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摧毁的远不止金融巨头和房地产,更没有停留于美国本土,而是迅速地飘洋过海,使全世界的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均遭遇惨痛打击,不少国际巨头应声倒下。当然,金融风暴归金融风暴,巨头们破产的原因则又如托尔斯泰那句名言,各有各的不幸。
论坛集团(Tribune Co):地产商发昏
论坛集团总部位于芝加哥,旗下拥有23家地方电视台,以及《洛杉矶时报》、《芝加哥论坛报》、《巴尔的摩太阳报》等多个著名大报,是美国年收益第二、总发行量第三的报业集团。
多年来虽说是惨淡经营,但尚不至于破产,直到一年前集团以82亿美元委身给当地著名的地产富豪山姆?泽尔(Samuel Zell)。
泽尔作为美国房地产大亨,并没有什么方法来转变论坛报业盈利下降的局面。次贷危机的蔓延,却严重损害了他的房地产事业,整个集团的负债超过130亿美元,泽尔只能寄希望于出售日益贬值的报纸资产偿还债务。2008年5月,泽尔卖掉《新闻日报》(Newsday),收入6.5亿美元。9月,他又以1.35亿美金卖出了 CareerBuilder.com网站的一大部分。6月,泽尔将位于芝加哥和洛杉矶的总部大楼公开出售,但到目前为止,没有买家出手。
要命的是,这些收入都只是杯水车薪,Tribune集团还有近10亿美元的年度借款利息,在明年6月前还要偿还5.12亿美元的债务。正因此,美国《新闻周刊》将泽尔投资Tribune集团称为傻瓜型投资,在美国没有报业集团能产生如此高额的回报,泽尔只是被房地产泡沫砸晕了脑袋。
Woolworths:百年老店死不悔改
慢性赢利功能衰竭加急性金融风暴伤寒,年近百岁的英国连锁零售巨头Woolworths最终倒下。2008年11月25日,其母公司Woolworths Group Plc. (WLW-UK)宣布,旗下零售及物流部门正式申请破产监管。
来自美国的Woolworths早在1909年开始拓展英国零售业务,以开创性的“3便士和6便士”低廉价格模式成功占据市场。目前其在全英共有815家连锁分店及4间批发中心,总员工数25000人,在英国零售业有代表性意义。
Woolworths 因提供丰富和超值特惠的产品,在英国的大街小巷享有盛誉,不过其守旧的经营理念已日显落后,其10月份业绩显示,截至 8 月底的半年税前亏损高达1亿英镑,营业额则下跌 3.2%。
但面对专业零售商的冲击,Woolworths依然故我,既不向国外扩张,也不调整经营,还依旧保持杂货店般的散落式商品摆放风格,为不少人所诟病,关键是,诟病者还包括金融机构,这使得金融危机袭来时,没人再愿意向它提供贷款,这令其现金流迅速枯竭,甚至英国政府四处游说,都无人再愿意出钱相救。
Urban:地产龙头散架
在日本房地产界,Urban Corp的地位很像出事前的顺驰。就在2008年8月13日晚,因负债2558亿日元(约170亿元人民币),公司不得不宣告破产,成为2008年日本最大的一宗上市公司破产案。
Urban的破产令日本经济大为震动,因为就在2007年,公司的营业额还高达2436亿日元(约153.47亿元人民币),且以311亿日元(约19.6亿元人民币),入选东京证券交易所的“最优良股”。公司还对外宣称,2008年将大张旗鼓地进军韩国房地产业,在首尔黄金地段建造智能化商务大楼。但牛皮刚吹起来就破了。从“最优良股”到破产公司,Urban只用了半年多时间。
据社长房园博行解释,公司破产主要归罪于地价下跌和原材料价格上涨,但分析人士认为,罪魁祸首是投资基金大量抽逃。通常认为,只有银行等金融机构才十分需要市场信心,惧怕挤兑,一般地产商不靠信心过日子,但Urban是个例外。据悉,公司至少有60%的资金来自于海外投资基金。
18年前,Urban还只是广岛市一家小小的房产中介公司。正是在海外投资基金的扶植下,Urban从房产开发扩大到经营高尔夫球场、超高层建筑群综合设施,甚至投资老人福利院和医院的开发、经营,摇身一变成为日本地产界的巨星。
尽管盈利良好,但金融风暴的袭击使市场信心顿失,一直过于依赖投资基金的Urban一下子被釜底抽薪。同时,受地产拐点与金融风暴影响,东京和大阪的商业地产价格出现20%以上的暴跌,而日本银行也纷纷握紧钱袋子,拒不放款,本无大碍的Urban顿时遭遇资金链断裂,摩天大楼瞬间散架。
宝丽来(Polaroid):倔儿子遇上恶后妈
10年前,宝丽来(Polaroid)还被认为是绝不会出问题的世界500强企业,但本世纪前八年,它已申请破产保护两次,最近一次则是2008年12月18日。
宝丽来称此举是受其母公司Petters Group Worldwide涉嫌诈骗所牵连。2008年9月24日,Petters Group Worldwide因涉嫌投资欺诈而被美国联邦调查局突击搜查。这导致该集团旗下包括宝丽来在内的多家子公司被逼破产。宝丽来在2005年被后者以4.26亿美元收购。
与2001年因举债过多导致破产相比,宝丽来此次处境更加困难。其在宣布申请破产保护的同时,称将在明年2月起停止生产专用相纸。这意味着,宝丽来已彻底退出由其开创的即时成像产业。宝丽来曾经的招牌,即时成像照相机已在2007年停止生产。
宝丽来的即时成像照相机及相纸曾为其带来巨大辉煌。宝丽来最受欢迎的SX-70袖珍型即时成像相机,不足三年即售出了600万台。1994年,宝丽来的销售额达到23亿美元。其独特的拍照模式甚至成为一种艺术。
不过在最成功之时,宝丽来错过了产业调整的节奏。20世纪90年代初,当竞争对手们纷纷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研发数字影像产品的时候,宝丽来高层决策者仍把即时成像看成宝丽来不可动摇的核心业务,倔得要命。
“我们只能看见曾经的王者落寞的背影。”BBC在其报道中称,一个时代已经结束了。
电路城(Circuit City):久病致命 不关风寒
2008年11月 10日,美国第二大消费电子零售商电路城(Circuit City)申请破产保护,这成为今年美国宣布破产的一个最大零售商。
电路城成立于1949年,已有59年历史,在美国拥有721家零售店,业务涵盖电视机、数码相机、电脑及MP3等多种电子电器产品的销售,地位很像中国的苏宁,在美国的规模与影响力仅次于百思买。
最近几周中,受全球信贷危机打击的产品供应商已经收缩交易条款,有时要求在起运货物前支付货款,这令一向依赖供应商的电路城一下子缺金少银。因为在过去6个季度中,电路城有5个季度出现亏损。过去两年中该公司的股票市值已经损失了50亿美元以上。就在破产前1周,它不得不关闭155家商店,占它总商店数的1/5,并削减17%的员工,以减少开支。
Oppenheimer公司分析师Yair Reiner称,“电路城破产(对科技企业)的直接影响更像是一个刺激,而不是一场灾难。”因为长期来看,这只是让百思买、史泰博(Staples)和Office Depot等零售商减少一个对手。
大和生命:赴美淘金丧命
2008年10月10日,拥有98年历史的东京大和生命保险公司因负债2695亿日元(约合27亿美元)而向东京地方法庭申请破产保护,这是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中首家破产的日本金融机构,也是日本战后倒闭的第8家生命保险公司。
破产前,大和生命有1019名员工和价值1万亿日元(约合101.3亿美元)的个人保单账户。
大和生命一直高成本经营,除了做寿险,近年为弥补营运工本,还大胆挪巨资做高风险的另类投资,以追求高报酬。截至2008年9月底,大和生命在美国对冲基金和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等方面的投资占其投资组合的大约30%,其中还包括不少次贷产品,这在日本保险行业中非常罕见。相比之下,日本其他的保险公司投资海外市场的比例一般不会超过10%。
当全球金融市场出现危机,大和生命很快受到牵连,2008年以来净亏损达到110亿日元,负债超过114.9亿日元,成为日本金融界的第一教训。
日本寿险业上一次公司倒闭事件发生在2001年。当时,东京互保公司申请破产保护,债务达9800亿日元;其次是2000年协荣生命保险,倒闭时负债4.5兆(45000亿)日元,为日本战后最大的公司倒闭案。
Linens'n Things:大河枯竭小河干
Linens 'n Things是北美最大的家居零售商之一,在美国47个州以及加拿大7个省拥有589家店面,截至2008年3月20日销售额大约为28亿美元。
公司早在2008年5月份就因为资不抵债而申请破产保护,并曾缩减 1/3的商店等,以求业务与债务重组,但危机袭来,各大机构的钱袋子都比较紧,几乎无人与联合清算人竞价,拍卖不得不取消,融资之路彻底堵死。10月13日晚,公司正式宣布破产,按照规定,将在年底前进行最后清算,停业大甩卖已于10月17日开始。
私募股权公司阿波罗管理公司在2006年2月曾以13亿美元收购这家零售商,但未能扭转公司的亏损窘境。公司2007年亏损额反而从1.544亿美元扩大至2.491亿美元。
MarketWatch认为,“Linens 'n Things是做家居零售,房地产业陷入困境之后,直接受到牵连,家居产品需求下降,这导致公司不断加大促销力度,但仍无法扩大销售。”
零售业是美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除沃尔玛之外,美国各大零售商都感到前景不妙。
SemGroup:石油期货的倒霉蛋
因石油交易巨亏32亿美元之后,美国东部时间2008年7月22日,全美原第12大非上市公司SemGroup宣布申请破产。
SemGroup是一家相当积极进取的公司,常年运作50万桶/天石油现货交易。从2000年成立至2007年初,该公司共完成47次收购及多项大规模投资。SemGroup2007年上半年的财报显示,该公司的总资产为54.29亿美元,但净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只有7.37%。
期货市场的深度介入是其破产的深刻原因。2006年Kivisto担任公司总裁后,该公司曾进行原油沽空交易,以对冲与炼油商的石油交易,至2007年底共对冲2100万桶原油。虽然在石油现货上有很大的多头仓位,但由于价格上涨的原因使得SemGroup的对冲并不彻底,相反,其现货市场上的多头获益远不抵期货市场的空头损失。
截至2008年3月底,SemGroup前述对冲仓位的价值已变为负的8800万美元。7月11日油价高位穿147美元一桶,创历史纪录。该公司无力负担交易保证金,只得在7月16日将其原油期货户口售予巴克莱资本,巨蚀24亿美元。6天后申请破产。
童媛春在其著作《石油真相》中分析了国际金融炒家针对SemGroup的狙击事件:当SemGroup的做空意图和行为暴露后,做多集团群狼圈羊顺理成章。SemGroup不过是一个被阴的倒霉蛋。
马田萨?法迪萨(Martinsa-Fadesa):楼台高不过债台
2008年7月14日晚,由于未能筹集到周转资金维持企业运行,西班牙最大的房地产开发商之一马田萨?法迪萨申请破产保护,成为西班牙第一家申请自愿破产的房地产上市公司。下一步,公司将集中精力变卖资产,用于偿还50亿欧元(约合80亿美元)债务。
近些年,西班牙房地产业飞速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有报告称,建筑及相关产业对西班牙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达到18%。与之相应,西班牙房地产价格也在过去20年间飙升114%,其中2004年一年就上升17%。马田萨?法迪萨公司是西班牙房地产业的龙头之一,旗下业务涵盖民用住宅、商用设施和公共医疗机构等多个领域。2007年,公司总资产达110亿欧元(约合174亿美元)。
然而,受利率上调和信贷紧缩影响,西班牙房地产业交易量和价格从2007年起双双下滑,2008年更是首度出现新房价格的下滑,为10年来所未见,其中民用住宅交易量下降30%。正是在此背景下,马田萨?法迪萨从2007年第一季度的盈利4.13亿欧元变成2008年同期的亏损8500万欧元。由于资金链繃得过紧,新房销售完全停滞,仅一个季度之后,到期的债务就把这位昔日巨头雷倒,成为西班牙房地产市场最响亮的泡沫破裂声。
论坛集团(Tribune Co):地产商发昏
论坛集团总部位于芝加哥,旗下拥有23家地方电视台,以及《洛杉矶时报》、《芝加哥论坛报》、《巴尔的摩太阳报》等多个著名大报,是美国年收益第二、总发行量第三的报业集团。
多年来虽说是惨淡经营,但尚不至于破产,直到一年前集团以82亿美元委身给当地著名的地产富豪山姆?泽尔(Samuel Zell)。
泽尔作为美国房地产大亨,并没有什么方法来转变论坛报业盈利下降的局面。次贷危机的蔓延,却严重损害了他的房地产事业,整个集团的负债超过130亿美元,泽尔只能寄希望于出售日益贬值的报纸资产偿还债务。2008年5月,泽尔卖掉《新闻日报》(Newsday),收入6.5亿美元。9月,他又以1.35亿美金卖出了 CareerBuilder.com网站的一大部分。6月,泽尔将位于芝加哥和洛杉矶的总部大楼公开出售,但到目前为止,没有买家出手。
要命的是,这些收入都只是杯水车薪,Tribune集团还有近10亿美元的年度借款利息,在明年6月前还要偿还5.12亿美元的债务。正因此,美国《新闻周刊》将泽尔投资Tribune集团称为傻瓜型投资,在美国没有报业集团能产生如此高额的回报,泽尔只是被房地产泡沫砸晕了脑袋。
Woolworths:百年老店死不悔改
慢性赢利功能衰竭加急性金融风暴伤寒,年近百岁的英国连锁零售巨头Woolworths最终倒下。2008年11月25日,其母公司Woolworths Group Plc. (WLW-UK)宣布,旗下零售及物流部门正式申请破产监管。
来自美国的Woolworths早在1909年开始拓展英国零售业务,以开创性的“3便士和6便士”低廉价格模式成功占据市场。目前其在全英共有815家连锁分店及4间批发中心,总员工数25000人,在英国零售业有代表性意义。
Woolworths 因提供丰富和超值特惠的产品,在英国的大街小巷享有盛誉,不过其守旧的经营理念已日显落后,其10月份业绩显示,截至 8 月底的半年税前亏损高达1亿英镑,营业额则下跌 3.2%。
但面对专业零售商的冲击,Woolworths依然故我,既不向国外扩张,也不调整经营,还依旧保持杂货店般的散落式商品摆放风格,为不少人所诟病,关键是,诟病者还包括金融机构,这使得金融危机袭来时,没人再愿意向它提供贷款,这令其现金流迅速枯竭,甚至英国政府四处游说,都无人再愿意出钱相救。
Urban:地产龙头散架
在日本房地产界,Urban Corp的地位很像出事前的顺驰。就在2008年8月13日晚,因负债2558亿日元(约170亿元人民币),公司不得不宣告破产,成为2008年日本最大的一宗上市公司破产案。
Urban的破产令日本经济大为震动,因为就在2007年,公司的营业额还高达2436亿日元(约153.47亿元人民币),且以311亿日元(约19.6亿元人民币),入选东京证券交易所的“最优良股”。公司还对外宣称,2008年将大张旗鼓地进军韩国房地产业,在首尔黄金地段建造智能化商务大楼。但牛皮刚吹起来就破了。从“最优良股”到破产公司,Urban只用了半年多时间。
据社长房园博行解释,公司破产主要归罪于地价下跌和原材料价格上涨,但分析人士认为,罪魁祸首是投资基金大量抽逃。通常认为,只有银行等金融机构才十分需要市场信心,惧怕挤兑,一般地产商不靠信心过日子,但Urban是个例外。据悉,公司至少有60%的资金来自于海外投资基金。
18年前,Urban还只是广岛市一家小小的房产中介公司。正是在海外投资基金的扶植下,Urban从房产开发扩大到经营高尔夫球场、超高层建筑群综合设施,甚至投资老人福利院和医院的开发、经营,摇身一变成为日本地产界的巨星。
尽管盈利良好,但金融风暴的袭击使市场信心顿失,一直过于依赖投资基金的Urban一下子被釜底抽薪。同时,受地产拐点与金融风暴影响,东京和大阪的商业地产价格出现20%以上的暴跌,而日本银行也纷纷握紧钱袋子,拒不放款,本无大碍的Urban顿时遭遇资金链断裂,摩天大楼瞬间散架。
宝丽来(Polaroid):倔儿子遇上恶后妈
10年前,宝丽来(Polaroid)还被认为是绝不会出问题的世界500强企业,但本世纪前八年,它已申请破产保护两次,最近一次则是2008年12月18日。
宝丽来称此举是受其母公司Petters Group Worldwide涉嫌诈骗所牵连。2008年9月24日,Petters Group Worldwide因涉嫌投资欺诈而被美国联邦调查局突击搜查。这导致该集团旗下包括宝丽来在内的多家子公司被逼破产。宝丽来在2005年被后者以4.26亿美元收购。
与2001年因举债过多导致破产相比,宝丽来此次处境更加困难。其在宣布申请破产保护的同时,称将在明年2月起停止生产专用相纸。这意味着,宝丽来已彻底退出由其开创的即时成像产业。宝丽来曾经的招牌,即时成像照相机已在2007年停止生产。
宝丽来的即时成像照相机及相纸曾为其带来巨大辉煌。宝丽来最受欢迎的SX-70袖珍型即时成像相机,不足三年即售出了600万台。1994年,宝丽来的销售额达到23亿美元。其独特的拍照模式甚至成为一种艺术。
不过在最成功之时,宝丽来错过了产业调整的节奏。20世纪90年代初,当竞争对手们纷纷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研发数字影像产品的时候,宝丽来高层决策者仍把即时成像看成宝丽来不可动摇的核心业务,倔得要命。
“我们只能看见曾经的王者落寞的背影。”BBC在其报道中称,一个时代已经结束了。
电路城(Circuit City):久病致命 不关风寒
2008年11月 10日,美国第二大消费电子零售商电路城(Circuit City)申请破产保护,这成为今年美国宣布破产的一个最大零售商。
电路城成立于1949年,已有59年历史,在美国拥有721家零售店,业务涵盖电视机、数码相机、电脑及MP3等多种电子电器产品的销售,地位很像中国的苏宁,在美国的规模与影响力仅次于百思买。
最近几周中,受全球信贷危机打击的产品供应商已经收缩交易条款,有时要求在起运货物前支付货款,这令一向依赖供应商的电路城一下子缺金少银。因为在过去6个季度中,电路城有5个季度出现亏损。过去两年中该公司的股票市值已经损失了50亿美元以上。就在破产前1周,它不得不关闭155家商店,占它总商店数的1/5,并削减17%的员工,以减少开支。
Oppenheimer公司分析师Yair Reiner称,“电路城破产(对科技企业)的直接影响更像是一个刺激,而不是一场灾难。”因为长期来看,这只是让百思买、史泰博(Staples)和Office Depot等零售商减少一个对手。
大和生命:赴美淘金丧命
2008年10月10日,拥有98年历史的东京大和生命保险公司因负债2695亿日元(约合27亿美元)而向东京地方法庭申请破产保护,这是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中首家破产的日本金融机构,也是日本战后倒闭的第8家生命保险公司。
破产前,大和生命有1019名员工和价值1万亿日元(约合101.3亿美元)的个人保单账户。
大和生命一直高成本经营,除了做寿险,近年为弥补营运工本,还大胆挪巨资做高风险的另类投资,以追求高报酬。截至2008年9月底,大和生命在美国对冲基金和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等方面的投资占其投资组合的大约30%,其中还包括不少次贷产品,这在日本保险行业中非常罕见。相比之下,日本其他的保险公司投资海外市场的比例一般不会超过10%。
当全球金融市场出现危机,大和生命很快受到牵连,2008年以来净亏损达到110亿日元,负债超过114.9亿日元,成为日本金融界的第一教训。
日本寿险业上一次公司倒闭事件发生在2001年。当时,东京互保公司申请破产保护,债务达9800亿日元;其次是2000年协荣生命保险,倒闭时负债4.5兆(45000亿)日元,为日本战后最大的公司倒闭案。
Linens'n Things:大河枯竭小河干
Linens 'n Things是北美最大的家居零售商之一,在美国47个州以及加拿大7个省拥有589家店面,截至2008年3月20日销售额大约为28亿美元。
公司早在2008年5月份就因为资不抵债而申请破产保护,并曾缩减 1/3的商店等,以求业务与债务重组,但危机袭来,各大机构的钱袋子都比较紧,几乎无人与联合清算人竞价,拍卖不得不取消,融资之路彻底堵死。10月13日晚,公司正式宣布破产,按照规定,将在年底前进行最后清算,停业大甩卖已于10月17日开始。
私募股权公司阿波罗管理公司在2006年2月曾以13亿美元收购这家零售商,但未能扭转公司的亏损窘境。公司2007年亏损额反而从1.544亿美元扩大至2.491亿美元。
MarketWatch认为,“Linens 'n Things是做家居零售,房地产业陷入困境之后,直接受到牵连,家居产品需求下降,这导致公司不断加大促销力度,但仍无法扩大销售。”
零售业是美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除沃尔玛之外,美国各大零售商都感到前景不妙。
SemGroup:石油期货的倒霉蛋
因石油交易巨亏32亿美元之后,美国东部时间2008年7月22日,全美原第12大非上市公司SemGroup宣布申请破产。
SemGroup是一家相当积极进取的公司,常年运作50万桶/天石油现货交易。从2000年成立至2007年初,该公司共完成47次收购及多项大规模投资。SemGroup2007年上半年的财报显示,该公司的总资产为54.29亿美元,但净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只有7.37%。
期货市场的深度介入是其破产的深刻原因。2006年Kivisto担任公司总裁后,该公司曾进行原油沽空交易,以对冲与炼油商的石油交易,至2007年底共对冲2100万桶原油。虽然在石油现货上有很大的多头仓位,但由于价格上涨的原因使得SemGroup的对冲并不彻底,相反,其现货市场上的多头获益远不抵期货市场的空头损失。
截至2008年3月底,SemGroup前述对冲仓位的价值已变为负的8800万美元。7月11日油价高位穿147美元一桶,创历史纪录。该公司无力负担交易保证金,只得在7月16日将其原油期货户口售予巴克莱资本,巨蚀24亿美元。6天后申请破产。
童媛春在其著作《石油真相》中分析了国际金融炒家针对SemGroup的狙击事件:当SemGroup的做空意图和行为暴露后,做多集团群狼圈羊顺理成章。SemGroup不过是一个被阴的倒霉蛋。
马田萨?法迪萨(Martinsa-Fadesa):楼台高不过债台
2008年7月14日晚,由于未能筹集到周转资金维持企业运行,西班牙最大的房地产开发商之一马田萨?法迪萨申请破产保护,成为西班牙第一家申请自愿破产的房地产上市公司。下一步,公司将集中精力变卖资产,用于偿还50亿欧元(约合80亿美元)债务。
近些年,西班牙房地产业飞速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有报告称,建筑及相关产业对西班牙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达到18%。与之相应,西班牙房地产价格也在过去20年间飙升114%,其中2004年一年就上升17%。马田萨?法迪萨公司是西班牙房地产业的龙头之一,旗下业务涵盖民用住宅、商用设施和公共医疗机构等多个领域。2007年,公司总资产达110亿欧元(约合174亿美元)。
然而,受利率上调和信贷紧缩影响,西班牙房地产业交易量和价格从2007年起双双下滑,2008年更是首度出现新房价格的下滑,为10年来所未见,其中民用住宅交易量下降30%。正是在此背景下,马田萨?法迪萨从2007年第一季度的盈利4.13亿欧元变成2008年同期的亏损8500万欧元。由于资金链繃得过紧,新房销售完全停滞,仅一个季度之后,到期的债务就把这位昔日巨头雷倒,成为西班牙房地产市场最响亮的泡沫破裂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