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道理为行动

来源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zl1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如果仅仅满足于把道理讲清楚,讲明白,结果往往是学生记住了若干道理,行为却背道而驰。笔者采用“三借助”的方法,把道理渗透到具体的情境或活动之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借助学科融合
  学科与学科之间有很多知识是相通的。教学中,教师借助其他学科的内容或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能促成教学目标的达成,
  教学《和好书交朋友》时,教师先给学生讲了语文教材中《凿壁借光》的故事,引导他们阅读了五年级上册林海音的《窃读记》,还从语文教材中摘录了生动形象的语句、优美的古诗词、朗朗上口的谚语等让他们欣赏,使他们明白了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好书是成长的朋友的道理。接着,教师鼓励学生向大家推介自己读过的好书。学生向大家介绍了《重返狼群》《我有一个梦》《十万个为什么》《水浒传》《汤姆索亚历险记》等书籍。最后,教师以“看电视能取代读书吗”为话题,引导学生展开辩论。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了。通过讨论,他们明白了:电视强调的是感官的刺激,它往往把书中许多值得咀嚼的地方变成直观的畫面,这样就限制了读者的想象力;同时,文字中表现出的或铿锵,或缠绵,或激扬的美感,通过直观的画面也难以表现出来。学生还谈到,长时间看电视对眼睛有害,而看书时只要姿势正确,对视力的影响很小。由于讨论的兴致浓厚,下课铃响了,学生还意犹未尽,争相发言。
  受这节课影响,以后的教学中,笔者经常有意识地利用其他学科的知识引导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如:学习《我爱我的家乡》时,让学生畅想家乡的美丽,并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学习《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时,鼓励学生用数学计算的方法,算算如果一人每天节约一粒米,全国人一年能节约的粮食重量,等等。这样教学,所有的道理都是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得出来的,很容易化成他们的实际行动。
  二、借助信息技术平台
  云平台和班班通的普及让教学资源变得十分丰富,尤其是把以前只能通过口头介绍的场景变成了直观的画面,这就让教学变得鲜活、生动起来。
  比如:教学稻米的生产过程时,教师直接播放一段视频,把育秧、插秧、除草、杀虫、收割、脱粒、加工的过程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然后请学生谈感受。由于视频给学生带来了视觉和心灵上的触动,他们对于劳动的艰辛、要珍惜粮食等道理就有了切身的认识。
  再比如,教学《家乡变化真大呀》时,教师先播放几十年前的家乡和现在的家乡的视频。鲜明的对比让学生很容易就感受到:家乡环境变美了,人民的生活变好了,家乡人有了新风貌。然后,教师播放另一组画面:受到严重污染的河水、臭气熏天的露天下水道、一片狼藉的街道、灰蒙蒙的天空……真实的画面震撼了学生的心灵:“以后我一定不乱丢垃圾了。”“我得告诉妈妈,以后洗衣服要用无磷洗衣液。”“我们要节约用水,还要保护好水源。”“我家离学校不远,以后上学时,我坚持步行,不再要爸爸开车接送了。”“我回去就给爸爸妈妈提建议,让他们以后骑自行车上下班。”文明的种子就这样播撒在了孩子的心田。
  类似于以上这样的教学内容,师生通过回忆、讲述也能收到一定的教学效果,但它给学生心灵的震撼难以达到如此强烈的程度,而道德教育,震撼越大,效果越佳。
  三、借助丰富的活动
  小孩子天性喜爱活动,教师把教育内容不着痕迹地渗透到活动中,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教学一年级的《走,看校园去》时,教师把学生带出教室,让他们一起参观学校。参观结束,教师让学生交流:你最喜欢学校的哪个地方?请说说理由。学生提到了阅览室、草坪、花坛、运动场等。教师顺势总结:要想绿草茵茵,就得脚下留情;要想桌椅完好,就别让它受损。只要我们都做有爱心、有责任心的学校小主人,我们的校园一定会越来越美。看,爱护公物的道理就这样潜移默化地植入了学生的心里。
  《品德与社会》中涉及的活动或情境很多,教师用好它们,并有针对性地增设一些内容,让学生在活动或情境中知情明理,学生就会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作者单位:南漳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姜楚华
其他文献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是美的永久发源地。”在小学时期获得艺术体验和熏陶对学生未来成为情趣高雅的人,其作用不可低估,因为艺术能够改变生活。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我被湖北省教育厅选中参加赴新加坡参加艺术教师专题培训。  【了解】  为期21天的学习,我聆听了专家们的专题介绍,了解了新加坡的教育发展历程、教育制度、双语文化、课程发展设计、少教多学的教育思想及实践、学生身心发展与管理、教育理念、创
传世名篇之所以千年传诵,亘古不衰,除华丽的文采之美、细腻深刻的思想之美外,真正能触动人心的是不加雕琢、水到渠成的人性之美。又一次品味《武陵春》(人教版《语文》课标实验教材九年级上册),李清照的女人情愫,这种极为真实的人性之美再一次萦绕于心。  寫《武陵春》时,“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已不再是待字闺中、才艺无双的美少女,也不是夫唱妇随、家庭温暖的幸福女人,而是一个饱经沧桑、漂泊异乡的五十三岁的落魄女人
“自然笔记”起源于欧美,是一种观察、记录自然的方式,由美国著名学者克莱尔·沃科·莱斯利在《大自然笔记》一书中首先运用。近年来作为一种实践活动被引进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在观察记录的基础上还延伸出了素描速写自然、彩色手绘和艺术自然描绘、石头彩绘等“拓展笔记”方式,或是通过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来记录个人对自然的认识、体会和感受。目前,“自然笔记”活动已成为国内开展青少年生态实践活动的一种创新模式,对于激发
近年来,为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少数学校尝试采用“选课走班”的方式开展教学。这种方式的基本特点是,在保证每个学生达到共同课程基础的前提下,各学科分类别、分层次设计出多样的、可供不同发展潜能学生选择的课程内容,以满足学生对课程的不同需求。  受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这种方式在短期内还无法大面积推广。然而,不少有思想的校长看到了它蓬勃的生命力,并积极创造条件,让其逐步走向教
策略十三 数形结合,化难为易  数形结合是数学中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它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结合起来,使代数问题几何化或几何问题代数化,为问题的解决提供简捷明快的途径。综观小学教材的各个学段和各个领域,适合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教学内容可谓比比皆是。  1.在数的认识教学中利用数形结合  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
《记承天寺夜游》是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小品文,因文本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和达观豁朗的人生态度,深受师生青睐。  传统教法中,教师总是直接引入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无权签署公文,没有薪俸,却拓荒地、筑水坝、建鱼池,自给自足、自得其乐,更自号为“东坡居士”,让学生品析“闲”字的丰富含义。这样做虽然能达到教学目的,但有脱离文本架空分析之嫌。  笔者细读文本后有了新的
体育与学生的健康成长、未来发展息息相关。宜昌市西陵区绿萝路小学群策群力,探索出一条家校合作促进学生体育发展的途径。  加强沟通,正确引导。过去,家校之间的交流沟通,参与者往往是班主任和家长。为了让家长重视体育,学校发动体育老师也参与到家校沟通中,使家校之间的沟通更有针对性,例如跳绳、踢毽子等运动属于常规体育项目,可以在任何场地进行,也是学生与家长容易接受的运动项目。体育老师在家访或者家长会的时候,
小学生写错别字的原因很多,主要有汉字本身的原因、学生个体的原因、识字方法的原因、社会用字不规范现象的影响等。本文主要谈谈汉字本身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一、“三多”是罪魁祸首  汉字有“三多”:同音字多、形近字多、笔画数多。“三多”是催生错别字的“罪魁祸首”。  1.同音字多  汉字总量数以万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但是,用来给汉字注音的《汉语拼音方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数学课程作为“让人成为完整人”教育的一部分,应当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数学史、数学思想方法、数学观点、数学思维和数学精神等数学文化方面的知识进行渗透性教学。因此,在课堂中渗透数学文化应是每位数学教师追求的境界,尤其是在小学阶段,设计数学文化教学是十分必要
2019年2月13日,省教育厅在黄冈市举行2018年“湖北名师工作室”授牌仪式,全省共有25名基础教育名师入选。在入选的名师中,潜江市“张安芳名师工作室”是全省唯一被授牌的学前教育名师工作室。“我愿意时时处处做一个被需要的人。”张安芳在授牌仪式上这样表达自己的感受。  “需要”是一种信任,“被需要”是一种幸福  爱是教育的前提和根本。学前教育阶段的儿童自理、自控、自护能力较差,更需要爱。幼教老师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