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折射第一课时》的课例

来源 :中华少年·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qh_07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教版选修3—4第十三章第1节
  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复习光的折射现象并做光路图同时认识光路可逆。
  (2)实验定量分析,探究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关系并总结折射定律。
  (3)通过比较光从空气射入不同介质(玻璃和水)时,入射角的正弦与折射角的正弦比值的不同来引出折射率的概念和理解其物理意义。
  (4)知道折射率与光速的关系并能用来计算。
  2.情感方面:
  (1)体会实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并认识科学的严谨性。
  (2)通过一些有趣的光现象的分析,使学生体会科学的魅力,增加其对科学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能力方面:
  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折射定律的得出过程及对光的折射率的理解。
  2难点:折射率的理解。
  (三).教学手段:演示实验和多媒体。
  (四).主要部分教学流程
  1.折射定律:
  兴趣导入——提出问题——定量实验——科学探究——分析小结
  2.折射律:
  情境设定——定性实验——提出问题——科学探究——得出结论
  二.教学过程实录:
  又提出平方成正比等一系列想法,师生一起验证,否定,再验证,最后得出结论。 体会科学探究过程,同时了解科学家的伟大。
  光路可逆 实验:演示光路可逆实验。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的实验已经在前面做过,若让光从玻璃射入空气中,结果会如何?请一位同学用笔在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位置分别做上一个标记。再让入射光线逆着原来折射光线的方向入射,观察现在折射光线的所在的位置是否与原入射光线的方向相同。
   一名学生在前面辅助老师,其他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这个过程用投影仪呈现。
  三.课后反思:
  这节课是我在学校组织的公开课中上的一节课,反复修改教学设计,针对本节课中光的折射现象演示现象不太明显,我多次尝试,反复思考,最后选择微格实验室中利用投影仪结合已有的光的全反射演示仪,还有自己设计的实验来完成实验。以下是我这节课成功及商榷之处:
  1. 亮点:
  (1)在引入新课时,设计了一个小实验,让学生思考看到的现象中蕴藏的科学哲理,有部分学生提前预习了课本内容,说出是光的折射现象,至于什么是折射现象,为什么会发生折射现象,说不清,表面上看起来学生答对啦,实际学生并没有真正思考,只是机械的将从课本看到的内容复制出来,没有从实验现象中去挖掘造成现象的原因。此时,教师引导分析实验情景并画光路图,通过分析学生的光路图引导光路可逆,同时复习折射定律。接着以科学探究的方法定量的研究折射定律。
  2.商榷之处:
  (1)引入时,如果让学生伸手去抓墨水瓶的话,效果会更好。
  (2)对光的折射规律的探究,是否实物投影可以代替分组实验。
  (3)学生还是在老师引导下完成这堂课,若能经过引入后自己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解决问题,老师体现辅助作用,这样课堂就更加开放,灵活,学生的求知欲会完全体现出来,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四.专家点评:
  在教学方面,本节内容的选材符合中学生的认知特点,目标确立适当具体,对教材所提供的知识的应用和挖掘得当。
  在教学方面,方法选择得当,而且方法多样化,能将体验性实验、演示实验和多媒体教学等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教学素养方面,教学环节上过渡自然流畅,结构严谨、环环相扣。教态自然,乐于和学生沟通。
  在教学效果方面,学生能自主地参加到体验性的实验中来,并在学习活动中团结协作,能积极地提出问题,紧跟教师的思路。
其他文献
语文是一门能激发学生思维,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感情交流的工具性学科,但从目前的现状来看,这些功能的发挥却不尽如人意。据调查表明,有大量的学生对语文课有厌烦情绪,特别是作文,有的学生提起作文就头疼,这与语文作为人文精神的载体所应发挥的作用更是大相径庭,直接阻碍着语文的工具性,思想性和人文性作用的发挥,作文进入了“套用模式,写所非想”的误区。邹静之在《女儿的作业》一文中指出:“她的作文几乎是假话,假感
期刊
课堂气氛缺乏活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教师的问代替了学生的问,教师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结果学生学的枯燥无味。这种教学过分强调和突出他主学习这一方式,从而使学习异化成为一种外在于学生的控制力量,并最终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这样,课堂气氛怎么能够活跃起来,学生的能力又怎会提高呢?  由此看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至关重要的,本次课程改革就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
期刊
(一)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十一课《同学友谊要珍惜》,属于第三单元“我们的班集体”。教材由“美好的回忆”、“我们都是好朋友”、“我们都是平等的”、“发生矛盾怎么办” 与“我们一起来解决”五部分组成。本课为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包括“美好的回忆”、“发生矛盾怎么办” 与“我们一起来解决”。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不会解决与朋友的交往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
期刊
摘要:语文教学改革告诉我们,只凭一本教材和一本参考书已经愈来愈难把语文教好。教学要贴近生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学习方法,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已经是语文学习能力中重要的一项,并倍受人们关注。因此,教学中,应将语文课外教学资源扩展到生活各个角落后,使学生感受到语文特有的魅力。本文仅就在初中语语文教学中如何引用各类材料为我所用谈谈自己浅显的认识。  关键词:引用 兴趣 课堂气氛  
期刊
我们班有几名学生,他们的父母或外地工作、或常年打工在外,陪伴在他们身边的不是爷爷奶奶就是别的什么亲戚。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与管教,这些孩子与班里其他同学相处不太融洽—有几个整日里沉默不语,尤其是班上搞集体活动时,他们喜欢“离群索居”;另外几个则喜欢搞恶作剧,总想在公共场合“出人头地”。尝过他们制作的苦果的任课教师多次劝我尽快搞个“移民工程”,将这些留守生塞到别的班里去。说实话,我也产生过以邻为壑的念
期刊
内容提要:《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可以说,交往互动是教学的本质,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没有交往互动,就不存在或发生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有效互动,不仅是教师所追求的,更是学生所期盼的。  关键词:有效 实践 思考    “有效的课堂教学”即“有效教学”,是教师进行一段时间的课堂教学后学生获得了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其行为应该是在一定的组织形式下,教师、
期刊
摘要:口头语言是指用有声语言作为传播信息的手段,达到交际目的的表达方式。口语表达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关系到生活、学习、工作的成败得失。社会的发展和需要,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尤其是对于以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等职业教育,同样也要顺应时代的发展,不仅要使培养对象具有较强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而且也要具有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这关系到学生今后的发展,是学生走向社会,立足社会受用终生的基础。 
期刊
摘要:为适应社会发展,地理教学中还要深入挖掘教材,加强竞争观念、国家与民族观念、劳动观念、效率观念和科学观念等的教育,努力使学生建立、健全现代观念。  关键词:初中地理 层次教学 地理知识    为使每一处学校中的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地学习,学科教学必须“因材施教”,实行“分层次教学”。“分层次教学”所面对的首要 问题是如何划分教学内容和学科能力的层次。我们认为中 学地理学科能力可分为下列三个层次。
期刊
教学预设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教学预设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地与文本对话、与学生对话、与自己及同伴对话的一个过程;教学预设也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就一堂课来说,要考虑到这堂课的方方面面。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对于课堂教学而言,能够对课堂的细节充分地把握,对细微处有过精心地磨合,无疑是成功课堂的关键,对于我这样的转专业的教师糟糕说,不可否认这是一份极大的挑战。我尝试着从课堂教学的细节精心预设入手,注重精致细节的
期刊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可以说是学生“学海泛舟”的双桨。如果能找到阅读和写作之间的“纽带”,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进行整合,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就能达到“读和写”之间相互促进的良好教学效果。经过不断地学习、思考与探索,我总结出一套教学方法:以钱梦龙老师提倡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理论为指导,以培养兴趣和习惯为前提,以丰富语言积累为基础,教学中实行‘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措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