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耕堂艺话——品评(五)

来源 :大观·书画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choofst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驰神纵,超逸优游。
  〇深厚的传统功底,加之现代人在艺术中对个性和对生命的张扬,是当代书法家成功的原因和标志,张六弢做到了这一点,所以张六弢在书法上是成功的。张六弢书法根底在北碑,参以唐宋、明清诸家,其作品高古、律动、而富有情趣。所谓“字如其人”,从张六弢的作品可看出他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而是一个富有情趣的人。他的作品一直在追求一种个性的张扬,一种新的突破,一种在古典基础上力求融入个人感受的新的作品样式。张六弢作品在章法上追求在倚侧互补基础上的平衡,从作品中单个字看,多姿多态,结体上极尽于变,又能变之自然,使正中有倚,倚中有正,正倚相生而不悖,奇态中出端庄。造型的自然之变化也使作品整体变化多端,如四时异景生动丰富,在不平衡中达到平衡。书法的用笔提按强烈、顿挫分明,中、侧互用,沉着熟练,使线条既丰富、飘逸、极具张力,又厚重凝练、不滑不腻,通篇生机勃勃,雄强壮观。
  〇读宇文家林书法作品时的感受,往往大异于与之在生活中交往时的感受。作品格调清雅、气息流畅、笔法精熟,读其作品感觉其生活的精致、优雅与闲适,有一种“小资情调”。而生活中家林,饮酒豪气、热情爽朗,一杯洒下去往往成了“兄弟”,于是作品也自可收入囊中。其实细品家林作品,还是可以从中读出其性格对其作品的影响,作品中流露出来的那种生命力,那种在平静书写中时有流淌出来激情与兴奋度,也正是因为如此,在家林萧散淡远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大气与鲜活。
  〇白鹤在书法上是成功者,并且将不断攀登新的高峰。白鹤隶书秉承了两汉高古厚重的书风,又融入自己的个性,形成了自己隽秀温润而不失淳厚的风格。白鹤小楷秀美、静穆、娴雅,从他婉转流美的线条中感受到鲜明的节奏韵律美感。白鹤小楷如能在魏晋小楷上多做功课,当能使其小楷更加高古而有情趣。
  〇浙江《美术报》谢海的中国画天真、坦荡是其真性情的显露,更是其对中国传统水墨画的自我诠释。观其画可感觉生活中谢海的随性,学术上谢海的严谨。
  〇站在范扬的画前意想他作画时的状态,应该是“情驰神纵,超逸优游”(唐张怀瓘语)。观其线条笔酣墨畅,信手皆成佳构。范扬的画是学养之画,范扬的字是才子之字。与范扬一起饮酒,可知范扬之画的洒脱与酣畅。
  〇周蕴华先生以宜兴山水、园林风光和人文历史为题材的剪纸作品,是周蕴华先生几十年来对中国传统剪纸艺术的继承,也是周蕴华先生借鉴西方美术的成功范例,更是周蕴华先生长期追求、体悟与创新的结晶。我们在欣赏周蕴华先生这些剪纸作品时,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笔墨与意境在这些作品的反映,也能感受到西方油画中构图、透视与光影效果对这些作品的影响,更能感受到周蕴华先生在创作这批作品时的匠心独具与对生活、对自然的挚爱与真情。周蕴华先生对剪纸艺术的这些成功探索,既丰富了传统剪纸艺术的语言,并且成功摆脱了传统剪纸图案化的陈旧格局,提高了剪纸的艺术性,使剪纸由手工艺而成为艺术品。
  〇书法与舞蹈虽是两种艺术门类,但它们的审美属性可以说是相通的——同为动态造型。舞蹈艺术的动态存在于表演过程中;而书法艺术的流动表现是在已经凝固的线条中。正所谓:“舞蹈是动态的书法;书法是婀娜多情的舞姿。”
  〇《大盂鼎》是金文中线条质感最饱满、圆润、丰腴的,曲线美在《大盂鼎》文字中受到了极大的尊重。特别是对照早期金文的“粗头乱服”,《大盂鼎》的每个字都显示了特有的精致。
  〇《祀三公山碑》笔意近乎篆、隶之间,形体方整。清方朔《枕经金石跋》中云:“仅能作隶者,不能为此书也;仅能作篆者,亦不能为此书也;必两体并通,才能一家独擅。”因此,初学篆隶者皆不能学此书,须打好一定的篆隶基础,再学此书既可事半功倍,又可使所书之作品增强古朴道厚之意。
  〇怀素狂草的成就,与其特殊的人生经历、放浪不羁的品性有关,但怀素的狂草更是有师承,有法度,也有创新与高度,李白在其《草书歌行》中开篇即吟:“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
  〇清人刘熙载说:“沈著屈郁,阴也,奇拔豪达,阳也”,“书要兼备阴阳二气”,“阴阳刚柔不可偏陂”,这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哲学思想在书学中的体现。中国古典哲学认为天下万物都可分为阴阳二极,阳为刚,阴为柔。推及审美领域,便体现为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阳刚与阴柔相结合就是“中和之美”,这也是中国古典艺术的理想境界。
  〇姜夔《续书谱》有:“真书以平正为善,此世俗之论,唐人之失也。”这里我們先不论唐人在楷书上是否“失”,但“真书以平正为善”,确是世俗之论。平正虽好,险绝也美。我们提倡的应该是风格的多样性。
  〇姜夔《续书谱》有“矧欧、虞、颜、柳,前后相望,故唐人下笔应规入矩,无复魏晋飘逸之气”句。姜夔认为书法的最高境界是“自然高妙”,自然魏晋书法的潇洒、飘逸为姜夔所推崇的,飘逸是一种境界,也是学书人所应该追求的一个目标。所以前人有“书不入晋,终究俗”的评语。
  〇王国维《人间词话》有句:“词以境界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文学艺术如此,书画艺术也如此。
  〇目前传世的“二王”法帖,大都为唐人摹本,唐人尚“法”,尤其是宫廷书手摹本,这些摹本均是写实性的临写,从临摹的作品来看,形与质、貌与神两方面均极力追踪古人足迹,不敢越雷池半步。但这些摹本的精神是否达到了“二王”的境界,是否真正得“二晋”之“韵”就值得研究了。
  〇从事艺术创作的应力避“三气”:格调低下的俗气、专事技术的匠气、游戏笔墨的习气。
  〇黄宾虹对中国画笔法总结为“五笔”:平、圆、留、重、变,这是体现中国画笔墨内美的首要方面。“平”,要求运笔气平,气平则力均,从而笔笔到位,使笔墨厚重而不轻浮;“圆”,要求行笔圆润、通畅,不妄生圭角;“留”,结点成线,气聚贯联,运气平缓,如“屋漏痕”;“重”,要求运笔沉稳,如“高山坠石”;“变”,入能化,出能变,虽千变万化,但元气冲和。
  〇读黄宾虹的作品,从笔墨到章法,虚实相生,即使放大局部,也是虚实有致、气脉相通,绝无死墨,也无呆笔,无处不充溢勃勃的生命力。
  〇艺术表现手法主要有具象、抽象、意象三种。具象是客观反映世界的真实,是无我之境,具象者,如徐悲鸿之作品;抽象是理想的反映心中的世界,是唯我之境,抽象者,如吴冠中后期之水墨作品;意象是超越现实、超越理想的反映存在于另一意念中美的形式,是忘我之境,意象者,如吴大羽之作品。
  〇东汉隶书较西汉隶书在笔法上有两点重要区别,一是东汉隶书注重了装饰性,二是东汉隶书的“蚕头雁尾”更为突出。
  〇《国山碑》是一件艺术品,在书法上亦篆亦隶,以篆为主,古朴厚重,线条圆健劲厚,气息厚重内敛。在文化上《国山碑》是仅见的古代篆书封禅碑,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封禅碑之一,是仅见的古代篇幅最长的大字篆书碑,是吴国封禅纪念碑,记录了封禅活动,补充了《吴志》记载的不足。
其他文献
唐代白瓷茶具。此茶具由罐、壶、杯、盏、盏托、碾、勺组成,是一套比较完整的唐代茶具。白釉微泛金黄,釉汁均匀饱满,有细碎开片。罐丰肩圆腹,朴茂不失俊伟。壶盘底,鼓腹,细颈,鸭嘴,敦厚而不失轻灵,承丝绸之路金银器风格。杯盏皆形制规整,落落大方。茶碾亦仿西方金銀器造型,外方内圆,上开如意云窗。整组器具庄重而雅致,一派大唐气象。如此完整成套的唐代茶具,映射出当时生活、文化、政治等多方面的社会现象,弥足珍贵。
期刊
佛教传入中国后,观音信仰在民间广泛传播,观音菩萨的形象受到信众的喜爱。此尊铜鎏金观音菩萨坐像,发髻上盘,面相温和,双眼下视,双耳垂肩,佩戴颈饰,右手置于右膝,左手置于右手上。身穿褒衣覆帶式袈裟,呈自在坐姿势。整体形态典雅静谧,衣纹流畅。  早期的汉传佛教菩萨造像以跏趺坐或站立姿态为主,宋、明之后,慢慢出现形态更加优美、姿势更加多变的菩萨造像。可见,佛教出世思想被中国社会所接受,以士大夫形象为摹本的
期刊
佛珠的渊源和内涵  佛珠的佛教渊源  佛珠也常被称作“念珠”,就是使用珠线把固定數量的珠粒串起来之后做成的佛教法器。当佛教徒念佛或者是持咒时,佛珠则被当作计数法器。另外,佛珠还有“数珠、珠数、诵珠、咒珠”的称呼。现在佛珠不单是佛教信众手中的主要法器,也受到了大众的欢迎和喜爱,成了人们最喜欢佩戴的饰物之一。  现在普遍认为佛教使用佛珠的最早时间在公元2世纪前后,时间晚于婆罗门教。尽管北传佛教中有关佛
期刊
贺姚雪垠《李自成》二卷问世  驰逐文场四十年,可堪椽笔望空悬。  休惊瓯脱八千里,漫许蜃楼五百廛。  竖子荒唐诚梦呓,名儒呫哔欠新鲜。  闻君续写英雄谱,秽史重修胜马迁。  再寄黄永玉  忆昔东南把酒卮,声名籍籍愧同时。  欢然羡汝临丹穴,甚矣哀予坠溷池。  为念旧情裁尺素,多承清问减离思。  鱼书再剖心偏怯,无限春风竞迟迟。  接端木蕻良函  多君郑重说东溟,若诵楞严数卷经。  苦忆齐物成向往,
期刊
此藏品捶揲成形,直径11.5厘米,高7.1厘米,重253.7克。此藏品为汉代时期的食用器具,通体圆润素面,在碗体口沿处有三周弦纹,双耳饰有兽形部件,碗盖中央饰宝相花纹饰并焊接一环,周边平均錾刻有三周弦纹,底部以圈足底焊接,是漢代金器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此藏品由洛阳唐艺金银器博物馆收藏)
期刊
北魏释迦多宝佛造像。砂岩材质,高44cm,宽42cm,厚9cm,长方体,残断。正面有一较大拱形龛,内雕释迦、多宝二佛,各高肉髻,身着通肩袈裟,结趺跏坐于座上。两佛挥手论法论辩,两侧各站立一菩萨,一菩萨双手合十,另一菩萨一手置于胸前,另一手下垂,前各卧一雄狮。顶上一拱形龛内菩萨,一交脚弥勒佛,高肉髻,身着通肩袈裟,手施无畏如愿印,交脚坐,两侧各站立一菩萨,前各有一雄狮。左边拱形龛内,高发髻,着交领窄
期刊
此藏品高26厘米。  德清窯在今浙江省德清县,是以烧制青瓷为主而以黑瓷闻名的古窑场。三国西晋的鸡首壶,是在罐和盘口壶的肩部对称面装鸡首和鸡尾,另两面装双系或四系,所以叫鸡首罐。除装鸡首外,还有装虎头、牛头和羊头的。羊头壶在东晋还继续生产,但鸡首罐不见了,全部在盘口壶上装鸡首。这时的鸡首壶器形高大,鸡冠加高,鸡头下有颈,鸡尾改成圆股形把手,上与盘口粘接,下端装在肩部,方便使用,鸡嘴以圆嘴为主,尖嘴少
期刊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印人出印书者渐成风气,多者甚或数年一集,观印书可见印坛豹斑。余与海内印人薄有交往,常勞赐寄,寒舍小有收藏。暇则出观欣赏,常见印书中收录为当代名人治印。初以为必是名人求刻,验之诸名人墨迹,从无使用,不禁生疑。偶询之印友,彼直率相告:若所收全是无名之辈,脸上无光,总要弄几个名人撑个门面;有时候刻不刻是我的事,用不用则是人家的事,有的刻成甚至没送出去。闻言若有所悟:此亦艺术中之面子
期刊
今年是先师李白凤先生逝世四十周年,每每忆起问学先生的情境,先生那昏灯伏案的清瘦身影似又浮现在我的眼前。  先生祖籍北京,一九一四年三月十四日生于四川成都。父亲名立成,字洛耆。当时任四川南充、广汉县知事,曾在北京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求学,饱读经史,颇通医道,嗜诗词,擅书法,尤精隶书。与书法家杨沂孙、文学家姚茫父、金石书画家陈师曾过从甚密。  先生四岁丧母,五岁随父读书,他天资聪明,唐诗读几遍即
期刊
一、收藏家状况分析  当代收藏文化复兴活动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从这一年代成长起来的收藏家,我们称之为工薪族收藏家。这一批工薪族收藏家因“文革”后百废待兴,平民百姓群体基本上没有古玩收藏观念,故遇到了千载难逢的收藏机遇:如几分钱可以买到精品雨花石,几元钱可  以买到一把顾景舟紫砂壶,几十元钱可以买到一件乾隆青花瓷,几百元钱可以买到一张齐白石画,几千元钱可以陆续收藏到一批精品火花、香烟牌子、邮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