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问题与对策

来源 :现代职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gangw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建设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当前,“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存在意识不够、能力不足、方式不丰富、制度滞后等问题。建筑类专业推进协同育人建设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通过积极转变观念、拓展协同方式、提高教师协同育人能力、加强制度建设等方式推动协同育人建设取得实效。
  [关键词]  “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协同育人;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0-0007-0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为适应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求,高校要充分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围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结合本校实际加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下文简称协同育人)建设,推动高校育人质量的不断提升。
  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意义
  (一)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
  高校通过积极开展协同育人建设,可以有效增加思想政治工作的供给力。通过开展协同育人建设,全体教师根据自身分工积极参与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全覆盖[2],形成了教育闭环,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供给力。高校通过积极开展协同育人建设,还可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专业课教师深度挖掘专业课内蕴的“思政元素”,将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为一体,实现授业与传道的有机统一,帮助大学生结合专业实际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方针政策。
  (二)有助于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高校通过积极开展协同育人建设,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国际、国内变化。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3]从建筑专业人才培养角度而言,通过协同育人建设,将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帮助建筑类大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更好地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更精准地掌握与专业及行业相关的方針政策,引导大学生尽早意识到自身承担的时代责任与重担,早日树立合理的人生理想与职业目标,激发他们认真学习报效祖国的积极性,早日成为德才兼备的有用之才。
  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开展协同育人建设的意识不够
  1.对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认识不足
  “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增量,对于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甚至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局,是党中央的重要决策。但是,仍有部分高校教师对于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还秉持事不关己的心态,滞后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也对协同育人建设的顺利推进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具体表现为,首先,部分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建设意义认识不足。[4]其次,部分思政课教师对“课程思政”建设意义认识不够。
  2.对双向融合的价值认识不足
  “课程思政”建设不仅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还对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品学兼优的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同时,将建筑专业知识与行业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以建筑行业及专业的知识与实际释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要点及意义,可以增强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说服力。但是,仍有部分思政课教师没有认识到专业元素与思政课教学有效融合对于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的意义。
  (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方式不丰富
  1.协同育人的方式比较单一,不够丰富
  当前,座谈会、研讨会等会议形式基于本身的便利性在不少高校的协同育人建设中成为重要的形式。但没有结合不同育人内容采取具有针对性的育人形式,容易给人造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只有这几种形式的错觉,不利于协同育人效果的达成。
  2.协同育人方式缺少专业特色
  不同专业都有自身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要求,不同行业的工作环境、社会实践更是千差万别,这就决定了不同专业挖掘的“思政元素”方向必然存在差异,挖掘的方式也存在区别。当前建筑专业领域的协同育人形式与专业的结合度还不足,缺少在思政课与建筑类课程深度融合实践基础上的特色育人形式的凝练与总结。
  (三)教师协同育人建设的能力不足
  专业课教师开展有效“课程思政”建设的能力不足。“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建设的顺利推进,教师能力与素养是关键性因素。[5]但是,基于教育背景和专业差异,当前专业课教师缺乏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系统教育的经历,达不到系统纯熟掌握的程度,不利于“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开展,使得协同育人建设将失去必要支撑。
  (四)思政课教师运用专业资源进行思政课教学的能力不足
  思政课教师将建筑专业及行业知识、案例融入思政课教学,借助行业及专业资源解释马克思主义理论,提高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与针对性,这既是加强协同育人建设路径之一,也是协同育人建设的价值所在。但是,当前绝大多数思政课教师更擅长理论讲解,没有深入对建筑及其他专业进行专门性了解,思政课教师不“懂”专业,无法自由地运用建筑等专业知识及资源来说明马克思主义的道理,无法满足协同育人的能力要求。   (五)“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制度建设滞后,引导力与督促力不够
  1.引导协同育人的政策供给不足
  从学校层面来看,当前部分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其他二级学院还没有形成制度性的合作机制,马克思主义学院进行自己的理论教学,建筑学院组织自己的实践活动,二者往往事前没有沟通,事中没有合作,事后没有共享,基本处于“两条线”的状态,没有形成实质上的合力。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缺少制度层面的协同育人设计,或制度设计过于宏观缺乏实际执行力,起不到应有的引导与规范作用。
  2.协同育人的政策刚性不足
  相关重要文件的规定与精神为我们开展协同育人建设指明了方向。但是,这些相关规定多为“鼓励”等柔性措辞,缺少必要的硬性制度性规定,引导力与督促力有限。
  三、“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建设的对策
  (一)加强学习,积极转变观念
  提升协同育人建设的效果,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6]
  1.加强学习,提高理论素养
  首先,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重要论述精神,把握好协同育人建设的目标与方向,明确协同育人建设是在高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和思政课建设与改革的基础上,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两者两个建设统筹结合起来,达到更好的育人效果。其次,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重要文件的具体规定与精神,以把握好当前协同育人建设的具体要求与重点内容。最后,组织教师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发展成果,不断增强自身理论修养,为开展协同育人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2.拓展渠道,增强学习效果
  首先,组织全校范围的专题性学习活动。可以通过邀请知名专家或优秀思想教育工作者举办专题性政策学习会、讲座和报告会,明确目标,统一全体教师的思想。其次,以二级学院和教研室为单位组织学习活动。可以结合本学院和教研室的课程及人员构成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如建筑学院可以围绕如何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开展专题性的学习和研讨。再次,要求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自主学习。教师可以根据开展协同育人建设的需要查缺补漏,发现自身不足之处,以问题为导向加强学习的积极性与有效性。
  (二)拓展协同形式,彰显建筑特色
  1.拓展协同育人形式
  首先,组织召开包括建筑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的混合座谈会、学习会,一方面可以增进两个专业教师间的互相了解,为后期组建教学团队、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还可以起到很好的带动作用,建筑教师带动思政教师了解建筑知识,思政课教师带动建筑教师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发展成果。其次,召开联合备课会。即邀请思政课教师参与建筑专业的备课会,提高思政课教师对建筑专业的了解;邀请建筑专业的教师参加思政课备课会,提高建筑专业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再次,举办“同上一堂课”等实践形式的授课观摩活动。即建筑专业教师与思政课教师互相听课,了解对方开展德育的具体授课方式,一方面加以借鉴,另一方面互相发现问题,提高授课技能。在条件合适的情况下,开展建筑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同上一堂课”活动,探索在课堂上将建筑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新路径。
  2.彰显建筑特色
  首先,基于建筑类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推进协同育人建设。即在开展协同育人建设的过程中,认真研究建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于人才德、技等方面的要求,寻找难点与“痛点”,以此作为协同育人建设的攻坚点。其次,携手推进实训课程的协同育人建设。可以组织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一起进入实训基地或实训工厂,共同挖掘“思政元素”,推进协同育人建设。最后,应围绕《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规定的“课程思政”建设重点内容开展协同育人建设。
  (三)多路径并举,提高教师协同育人能力
  1.提高建筑专业课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首先,通过各种形式提高专业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及二级学院、教研室应有计划、有体系地加强政治学习,引导包括建筑类专业教师在内的专业课教师加强政治学习,提高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通过集中学习、自主学习、线上学习等不同方式与路径不断提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水平。其次,增强建筑专业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能力。可以通过加强学习与观摩,特别是学习优秀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活动,掌握融合的基本思路与技能。此外,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实践是提升运用能力的理想途径。即专业课教师可以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逐步提升,先从“简单”材料入手,尝试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分析,熟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方法与思路,再通过与优秀教师进行沟通交流,逐步提升自身的马克思主义运用能力与水平。
  2.提高思政课教师建筑專业素养
  首先,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建筑专业相关知识。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达成这个目标。例如,通过召开座谈会与集体备课会等形式,加强与建筑专业教师的联系,了解建筑专业教师教育方式,该专业学生的思维特点与学习基础,建筑领域的热点、经典案例等。其次,探索运用建筑专业知识、案例用于思政课教学的有效形式。思政课教师应将了解到的建筑专业相关情况作为重要的学情基础,将建筑专业知识、专业案例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分析,将其加工为可以用于教学的教学案例,并运用于建筑学院的思政课教学,以提升教学的亲和力与针对性。
  (四)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引导与督促
  1.营造宽松氛围,激活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协同育人建设的关键在于教师,在于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同时,协同育人建设事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局,具有意识形态性,需要一定的规范。因此,协同育人制度的制定必须在规范与宽松之间取得平衡。笔者认为,在制定协同育人相关制度时,应采取“底线思维”,即多做原则性规定以引导协同育人建设的方向与重点,少做具体性规定以释放教师的创造性,以达到规范与宽松的平衡。   2.增强制度硬性,引导教师重视协同育人建设
  协同育人的制度建设不仅要注意制度的全面性,更要注意制度的硬性,以起到应有的引导力与督促力。笔者认为在上级文件做出引导性规定的基础上,至少在校级或二级学院层面的制度建设中应将加强协同育人建设列为硬性制度,将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交流机制调整为硬性安排,并在实践基础上将那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及时制度化,以起到带动作用。
  3.加大评价制度建设,强化落实力度
  在评价主体方面,应将学生、同行、督导、巡查等主体纳为评价主体,通过不同评价主体的视角客观反映协同育人的成效。从评价形式来看,应将现场评价与事后评价相结合,班干评价与学生随机评价相结合,线上评价与线下评价相结合,以畅通渠道,客观反映协同育人效果。在评价权重设置方面,应在科学设置权重比例的基础上,提高学生评价在评价体系中的比重,扩大学生评价的影响力,以引导教育者重视被教育者的学习表现。
  四、结语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实现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的客观要求。在建筑类专业推进协同育人建设必须客观分析面临的实际问题,在坚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以问题为导向,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才能有效推动协同育人建设取得成效。而随着高校育人实践的推进,会不断出现新的问题,如实习阶段的协同育人建设,需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们继续推进协同育人的研究与实践,攻坚克难,提升育人实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史巍.论以“课程思政”实现协同育人的关键点位及有效落实[J].学术论坛,2018(4):168-173.
  [3]魏士强.准确把握青年学生特点精准开展思想政治工作[EB/OL].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opinion/theory/2020-07/14/content_76269867.htm.2020-07-14.
  [4]沈蕾.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若干思考[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期刊,2020(1):19-22.
  [5]武亚珍.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难点与对策[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19(04):3-9.
  [6]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其他文献
[摘 要] 茶,是中华民族的国饮。早在唐代就出现了中华茶文化中的“茶道”,而后发展成中华茶文化的核心,其主要突出一个“和”字。历代茶人把“和”作为茶媒介,行茶事茶则以“和”为美,“和”是中华茶文化之灵魂也。岑溪市中等职业学校2017年参与梧州市中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茶艺表演项目,实施茶艺课教学改革,研究参赛作品《岑山秀水》,从中分析中职生茶艺如何在教学过程渗透性地传承中华茶文化精神“和”
期刊
[摘 要] 和,天下之大道,茶,大道之载体。通过中华茶文化精神“和”的内涵的阐述,以中华茶文化精神“和”为载体,从四个方面分析中华茶文化精神“和”如何融入中职茶艺服务课程教学设计。进而从“教学方法、课前准备、新课导入、课堂教学、课堂小结”五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的实践,让中职旅游专业学生掌握中华茶文化精神“和”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养成以“和”为精神实质和追求境界的茶文化信仰,并在日常生活中将
期刊
[摘 要] 随着职业教育的加速发展,中职学校招生人数达到新高,但生源复杂,学生综合素质下降明显,学生管理难度加大等问题出现,给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通过分析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以中职会计专业为研究对象,从“三全育人”的视角出发,顶层设计的角度考量,探寻将专业人才培养与学生管理融合的精细化管理解决方案。  [关 键 词] 中职;“三全育人”;会计专业;学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 G7
期刊
[摘 要] 在中职音乐教学中融入畲族音乐及民间文化,将同时起到保护与传承地方音乐、让中职学生增进对地方文化了解的作用。现主要以《奶娘行罡》为例,探讨这方面的内容,重点论述中职音乐教学中引入畲族音乐及民间文化的必要性及基本原则,并分别从初识、学唱、表演几个方面探讨《奶娘行罡》引入的具体策略。  [关 键 词] 畲族音乐;民间文化;中职音乐;《奶娘行罡》  [中图分类号] G712
期刊
[摘 要] 中等教育阶段的职业教育是教育与职业连接的主要桥梁,它既具有教育的一般属性,也具有与职业相对应的产业属性。大冶市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称大冶职校)由于受社会发展形势和周边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其发展与发达城市相比差距较大。一些职业学校(如湖北省大冶师范学校、黄石卫生学校等)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初的辉煌发展,2000年开始衰落和现在的消失或发展的彷徨阶段。随着国家政策对职业教育
期刊
[摘 要] 学生社团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体系中最为关键的一环,是学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本手段,也是学校积淀文化底蕴、营造人文特色、打造教育品牌的有效途径。以漳州工业学校为例,研究学校采用准军事化学生管理对学生社团发展的促进作用,旨在探索中职校德育的新路子。  [关 键 词] 中职校;德育;学生社团准军事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期刊
[摘 要] 中高职融通的核心和关键是课程融通,以学前教育专业(藏汉双语方向)课程融通为例,分析了现阶段学前教育(藏汉双语方向)中高职融通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基于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明确定位、统筹协调、分段递进、学分认证、课证融通、特色延续”的课程融通的策略方法。  [关 键 词] 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藏汉双语方向;课程融通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
期刊
[摘 要]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一批课改明星学校及其课改模式犹如雨后春笋般地不断涌现,在全国各地中小学掀起一股学习这些课改模式的浪潮。在实践中,发现一线教师对五花八门的课改模式变得无所适从。基于此,从典型课改模式简介入手,对各地课改模式的共同规律及其理论渊源进行了探索,以期对新课程改革有所助益,尤其对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能有所启发。  [关 键 词] 课改;模式;规律  [中图分类号] G
期刊
[摘要] 自我認知是一个人对自己生理我、社会我和心理我发展性的认知过程,一个人的自我认知能力决定了一个人是否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成为合格的公民。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精神内核,以中华传统文化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自身思想道德修养,以传统文化武装自我,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尝试将认知自我与中华传统文化有机融合,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期刊
[摘要]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任务是在梳理各类课程性质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教学中的思政元素,发挥各门课程的协同育人作用,将价值塑造融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达到潜移默化的育人效果。通过个案调查研究,深入分析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面临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通过教师、教材、教法的改革创新,构建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育人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关键词] 课程思政;商务英语专业;改革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