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听说林森森“被开”,我吓了 一跳。
前几天,林森森还在线上和我沟通一场活动的细节;今天,就换另一位公关李雷与我对接工作。我问他:“林森森怎么了?”李雷欲言又止。我追问,他说:“特特老师,您看新闻吧。”
新闻?林森森被解雇竟然上了新闻?我赶紧上网,搜他的名字和单位,果然,弹出一条“A公司员工林森森面临行业封杀”的新闻。
事情原委如下—
一位行业名人在微博上公布了自己丧夫的消息。熟悉这位名人的人都知道,她的丈夫罹患恶性肿瘤,缠绵病榻已有两年。前不久,名人还开心地发微博说,在瑞典发现了一种新型药可抑制该肿瘤的发展。没想到才过一两个月,情况突变。丈夫去世后,名人在微博上只写了一句话:“他走了,我想念他。”观者无不为之心痛,许多人在这条微博下留言以示安慰。
林森森和名人只见过一两次,还是在行业会议上,基本上算是陌生人。可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林森森在一个行业同人的群里戏谑地就名人丧夫的事儿加以评论:“走了,不是对谁都好吗?说不定她还很开心!”“名人不愁吃不愁穿的,比你我过得都强,大家散了吧,别操心了!”
说实话,林森森发布言论的行业同人群不超过50个人,他自认为他们个个都是自己的哥们儿、姐们儿,没人会把他随意说的话泄露出去。没想到,他吃完午饭回来,网上已经“爆炸”了—不知是谁,把群消息截图发到了网上。
图片里,林森森的微信名当然不是真名,但头像用了他最自信的侧颜照。很快,他的话点燃了人们的怒火,截图被广泛传播。名人被好事者知会后,气愤不已,在微博上发出檄文:“请问,这位网友,我有什么事得罪过你吗?你攻击我可以,为什么要殃及我的先夫?我发誓我和你势不两立!”
微博檄文下满是同情名人和讨伐林森森的留言,此外,人们开始自发“人肉”林森森。上午10点,林森森在群里乱说话;下午3点,他就接到各种恐吓电话,QQ、微信、微博、电子邮箱等被全面围攻。林森森崩溃了。
下午4点,林森森在办公桌前先是用拳头砸桌子,再挥舞着青肿的拳头对着空气呐喊:“谁!究竟是谁,把群里的消息发到网上?!”大办公室中,除林森森外,起码有三个人都在那个群里,但没有人说话。林森森又坐下来,用力敲着键盘,在群里质问:“是谁把截图发出去的?!”这样的质问,一天内已经发出了10遍,不出所料,还是没有人承认。
李雷冲过去摁住了林森森:“现在发火已经于事无补,找出谁散布消息又有什么用?难道你要去拼命?这事儿,你确实有错在先。”林森森抬起头,用一双红了的眼瞪着李雷:“难道是你?”李雷暂时不和他一般见识,仍在劝他:“肯定不是我!兄弟,听我一句劝,赶紧公开道歉,越诚挚越好,姿态越低越好。”
还没等林森森道歉呢,他就被公司人力资源部叫走,宣布被解雇了。很快,公司名义的道歉信已经张贴在官方微博及行业相关的各种网络公开场合。不是名人威慑力有多大,而是网上指名道姓骂林森森的,都在他名字前加了定语“A公司的”。
“你的一言一行,在行业中就代表着公司形象。”人力资源部的头儿敲着桌面说。
“再给我一个机会,我也是受害者。”林森森很委屈,“我怎么知道,在熟人群里随便说一句话,就会闹成这样?”
“没有机会了。”人力资源部的头儿无奈地摊摊手,“无论是从保护企业形象出发,还是出于内部警示的目的考虑,都必须拿你做反面典型。我们要警示所有员工,注意在网络上的个人行为。你认为这是在熟人群中开的玩笑,但被公之于众的一切都是你形象的一部分,要随时保持警惕。显然你没有这种警惕性,显然你也不适合做公关部的工作。”
话说到这儿,林森森已无力挽回。这一天,林森森终于正点下一次班,下班时带走的东西比平时要多得多。
送林森森回去的还是李雷。现在,向我补全新闻背后故事的也是他。“他一定会后悔的!”“真是个教训!”我一连说了两句。
没想到事情还没完。林森森在家休养一周后开始四处求职,但无论是本城公关界,还是他原本从事的行业,看到林森森的大名及写着A公司的工作履历,都摇摇头,说:“对不起,我们觉得你不适合这份工作。”
我再次与李雷见面时,李雷提到林森森,说起公司其他同事的后续反应:“这对我们也是件好事,我就因此长了记性,一定要谨言慎行。”李雷拍拍胸口,仿佛那个被封杀的人是他自己。
而此刻,我想起了我的一位校友李。他常在“朋友圈”发表言论,肆意评点自己学科范围内的大家,什么“东有某某,西有某某,在我眼里都一钱不值”“南有谁谁,北有谁谁,也不过尔尔”。要知道,“某某”和“谁谁”都是国内数一数二的大师、教授,而校友李只是刚刚读研一的学生。少年狂妄自古有之,可校友李的狂妄言论,在“朋友圈”中被他的导师看到,李所举例的“某某”“谁谁”还都是导师的师友,导师自然不允许他的学生如此这般。
“知道吗?”我对李雷说,“就在第二天,他的导师就公开表示,将我那位校友逐出师门。一时间此事成为新闻事件,他和林森森一样感到委屈,觉得他的导师小题大做。可真的是小题大做吗?”
我俩陷入沉默。沉默过后,同時打开手机,重新审视我们发的每一条“朋友圈”,每一条群消息,把该删的都删了,无他,只是—
如今的人,面对面接触的机会能有多少?大部分人通过网络、通过口口相传的评价了解彼此。聪明人会利用一切机会展现自己最好的那部分;愚蠢的人则相反,口不择言只会进一步证明自己的愚蠢。
珍视你的每一丝网络痕迹吧,它们都是你形象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