞渡。  长乐市江田镇屏山脚下的三溪村,因潼溪、南溪、北溪汇集于此而得名。  每年农历四月初,三溪村民要着手建造新龙船,擂鼓开“殿门”,祭香官神,开始造龙船。  到了农历五月初一,村民开始“扒龙船”,在鞭炮声中,村民纷纷把龙船从各自祖庙中抬出来放入南溪,下水前还要祈福祭天地。  最为隆
期刊
龙舟竞渡,八闽俗称“扒龙船”。“扒”是福建语系“划”的意思,“扒龙船”即“划龙舟”。在这艘长长窄窄的木船上,承载了八闽各地不同的风俗和故事。  龙舟摇曳东复东,采莲湖上红又红。  波澹澹,水溶溶,路隔荷花水不通。  西湖南湖斗彩舟,青蒲紫蓼满中洲。  波渺渺,水悠悠,长奉君王万岁游。  ——唐·陈金凤《乐游曲》(最早记载福州扒龙船的诗)  福建背山面海,境内江河纵横,1000多年前民间就盛行龙舟竞
期刊
非洲肯尼亚境内的纳库鲁湖素有“观鸟天堂”之美誉,这里栖息了上百万只火烈鸟。广东摄影家王琛携带哈苏503CW相机,在500米高度航拍了火烈鸟云集的壮观场景。数十万只火烈鸟就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烈火,与绿色的非洲草原、蓝色的湖水,构成了一幅壮丽的画卷。
期刊
两岸对渡 水战激烈笑声长  端午节这一天,石狮蚶江古渡人声鼎沸,四面八方的人流涌向海滨。只见百舸在泉州湾竞渡穿梭,人们用各种勺、桶盛满海水,相互追逐倾泼,热闹红火。人们视此水为“吉祥水”、“幸福水”,要让这圣水情雨淋透,以图吉祥、幸福、兴旺……  欢喜船入港,我君走船人。  蚶江与鹿港,对渡来通航。  海峡起风浪,隔岸等亲人。  相思两地牵,盼君守空房。  欢喜船入港,两岸心相同。  盼君早归航,
期刊
莆田东汾:烈焰中的虔诚  每年的端午节,全国很多地方以赛龙舟的形式来纪念屈原。莆田市城厢区灵川镇东进村也用龙舟办活动,但不是赛龙舟,而是送龙舟——将手工报纸裱糊的龙舟火化,祈求平安。  一年一度的莆田灵川东汾五帝祖庙的送王船习俗,沿袭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了,2009年4月25日,被批准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端午节这一天,前来参加并观看送王船仪式的村民们从四面八方云集在东汾五帝祖庙内外,摩肩
期刊
兴化方言中的“五日节”涵盖了莆田端午的风物志。年代更替,当人们唱起“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艾、初五扒龙船、初六嘴觖觖”的民谣时,端午节的记忆便带着时间的颜色……  凡参赛的龙船,由道士上香禀告“龙王尊神”,主持者用红彩绸蒙上龙船的“眼睛”,并在“龙角”上挂上“龙灯”、花环、饼圈等。接着,龙舟在执事者的护送下,由长者用彩笔为龙舟开光点睛,使其成为真正的“龙”后,龙舟才在一片热烈的掌声和震耳的爆
期刊
意大利摄影师Stefano Unterthiner只身前往日本北海道,记录大天鹅在越冬期栖息的状况,完美记录下人类干扰之外的自然之美。这一拍摄项目亦获得了2011年荷赛自然类二等奖。  日本北海道是天鹅在北半球的越冬地之一,每年冬天,成群的大天鹅从西伯利亚飞到北海道过冬。大天鹅能够从冰岛跨越1280公里的海域飞到爱尔兰,是跨海迁徙距离最远的天鹅种群。
期刊
全国独一无二的端午民俗  古时泉州城,每年端午节前后,大街小巷到处可见一队队手执“缚榕缚艾”的长杆“采莲旗”,抬着造型奇异的龙王头,唱着“嗦”褒歌,一路踏舞,一路挨家挨户“采莲”。这就是拥有800多年历史的端午民俗活动——“嗦啰嗹”。  如果你在端午的清晨来到泉州的安海,那么萦绕耳边的必定是一咏三叹的“嗦啰嗹”。  嗦啰嗹又称为“采莲”,闽南语中,“采莲”谐音“采梁”,取采尘、拂尘之意。因《采莲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