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苗族古装流失看少数民族文化保护

来源 :理论纵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l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黔东南苗族服饰是我国苗族服饰中最为雍容华贵,工艺最为精湛,造型最为独特,文化积淀最为深厚的服饰系统,是苗族人民的一部“无字的史书”。近年来贵州黔东南地区许多珍贵的苗族古装大量流失,作为文化载体的传统服饰的流失,势必造成严重的后果。本文旨在以苗族古装大量流失的方式与经过为突破口,来进一步探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关键词:苗族服饰文化;古装流失;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
  
  一、苗族古装价值的突显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黔东南地区交通还十分不便,但是已经开始有来自国内外和台湾的人类文化研究学者来到这里,他们在苗族及其他少数民族老乡的家中发现了绚丽多彩,做工精细的民族服饰,并视作珍宝,遂以高价进行收购。这只是苗族服饰开始商品化潮流的初始阶段。1985年在北京民族文化宫成功主办了“全国苗族服饰展”,并编辑出版了《中国苗族服饰画册》,此后国内外博物馆,学者和艺术家都加强了对苗族服装的收藏。有人拿着《中国苗族服饰画册》深入到黔东南地区按图收集购买苗族服装。近几年来,国内外对苗族服装的收藏已经从最初的私人收藏转变成了商业买卖,并形成了产业链条,外面的收购者在贵州省境内联系当地人作为“中间人”,专门为其下乡进行民族服装的找寻和收购。当地人熟悉当地情况,懂得苗语,能以优惠的价格收集到有价值的苗族服饰。在当地花几百几千收购到的苗族服装,拿到国际市场上往往能买到高出十几倍的价格,苗族服饰被越炒越热。
  
  二、黔东南苗族古装流失状况及原因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近些年,黔东南苗族服饰流失的数量难以统计,而流失的后果是在黔东南的乡间再难找到制作精美,年代久远的苗族古装。据媒体报道:一家法国私立博物馆已收藏了180多套苗族服饰,其中,黔东南的苗族服饰就有108套,极具文物价值的月亮山地区祭祀服“百鸟衣”就有15套,超过了贵州省内的收藏。这个博物馆的馆长还提到过:“100年后,中国人要研究苗族的服饰文化,还要到我的博物馆来研究。”
  黔东南苗族古装的流失是经济利益驱使的结果,苗族古装所深藏的历史文化价值是其价格攀升的原因。黔东南苗族服装和银饰上的蝴蝶图案,银饰的牛角造型是黔东南苗族图腾崇拜的遗迹,是不同氏族的徽章;上装的五色花边和裙子的五色横栏,是写在服饰上的“迁徙史诗”;不同地域的服饰的挑花、刺绣工艺的不同搭配,是苗族不同支系生活环境的真实写照。在苗族同胞的传统习俗中,服饰习俗是他们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至今保留着许多人类早期的服饰特征,能为研究专家提供较为丰富的人类早期服装标本,对探索人类早期服装发展历程,尤其是苗瑶民族的发展史,具有重要的实物价值。
  苗族古装服饰流失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这些衣服的主人由于经济窘迫,又没有认识到衣服的价值,从而轻易将衣服卖出。苗族服饰尤以女性盛装为最美。所谓盛装就是在重大节日和婚丧礼俗时才穿戴,数量本来就不多。过去的苗族社会,将姑娘嫁衣的精美程度作为家庭殷实与否和姑娘贤惠与否的判断标准。衣服越精美,说明耗费的财力物力更多,也说明制作衣服的姑娘心灵手巧。现在很多的传统刺绣技艺已经失传,但姑娘们却不太愿意学习这门手艺,她们已不再以手艺的精美为骄傲。外出打工更能吸引她们,因为打工可以比刺绣带来更多更快的经济效益,切实改善她们的生活。
  造成包括苗族服饰在内的大量民族文物的流失的另一个原因还在于政府监管力度不够,没有相关明确的立法来保护这些传统的民族文化资源。目前我们的知识产权法律都没有明确对传统资源产权进行保护,尽管黔东南自治州传统文化资源具有巨大的潜在经济价值,但其保护基本处于自发状态,更多的还是依靠所有权人的习惯进行保护,且力度非常有限,远远不能满足需求。虽然2003年1月,贵州省颁布了《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但也没有明确划分出民族工艺品和旅游工艺品的界线,更没有在年限上对可携带的工艺品加以限制,对要保护的民间工艺品,并未具体说明如何保护、处罚措施也比较空泛。
  苗族服饰价值被国际关注和认可直接导致了苗族古装价值的飙升,国内外人的疯狂收购,当地人缺乏保护意识,苗族刺绣传承的中断,国内立法保护的力度不够。这一系列因素造成了苗族古装的大量快速流失。
  
  三、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方式探讨
  
  1、加强当地人对民族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挪威在贵州省的梭嘎,镇山,堂安和隆里四个少数民族村寨建立了生态博物馆。在筹建生态博物馆之前于贵州六枝开展的研习班上,挪威方面的专家在培训中方参与者时,双方共同制定了“六枝原则”,其中有两条提到:“当旅游和文化保护发生冲突时,应优先保护文化。不能将文化遗产卖掉,但应该鼓励生产与传统有关的纪念品。”“长远和历史性规划永远是最重要的,损害长久文化的短期经济行为必须被制止。”各级政府的文化部门及相关机构,应该加强当地人对民族文化遗产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其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让他们意识到不能轻易出卖对本民族来说具有重要价值的物件。
  2、加强和完善民族文化保护立法工作。目前国家或各省在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立法工作上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漏洞,都有待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一章第三款,第五款规定受国家保护的文物包括:“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从这两条的内容来看,许多民族文化遗产都应属于被保护的范围。同时第五款还规定:“文物认定的标准和办法由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制定,并报国务院批准。”但是国务院行政部门及各省在对文物的认定上并没有把新近进入人们视野的具有重大价值的民族民间文物纳入文物的范围。这就造成了民族遗产保护的漏洞,直接导致民族文化遗产的流失。国家各相关部门应该逐步加大对诸如苗族古装等具有重大价值的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把他们纳入到文物的范围,用法律来进行必要的保护。
  3、建立相关机制,促进民族文化传承。像苗族服饰这样的民族文化遗产,其珍贵之处主要在于上面的苗绣。而苗绣是一种公众持有型技艺,所谓公众持有型技艺是指全社会全民族成年者或某一性别群体所持有的工艺技术,为人人必备的日常生活谋生技艺类型,比如纺织技艺和食品加工技艺。由于这类技艺生产的产品多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须品,而日常生活必需品所具有的广阔市场和利润空间,也正是现代工业规模化生产关注的重点。因此,以日常生活必须品生产为主要目标的传统技艺,成了首先面对工业文明竞争的领域。尽管这类技艺看似持有者众多,但是面对需求的日益减少和轻便省力的新技艺出现。所以在保护已有的苗族古装的同时,更应该促进苗绣及苗装制作工艺的传承。类似的做法有,在民族村寨建立民族文化传习馆,定期对村民传授其本民族的传统技艺。还有应该在民族地区的乡村学校开展民族传统文化和技艺的传授活动,采用学费减免等措施鼓励学习传统文化及技艺的孩子。
  4、处理好经济发展和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保护的紧张关系。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给当地人和当地文化带来的是双刃剑的效应,一方面可以增加当地人的收入,另一方面也会对当地的环境和文化带来强劲的压力。譬如黔东南地区的各少数民族,由于商品意识的渗入,迫于生活的压力,会轻易出卖以前被认为不值钱仅有精神价值的祖传衣物。当地的商人为了经济利益也组成完整的收购和销售网络来专门从事具有文物价值的民族服饰的买卖。因此,除了加强当地人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认识,还应该从其他渠道帮助当地人脱贫致福,改善生活,这是政府的责任。结合当地优势开展多种经营,切实提供当地人的生活水平,“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只有在经济条件好的环境下,人们才能对自己的文化有更深的认同和保护意识。
  
  四、结语
  
  苗族服饰(古装)作为具有重要价值的民族传统文化遗产,应该得到应有保护和传承,目前它的流失状况不容乐观。因此无论是在加深当地人对其价值的认识,还是加强立法保护等方面都还有许多的工作应该开展和完善。在保护的同时则更应该制定措施促进苗绣等传统工艺的传承。在对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上,各项大措施是共通的,可以互相借鉴。在针对某一具体的需要保护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时,可以根据它的实际情况制定专门适用于它的更加详细的措施。总之要所有的具有价值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都得到应有的保护。希望“一百年后中国人研究苗族服饰要到法国”的预言不会实现。
  
  参考文献:
  [1]杨正文著《凯里市营盘坡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载《民族研究》2002年第6期。
  [2](挪)达格.梅克勒伯斯特著,张晋平译《从挪威观点看贵州省生态博物馆项目》,载《中国博物馆》2005年第3期。
  [3]车婷婷,黄栋著《对少数民族地区开发旅游商品的思考》,载《商业研究》2005第8期,总第316期。
  [4]梁钰珠著《苗族服饰文化考略》,载《民族艺术研究》2000年第1期。
  [5]陈家柳著《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纵论》,载《广西民族研究》2005年第4期,总第82期。
  [6]周芙蓉著《民族文化保护亟需法律护航》,载《今日中国论坛》2006年第2期。
  [7]杨正文著《黔东南传统服饰及工艺市场化状况调查》,载《贵州民族研究》2005年第3期,第25卷总第103期。
  [8]范生姣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现状及保护措施》,载《黔东南民族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4月第21卷第2期。
  [9]郑茜著《为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之间的紧张关系寻找一种理论的解救》,载《中国民族》2005年第2期。
  [10]杨鹃国著《符号与象征——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北京出版社2000版。
  [11]杨正文著《苗族服饰文化》,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
  [12]龙光茂著《中国苗族服饰文化》,外文出版社1994年版。
其他文献
摘 要:国家扩大艾滋病检测和咨询是实现艾滋病预防、治疗、关怀的前提。强调对普通人群的艾滋病检测是当前世界各国的普遍态度,但是对于重点人群的艾滋病检测,却被人们所忽视。所以在作为吸毒人员和卖淫嫖娼人员的集中管控的场所——公安监管场所,建立艾滋病常规检测制度,对遏制艾滋病感染的传播更为关键。  关键词:艾滋病;重点人群检测;公安监管场所;可行性;建议    艾滋病被发现仅20多年时间,但目前已成为危及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党中央加大对高等学校在校大学生党员的发展力度,学生党员数量的不断增多,大学生的党建工作已逐渐成为基础党建工作,为了社会主义建设,为培养更多更好的共产主义接班人,大学生党员教育的长效机制成为对大学生党员教育的热点和重点。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教育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肩负着新时期建设的重任,大力实践三个代表,就是要求广大青年成为学习,宣传和发展先进文
期刊
摘 要:郁达夫以自传体的形式和主情的笔调,在《沉沦》中刻画了一个真“我”的形象,这个“我”既忧郁感伤又激进恶俗,因而充满悖论。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和群体心理特征的观照下,继续探求其悲剧的根源和内在的意蕴,成为解读这一形象的关键。  关键词:欲望;颓废;环境;圆整性    “沉沦”具有无尽的寓意,“我”的忧郁正来自于这股难以抵御的力量。钱钟书《围城》里的方鸿渐走不出“围城”的困扰,而郁达夫《沉沦》中的“
期刊
摘 要:随着农民工队伍的不断壮大,农民工权益保障方面的问题也利益突出。本文从城乡统筹的角度研究农民工工伤保险问题,分析了农民工工伤保险的现状及其与城镇职工实现城乡统筹的障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工伤保险城乡统筹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农民工;工伤保险;城乡统筹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
期刊
摘 要:在我国新颁布的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应用是一种创新。但我国现阶段在运用公允价值时还存在一些现实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公允价值;会计准则;计量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并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实施。这一新的准则体系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核心,强化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理念,引入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
期刊
摘 要:东南亚是世界华侨华人最集中的地区,全球80%的华侨华人居住在东南亚。当今的时代在全球化大的背景下,是一个移民盛行的时代,海外华人如同叶叶扁舟漂泊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并落地生根分布在各个国家里,维系着他们与祖籍地中国的文化纽带,最独具特色且微妙稳固的就是语言。本文试图以东南亚华人为例探讨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语言;文化;东南亚华人    作为中国的海外移民及其后裔,东南亚华人与中国
期刊
摘 要:当人们面对灾难、危机时,如果处理得好,人们会尽快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使危机转化,使事态向好的方向发展;如果处理不好,则会产生不良后果,如心理问题,甚至心理障碍。对于社会而言,处理得好与不好则关系到社会稳定的大局。文章从新的视角对灾后心理干预的必要性,目前我国灾后心理干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灾难性危机事件心理干预机制体系的构建几方面作了论述,以期对我国灾后心理干预工作的完善与进步有所奉献。  关
期刊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境界是“知内而达外”,即为知道里面(认识自身)之后还要认识外面(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它是真正能使人类文化前进的;同时,还需建立在认识自身的基础之上。在开发了人的直觉思维的基础上,再去认识世界,主动的影响世界,“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系辞》),追求“形而上者”的道统,就成了真正的道统文化的特征。道统文化的优越性及其对医学的影响,就是文章力求探讨的主题。 
期刊
摘 要:本文以珠三角农民工为例,从家庭婚姻伦理、道德规范与职业理想、消费伦理、人格尊严和政治伦理、意志品格和心理因素等方面对老一代农民工和新生代农民工的伦理道德状况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探讨流动人口伦理与道德状况的变迁态势,并对此进行反思和展望。  关键词:珠三角;新老两代农民工;伦理与道德;变迁    一、珠三角两代农民工的变迁态势    具有代表性的流动人口的概念界定是中国人民大学人口所段成荣的
期刊
摘 要:1928年10月至1930年底,张静江主政浙江,为把浙江建设成为一个模范省份以为全国各省之表率,他提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治浙主张,并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建设,其中他积极推进浙江电力工业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关键词:张静江;浙江;电力    张静江(1877-1950),名人杰,浙江吴兴南浔镇人,早年到法经商,以巨资资助孙中山的革命事业,后又扶助蒋介石登上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