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共十八大从个人、社会、国家层面提出了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十二个价值理念内涵发现其与高校教师智慧、勇气、人际、公正、节制、超越六重维度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内容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发展高校教师积极心理品质实质是高校教师这一特定群体对于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关键词:积极心理品质;核心价值观;一致性
从20世纪中期以来,心理健康教育在经济发达国家得到蓬勃的发展。我国大陆的心理健康教育明显滞后于欧美等经济发达国家与地区。随着国外教育心理学流派的理论与技术的全球化影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得以迅速发展。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指教师在对自身角色的深刻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依照社会的期望和自身的实际状况不断对自己的行为及心理进行调整,使其能够适应角色的要求,并不断促进角色向积极方向发展的状态,发展高校教师的积极心理品质是培养高校教师积极心态的关键。党的十八大报告从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提出的“三个倡导”,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和具体内容,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引领积极的社会思潮、凝聚正确的社会共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的内涵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视角,综合国内外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成果,本文主要从智慧、勇气、人际、公正、节制、超越六大维度来阐释高校教师的积极心理品质,共涵盖二十一项积极心理品质。如表一:
“智慧”在古今中外的文化研究中涉及到人的理论与实践、情感与理性、理想与价值、信仰与境界等诸多领域与多维视界。洛克(Locke)曾说“智慧使得一个人能干并有远见,能很好地处理他的事务”。拥有智慧的高校教师能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与科研任务。高校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的智慧维度,主要涵盖了高校教师的兴趣和创造力、热爱学习、多角度看问题、洞察力这四项积极心理品质。“兴趣和创造力”这一积极心理品质主要是发展高校教师的兴趣爱好与创造性思维品质;“热爱学习”品质主要发展高校教师工作与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多角度看问题”品质是发展高校教师全面正确思考问题的能力;“洞察力”品质主要探索高校教师洞察事物本质与发现自身和他人优劣势的能力。
“勇气”在中西方思想家作品中,既是卓越的力量又是普遍的美德。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认为武士所具有的美德就是勇气。勇于挑战权威、坚持真理,敢于克服困难就是高校教师的勇气。托马斯·阿奎那认为“勇气是心灵所特有的力量,能够征服反对我们获得至善的有威胁的东西。”具备勇气这一高尚品德的高校教师,不仅内心坚强,而且外在充满正能量。作为高校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维度之一的勇气维度,主要包涵热情活力、勇敢和坚持、诚实三项积极心理品质。“热情活力”品质主要是指高校教师对于高校教育工作生活的积极的态度;“勇敢和坚持”品质发展高校教师要有勇于拥护积极正确的观点,敢于批判不良现实的品质;“诚实”品质要求高校教师应做个正直善良的人,能抵挡住不当的利益诱惑。
“人际”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人际关系”。人们渴望亲人的关爱,寻求着友情与爱情,呼唤他人的理解和认同,最终希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拥有幸福完美的人生。高校教师的特殊地位,决定了他们自身就是学生学习的模板,高校教师的人际交往能力同樣也影响着大学生的为人处世态度。作为高校教师积极心理品质一大维度的人际维度,涵盖了爱和被爱、友善、社交智力三项积极心理品质。“爱和被爱”品质是发展高校教师接受他人之爱与爱护他人的能力;“友善”品质是发展高校教师善待自己与他人的能力;“社交智力”品质是发展高校教师社会交往、与人融洽相处的能力。
“公正”即“公平正义”。罗尔斯在《正义论》中说道:“社会基本结构是正义的主要问题。”而“公正具有不同的层面。教育层面的公正一方面主要体现在人们接受教育时理应受到的公平对待,另一方面是教育机制的健全,特别是对于教师团体的利益保障。“高校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的公正维度,涵盖了领导能力、团队精神、公平这三项积极心理品质。“领导能力”品质在于发展高校教师的课堂引导力与活动向心力;“团队精神”品质主要发展高校教师顾全大局的精神品质;“公平”品质要求高校教师给予每位学生同样的机会,不偏不倚,以及不因为私人感情而偏袒朋友。
“节制”也是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美德。蒙田推举节制胜过德行,他在《论节制》一文中写到,“如果没有节制,如果我们的欲望过于激切、过于强烈,那么我们就可能败坏本身善而美的事物。”荀子认为要成为品德高尚的君子就要“克己”,即做到克制和约束自己。人们做到“节制”,是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的关键因素。高校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的节制维度,具体包括谦虚、自制、宽容、审慎四项积极心理品质。“谦虚”品质要求高校教师为人谦和有礼,奋发图强,教学精益求精;“自制”品质要求高校教师工作和生活中能严格要求自己,做事态度端正;“宽容”品质要求高校教师在对待学生犯错时能及时提醒让其改正,对于过错能释怀原谅;“审慎”品质要求高校教师要严谨治学为人做事慎行。
“超越”是人的本质属性,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超越现实、追求理想的精神也是人的本性,是人之为人、人之区别于动物更为根本的规定。高校教育呼唤培养具有创新性的人才,希望大学生能够把握现实生活,又要敢于追寻梦想。发展高校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的超越性是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关键。作为高校教师积极心理品质六重维度之一的超越维度,主要包涵信念和希望、幽默风趣、感恩、审美这四项积极心理品质。“信念和希望”品质是发展高校教师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于教育兴国理念的认同,以及对于每个学生都能成才的执着;“幽默风趣”品质主要发展高校教师善于使用语言的能力;“感恩”品质在于发展高校教师常怀感恩之心,亲近他人与自然;“审美”品质主要发展高校教师对美丽事物的发现、鉴赏及创造能力。 综上所述,发展高校教师智慧、勇气、人际、公正、节制、超越六重维度的积极心理品质不仅是完善教师人格发展的必经之路,还是引导学生成人成才的关键,更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乃至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的有力保证。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中共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见表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相承接,体现着中华传统美德和人类的美好追求,凝聚了社会成员的价值共识,展现出鲜明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特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相辅相成、密切联系: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引领者社会和个人的价值取向;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承载着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又规范着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孕育在国家和社会价值之中,融入在国家和社会价值之中。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理想,是从国家层面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富强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建设的应然状态,有了国家的强盛,人民才有幸福。民主即人民民主,它是创造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政治保障,有了社会主义的高度民主政治,才能保障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权利。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有了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和文化,才可实现中国文化和文明的伟大复兴。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是经济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有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会有安定团结有序的社会生活,社会主义经济才可繁荣发展,人民才能真正享受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优越性。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表达的是社会秩序,是人们对现实社会的价值诉求和期待。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人们应该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自由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发展的自由,人人都想自由地呼吸、自由地生活,是人类对社会的美好向往。平等指的是公民在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它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人人都希望社会有这样一个平台,让自己有机会通过努力来取得成功。公正即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是国家、社会应然的根本价值理念,它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权利的获得为前提,一切道德的取向和法律的制订和执行首先就要从公正出发,维护正义。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它通过法制建设来维护和保障公民的根本利益,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制度保证。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对社会成员的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从个人的政治道德、职业道德以及个人的德性品格方面,强调了作为一个社会主义社会的公民,应当具有的核心道德价值,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爱国是基于个人对自己祖国依赖关系的深厚情感,也是调节个人与祖国关系的行为准则。它要求人们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自觉报效祖国。敬业是对公民职业行为准则的价值评价,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精神,它要求公民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人民,服务社会。诚信即诚实守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它强调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诚恳待人。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形成和睦友好、相处融洽的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方针,也是激励全国人民奋发图强的精神支撑。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和精神在人们心里播下种子,就能生根、开花、结果,就能转化为崇德向善的实际行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追求真善美的价值观,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实现中国梦的价值观基础。
三、高校教师积极心理品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一致性
高校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的六大维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十二个价值理念有着内在的一致性:高校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的智慧维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明与和谐价值观相对应;高校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的勇气维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诚信与敬业价值观相对应;高校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的人际维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友善与民主价值观相对应;高校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的公正维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平等与公正价值观相对应;高校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的节制维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由与法治价值观相对应;高校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的超越维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爱国与富强价值观相对应。如表三:
表三:高校教师积极心理品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结合高校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的智慧维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明与和谐价值观有着内在的一致性。高校教师积极心理品质智慧维度的“兴趣和创造力”、“热爱学习”品质,是发展高校教师拥有健康的兴趣爱好,热情专注的教学与科研精神,促使其为社会培养出卓越的人才,创造出更多有益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科研成果,进而有利于促进社会的进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文化的精髓。高校教师积极心理品质智慧维度的“多角度看问题”、“洞察力”品质,是发展高校教师正确全面看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发扬自身优势,对学生能够因材施教,积极引导,对社会现象能够求同存异,客观评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体现了中国文化求同存异的基本理念,是经济社会稳定和諧、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发展高校教师智慧维度积极心理品质是高校教师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明与和谐价值观,有利于高校教师正确引导学生,与学生和谐相处,创建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
高校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的勇气维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诚信与敬业价值观有着内在的一致性。高校教师积极心理品质勇气维度的“勇敢和坚持”、“诚实”品质,主要是发展高校教师的学术道德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人类社会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道德传统,它强调诚实劳动、信守承诺;“敬业”是对公民职业行为准则的价值评价,它要求公民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人民,服务社会。近年来,我国高校教育事业虽然取得了卓然的成绩但也暴露出了一些弊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学术上的“作弊”与“腐败”行为,学术腐败既不利于我国良好学术风气的形成,又阻碍学术人才的成长和学术大师的产生,甚至还会遏制民族思维能力和思想水平的提高。发展高校教师勇气维度的积极心理品质是高校教师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诚信”、“敬业”价值观,有利于高校教师端正学术心态,诚实劳动,认真钻研,服务学生、服务高校、服务社会。 高校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的人际维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友善与民主价值观有着内在的一致性。高校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的人际维度的“友善”积极心理品质,是为了使高校教师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价值观强调公民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发展高校教师人际维度的“友善”积极心理品质是高校教师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友善”价值观,有利于高校教师之间的友好交往、人际和谐。高校教师积极心理品质人际维度中的“社交智力”品质是发展高校教师的社会交往、与人有效沟通的能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民主”是人民当家做主,人民拥有自主权。发展高校教师人际维度的“社交智力”积极心理品质是高校教师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民主”价值观,有利于高校人文环境的民主化,即高校师生在人格平等、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有效沟通、互相学习。
高校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的公正维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平等与公正价值观有着内在的一致性。高校教师积极心理品质公正维度的“领导能力”、“团队精神”、“公平”品质,主要是发展高校教师的组织才能,团队协作精神,公平待人的优良品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平等”价值观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公正”即公平正义,它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权利的获得为前提。发展高校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的公正維度是高校教师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平等”、“公正”价值观,有利于高校教师在教学与科研过程中,善于领导、公平处事、平等待人。
高校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的节制维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由与法治价值观有着内在的一致性。高校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的节制维度中“自制”、“审慎”品质,主要发展高校教师克己奉公,谨慎处事的品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价值观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发展的自由,“法治”价值观是把依法治国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通过法制建设来维护和保障公民的根本利益。高校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的节制维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法治”有着内在的一致性。有利于高校教师洁身自好、严谨治学、获得有条件的自由。高校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的超越维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爱国与富强价值观有着内在的一致性。高校教师超越维度的“信念和希望”、“感恩”积极心理品质是发展高校教师对于人生美好信念和希望,以及懂得感恩的积极品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价值观要求人们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自觉报效祖国,“富强”价值观是对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美好信念。发展高校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的超越维度是高校教师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爱国”、“富强”价值观,有利于激发高校教师的强烈爱国之心、报国之情以及拥有对于最终实现中国强国之梦的坚定信仰。
综上所述,发展高校教师的积极心理品质,实质是高校教师这一特定群体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关键词:积极心理品质;核心价值观;一致性
从20世纪中期以来,心理健康教育在经济发达国家得到蓬勃的发展。我国大陆的心理健康教育明显滞后于欧美等经济发达国家与地区。随着国外教育心理学流派的理论与技术的全球化影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得以迅速发展。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指教师在对自身角色的深刻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依照社会的期望和自身的实际状况不断对自己的行为及心理进行调整,使其能够适应角色的要求,并不断促进角色向积极方向发展的状态,发展高校教师的积极心理品质是培养高校教师积极心态的关键。党的十八大报告从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提出的“三个倡导”,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和具体内容,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引领积极的社会思潮、凝聚正确的社会共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的内涵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视角,综合国内外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成果,本文主要从智慧、勇气、人际、公正、节制、超越六大维度来阐释高校教师的积极心理品质,共涵盖二十一项积极心理品质。如表一:
“智慧”在古今中外的文化研究中涉及到人的理论与实践、情感与理性、理想与价值、信仰与境界等诸多领域与多维视界。洛克(Locke)曾说“智慧使得一个人能干并有远见,能很好地处理他的事务”。拥有智慧的高校教师能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与科研任务。高校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的智慧维度,主要涵盖了高校教师的兴趣和创造力、热爱学习、多角度看问题、洞察力这四项积极心理品质。“兴趣和创造力”这一积极心理品质主要是发展高校教师的兴趣爱好与创造性思维品质;“热爱学习”品质主要发展高校教师工作与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多角度看问题”品质是发展高校教师全面正确思考问题的能力;“洞察力”品质主要探索高校教师洞察事物本质与发现自身和他人优劣势的能力。
“勇气”在中西方思想家作品中,既是卓越的力量又是普遍的美德。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认为武士所具有的美德就是勇气。勇于挑战权威、坚持真理,敢于克服困难就是高校教师的勇气。托马斯·阿奎那认为“勇气是心灵所特有的力量,能够征服反对我们获得至善的有威胁的东西。”具备勇气这一高尚品德的高校教师,不仅内心坚强,而且外在充满正能量。作为高校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维度之一的勇气维度,主要包涵热情活力、勇敢和坚持、诚实三项积极心理品质。“热情活力”品质主要是指高校教师对于高校教育工作生活的积极的态度;“勇敢和坚持”品质发展高校教师要有勇于拥护积极正确的观点,敢于批判不良现实的品质;“诚实”品质要求高校教师应做个正直善良的人,能抵挡住不当的利益诱惑。
“人际”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人际关系”。人们渴望亲人的关爱,寻求着友情与爱情,呼唤他人的理解和认同,最终希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拥有幸福完美的人生。高校教师的特殊地位,决定了他们自身就是学生学习的模板,高校教师的人际交往能力同樣也影响着大学生的为人处世态度。作为高校教师积极心理品质一大维度的人际维度,涵盖了爱和被爱、友善、社交智力三项积极心理品质。“爱和被爱”品质是发展高校教师接受他人之爱与爱护他人的能力;“友善”品质是发展高校教师善待自己与他人的能力;“社交智力”品质是发展高校教师社会交往、与人融洽相处的能力。
“公正”即“公平正义”。罗尔斯在《正义论》中说道:“社会基本结构是正义的主要问题。”而“公正具有不同的层面。教育层面的公正一方面主要体现在人们接受教育时理应受到的公平对待,另一方面是教育机制的健全,特别是对于教师团体的利益保障。“高校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的公正维度,涵盖了领导能力、团队精神、公平这三项积极心理品质。“领导能力”品质在于发展高校教师的课堂引导力与活动向心力;“团队精神”品质主要发展高校教师顾全大局的精神品质;“公平”品质要求高校教师给予每位学生同样的机会,不偏不倚,以及不因为私人感情而偏袒朋友。
“节制”也是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美德。蒙田推举节制胜过德行,他在《论节制》一文中写到,“如果没有节制,如果我们的欲望过于激切、过于强烈,那么我们就可能败坏本身善而美的事物。”荀子认为要成为品德高尚的君子就要“克己”,即做到克制和约束自己。人们做到“节制”,是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的关键因素。高校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的节制维度,具体包括谦虚、自制、宽容、审慎四项积极心理品质。“谦虚”品质要求高校教师为人谦和有礼,奋发图强,教学精益求精;“自制”品质要求高校教师工作和生活中能严格要求自己,做事态度端正;“宽容”品质要求高校教师在对待学生犯错时能及时提醒让其改正,对于过错能释怀原谅;“审慎”品质要求高校教师要严谨治学为人做事慎行。
“超越”是人的本质属性,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超越现实、追求理想的精神也是人的本性,是人之为人、人之区别于动物更为根本的规定。高校教育呼唤培养具有创新性的人才,希望大学生能够把握现实生活,又要敢于追寻梦想。发展高校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的超越性是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关键。作为高校教师积极心理品质六重维度之一的超越维度,主要包涵信念和希望、幽默风趣、感恩、审美这四项积极心理品质。“信念和希望”品质是发展高校教师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于教育兴国理念的认同,以及对于每个学生都能成才的执着;“幽默风趣”品质主要发展高校教师善于使用语言的能力;“感恩”品质在于发展高校教师常怀感恩之心,亲近他人与自然;“审美”品质主要发展高校教师对美丽事物的发现、鉴赏及创造能力。 综上所述,发展高校教师智慧、勇气、人际、公正、节制、超越六重维度的积极心理品质不仅是完善教师人格发展的必经之路,还是引导学生成人成才的关键,更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乃至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的有力保证。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中共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见表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相承接,体现着中华传统美德和人类的美好追求,凝聚了社会成员的价值共识,展现出鲜明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特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相辅相成、密切联系: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引领者社会和个人的价值取向;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承载着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又规范着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孕育在国家和社会价值之中,融入在国家和社会价值之中。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理想,是从国家层面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富强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建设的应然状态,有了国家的强盛,人民才有幸福。民主即人民民主,它是创造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政治保障,有了社会主义的高度民主政治,才能保障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权利。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有了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和文化,才可实现中国文化和文明的伟大复兴。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是经济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有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会有安定团结有序的社会生活,社会主义经济才可繁荣发展,人民才能真正享受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优越性。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表达的是社会秩序,是人们对现实社会的价值诉求和期待。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人们应该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自由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发展的自由,人人都想自由地呼吸、自由地生活,是人类对社会的美好向往。平等指的是公民在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它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人人都希望社会有这样一个平台,让自己有机会通过努力来取得成功。公正即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是国家、社会应然的根本价值理念,它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权利的获得为前提,一切道德的取向和法律的制订和执行首先就要从公正出发,维护正义。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它通过法制建设来维护和保障公民的根本利益,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制度保证。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对社会成员的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从个人的政治道德、职业道德以及个人的德性品格方面,强调了作为一个社会主义社会的公民,应当具有的核心道德价值,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爱国是基于个人对自己祖国依赖关系的深厚情感,也是调节个人与祖国关系的行为准则。它要求人们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自觉报效祖国。敬业是对公民职业行为准则的价值评价,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精神,它要求公民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人民,服务社会。诚信即诚实守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它强调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诚恳待人。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形成和睦友好、相处融洽的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方针,也是激励全国人民奋发图强的精神支撑。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和精神在人们心里播下种子,就能生根、开花、结果,就能转化为崇德向善的实际行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追求真善美的价值观,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实现中国梦的价值观基础。
三、高校教师积极心理品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一致性
高校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的六大维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十二个价值理念有着内在的一致性:高校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的智慧维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明与和谐价值观相对应;高校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的勇气维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诚信与敬业价值观相对应;高校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的人际维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友善与民主价值观相对应;高校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的公正维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平等与公正价值观相对应;高校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的节制维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由与法治价值观相对应;高校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的超越维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爱国与富强价值观相对应。如表三:
表三:高校教师积极心理品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结合高校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的智慧维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明与和谐价值观有着内在的一致性。高校教师积极心理品质智慧维度的“兴趣和创造力”、“热爱学习”品质,是发展高校教师拥有健康的兴趣爱好,热情专注的教学与科研精神,促使其为社会培养出卓越的人才,创造出更多有益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科研成果,进而有利于促进社会的进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文化的精髓。高校教师积极心理品质智慧维度的“多角度看问题”、“洞察力”品质,是发展高校教师正确全面看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发扬自身优势,对学生能够因材施教,积极引导,对社会现象能够求同存异,客观评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体现了中国文化求同存异的基本理念,是经济社会稳定和諧、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发展高校教师智慧维度积极心理品质是高校教师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明与和谐价值观,有利于高校教师正确引导学生,与学生和谐相处,创建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
高校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的勇气维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诚信与敬业价值观有着内在的一致性。高校教师积极心理品质勇气维度的“勇敢和坚持”、“诚实”品质,主要是发展高校教师的学术道德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人类社会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道德传统,它强调诚实劳动、信守承诺;“敬业”是对公民职业行为准则的价值评价,它要求公民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人民,服务社会。近年来,我国高校教育事业虽然取得了卓然的成绩但也暴露出了一些弊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学术上的“作弊”与“腐败”行为,学术腐败既不利于我国良好学术风气的形成,又阻碍学术人才的成长和学术大师的产生,甚至还会遏制民族思维能力和思想水平的提高。发展高校教师勇气维度的积极心理品质是高校教师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诚信”、“敬业”价值观,有利于高校教师端正学术心态,诚实劳动,认真钻研,服务学生、服务高校、服务社会。 高校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的人际维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友善与民主价值观有着内在的一致性。高校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的人际维度的“友善”积极心理品质,是为了使高校教师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价值观强调公民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发展高校教师人际维度的“友善”积极心理品质是高校教师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友善”价值观,有利于高校教师之间的友好交往、人际和谐。高校教师积极心理品质人际维度中的“社交智力”品质是发展高校教师的社会交往、与人有效沟通的能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民主”是人民当家做主,人民拥有自主权。发展高校教师人际维度的“社交智力”积极心理品质是高校教师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民主”价值观,有利于高校人文环境的民主化,即高校师生在人格平等、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有效沟通、互相学习。
高校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的公正维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平等与公正价值观有着内在的一致性。高校教师积极心理品质公正维度的“领导能力”、“团队精神”、“公平”品质,主要是发展高校教师的组织才能,团队协作精神,公平待人的优良品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平等”价值观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公正”即公平正义,它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权利的获得为前提。发展高校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的公正維度是高校教师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平等”、“公正”价值观,有利于高校教师在教学与科研过程中,善于领导、公平处事、平等待人。
高校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的节制维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由与法治价值观有着内在的一致性。高校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的节制维度中“自制”、“审慎”品质,主要发展高校教师克己奉公,谨慎处事的品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价值观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发展的自由,“法治”价值观是把依法治国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通过法制建设来维护和保障公民的根本利益。高校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的节制维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法治”有着内在的一致性。有利于高校教师洁身自好、严谨治学、获得有条件的自由。高校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的超越维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爱国与富强价值观有着内在的一致性。高校教师超越维度的“信念和希望”、“感恩”积极心理品质是发展高校教师对于人生美好信念和希望,以及懂得感恩的积极品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价值观要求人们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自觉报效祖国,“富强”价值观是对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美好信念。发展高校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的超越维度是高校教师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爱国”、“富强”价值观,有利于激发高校教师的强烈爱国之心、报国之情以及拥有对于最终实现中国强国之梦的坚定信仰。
综上所述,发展高校教师的积极心理品质,实质是高校教师这一特定群体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