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如果仅仅满足于把道理讲清楚,讲明白,结果往往是学生记住了若干道理,行为却背道而驰。笔者采用“三借助”的方法,把道理渗透到具体的情境或活动之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借助学科融合
学科与学科之间有很多知识是相通的。教学中,教师借助其他学科的内容或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能促成教学目标的达成,
教学《和好书交朋友》时,教师先给学生讲了语文教材中《凿壁借光》的故事,引导他们阅读了五年级上册林海音的《窃读记》,还从语文教材中摘录了生动形象的语句、优美的古诗词、朗朗上口的谚语等让他们欣赏,使他们明白了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好书是成长的朋友的道理。接着,教师鼓励学生向大家推介自己读过的好书。学生向大家介绍了《重返狼群》《我有一个梦》《十万个为什么》《水浒传》《汤姆索亚历险记》等书籍。最后,教师以“看电视能取代读书吗”为话题,引导学生展开辩论。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了。通过讨论,他们明白了:电视强调的是感官的刺激,它往往把书中许多值得咀嚼的地方变成直观的畫面,这样就限制了读者的想象力;同时,文字中表现出的或铿锵,或缠绵,或激扬的美感,通过直观的画面也难以表现出来。学生还谈到,长时间看电视对眼睛有害,而看书时只要姿势正确,对视力的影响很小。由于讨论的兴致浓厚,下课铃响了,学生还意犹未尽,争相发言。
受这节课影响,以后的教学中,笔者经常有意识地利用其他学科的知识引导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如:学习《我爱我的家乡》时,让学生畅想家乡的美丽,并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学习《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时,鼓励学生用数学计算的方法,算算如果一人每天节约一粒米,全国人一年能节约的粮食重量,等等。这样教学,所有的道理都是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得出来的,很容易化成他们的实际行动。
二、借助信息技术平台
云平台和班班通的普及让教学资源变得十分丰富,尤其是把以前只能通过口头介绍的场景变成了直观的画面,这就让教学变得鲜活、生动起来。
比如:教学稻米的生产过程时,教师直接播放一段视频,把育秧、插秧、除草、杀虫、收割、脱粒、加工的过程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然后请学生谈感受。由于视频给学生带来了视觉和心灵上的触动,他们对于劳动的艰辛、要珍惜粮食等道理就有了切身的认识。
再比如,教学《家乡变化真大呀》时,教师先播放几十年前的家乡和现在的家乡的视频。鲜明的对比让学生很容易就感受到:家乡环境变美了,人民的生活变好了,家乡人有了新风貌。然后,教师播放另一组画面:受到严重污染的河水、臭气熏天的露天下水道、一片狼藉的街道、灰蒙蒙的天空……真实的画面震撼了学生的心灵:“以后我一定不乱丢垃圾了。”“我得告诉妈妈,以后洗衣服要用无磷洗衣液。”“我们要节约用水,还要保护好水源。”“我家离学校不远,以后上学时,我坚持步行,不再要爸爸开车接送了。”“我回去就给爸爸妈妈提建议,让他们以后骑自行车上下班。”文明的种子就这样播撒在了孩子的心田。
类似于以上这样的教学内容,师生通过回忆、讲述也能收到一定的教学效果,但它给学生心灵的震撼难以达到如此强烈的程度,而道德教育,震撼越大,效果越佳。
三、借助丰富的活动
小孩子天性喜爱活动,教师把教育内容不着痕迹地渗透到活动中,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教学一年级的《走,看校园去》时,教师把学生带出教室,让他们一起参观学校。参观结束,教师让学生交流:你最喜欢学校的哪个地方?请说说理由。学生提到了阅览室、草坪、花坛、运动场等。教师顺势总结:要想绿草茵茵,就得脚下留情;要想桌椅完好,就别让它受损。只要我们都做有爱心、有责任心的学校小主人,我们的校园一定会越来越美。看,爱护公物的道理就这样潜移默化地植入了学生的心里。
《品德与社会》中涉及的活动或情境很多,教师用好它们,并有针对性地增设一些内容,让学生在活动或情境中知情明理,学生就会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作者单位:南漳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姜楚华
一、借助学科融合
学科与学科之间有很多知识是相通的。教学中,教师借助其他学科的内容或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能促成教学目标的达成,
教学《和好书交朋友》时,教师先给学生讲了语文教材中《凿壁借光》的故事,引导他们阅读了五年级上册林海音的《窃读记》,还从语文教材中摘录了生动形象的语句、优美的古诗词、朗朗上口的谚语等让他们欣赏,使他们明白了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好书是成长的朋友的道理。接着,教师鼓励学生向大家推介自己读过的好书。学生向大家介绍了《重返狼群》《我有一个梦》《十万个为什么》《水浒传》《汤姆索亚历险记》等书籍。最后,教师以“看电视能取代读书吗”为话题,引导学生展开辩论。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了。通过讨论,他们明白了:电视强调的是感官的刺激,它往往把书中许多值得咀嚼的地方变成直观的畫面,这样就限制了读者的想象力;同时,文字中表现出的或铿锵,或缠绵,或激扬的美感,通过直观的画面也难以表现出来。学生还谈到,长时间看电视对眼睛有害,而看书时只要姿势正确,对视力的影响很小。由于讨论的兴致浓厚,下课铃响了,学生还意犹未尽,争相发言。
受这节课影响,以后的教学中,笔者经常有意识地利用其他学科的知识引导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如:学习《我爱我的家乡》时,让学生畅想家乡的美丽,并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学习《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时,鼓励学生用数学计算的方法,算算如果一人每天节约一粒米,全国人一年能节约的粮食重量,等等。这样教学,所有的道理都是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得出来的,很容易化成他们的实际行动。
二、借助信息技术平台
云平台和班班通的普及让教学资源变得十分丰富,尤其是把以前只能通过口头介绍的场景变成了直观的画面,这就让教学变得鲜活、生动起来。
比如:教学稻米的生产过程时,教师直接播放一段视频,把育秧、插秧、除草、杀虫、收割、脱粒、加工的过程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然后请学生谈感受。由于视频给学生带来了视觉和心灵上的触动,他们对于劳动的艰辛、要珍惜粮食等道理就有了切身的认识。
再比如,教学《家乡变化真大呀》时,教师先播放几十年前的家乡和现在的家乡的视频。鲜明的对比让学生很容易就感受到:家乡环境变美了,人民的生活变好了,家乡人有了新风貌。然后,教师播放另一组画面:受到严重污染的河水、臭气熏天的露天下水道、一片狼藉的街道、灰蒙蒙的天空……真实的画面震撼了学生的心灵:“以后我一定不乱丢垃圾了。”“我得告诉妈妈,以后洗衣服要用无磷洗衣液。”“我们要节约用水,还要保护好水源。”“我家离学校不远,以后上学时,我坚持步行,不再要爸爸开车接送了。”“我回去就给爸爸妈妈提建议,让他们以后骑自行车上下班。”文明的种子就这样播撒在了孩子的心田。
类似于以上这样的教学内容,师生通过回忆、讲述也能收到一定的教学效果,但它给学生心灵的震撼难以达到如此强烈的程度,而道德教育,震撼越大,效果越佳。
三、借助丰富的活动
小孩子天性喜爱活动,教师把教育内容不着痕迹地渗透到活动中,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教学一年级的《走,看校园去》时,教师把学生带出教室,让他们一起参观学校。参观结束,教师让学生交流:你最喜欢学校的哪个地方?请说说理由。学生提到了阅览室、草坪、花坛、运动场等。教师顺势总结:要想绿草茵茵,就得脚下留情;要想桌椅完好,就别让它受损。只要我们都做有爱心、有责任心的学校小主人,我们的校园一定会越来越美。看,爱护公物的道理就这样潜移默化地植入了学生的心里。
《品德与社会》中涉及的活动或情境很多,教师用好它们,并有针对性地增设一些内容,让学生在活动或情境中知情明理,学生就会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作者单位:南漳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姜楚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