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福州上下杭曾聚集260多家商行,还保存着众多富豪的大宅院。清代中期至民国初年,这里是辐射全省、沟通海外的商品集散地,见证了福州商贸文化的历史变迁。
因“航”得名的福州市上下杭,自明清始便为福州的商业中心和客运码头,行商坐贾聚集于此,船舶马帮川流不息,闽商以此名扬中外。
福州市决定将上下杭改造成以“商会文化”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街区,与三坊七巷的“士人文化”遥相呼应,成为福州另一张地理名片。
据《福州双杭志》记载,上下杭附近的大庙山以南原是闽江水域,宋朝后期,沿岸两处沙地逐渐形成陆地,即今上下双杭。
随着人口增多,街市形成,加之南侧有兴安河联通闽江,水陆交通便捷,闽北土特产皆集于此,行栈鳞次,商贾云集,经营物资达数百种,多以批发为主,商品辐射全国,甚至远销东南亚。
清末民初,随着商业的极度兴盛,这一区域聚集了许多福州经济界的名人,并兴建会馆。据统计,当时在上下杭地区曾有过14所同乡会馆,这些会馆孕育了早期的物流业并使上下杭成为老福州经济商贸中心。
漫步在上下杭,古桥古井随处可见,宗祠、庙宇古风依旧。临近三通古桥的张真君祖殿建于南宋,祖殿内供奉的张真君被商人奉为“商神”,福州的“商会”、“金融公会”和“商事研究所”的会址都曾设在殿内,如今张真君祖殿内的香火依然旺盛。除了宗祠古庙,上下杭还保留着大量商行商会的旧址。
百年商贸古迹
“百货随潮船入市,万家沽酒户垂帘”……如果时光倒流百年,在福州上下杭看到的将是满目繁华。但百年后的今天,那些响当当的商户、宅院已是风采难觅。如果说三坊七巷是达官贵人汇聚之处,那么上下杭毫无疑问是百年前福州的CBD(中央商务区)。
隆平路57号,是一座略显破旧的三层民居。66岁的倪传桦坐在大厅内,向记者介绍老宅的一梁一木:立柱由树龄上百年的杉木中心部分制成,窗户上的花玻璃全是法国进口的,雕刻装饰用的都是金丝楠木……
倪传桦的介绍显得轻描淡写,但记者却从他的描述中依稀看到了当年这个家族的辉煌显赫。他出生在此,手里还留着爷爷从清朝传下来的地契。身为一名“土著”,很多人告诉他说,爷爷留下的这栋老宅,是上下杭街区内最漂亮的一栋。如今,宅子一分为二,一半是天益板材行后人居住,一半是咸康参号后代居住,两家分别是当时上下杭木材和药材业响当当的大老板。
“咸康参号”就在旁边,大门正对下杭路,它曾是与回春、四省、华来齐名的福州四大药行之一。“那时常见老虎剥皮剔骨、龟甲制作,现在都像梦似的。”倪老先生仍记得小时候见到的这些稀罕事。
现在的参号,已经租给一家打印厂,灰色的大门失去了往日的光彩。
资料显示,上下杭历史街区自明代起至民国时期,汇集了各种商铺、商会。
然而繁华终会落尽,各类商号经历了公私合营等变革之后,不少宅院改建成宿舍和工厂,年久失修加上各种搭盖,老宅渐渐失色。
“老院子要是能像三坊七巷那样修就好了。”中孚药行后代陈先生说,只愿双杭能繁华重现。
妙处逐个数
上下杭有7处省级文保单位和3处市级文保单位。大部分文保单位目前对外封闭,有待修复改造。届时,临近江滨的这片历史街区,有望重现昔日辉煌。
7处省级文保单位
福州商务总会旧址 上杭路100号,有一座挂着“福州市工商联”牌子的建筑,这里就是福州商务总会旧址。旧址内有一座八角亭,亭子为双层建筑,亭子的南面有假山石洞。台江区博物馆的相关人士介绍,1905年,在福州富商张秋舫等人的倡导下,“福州商务总会”成立;1911年,商会购下彩气山上的一组园林式建筑,作为商会的会址。
采峰别墅 上杭路121号,有一座中西合璧的古民居“采峰别墅”,它是福州近代富商、马来西亚爱国侨领杨鸿斌的故居,也是福州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近代中西合璧民居建筑之一。杨鸿斌小时候家境贫穷,靠卖光饼为生。发家后,他常回福州办慈善事业,每年洪水期间,都免费熬粥周济穷人,坚持了十多年。
咸康参号 下杭路219号的咸康药行,是一座三层建筑,咸康参号完整地保留着石刻牌坊,为清高层京官郑孝胥书写。据悉,该药行开设于民国时期,与回春、四省、华来并称为福州四大药店,是民国时期螺洲张桂荣、张桂丹兄弟开办的一家大药铺。
黄恒盛布店 旧址位于上杭路217号的黄恒盛布店旧址,是民国建筑,共二层,占地面积277平方米,北侧墙体为欧洲哥特式,白花岗岩条石砌成,中开圆弧顶石门框;二层墙体中设一圆形漏窗,两侧立一对多立克石柱,楼顶女墙环绕。
罗氏绸布庄旧址 罗氏绸布庄旧址,位于下杭路,清末建筑,占地面积1181平方米,青砖外墙,石门框上部为民国时期增设的石制圆圈顶。
生顺茶栈旧址 位于下杭路,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据悉,原先该建筑集花茶制造厂、毛茶收购站、成茶仓库、茶农客栈、茶王宅院于一体,原为清末民初双杭茶帮首领长乐欧阳氏家族产业。欧阳氏家族先后有5人参加中共地下组织,至1949年此地一直是中共地下组织的活动据点、交通站。
张真君祖殿 走过星安桥,张真君祖殿跃入眼帘。据了解,张真君祖殿始建于南宋。殿前的星安河涨潮时,水流会从该河两头汇聚于殿前,昔日商帮奉张真君为“商神”,香火绵延至今。
3处市级文保单位
星安桥 星安桥位于星河巷19号边,始建年代不详,重建于清乾隆丙午年(1786年),后多次重修。星安桥造型优美,是福州地区典型的明清石构拱桥建筑之一,也是福州地区有纪年的清代石桥之一。
三通桥 三通桥位于三通桥路20号,它东通小桥,西通三保,南通新桥仔,连接苍霞洲,故名三通桥。旧时河流、水位没改变之前,三条小河同时在桥下涨潮、退潮的奇观,令人拍手叫绝。
黄培松故居 位于中平路上的黄培松故居,系清光绪年间武状元黄培松故居,是福州市现存唯一的武状元府。 商帮遗迹说春秋
古田会馆
古田会馆:古田会馆位于福州台江同德路2号。
古田会馆是民国4年(1915年)由古田籍商人在福州集资建造的、具备停宿、储运、交际功能的一个场所。会馆坐北朝南,四面红墙,占地690平方米(一说640平方米)。会馆内分东西两落,东侧为主落,内有戏台、谯楼(含钟、鼓楼)、天井、中厅、正厅等。会馆由20根方、圆石柱布局,飞檐翘角,雕梁画栋,金碧辉煌。馆内的木构件、石柱、石栏都保存较完好。特别是馆内的3个藻井雕饰物,精雕细刻,巧夺天工,在福州绝无仅有。会馆正厅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抬梁穿斗式结构,重檐歇山顶。
会馆建成近百年,因住户频繁更迭,无人管理,受损建筑未及时修缮,十分破败。2006年3月,会馆东侧部分围墙因裂缝又遭大雨连续侵袭,发生墙体坍塌。8月又发生火灾,所幸没有破坏会馆内主要文物。事后,台江区政府将古田会馆的修缮列入了为民办实事项目,拆迁安置了馆内原有住家,筹资220余万元,按“修旧如旧”的原则,对会馆进行了抢救性修复。修复工程历时两年,现已告竣,会馆馆貌焕然一新。
古田会馆建筑颇具地域特色,具有较高的艺术和文物价值,它是研究福建省近现代建筑的珍贵实物。1996年9月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永德会馆
坐落于福州下杭路张真君祖殿斜对面的永德会馆,历史悠久,中西融合,文化内涵丰富,极具保护价值。福州永德会馆始建于清雍正年间,光绪间重修,民国20年(1931年)重建,均为两县在榕商帮集资所建。
现永德会馆是一座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与西方建筑元素相融合的近现代优秀建筑。坐南朝北,占地面积1224平方米,东西宽36米,9柱8间排,其中正厅两侧厢房,东厢1间、西厢4间;进深7+2柱,长度34米。一层、二层高度各4.5米,西式建筑元素居多。第三层歇山顶,层高5.5米,面积400多平方米,纯属清代古建筑,系民国20年(1931年)重建时将清代福州会馆建筑中的厅堂部分依原样搬建在顶层,形成中国传统建筑与仿西洋建筑叠加的独特风格。大门门额嵌大理石刻镏金牌匾,榜书“永德会馆”。
长期以来,永德会馆被作为福州永德商帮堂会、商会、同乡会的活动场所。福州解放后,永德会馆作为公产。
现存永德会馆建筑基本完好,轻度破损。
建宁会馆
位于上杭路63号,建于清嘉庆年间。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前临上杭街,后背彩气山,依山势而建。正面红砖清水门墙。进入大门,依次为戏台、天井(两侧走酒楼)、正殿。殿后花园,有鱼池、假山、花坛、石椅桌,环境清幽雅致。园中建有文昌阁,原作为书斋。阁呈八角形,直径5米,双层,飞檐翘角,重檐歇山顶。木构件吊柱、雀替,斗拱、云楣、花格窗棂等,造型粗犷、雕刻豪放,是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文革”中,花园被拆改为民居,文昌阁幸存,基本保持原貌。
南郡会馆
位于下杭路92号。清末,由泉州、漳州、厦门等闽南籍商帮集资建造。会馆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四面红砖清水墙。中间大门为青石门框,横匾刻“南郡会馆”四个大字。两边仪门为拱形门框,上面各有一青石额刻“河清”、“海晏”,墙裙为4块浮雕,典雅别致。整个门面保存尚为完好。进门依次为戏台、天井(两侧走酒楼)、大殿、厢房鱼池。大殿为重檐歇山顶,穿斗式木构架,雕木贴金,富丽堂皇,殿中祀天后妈祖。廊柱和柱础场用青石,雕刻十分精致,出自惠安名匠之手。现在于山白塔寺的青石圆雕龙柱便是由此移去的。内仅存“六港集樯帆,波平大海”一根石柱残联。解放前该会馆曾是地下党联络点,解放后改为小学(即下杭小学),以国际象棋为校本课程。1年级~5年级都有开设此课程。对口中学为福州第十四中学。2007年9月1日全体并入台江第一中心小学。原址改为育智学校分部,现为后洲中心幼儿园。
闽清会馆
位于福州市台江区帮洲街道后田新闽街71号。清同治六年(1867年),由闽清籍华侨募捐,黄乃裳主持修建,坐东向西,占地面积540平方米,大门临街,青砖清水墙,石基础,正面用二块花岗石大板,制3条线脚,形成上下两托座,承墙接地,造型古朴,石面磨琢精细,体现明、清建筑风格。中门朱漆长方形石门框,横额书“梅城会馆”;两侧朱漆仪门,拱形石门框,额刻“护国”、“佑民”。进门一石板地坪,原有一木构戏台,坪两侧3层砖木结构楼房,青砖墙,玻璃窗,加双开防火铁板窗门,木地板,扶梯。大堂打梁式前廊,两边乳伏配有斗拱和卧狮,檐口吊柱,上横贯大扛梁,承受全部外檐荷载,空间宽敞明亮。大堂悬山顶,斗拱云楣,雕梁画栋,古色古香。前廊有一对高3.75米,直径0.67米的青石龙柱,雕刻精美,上有“虎丘黄公建”,“同治丁卯年”的款识,保存较好。1988年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内辟有“黄乃裳纪念馆”一间。
味蕾上的回忆
耳聋伯元宵店、壹号煎包鲜捞、依梅猪血化……即便是没去过上下杭的人,也能列举出不少老牌小吃店的名字。这些小店积累了几十年的人气,名声都已经传得很远了。
在不同的时间去上下杭寻找小吃,看到的是截然不同的风景——每个店面都有自己特殊的营业时间,错过了,就只能等第二天。它们有的是清晨开门,有的是上午营业,有的是傍晚才做买卖,不管是多么“苛刻”的时间段,总有很多人大老远慕名而来。即便赶上了点,也要看运气,这些店每天准备的量都是有限的,卖完就没了;或者,赶上店主今天心情好,“拍麻雀(打麻将)”去了,你也只能白走一趟。上下杭的小吃,以自己特有的“脾气”,气定神闲地经营着。
小吃店就“蜗居”在巷弄里,很多就是自己家的祖屋,店面在前,居住在后,拥挤、破旧,周围还杂陈着各色生活物品,时时刻刻地提醒你,小吃是生活的一个部分,远离了生活,小吃的味道就不纯正了。
上下杭的小吃就有这种独特的味道,这味道,必须坐进店里才能体味到——
热腾腾的、全手工做的元宵,咬一口,皮不粘牙;晶莹剔透的扁肉,肉多皮软,入口即化;用柴火烧锅煮的锅边,吃起来又香又Q;手工调料的煎包外焦里嫩,酱油味的馅是很多福州人的最爱;酥、脆、松、香的虾酥炸,看一眼就想来一块……
是的,上下杭的小吃,不只是回荡在舌尖,它更多的是回荡在心里,承载着一种回忆。
因“航”得名的福州市上下杭,自明清始便为福州的商业中心和客运码头,行商坐贾聚集于此,船舶马帮川流不息,闽商以此名扬中外。
福州市决定将上下杭改造成以“商会文化”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街区,与三坊七巷的“士人文化”遥相呼应,成为福州另一张地理名片。
据《福州双杭志》记载,上下杭附近的大庙山以南原是闽江水域,宋朝后期,沿岸两处沙地逐渐形成陆地,即今上下双杭。
随着人口增多,街市形成,加之南侧有兴安河联通闽江,水陆交通便捷,闽北土特产皆集于此,行栈鳞次,商贾云集,经营物资达数百种,多以批发为主,商品辐射全国,甚至远销东南亚。
清末民初,随着商业的极度兴盛,这一区域聚集了许多福州经济界的名人,并兴建会馆。据统计,当时在上下杭地区曾有过14所同乡会馆,这些会馆孕育了早期的物流业并使上下杭成为老福州经济商贸中心。
漫步在上下杭,古桥古井随处可见,宗祠、庙宇古风依旧。临近三通古桥的张真君祖殿建于南宋,祖殿内供奉的张真君被商人奉为“商神”,福州的“商会”、“金融公会”和“商事研究所”的会址都曾设在殿内,如今张真君祖殿内的香火依然旺盛。除了宗祠古庙,上下杭还保留着大量商行商会的旧址。
百年商贸古迹
“百货随潮船入市,万家沽酒户垂帘”……如果时光倒流百年,在福州上下杭看到的将是满目繁华。但百年后的今天,那些响当当的商户、宅院已是风采难觅。如果说三坊七巷是达官贵人汇聚之处,那么上下杭毫无疑问是百年前福州的CBD(中央商务区)。
隆平路57号,是一座略显破旧的三层民居。66岁的倪传桦坐在大厅内,向记者介绍老宅的一梁一木:立柱由树龄上百年的杉木中心部分制成,窗户上的花玻璃全是法国进口的,雕刻装饰用的都是金丝楠木……
倪传桦的介绍显得轻描淡写,但记者却从他的描述中依稀看到了当年这个家族的辉煌显赫。他出生在此,手里还留着爷爷从清朝传下来的地契。身为一名“土著”,很多人告诉他说,爷爷留下的这栋老宅,是上下杭街区内最漂亮的一栋。如今,宅子一分为二,一半是天益板材行后人居住,一半是咸康参号后代居住,两家分别是当时上下杭木材和药材业响当当的大老板。
“咸康参号”就在旁边,大门正对下杭路,它曾是与回春、四省、华来齐名的福州四大药行之一。“那时常见老虎剥皮剔骨、龟甲制作,现在都像梦似的。”倪老先生仍记得小时候见到的这些稀罕事。
现在的参号,已经租给一家打印厂,灰色的大门失去了往日的光彩。
资料显示,上下杭历史街区自明代起至民国时期,汇集了各种商铺、商会。
然而繁华终会落尽,各类商号经历了公私合营等变革之后,不少宅院改建成宿舍和工厂,年久失修加上各种搭盖,老宅渐渐失色。
“老院子要是能像三坊七巷那样修就好了。”中孚药行后代陈先生说,只愿双杭能繁华重现。
妙处逐个数
上下杭有7处省级文保单位和3处市级文保单位。大部分文保单位目前对外封闭,有待修复改造。届时,临近江滨的这片历史街区,有望重现昔日辉煌。
7处省级文保单位
福州商务总会旧址 上杭路100号,有一座挂着“福州市工商联”牌子的建筑,这里就是福州商务总会旧址。旧址内有一座八角亭,亭子为双层建筑,亭子的南面有假山石洞。台江区博物馆的相关人士介绍,1905年,在福州富商张秋舫等人的倡导下,“福州商务总会”成立;1911年,商会购下彩气山上的一组园林式建筑,作为商会的会址。
采峰别墅 上杭路121号,有一座中西合璧的古民居“采峰别墅”,它是福州近代富商、马来西亚爱国侨领杨鸿斌的故居,也是福州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近代中西合璧民居建筑之一。杨鸿斌小时候家境贫穷,靠卖光饼为生。发家后,他常回福州办慈善事业,每年洪水期间,都免费熬粥周济穷人,坚持了十多年。
咸康参号 下杭路219号的咸康药行,是一座三层建筑,咸康参号完整地保留着石刻牌坊,为清高层京官郑孝胥书写。据悉,该药行开设于民国时期,与回春、四省、华来并称为福州四大药店,是民国时期螺洲张桂荣、张桂丹兄弟开办的一家大药铺。
黄恒盛布店 旧址位于上杭路217号的黄恒盛布店旧址,是民国建筑,共二层,占地面积277平方米,北侧墙体为欧洲哥特式,白花岗岩条石砌成,中开圆弧顶石门框;二层墙体中设一圆形漏窗,两侧立一对多立克石柱,楼顶女墙环绕。
罗氏绸布庄旧址 罗氏绸布庄旧址,位于下杭路,清末建筑,占地面积1181平方米,青砖外墙,石门框上部为民国时期增设的石制圆圈顶。
生顺茶栈旧址 位于下杭路,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据悉,原先该建筑集花茶制造厂、毛茶收购站、成茶仓库、茶农客栈、茶王宅院于一体,原为清末民初双杭茶帮首领长乐欧阳氏家族产业。欧阳氏家族先后有5人参加中共地下组织,至1949年此地一直是中共地下组织的活动据点、交通站。
张真君祖殿 走过星安桥,张真君祖殿跃入眼帘。据了解,张真君祖殿始建于南宋。殿前的星安河涨潮时,水流会从该河两头汇聚于殿前,昔日商帮奉张真君为“商神”,香火绵延至今。
3处市级文保单位
星安桥 星安桥位于星河巷19号边,始建年代不详,重建于清乾隆丙午年(1786年),后多次重修。星安桥造型优美,是福州地区典型的明清石构拱桥建筑之一,也是福州地区有纪年的清代石桥之一。
三通桥 三通桥位于三通桥路20号,它东通小桥,西通三保,南通新桥仔,连接苍霞洲,故名三通桥。旧时河流、水位没改变之前,三条小河同时在桥下涨潮、退潮的奇观,令人拍手叫绝。
黄培松故居 位于中平路上的黄培松故居,系清光绪年间武状元黄培松故居,是福州市现存唯一的武状元府。 商帮遗迹说春秋
古田会馆
古田会馆:古田会馆位于福州台江同德路2号。
古田会馆是民国4年(1915年)由古田籍商人在福州集资建造的、具备停宿、储运、交际功能的一个场所。会馆坐北朝南,四面红墙,占地690平方米(一说640平方米)。会馆内分东西两落,东侧为主落,内有戏台、谯楼(含钟、鼓楼)、天井、中厅、正厅等。会馆由20根方、圆石柱布局,飞檐翘角,雕梁画栋,金碧辉煌。馆内的木构件、石柱、石栏都保存较完好。特别是馆内的3个藻井雕饰物,精雕细刻,巧夺天工,在福州绝无仅有。会馆正厅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抬梁穿斗式结构,重檐歇山顶。
会馆建成近百年,因住户频繁更迭,无人管理,受损建筑未及时修缮,十分破败。2006年3月,会馆东侧部分围墙因裂缝又遭大雨连续侵袭,发生墙体坍塌。8月又发生火灾,所幸没有破坏会馆内主要文物。事后,台江区政府将古田会馆的修缮列入了为民办实事项目,拆迁安置了馆内原有住家,筹资220余万元,按“修旧如旧”的原则,对会馆进行了抢救性修复。修复工程历时两年,现已告竣,会馆馆貌焕然一新。
古田会馆建筑颇具地域特色,具有较高的艺术和文物价值,它是研究福建省近现代建筑的珍贵实物。1996年9月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永德会馆
坐落于福州下杭路张真君祖殿斜对面的永德会馆,历史悠久,中西融合,文化内涵丰富,极具保护价值。福州永德会馆始建于清雍正年间,光绪间重修,民国20年(1931年)重建,均为两县在榕商帮集资所建。
现永德会馆是一座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与西方建筑元素相融合的近现代优秀建筑。坐南朝北,占地面积1224平方米,东西宽36米,9柱8间排,其中正厅两侧厢房,东厢1间、西厢4间;进深7+2柱,长度34米。一层、二层高度各4.5米,西式建筑元素居多。第三层歇山顶,层高5.5米,面积400多平方米,纯属清代古建筑,系民国20年(1931年)重建时将清代福州会馆建筑中的厅堂部分依原样搬建在顶层,形成中国传统建筑与仿西洋建筑叠加的独特风格。大门门额嵌大理石刻镏金牌匾,榜书“永德会馆”。
长期以来,永德会馆被作为福州永德商帮堂会、商会、同乡会的活动场所。福州解放后,永德会馆作为公产。
现存永德会馆建筑基本完好,轻度破损。
建宁会馆
位于上杭路63号,建于清嘉庆年间。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前临上杭街,后背彩气山,依山势而建。正面红砖清水门墙。进入大门,依次为戏台、天井(两侧走酒楼)、正殿。殿后花园,有鱼池、假山、花坛、石椅桌,环境清幽雅致。园中建有文昌阁,原作为书斋。阁呈八角形,直径5米,双层,飞檐翘角,重檐歇山顶。木构件吊柱、雀替,斗拱、云楣、花格窗棂等,造型粗犷、雕刻豪放,是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文革”中,花园被拆改为民居,文昌阁幸存,基本保持原貌。
南郡会馆
位于下杭路92号。清末,由泉州、漳州、厦门等闽南籍商帮集资建造。会馆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四面红砖清水墙。中间大门为青石门框,横匾刻“南郡会馆”四个大字。两边仪门为拱形门框,上面各有一青石额刻“河清”、“海晏”,墙裙为4块浮雕,典雅别致。整个门面保存尚为完好。进门依次为戏台、天井(两侧走酒楼)、大殿、厢房鱼池。大殿为重檐歇山顶,穿斗式木构架,雕木贴金,富丽堂皇,殿中祀天后妈祖。廊柱和柱础场用青石,雕刻十分精致,出自惠安名匠之手。现在于山白塔寺的青石圆雕龙柱便是由此移去的。内仅存“六港集樯帆,波平大海”一根石柱残联。解放前该会馆曾是地下党联络点,解放后改为小学(即下杭小学),以国际象棋为校本课程。1年级~5年级都有开设此课程。对口中学为福州第十四中学。2007年9月1日全体并入台江第一中心小学。原址改为育智学校分部,现为后洲中心幼儿园。
闽清会馆
位于福州市台江区帮洲街道后田新闽街71号。清同治六年(1867年),由闽清籍华侨募捐,黄乃裳主持修建,坐东向西,占地面积540平方米,大门临街,青砖清水墙,石基础,正面用二块花岗石大板,制3条线脚,形成上下两托座,承墙接地,造型古朴,石面磨琢精细,体现明、清建筑风格。中门朱漆长方形石门框,横额书“梅城会馆”;两侧朱漆仪门,拱形石门框,额刻“护国”、“佑民”。进门一石板地坪,原有一木构戏台,坪两侧3层砖木结构楼房,青砖墙,玻璃窗,加双开防火铁板窗门,木地板,扶梯。大堂打梁式前廊,两边乳伏配有斗拱和卧狮,檐口吊柱,上横贯大扛梁,承受全部外檐荷载,空间宽敞明亮。大堂悬山顶,斗拱云楣,雕梁画栋,古色古香。前廊有一对高3.75米,直径0.67米的青石龙柱,雕刻精美,上有“虎丘黄公建”,“同治丁卯年”的款识,保存较好。1988年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内辟有“黄乃裳纪念馆”一间。
味蕾上的回忆
耳聋伯元宵店、壹号煎包鲜捞、依梅猪血化……即便是没去过上下杭的人,也能列举出不少老牌小吃店的名字。这些小店积累了几十年的人气,名声都已经传得很远了。
在不同的时间去上下杭寻找小吃,看到的是截然不同的风景——每个店面都有自己特殊的营业时间,错过了,就只能等第二天。它们有的是清晨开门,有的是上午营业,有的是傍晚才做买卖,不管是多么“苛刻”的时间段,总有很多人大老远慕名而来。即便赶上了点,也要看运气,这些店每天准备的量都是有限的,卖完就没了;或者,赶上店主今天心情好,“拍麻雀(打麻将)”去了,你也只能白走一趟。上下杭的小吃,以自己特有的“脾气”,气定神闲地经营着。
小吃店就“蜗居”在巷弄里,很多就是自己家的祖屋,店面在前,居住在后,拥挤、破旧,周围还杂陈着各色生活物品,时时刻刻地提醒你,小吃是生活的一个部分,远离了生活,小吃的味道就不纯正了。
上下杭的小吃就有这种独特的味道,这味道,必须坐进店里才能体味到——
热腾腾的、全手工做的元宵,咬一口,皮不粘牙;晶莹剔透的扁肉,肉多皮软,入口即化;用柴火烧锅煮的锅边,吃起来又香又Q;手工调料的煎包外焦里嫩,酱油味的馅是很多福州人的最爱;酥、脆、松、香的虾酥炸,看一眼就想来一块……
是的,上下杭的小吃,不只是回荡在舌尖,它更多的是回荡在心里,承载着一种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