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实词意义的判定

来源 :新高考·语文备考(高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mitan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深刻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欣赏古代的文学作品,批判地继承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不懂文言文是不行的。要学好文言文,必须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如何掌握文言实词呢?我们可采取“分类归队,区别对待”的办法。
  第一类是古今通用的,是现代汉语中继承古代的一部分基本词汇。这些词汇一般不用翻译。如:手、牛、大、短、重、山水、寂寞、聪明。
  第二类是古代的单音词变为现代的双音词。这些双音词往往包含了古汉语中同义、近义的单音词。古汉语单音词变为现代的双音词,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可称为“附加法”,就是在单音词前后加上词头词尾之类,例如:
  鼻子桔子银子猫儿事儿指头木头老鼠老道眉毛头发云彩窗户 巴掌兄弟毛病相信干净可怜
  现代汉语中添上去的一个字,有些是本来没有意义的,如“巴掌”的“巴”;大多数是本来有它自己的意义,可是在这里不用那个意义,如“老鼠”的“老”,“相信”的“相”;至少是不增加那主要字的意义,如“头发”的“头”,“眉毛”的“毛”;甚至根本没有保留原来的意义,如“窗户”的“户”。
  另一种方式称为“合成法”,是由两个古汉语中的近义单词合成一个现代的双音词,如:
  身体皮肤泥土墙壁思想恶劣孝顺制造
  第三类是古汉语中特有的实词。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某些专门性词语,像名物典章制度、职官、地名、人名等。这类词语,有的不必翻译,知道它是什么就行了;有的需要初步了解其内涵,就可借助于注解或工具书。从翻译的角度,可将这类词语分四小类区别对待,分别按不同情况处理。
  一、某些具体的官职称谓、人名等,一般不要译,遇到这种情况,照录原文即可。如: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资治通鉴·唐纪·贞观元年》)其中“右骁卫大将军”是官名;“长孙”是复姓,“顺德”是人名,也就是说,此人姓名是“长孙顺德”;“绢”是一种丝织品的专名。这三个专名词都不必译,也不能译。要译的只有“受人馈”三个词,即“接受人家馈赠”。
  二、古代社会中由于森严的等级制度、官僚制度、法律制度等造成的一系列专门术语。如: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张衡传》)“视事”义为大官处理公务,小吏办公不能用这个词,皇帝也不用。“上书”是向皇帝打报告。“乞骸骨”是大官向皇帝请求退休,小吏不能用这个词。“征”是由地方往中央调动。“拜”是以皇帝名义亲自任命。“卒”指高级官僚死亡(皇帝死叫“崩”,王一级的人死叫“薨”,小官死叫“不禄”,老百姓死才叫“死”)。这些词语都得斟酌着译出。
  三、地名。文言文中,写地名往往不附行政区划,如“郡”“县”等名称,写水名也常不附“江”“河”“湖”“海”等,在翻译时理应补出。如:信安沧景之间多蚊虻。(《梦溪笔谈》)“信安”是“信安军”(宋代一种军管区,相当一个到几个县),“沧”和“景”是两个县。又如:浮于淮泗,达于河。(《水经注》)“淮”是淮河,古代叫淮水;“泗”是泗水;“河”是黄河。按说都应补上专名译出。
  四、一般性词语当专门性词语用。如《资治通鉴·唐纪·贞观元年》中的“上”,指皇帝。再如先秦时诸侯国的都城也叫“国”,所以《庄子·则阳》中说:“旧国旧都,望之畅然。”《孟子·梁惠王下》中说:“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
  另一种情况是古今异辞而同义(或近义),也就是说,文言文中还有不少词,所表示的意义现在还用得着,可是现在已经不再用原来的词,而用另外的词来表示了。如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鸿门宴》)②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屈原列传》)③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④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须臾”,现代汉语说“一会儿”;“冠”,现代汉语说“帽子”;“砺”,现代汉语说“磨刀石”;“锲”,现代汉语说“刻”;“镂”,现代汉语说“雕刻通透”。
  第四类是古今词义有轻微差别的实词。有些词在古代汉语里常用,在现代汉语里也用得着,可意义和用法都有了变化。如果简单地按现代汉语的用法去理解,就会出错误,把文句的意思理解错了。这需要特别注意。如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论战》)②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③周文败,走出关。(《史记·陈涉世家》)④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史记·孙子吴起列传》)⑤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牺牲”指“祭神的牛、羊之类”,“穷”表示“不得志”,“走”表示“逃跑”,“再”表示“两次”,与现代汉语的意义不同。“痛恨”是“切身地感到遗憾”“十分遗憾”之意。刘备以姓刘相号召,怎能恨自己的皇帝祖宗?古代的“恨”意为“遗憾”,“怨”才相当于现代的恨。如《汉书·朱买臣传》中“买臣深怨”,“深怨”,近于现代的痛恨。“痛”在古代则有“深切地、切身地感受”之意,特别在用作修饰语时。
  明白了上述知识并不断扩充,阅读过不少文言文有了一些积累,要真正做好文言实词题,除需要记住一些实词的意思外还需讲究一些方法。
  一、以“文”解文法。即根据文段语句的意思来推断某些词语的意义。如2013年江苏卷“时台制,疾满百日当解禄”,联系前文可知“台”指“台省”,而“制”的后面“疾满百日当解禄”,即“请病假满一百天应当解除俸禄”,这本是一项制度,所以“制”,应释为“制度、规定”,可选项释为“节制”,故为不正确的项。又如2013年四川卷“下及《诗》《礼》《春秋》,旁采1日史诸子,表年系事,断自唐尧以下,接于《通鉴》之前,勒为一书,名日《通鉴前编》”,其中“勒”释为“镌刻”,而此句写金履祥编撰《通鉴前编》的情况,“勒”后“为一书”,编书编书,没有镌刻书这一说,故根据语境应释为“编撰”。
  二、以“理”解文法。即看词语的解释是否符合常理。如2013年福建卷“窃虞嗣至者或不知”,其中“虞”选项释为“欺骗”,当然“虞”有“欺骗”的意思,成语“尔虞我诈”就是例证,可联系语境看“嗣至者”即后到的人,“不知”即不知道的人,整句就是“我私下里欺骗后到的人或者不知道的人”,但后句“误及此,故记其事以告焉”,既然是“欺骗”哪来的“记其事以告焉”,与事理不符,故错,应为“忧虑,担心”。又如2013年新课标卷I“登景泰二年进士”,选项释“登”为“升职”,本句是文章的第二句,还没考就做官升职了,真是天上掉馅饼,与事理不符,实际上是说景泰二年考中进士,其后的“授御史”,才是封官,封了官才会有“升职”之说,所以此处的“登”是“登科”“考中”的意思。   三、联想推断。即联想课文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如2013年山东卷“庵之正南又若干步,地明迥爽洁,东西北诸峰,皆竞秀献状,令人爱玩忘倦”其中“秀”释为“开花”。“东西北诸峰”怎么会“开花”?我们可以联想到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琅琊山“深秀”的“秀”是“美丽,秀美”的意思,所以“东西北诸峰,皆竞秀献状”的“秀”也应为“美丽,秀美”的意思。
  四、根据实词在句中充当的成分加以推断。如2013年辽宁卷“其后遂以著令”,“令”是名词,“法令制度、规章制度”的意思,那么“著”应为带宾语的动词,可试题中释为“显著”是形容词,所以不正确。正确的意思是“写进”,整句含意是:这以后用书面形式写进规章制度。
  五、根据词语的搭配习惯推断。如2013年广东卷“不痛绳之”,试题中把“绳”释为“捆绑”,可联系语境一看“捆绑”的对象竟是“钱塘十万家,饥者八九”。“捆绑”的对象多为个体或少数人,怎么能是“十万家”?故此项不正确,应释为“约束”或“制裁”。又如2013年浙江卷“岂天下之人固可诬”,试题中将“诬”释为“诬蔑”,可“诬蔑”的对象也常常是个体,而这里是“天下之人”,所以不对,应为“欺骗”。
  【牛刀小试】
  1.下列各句中“假”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假:借助,凭借
  B.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假:借
  C.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假:假的,不是真的
  D.愿大王假借之假:宽容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过:经过
  B.后五年,吾妻来归归:女子出嫁
  C.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国:国家
  D.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疾:速,捷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B.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C.衡少善属文/举匏樽以相属
  D.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
  4.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练习。
  上①尝谓公卿日:“昔禹凿山治水,而民无谤毒②者,与人同利故也。秦始皇营造宫室,而民怨叛者,病人以利己故也。夫美丽珍奇,固人之所欲,若纵之不已,则危亡立至。朕欲营一殿,材用已具,鉴秦而止。王公以下宜体朕此意。”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素朴,衣无锦绣,公私富给。(选自《纲鉴易知录》)
  [注]①上:指唐太宗李世民。②谤纛:谤毁,说人的不好。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病人以利己故也病:使……受伤害
  B.固人之所欲固:坚决
  C.朕欲营一殿,材用已具具:具备,准备好了
  D.衣无锦绣,公私富给给:富裕
  参考答案
  1.C(假:代理,兼任)2.A(过:拜访、探望)3.B(“谢”均为动词,谢罪,道歉。A.“度”,前者为名词,限度;后者为量词,次,回。C.“属”,前者动词,做文章;后者动词,劝请。D.“籍”,前者动词,登记入册;后者名词,名籍)4.B(固:本来,固然)
其他文献
“联系《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全诗,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这是2015年高考江苏卷诗歌鉴赏题的第一题。  我们一般会先读诗句找其中作者“开颜”的原因。首联“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中“风景”有开颜的原因藏在其间——我一直喜爱街西的“闲”的风景。颔联“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清光门外有一渠水缭绕着院子,从墙头望出去,可以看到远山的点点秋色。这样的美丽景致确实能够成为作者“开颜
期刊
成语是语言的“建筑”材料之一,正确运用成语,特别是根据语境,正确地加以分析、辨别、判断和选择,是检测考生语言知识及运用的重要方式之一。从恢复高考制度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语文试题一直没有间断过对成语辨析运用的考查,内容主要包括对常用成语本身意义准确理解的考查和对近义成语、形近成语区别运用的考查。对于广大考生来说,了解高考成语误用试题的类型,分析其产生错误的原因,训练并提高判断成语运用正误的能力,是
期刊
【作文题】(苏北四市联考)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马克思说:“伟人之所以看起来伟大,只是因为我们在跪着,站起来吧!”  郑板桥爱徐青藤(明代画家徐渭)的画和诗,自称为:“徐青藤门下走狗郑燮”。  【思路点拨】  这道题是哲理型材料作文,必须抓住材料的核心含意。  材料有两则,可以采取先分后合的策略。  首先要分析马克思的话中的几个关
期刊
记得15年前我的一名学生在作文里用了这么一句话来描写他小学时全班同学到市区公园游玩下车时的情景:  “车门一打开,我们便像狗一样地冲向公园大门。”  看到这句话,不禁问:堂堂一名高中生,连最起码的情感色彩都分辨不清——竟将自己比作“狗”,还要他的小学同学们跟着受“牵连”,实不应该啊!  这名学生自此便因这句话被我牢牢地记在脑海里,至今都没有忘却,连他的姓名、模样。这没有忘却的原因可能还有我平时的担
期刊
【作文题】(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5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我们正在走向“后物欲时代”,经济的爆发式增长是近几十年的突出现象,物质富足之后精神空虚和无聊的问题也日益突显。  东西方的贵族解决所谓的“富裕挑战”,其成功的道路都是致力于提升人的精神追求。古典教育的内容是教人如何生活的,而现代教育在这方面就绕了个大弯,却是教人们如何工作的。留心一下周边的成年人,有多少毕业
期刊
考点一:塑造形象  [内容阐述]形象有客体与主体之分,客体形象是指作者在诗中可以描绘的物象;主体形象是指蕴藏在客体形象中带有浓郁感情的人物形象,可以是诗人,也可以是诗人之外的特定人物形象。作为爱国诗人,其笔下形象往往就是自身。古典诗歌形象是意蕴和情感的载体,它与作者思想感情、审美倾向之间有着相对固定的意义对应关系。比如“水”,可以指绵绵愁思、离愁别绪(秦观《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期刊
一篇作文往往牵涉到学生诸多能力,如分析理解能力、审题立意能力、谋篇布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有些能力通过适当的训练是能够提高的,如审题能力与构思能力等。而有些能力则是需要慢慢积淀的,如分析理解与表达能力等。  审题是作文的一项基本功,主要是指“披文入境”去分析和领会命题或材料的题旨,进而确立写作主题的能力。只有准确理解了题意,并按照要求去构思,才有可能写出符合题意的作文来。因此,审题与构思,可以说
期刊
一.也疆风物散文的定义  边疆风物散文,是一个相对狭窄的概念。这类散文主要是以对边疆的景物或风物的描绘或抒发对边疆生活和风物的喜爱,或表达对边疆的深情思念,或表达对边疆生活的深度思考等。  二._边疆风物散文特点  边疆风物散文多见之于当代散文。这类散文往往描写那种与都市生活迥异的不无荒凉的边疆景物、田野生活。在内地省份作家困扰于工业化进程太快时,边疆作家则可以在旷天野地中漫步,可以在秋熟的农田里
期刊
【技法点拨】  如何才能把记叙类文章写得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我的建议是:设悬念,闹误会,好事多磨;起冲突,巧安排,出人意料。  具体说来,就是要在文章开头掀起万丈巨浪,将最最反常的神态、最最奇怪的动作、最最令人迷惑的现象、最最惹人关心的话题,以最最引人注目的方式呈现,以期引起读者对文中人物命运的牵挂、对矛盾冲突结果的关注、对故事情节发展的期待,进而不断猜测并迫切希望知道后事如何以验证猜测的强烈愿望
期刊
近几年,高考文学类文本对小说的考查比重明显加重,其中寓言故事类小说占据一定的比例。这类小说往往用虚构的人和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为了把道理说清楚,文章中常用比喻、夸张、象征等手法揭示主旨。因此常常造成阅读上的困难。很多学生遇到这类文章茫然不知所措,无法准确地理解小说的主旨。本文就以乌拉圭作家何塞·恩里克·罗多的作品《坚硬的荒原》为例探讨一下这类小说的阅读策略。  要想读懂寓言故事类小说首先要了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