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分析历史旧城特征基础上,反思恩宁路街区形态存在的尺度异化、场所精神丧失、步行空间失落、功能单一化等问题,思考从保护与完善传统空间、创造人性化的体验环境、增强街区功能的多样性、利用特有历史文化资源带动地区整体发展等多个层面下的旧城街区发展形态。
关键词:历史文化;恩宁路街区;骑楼;复兴改造;城市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章标识码:A
恩宁路诞生于1931年,路面可以并排行八顶大轿,一时风光无限,被誉为“广州最美老街”。作为广州特色街巷的代表,它是粤剧南拳等民间文化艺术的发祥地,是广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重要区域。抢救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城市文脉,打造粤剧名伶故居展览一条街、民间文化艺术乐园一条街、民间艺术旅游商品一条街、西关民居民俗风情一条街,实现民间文化艺术产业化,是恩宁路骑楼历史街区极有创意的保护规划方略。[1]
一.恩宁路骑楼街区的概况与范围
恩宁路位于广州市政府西南方,属于荔湾区多宝街。由东至西原名十一甫、恩宁东路、恩宁钟巷、恩宁北路和恩宁市,1931年扩建成路,并沿用“恩宁”作路名。路长1115米,宽18米,沥青路面。
与恩宁路东端紧紧相连的是广州市商业中心之一、全国著名的“西关商业中心”——上下九步行街旅游区;西部相连的是集优美古典园林的荔枝湖风景旅游区。沿袭特殊的文化,使这单具有发展民间文化产业的优势,树立起全球粤剧文化发祥地的形象。
恩宁路地段为珠江冲积平原水网地带,历史上呈“河涌纵横、舟揖往来,虹桥涉水、柳岸成街”的水乡风光,舟旺人旺。自1920年以后,街道逐渐扩建成马路,全长750m,宽18.4m。百一年来素有“广东粤剧粤曲之乡”、南拳“武术世家发祥之地”、“龙虎武师培训基地”等称谓,是一片汇集民间文化艺术的热土。在此盛行的“粤讴”曲艺、光雅单的喜哀仪乐、享有“南国红豆”声誉的儿童戏剧、被外国友人喻为“玻璃音乐”的南曲,构成了一道道雅俗共赏的文化风景线,形成了一个富集民间观演文化之基因的特色骑楼街区。“施恩栽艺、宁静致远、平民化”乃恩宁路的典型文化特质。
恩宁路段是一块具有群众基础的粤剧艺术领地。在西关,恩宁路一带如今留有大量昔日粤剧名伶的踪迹,追溯到历届民间艺术行业会馆的兴旺情景。
她是一个剧史渊源深厚的骑楼街区。八和会馆本身的生存状态说明,要能世代传承民间历史文化,必须维护一定的社会生态环境,否则与自然生态环境破坏导致生物物种绝灭的道理一样。“会馆”,表面看来仅仅是100多年来粤剧艺人的行会组织,其实反映了粤剧文化的生存发展史。有了一个承载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街区,民间文化艺术才免遭瓦解的命运。[2]
她也是一个具有鲜活地方特色的社区。20世纪末,恩宁路因偏于一隅,与其他街区相比,较少受到房地产大拆大建的影响和外来人日的冲击,有幸保留下一些民间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的土壤和社会基础。于是,成为具有粤剧文化传统的社区,成为一个不但至今还活着、而且十分兴旺的特别社区。行政区划上恩宁路虽然是5个街道组织的边界,但她的前后左右、东南西北都种是各种民间表演艺术团体驻扎和活动的地方。這种文化特质是均质的,目表现形式还是同宗同族的。
她更是一块本土名人名士咸集的热土。恩宁路及其附近街区“乃岭南文化精英集中之地”(历史地理学家种昭漩语)。除了有名的“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故居、功夫影星李小龙祖居、李文川探花第书轩泰华楼外,更多的还是民间戏剧界名人故居。例如,著名编剧家玛志芬、陈冠卿、何建青,舞美设计家洪二和、何碧溪,粤乐家黄不灭、崔蔚林,以及著名粤剧表演家薛觉先、马师种、白驹荣、种二多靓少佳、红线女、罗品超、昌玉郎、楚帕云、罗家宝林小群,都种住在西关。地方文化析人和众多名伶的汇聚,形成了一个地区文化的“核”。 [3]
二.存在的问题
1.街区尺度的异化
传统城市空间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演变与沉淀的过程,它是小同时期空间形态的拼贴与并加,是特定地域环境、经济生活和社会文化的综介反应,以其固有的物质形态书写着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末来。但是,在大规模旧城改造的冲击下,我国旧城中心区的空间形态出现了传统与发展、本土化与全球化之间的矛盾、演变过程出现异化现象。
2.场所精神的丧失
场所精神是一个城市历史街区最重要的美学特质之一,也是一种珍贵的城市资源。旧城中的传统空间既是物质形态的历史沉淀,又是人们长期使用的集体记忆。
但是,在当前商业利润驱使下的旧城改造改变了传统空间的有序发展,导致空间场所精神的丧失。
3.步行空间的失落
旧城发达的次、支路形成的方格网道路交通系统使得恩宁交通联通性较好。但是,随着步行街范围的扩大,周边缺少替代性支路。同时,步行空间的缺失,造成人车混行严重,交通秩序混乱。步行街与公交站点之间的道路以及步行街与其他道路交叉口处,交通混乱尤为严重。
4.功能的单化趋势
简·雅各布斯认为,过度模仿和复制成功的用途,其结果便是城市多样性的瓦解。“在这里最有盈利的用途,不管是哪一类的或者哪几类的,都会被模仿、重复,造成的后果便是挤兑那些盈利小如它们的用途形式,给其增加很大压力”。 [4]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恩宁路的现实问题包括:现代经营模式与传统物质空间的矛盾;文化体验的需求与场所精神的丧失之问的矛盾;步行化的体验需求与旧城交通现状的矛盾;功能单一化与需求多样化的矛盾;改造表层化与街区整体发展的矛盾等。
三.对恩宁路改造的思考
1.保护与完善传统空间
对街道空间的规划保护,应该考虑保持恩宁路骑楼街区街道空间基本格局的原真性,使其能够比较好的承载着历史在现代都市空间屹立。因此对街道的宽度及断面形式必须按照控制,对道路线型必须严加保护,街道轮廓线、街道空间高宽比必须严格保护;对街道骑楼连续性风貌必须加以保持,对一些断开的片段按照修旧如旧原则进行修复,对骑楼沿街立面保持原高低参差之状态。
街道景观建设方面,通过将沿街的历史场所,用标识标注组织成游览路线,以复活街道生命力。
对新建筑的控制,街道两侧避免再建设大体量建筑,新建筑必须按照街道空间特质和建筑风格,进行融入式插建。
交通组织方面,设置好主干行车线路,并在沿主干路线几个重要节点设置停车场,缓解该街区交通问题,为复兴骑楼街区,将该街区主干路线与第十甫路、龙津西路等联通,并开辟前往黄沙、沙面的车行道。将可通车线路和禁止车行线路做好严格区分,保护好街巷基本格局,保持好街区风貌。在交通线路旁做好街道绿化,美化街区环境。并制定专门的规划体系指标,对恩宁路骑楼街区的建筑尺度进行严格控制,如将建筑密度控制在建筑密度下限不低于40%,建筑高度不高于四层,绿化覆盖率大于20%。
对于骑楼单体建筑应该坚持骑楼完整性原则下的保全保健。对于断段骑楼有机连接,对于缺失骑楼添置建新,对质低骑楼进行改建,以协调好整个街区环境氛围。
对于建筑单体,应该严格通过对建筑的高度和比例的保护,来达到对建筑的轮廓线的保护。
在建筑细部方面,应该对建筑物原有细部加以保护,建筑的材料与色彩应该保持原状,所做改动必须以修旧如旧为原则,符合街道整体气氛,街道的铺装材料与铺装形式在有条件时可恢复原有的做法。如文化馆的修复就是保持原有形态格局,但是通过赋予新的功能使其焕发生命。
对恩宁路骑楼街区的其他比较有历史价值的单体建筑应该分类保护,对价值较大的建筑,如八和会馆等应该加以重要保护和修缮,不允许任何导致改变主体建筑空间的修缮或插建。
2.创造人性化的体验环境
城市中的步行活动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其一是必要的活动,其二是随意性的活动,也就是那些人们乐意才去做的事,如在长椅或咖啡座上小坐以及其他所有公共空間中的城市休闲活动都属于这一类。“一个良好的城市能为来访者在城市中从事闲暇的活动和娱悦自己提供充分的机会。”
如丹麦哥本哈根,均匀分布着的近5000个室外咖啡座改变了城市中心区的使用模式,人们的活动上以前的以步行和浏览橱窗为特色转变为更多的以休闲娱乐为特色。它为步行空间中的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创造了城市的活力。
以此为借鉴,在恩宁路细部环境的改造设计中,应增加咖啡座、休息椅、导向牌等,增强空问使用的舒适性和安全性,为居民和游客提供休息和交流的机会。
3. 构建安全与舒适的交通网络
一切交和活动都是以步行活动为基础,它的慢速运动、近距离和行走路线的一致性特征构成了公共交和活动的基础。然而,旧城公共空间的步行化并小是简单地将步行与车行相分离。经验表明,通过步行化与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的有效换乘,可以满足传统空间体验舒适性和便利性的需求。
恩宁路的改造中,也要重点处理好步行交通同其他交通方式之间的关系。
4.增强街区功能的多样性
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体系和价值体系,一般是通过无形的(非物质的)方式体现出来的,但一定程度上可以转换成有形的(物质的)方式加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环境氛围往往成为文明的摇篮和象征。保护生存环境就是更有利地保护文化基因的传承。
广州的市民和游客同样希一望能找回属于自己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天地。恩宁路就是他们最好的首选。恩宁路骑楼“粤剧艺术一条街”,其实是指包括西关各种民间文化艺术表演活动的演出文化中心。游客只要进入恩宁路,随便在一个演出场地购买一张观赏通票,就可以欣赏、或参与整条街的各种戏剧文化艺术活动,实现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民众回归。尽管买门票不可能全面现实,但招徕游客也是一种经济效益。
5.利用特有历史文化资源带动地区整体发展
恩宁路传统的骑楼建筑中已着手布置了不少商店。但从商业类型来看,实在缺乏文化特色、地方特色。这样是很难吸引中外旅游者的。即使是一般市民或旅客也难以在这些商旅空间寻求到感兴趣的商品。只有让群众自己创设市场,实用性、纪念性、艺术性有机统一的旅游商品,则是成功的根本。
城市设计者对营造恩宁路民间文化艺术品骑楼街,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需要配备具有创造性的设计思想和图样。骑楼专业街平面图,要体现出科学的经济文化结构成分、旅游空间形态特征。有地方韵味的骑楼立面图,要表现出生动的特色店面形象。广州骑楼适应岭南气候特征的建筑文化艺术和技术,应在21世纪继续发挥作用。实现旅游业的张扬性和招徕性,骑楼街难道不是具有很好的表现力吗?
四.结语
总的来说,整合现有资源,促进历史街区的振兴,是旧城改造的核心目标。因此,在改造中,决策者要有长远的眼光和切入实际的态度,始终以城市的整体发展和历史遗产的有机延续为根本出发点,真正实现以旅游发展带动旧城改造,进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彭高峰,李颖.广州“十一五”城市功能分区与空间发展布局研究.规划与实践,2005(2).
[2] 广州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广州名城辞典.广东旅游出版社,2000.
[3] 广州市城市规划网“广州市骑楼商业街保护规划”有关信息发布.
[4] 杨宏烈.广州骑楼商业街特色的保护与创新「J}.中外建筑,2002 (3).
关键词:历史文化;恩宁路街区;骑楼;复兴改造;城市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章标识码:A
恩宁路诞生于1931年,路面可以并排行八顶大轿,一时风光无限,被誉为“广州最美老街”。作为广州特色街巷的代表,它是粤剧南拳等民间文化艺术的发祥地,是广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重要区域。抢救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城市文脉,打造粤剧名伶故居展览一条街、民间文化艺术乐园一条街、民间艺术旅游商品一条街、西关民居民俗风情一条街,实现民间文化艺术产业化,是恩宁路骑楼历史街区极有创意的保护规划方略。[1]
一.恩宁路骑楼街区的概况与范围
恩宁路位于广州市政府西南方,属于荔湾区多宝街。由东至西原名十一甫、恩宁东路、恩宁钟巷、恩宁北路和恩宁市,1931年扩建成路,并沿用“恩宁”作路名。路长1115米,宽18米,沥青路面。
与恩宁路东端紧紧相连的是广州市商业中心之一、全国著名的“西关商业中心”——上下九步行街旅游区;西部相连的是集优美古典园林的荔枝湖风景旅游区。沿袭特殊的文化,使这单具有发展民间文化产业的优势,树立起全球粤剧文化发祥地的形象。
恩宁路地段为珠江冲积平原水网地带,历史上呈“河涌纵横、舟揖往来,虹桥涉水、柳岸成街”的水乡风光,舟旺人旺。自1920年以后,街道逐渐扩建成马路,全长750m,宽18.4m。百一年来素有“广东粤剧粤曲之乡”、南拳“武术世家发祥之地”、“龙虎武师培训基地”等称谓,是一片汇集民间文化艺术的热土。在此盛行的“粤讴”曲艺、光雅单的喜哀仪乐、享有“南国红豆”声誉的儿童戏剧、被外国友人喻为“玻璃音乐”的南曲,构成了一道道雅俗共赏的文化风景线,形成了一个富集民间观演文化之基因的特色骑楼街区。“施恩栽艺、宁静致远、平民化”乃恩宁路的典型文化特质。
恩宁路段是一块具有群众基础的粤剧艺术领地。在西关,恩宁路一带如今留有大量昔日粤剧名伶的踪迹,追溯到历届民间艺术行业会馆的兴旺情景。
她是一个剧史渊源深厚的骑楼街区。八和会馆本身的生存状态说明,要能世代传承民间历史文化,必须维护一定的社会生态环境,否则与自然生态环境破坏导致生物物种绝灭的道理一样。“会馆”,表面看来仅仅是100多年来粤剧艺人的行会组织,其实反映了粤剧文化的生存发展史。有了一个承载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街区,民间文化艺术才免遭瓦解的命运。[2]
她也是一个具有鲜活地方特色的社区。20世纪末,恩宁路因偏于一隅,与其他街区相比,较少受到房地产大拆大建的影响和外来人日的冲击,有幸保留下一些民间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的土壤和社会基础。于是,成为具有粤剧文化传统的社区,成为一个不但至今还活着、而且十分兴旺的特别社区。行政区划上恩宁路虽然是5个街道组织的边界,但她的前后左右、东南西北都种是各种民间表演艺术团体驻扎和活动的地方。這种文化特质是均质的,目表现形式还是同宗同族的。
她更是一块本土名人名士咸集的热土。恩宁路及其附近街区“乃岭南文化精英集中之地”(历史地理学家种昭漩语)。除了有名的“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故居、功夫影星李小龙祖居、李文川探花第书轩泰华楼外,更多的还是民间戏剧界名人故居。例如,著名编剧家玛志芬、陈冠卿、何建青,舞美设计家洪二和、何碧溪,粤乐家黄不灭、崔蔚林,以及著名粤剧表演家薛觉先、马师种、白驹荣、种二多靓少佳、红线女、罗品超、昌玉郎、楚帕云、罗家宝林小群,都种住在西关。地方文化析人和众多名伶的汇聚,形成了一个地区文化的“核”。 [3]
二.存在的问题
1.街区尺度的异化
传统城市空间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演变与沉淀的过程,它是小同时期空间形态的拼贴与并加,是特定地域环境、经济生活和社会文化的综介反应,以其固有的物质形态书写着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末来。但是,在大规模旧城改造的冲击下,我国旧城中心区的空间形态出现了传统与发展、本土化与全球化之间的矛盾、演变过程出现异化现象。
2.场所精神的丧失
场所精神是一个城市历史街区最重要的美学特质之一,也是一种珍贵的城市资源。旧城中的传统空间既是物质形态的历史沉淀,又是人们长期使用的集体记忆。
但是,在当前商业利润驱使下的旧城改造改变了传统空间的有序发展,导致空间场所精神的丧失。
3.步行空间的失落
旧城发达的次、支路形成的方格网道路交通系统使得恩宁交通联通性较好。但是,随着步行街范围的扩大,周边缺少替代性支路。同时,步行空间的缺失,造成人车混行严重,交通秩序混乱。步行街与公交站点之间的道路以及步行街与其他道路交叉口处,交通混乱尤为严重。
4.功能的单化趋势
简·雅各布斯认为,过度模仿和复制成功的用途,其结果便是城市多样性的瓦解。“在这里最有盈利的用途,不管是哪一类的或者哪几类的,都会被模仿、重复,造成的后果便是挤兑那些盈利小如它们的用途形式,给其增加很大压力”。 [4]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恩宁路的现实问题包括:现代经营模式与传统物质空间的矛盾;文化体验的需求与场所精神的丧失之问的矛盾;步行化的体验需求与旧城交通现状的矛盾;功能单一化与需求多样化的矛盾;改造表层化与街区整体发展的矛盾等。
三.对恩宁路改造的思考
1.保护与完善传统空间
对街道空间的规划保护,应该考虑保持恩宁路骑楼街区街道空间基本格局的原真性,使其能够比较好的承载着历史在现代都市空间屹立。因此对街道的宽度及断面形式必须按照控制,对道路线型必须严加保护,街道轮廓线、街道空间高宽比必须严格保护;对街道骑楼连续性风貌必须加以保持,对一些断开的片段按照修旧如旧原则进行修复,对骑楼沿街立面保持原高低参差之状态。
街道景观建设方面,通过将沿街的历史场所,用标识标注组织成游览路线,以复活街道生命力。
对新建筑的控制,街道两侧避免再建设大体量建筑,新建筑必须按照街道空间特质和建筑风格,进行融入式插建。
交通组织方面,设置好主干行车线路,并在沿主干路线几个重要节点设置停车场,缓解该街区交通问题,为复兴骑楼街区,将该街区主干路线与第十甫路、龙津西路等联通,并开辟前往黄沙、沙面的车行道。将可通车线路和禁止车行线路做好严格区分,保护好街巷基本格局,保持好街区风貌。在交通线路旁做好街道绿化,美化街区环境。并制定专门的规划体系指标,对恩宁路骑楼街区的建筑尺度进行严格控制,如将建筑密度控制在建筑密度下限不低于40%,建筑高度不高于四层,绿化覆盖率大于20%。
对于骑楼单体建筑应该坚持骑楼完整性原则下的保全保健。对于断段骑楼有机连接,对于缺失骑楼添置建新,对质低骑楼进行改建,以协调好整个街区环境氛围。
对于建筑单体,应该严格通过对建筑的高度和比例的保护,来达到对建筑的轮廓线的保护。
在建筑细部方面,应该对建筑物原有细部加以保护,建筑的材料与色彩应该保持原状,所做改动必须以修旧如旧为原则,符合街道整体气氛,街道的铺装材料与铺装形式在有条件时可恢复原有的做法。如文化馆的修复就是保持原有形态格局,但是通过赋予新的功能使其焕发生命。
对恩宁路骑楼街区的其他比较有历史价值的单体建筑应该分类保护,对价值较大的建筑,如八和会馆等应该加以重要保护和修缮,不允许任何导致改变主体建筑空间的修缮或插建。
2.创造人性化的体验环境
城市中的步行活动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其一是必要的活动,其二是随意性的活动,也就是那些人们乐意才去做的事,如在长椅或咖啡座上小坐以及其他所有公共空間中的城市休闲活动都属于这一类。“一个良好的城市能为来访者在城市中从事闲暇的活动和娱悦自己提供充分的机会。”
如丹麦哥本哈根,均匀分布着的近5000个室外咖啡座改变了城市中心区的使用模式,人们的活动上以前的以步行和浏览橱窗为特色转变为更多的以休闲娱乐为特色。它为步行空间中的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创造了城市的活力。
以此为借鉴,在恩宁路细部环境的改造设计中,应增加咖啡座、休息椅、导向牌等,增强空问使用的舒适性和安全性,为居民和游客提供休息和交流的机会。
3. 构建安全与舒适的交通网络
一切交和活动都是以步行活动为基础,它的慢速运动、近距离和行走路线的一致性特征构成了公共交和活动的基础。然而,旧城公共空间的步行化并小是简单地将步行与车行相分离。经验表明,通过步行化与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的有效换乘,可以满足传统空间体验舒适性和便利性的需求。
恩宁路的改造中,也要重点处理好步行交通同其他交通方式之间的关系。
4.增强街区功能的多样性
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体系和价值体系,一般是通过无形的(非物质的)方式体现出来的,但一定程度上可以转换成有形的(物质的)方式加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环境氛围往往成为文明的摇篮和象征。保护生存环境就是更有利地保护文化基因的传承。
广州的市民和游客同样希一望能找回属于自己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天地。恩宁路就是他们最好的首选。恩宁路骑楼“粤剧艺术一条街”,其实是指包括西关各种民间文化艺术表演活动的演出文化中心。游客只要进入恩宁路,随便在一个演出场地购买一张观赏通票,就可以欣赏、或参与整条街的各种戏剧文化艺术活动,实现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民众回归。尽管买门票不可能全面现实,但招徕游客也是一种经济效益。
5.利用特有历史文化资源带动地区整体发展
恩宁路传统的骑楼建筑中已着手布置了不少商店。但从商业类型来看,实在缺乏文化特色、地方特色。这样是很难吸引中外旅游者的。即使是一般市民或旅客也难以在这些商旅空间寻求到感兴趣的商品。只有让群众自己创设市场,实用性、纪念性、艺术性有机统一的旅游商品,则是成功的根本。
城市设计者对营造恩宁路民间文化艺术品骑楼街,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需要配备具有创造性的设计思想和图样。骑楼专业街平面图,要体现出科学的经济文化结构成分、旅游空间形态特征。有地方韵味的骑楼立面图,要表现出生动的特色店面形象。广州骑楼适应岭南气候特征的建筑文化艺术和技术,应在21世纪继续发挥作用。实现旅游业的张扬性和招徕性,骑楼街难道不是具有很好的表现力吗?
四.结语
总的来说,整合现有资源,促进历史街区的振兴,是旧城改造的核心目标。因此,在改造中,决策者要有长远的眼光和切入实际的态度,始终以城市的整体发展和历史遗产的有机延续为根本出发点,真正实现以旅游发展带动旧城改造,进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彭高峰,李颖.广州“十一五”城市功能分区与空间发展布局研究.规划与实践,2005(2).
[2] 广州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广州名城辞典.广东旅游出版社,2000.
[3] 广州市城市规划网“广州市骑楼商业街保护规划”有关信息发布.
[4] 杨宏烈.广州骑楼商业街特色的保护与创新「J}.中外建筑,200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