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教慧学,让学习力自然生长

来源 :江西教育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siat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学本式生态课堂重在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致力于构建学为中心的课堂文化,让课堂向着立本求真的方向自然生长。本文着眼于构建学本式生态课堂的行动,重点阐述学本式生态课堂的构建意义和构建策略,通过对不同时期课堂教学中教学关系及教学特点的深入剖析,阐明了笔者的教学主张——智教慧学,赋予学生终身受益的学习力。
  关键词:学本式生态课堂;智教慧学;学习力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构建具有个性的课堂已成为广大教师关注的热点问题。一时间,关于课堂的新鲜提法层出不穷,但多停留在口号上,很少有人去解读它的内涵,探索可行性操作策略,构建全新教学范式。笔者对学本式生态课堂进行了长达8年的研究,实践中形成了科学、合理、成熟的新范式课堂操作体系。
  一、学本式生态课堂的构建意义
  (一)构建学本式生态课堂,促使课改与时俱进
  第八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转变学习方式。要转变学习方式,就要突破课堂教学的封闭性和被动性,构建以生为本、生动和谐的课堂环境和以学为中心、自然生长的课堂文化,让课堂教学由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然而,当下的课堂教学,忽视了課堂教学中的生态实体——教师和学生。课堂上,教师密集的追问、琐碎的引导使学生没有了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时空。学本式生态课堂聚焦课堂核心问题,抓住课堂教学关键环节,努力营造自然和谐、诗意盎然的课堂生态环境,竭力点燃主动探究的智慧火花,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建构,引领学习向纵深发展。
  (二)构建学本式生态课堂,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发展
  未来世界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培养则取决于教育,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习力。反观传统教学,学生学习多以死记硬背为主,这不仅严重伤害了学生的创造力,还制约了学生学习力的形成与发展。学本式生态课堂抓住便于学生课堂内驾驭的主动学习方式,着力挖掘学生的自主价值,通过教学、技术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力,教会学生独立自主、高效自律地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学习的奴隶。学本式生态课堂的构建与实施,对终身学习力的提升与未来人才的培养极其重要。
  (三)学本式生态课堂让课堂自然生长,流淌生命
  近年来,高效课堂成为“显学”。然而,笔者在听课中发现,高效的背后存在“学困生”对很多知识不理解的现象。追求高效,无法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只能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方式,使得课堂教学陷入了大容量、快节奏的“注入式”怪圈。学本式生态课堂跳出长期教学实践中形成的与核心素养不相符的思维定式和路径依赖,从追求有效、高效的最终结果进入力求优效、可持续的学习过程,强调每一个学生的需求、欲望和意识,兼顾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得课堂流淌着人性,凸显着个性,涌出生命的灵性,从而向着立本求真的方向自然生长。
  (四)学本式生态课堂让学生自然生长,充满智慧的灵光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但笔者在听课时发现,时下的很多课堂,并不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不是真正的主人。即使有的课堂放权给了学生,教师也不舍得退居幕后,使得学生处在被动参与的地位。学本式生态课堂注重构建开放融合的学习生态,让学生满怀激情地自主学习;在学习态度培养上,注重激发积极向上的学习情绪,培养坚强的学习意志,帮助学生设立可达成的学习目标;在学习方法指导上,注重引导学生自学、自悟、自得,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学习能力提高上,注重教学生学,让学生会获取知识、会运用知识、会挖掘潜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学本式生态课堂最大的特色是精准定位学生自主学习的生长点、切入点、转折点,强调学生自然生长、健康成长,努力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充满智慧的灵光,散发着蓬勃的朝气与活力。
  二、学本式生态课堂的构建方法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重构教学关系
  教学关系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发展。然而,在传统教学中,教学关系被演绎成: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写,学生抄。课堂上,教师支配、控制学,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新课改初期的课堂,教学关系又进入另一个误区:教师完全放手,学生“自游”课堂;教师引导点拨轻描淡写,学生学习知识囫囵吞枣;教师一味地顺着学生的生成走,学生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就是哪里。
  过分强调教师的教,难免会进入“注入式”的套路,遏制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过分强调学生的学,难免会陷入“放任式”的教学误区,产生碎片化和浅学习现象。为了改变被动式的接受学习的状态,超越碎片化的浅学习,学本式生态课堂重构了教与学的关系:以学定教,因学设教,循学施教。课堂上,教与学相互融通,成为有机共同体。
  (二)规范行为,优化结构,重建教学范式
  教学范式是指教学共同体在一定时代背景下形成的较为稳定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不同时期的教学范式有所不同。双基目标落实的1.0时代,课堂教学主要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三维目标实现的2.0时代,课堂教学主要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深入,中国进入了核心素养培养的3.0时代,新时代需要寻求教学范式层面的转型升级。因此,笔者立足核心素养,结合学科特色,积极探索、优化,提炼出了符合时代特点的“三学三生”教学范式。
  1.以学生本体、学习本位、学科本色为核心,设计教学
  (1)着眼学生本体,构建自主探究、亲历发现的数学课堂。教学中,笔者坚持儿童立场,努力构建自主探究、亲历发现的数学课堂,让学生思维动起来,让数学思想活起来。
  一是自主探究。有效的数学学习离不开自主探究。教学时,笔者从“任务驱动、情境体验、真实探究”三方面着手,打好自主探究“组合拳”:用心创设探究性情境,激发探究欲望;精心设计探究性问题,诱发探究动机;细心组织探究性活动,积累探究经验。   二是亲历发现。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学中笔者注重创设有新奇感和探索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驱动下发现知识的冲突,产生探索的需求,并在探索过程中进一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增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2)突出学习本位,构建因学设教、循学施教的数学课堂。陶行知说:“老师的责任在于教学生学会‘学’。”可见,学才是课堂的根本。然而,综观现实的课堂教学,很多教师偏离了这一教学要求。实践中,笔者秉承“为学而教”的理念,提出“为智慧生长而教,为生命发展而学”的教学主张,努力构建因学设教、循学施教的数学课堂,让学生的学习力自然生长。
  一是因学设教。教学设计时,一些教师舍本逐末,不断地研究教,却忽略了学,满脑子装的都是“我要教什么,怎样教”,把“学生需要学什么,怎样学”置之脑后,导致教学的核心价值被异化,学习生态被破坏。要发挥数学教学在学生成长中的积极作用,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变“以教设教”为“因学设教”,从根本上改变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教学中,笔者从纵横两个维度对“因学设教”展开探索。在纵向上,分三步循序推进,即“个体先学,同题异思—分析学情,找准切口—宏微结合,设计学案”;在横向上,从三个维度架构,即“立足学情定目标—立足学情定内容—立足学情定思路”。
  二是循学施教。陶行知说:“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因此,在实践中,笔者努力做到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学习水平、循学的内容和施教的内容,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进程、循学的进度和施教的进度,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循学的思路和施教的思路,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品质、循学的方式和施教的方式。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适时调整教学思路、教学进程和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获得知识、习得能力的同时发展情感。
  (3)围绕学科本色,构建深度思考、理性表达的数学课堂。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所以,数学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中,笔者以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为核心,以形成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为重点,努力把握数学学科本质,积极构建深度思考、理性表达的数学课堂,让课堂充满高阶思维的愉悦和深度互动的理性。
  一是深度思考。儿童学习数学是一个既触及“外部”又深入“内部”的缓慢推进过程,数学思考是贯穿其中的关键要素。数学思考的深度决定着数学学习的质量。教学时,笔者抓住数学知识本质,基于学生“学”的脉络,巧用“四策略”构建深度思考的课堂:搭建知识联系桥,促进整体建构;设计开放性问题,扩大思维空间;捕捉生成性资源,激活数学思考;建立跟进性题库,形成基本技能,不断引导学生形成高阶思维。
  二是理性表达。数学知识结构严谨,概念是非分明,是一门极具理性的学科。数学教学的根本任务是用理性思维引导学生进行理性的数学表达。实践中,笔者围绕数学学科特色,以“观察—分析—探索—交流”为主线,运用三项策略:创设真实情境,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设计有效问题,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维分析世界;开展多层探究,引导学生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构建理性表达的课堂,让学生在观察中培育理性精神,在分析中发展理性思维,在表达中提升理性素养,从而成为具备理性思维的人。
  2.以目标生命化、过程生动化、评价生态化为目标,实施教学
  (1)教学目标:转知为智,燃情激趣,促进生命成长。教学目标具有“导学、导教、导评”的功能,是一节课的灵魂。但综观教师撰写的教学目标,普遍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停留在知识载体层面,忽视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即使少数教师的备课中出现三维目标的字眼,也只是备课环节中的“摆设”;二是目标过大、过泛、过空,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相背离,教学评价与教学目标不匹配;三是未能对知识技能、情感方法进行有机融合,以致互相割裂。如果没有清晰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就会偏离教学方向。笔者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力求以课标为准绳,立足教材有效拓展,促进情感与知识共舞;以学情为依据,立足儿童共筑未来,达成过程与方法一体;以素养为归宿,立足成长聚焦学习力,实现能力与智慧共生。在这种目标指引下,课堂流淌出“转知为智,燃情激趣,促进生命成长”的气息。
  (2)教学过程:变教为学,自主开放,形成生动实践。教学过程的发展说认为,教学过程不仅是教师领导下学生自觉地认识世界的一种特殊认识过程,也是以此为基础的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基于这种认识,笔者进行了“变教为学,自主开放,形成生动实践”的探索活动。探索中,构建了“一核四环八步”的教学范式(如下图)。
  “一核四环八步”范式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课前,要准确制定教学目标,并围绕目标的达成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课中,要充分发挥导评与点化的作用,组织好“思、动、练、省”活动。课后,要深刻反思教学行为与方式,有效引导学生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3)教學评价:化单为多,诊断激励,维护生态平衡。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对教师了解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方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评价激励与促进发展功能。实践中,笔者立足发展视角,采用自评、他评、互评的方式,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调控功能,从学生发展(全面、主动、持续)、教师发展(自为、自主、自觉)、教学发展(向高、向深、向远)三个层面重新审视教学评价,一方面调动了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维护了教学评价的生态平衡。
  (三)聚焦本质,创新形态,重定教学标准
  教学标准既是课堂教学的“指挥棒”,也是教学质量的“测量仪”。有什么样的教学标准就有什么样的教学形态。为了构建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数学课堂,笔者立足课标,紧扣学情,重定了课堂教学和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   1.一节好数学课的标准:有思、有动、有情、有智
  有思:教师能设计出真实的好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思考、深入思考,促进思维进阶;教师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时,能为学生留下探索与思考的余地,让学生进行想象补白,生成精彩;学生在主动探究过程中能提出有价值的关联问题,适当提问;学生在合作学习、互动对话中能大胆质疑,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
  有动:教学内容生动有趣,让学生心动;探究活动丰富多彩,让学生手动;课堂提问精妙有味,让学生脑动;练习设计难易适中,让学生口动。教师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教会学生收集、处理学习信息,从而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
  有情:教学中,课堂有趣好玩,让每一个学生对数学学习充满好奇与向往,不再觉得数学枯燥乏味,唤醒学习的动力,燃起求知的欲望,充满探索的热情,彻底改变课堂一潭死水的现状。
  有智:教师教给学生科学、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引领思维步步进阶,让学生在习得知识、掌握技能的同时,收获情感智慧和精神生命的成长。
  2.优质教学的标准:知识与技能并重、能力与素养共显
  知识与技能并重:看重试卷成绩,更看重学习本领,提倡理解与应用并重,知识与技能齐飞,禁止加班、加点、加压提高所谓的分数,追求学习质量,让每一个学生在自己的跑道上进行适度的提升。
  能力与素养共显:重视知识技能的积累,更重视能力素养的培育,提倡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尽力避免传统的“书本中学数学、课堂上用数学”,做到教学与生活融合,能力与素养共育,学生在面临各种现实的问题,特别是非数学问题时,能夠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
  学本式生态课堂以有知识、有能力、有素养、有成长为旨归,努力构建“三学三生”教学范式,逐渐展现了新的教学形态。值得一提的是,学本式生态课堂在各种先进教学理念的簇拥下,实现了“促思维真实可见,助学习力自然生长”的价值追求。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月华路小学)
  参考文献
  [1]王文丽.试论教学范式及其变革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2017(1):181.
  [2]迮恒良.多维探究,串联算理——“小数加减法”教学片段赏析[J].江西教育,2015(35):36-37.
  [3]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4]魏芳.深度思考,让儿童的学习真正发生[J].江苏教育,2016(4):37.
其他文献
作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十大核心概念之一,几何直观是帮助学生描述和分析问题的重要工具。在几何直观中,图形直观又是一个重要分支,在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其中,线段图就是最抽象的图形直观,也是最简洁的图形直观。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讲,他们已经具备了读懂数线图(再抽象一下就是线段图了)的基本经验,能够通过数线图列出算式。然而,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却很难将画图的方式用于分析问题的过程中,
期刊
2012年2月10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标准(试行)》,这意味着中小学教师有了自己的基本专业要求和实施教育教学行为的基本规范。它是引领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但是专业标准的诞生也意味着我们可能会在一定时期内忽略掉一个重要问题,即教师个性化的专业发展。  当面对比自己读书还多的学生,当面对比自己信息技术还熟练、信息量还大的学生,当面对有自主学习需求、有超强学习能力的学生……我
期刊
数学综合实践课上的游戏并非纯粹的游乐活动,教学中,教师必须有效组织活动,引领、促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技能,在活动中进行自主思考、讨论交流,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多彩的‘分数条’”(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课例在扬州市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中获得一等奖,获得了评委老师的一致好评,现撷取部分教学片段与大家共赏。  一、掌握依据,真经历  数学游戏必须让学生做到全程参与、全员参与、自觉参与、真正参与。本节课以游戏
期刊
《三峡》是统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根据新课标对初中学段文言文教学的要求,笔者认为学习文言文重点就是“读”,这个“读”包括三层意思,一是读准,二是读顺,三是读美。因此,本课的解读以朗读贯穿,由浅入深,形式多样。不管是学“言”,还是悟“文”,都让学生带着不同的要求去读,读出感觉,读出思考,讀出感悟。以言品文,由文嚼言,以此来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和思维迁移能力。  结合语文核心
期刊
柯达伊教学法和奥尔夫教学法在中国已经推广了许多年,关于各个教学法的培训、讲座、展示课也越来越多。江西作为中部发展比较滞后的地区,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对这两种教学法的认知并不全面,在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教师上课大多数流于形式,因此,如何让音乐课堂具有审美情趣,如何借鉴柯奥教学法,使音乐课堂教学更加多元化和本土化,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下面以《钟声叮叮当》为例,谈谈柯奥教学法的本土化实践体会。  《
期刊
大概念是学科知识的核心,以大概念做统帅,是有效破解群文阅读中寻找组文依据难题的重要方法。本文以《我的叔叔于勒》《变色龙》为群文阅读研究对象,以“情节运行推动故事发展”大概念为基点设计群文阅讀学习内容,达成深度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一、定位情节大概念,确立学习目标  · 镜头一 ·  师:课前预习时同学们提出了很多问题,大家提出的这些问题大体可以分为两类:情节类、人物类。  屏幕显示
期刊
带着“教育为何”“教育何为”的思考,我认真品读了北京市特级教师华应龙的《教育要给学生留下什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11月第1版)一书,读后我更加明白和坚定,给学生真正需要的教育,才是我们广大教育人的不懈追求。  唤醒的教育  教之至善在唤醒,唤醒须“退”“进”有度、“退”“进”结合。  教育是慢的艺术,唤醒需要等待——勇敢地退。执教“我不是笨小孩”一课,面对还未想明白的学生,华应龙老師
期刊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课程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抽象能力及交流合作能力大有裨益,从而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截面问题是立体几何的典型问题。教学“正方体截面的形状”这节课时,教师利用正方体玻璃缸、水、量杯等实验工具开展数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以分组讨论的
期刊
教育是一项神圣的事业,教育更应是一项幸福的事业。  如果有人把学校与监狱、精神病院放在一起,列为他不想去但有人迫使他不得不去的三个地方,作为教育人,我们会不会感到一丝悲凉?  然而,现实情况的确是这样,在我们孩童时代接触的各种环境中,学校属于最压抑的一类。课改持续进行到今天,在我们的课堂依然可以看见这种低效的教育场景:  一名教师对着满教室学生讲课,讲台下只有少数几个学生在听讲。其他人呢?有些学生
期刊
写话是学生学习书面表达的起步阶段。对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而言,识字、写字、朗读、说话等方面的语文学习已有感知与实践,但书面表达则新鲜、艰难。鉴于写话学习的难度与二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笔者认为学生获得表达的快乐是第一位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学段“写话”的第一条要求就是“乐于写话”,而非其他,足见兴趣在写话学习中居于首要地位。  一、表情初体验,用一种好玩的方式  师:同学们,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