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课改下的语文教学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w_k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是一个师生双方共同发现真理和寻找真理的过程。如何挖掘学生身上的潜能,彻底改变课堂教学发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思想,为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育新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重视班级“智力背景”的建设和利用
  
  班级的“智力背景”是校园文化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也是学校与社会进行全方位沟通的重要渠道。语文教学也只有在一个更为广阔的“智力背景”下才可能焕发出新的生命,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构建“大语文”教学氛围。最重要的工作有以下两个方面:
  
  1、建立自由平等、民主合作的课堂教学氛围。要打破传统的“师授一生受”这一程式化的做法,变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地寻求知识。教师的角色要转换,要由原来的全知全觉的传授者转换成寻知活动的组织者与参与者,与学生一样平等地参与课堂活动。要让每一位参与者都融入课堂,充分发挥自主精神,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对待争议性的问题,要宽容地接纳各种不同意见,允许甚至有意识地发动争论,让学生既能寻求知识,又能享受到合作的快乐。
  
  2、多进行“小组学习模式”的尝试。采用“小组学习模式”可以更有效地发挥智力背景的作用。因为“小组学习模式”范围较小,容易操作,还可以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其合作性也更为明显。在教学中,我发现这一做法非常有效,既能体现合作性,又能顾及个性的发展,体现自主精神。
  
  二、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自觉地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
  
  职业中学的学生文化素质相对来讲比较差一些,也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因此,在语文的教学上尤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觉学习的习惯。
  
  1、恰当拟定研究性学习的内容。研究性学习内容的确定应根据具体情况,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因人而异。在起始阶段应从小处人手,课题定得小一点,浅一点。小的专题一学期可以完成一到几个,大的则用一学年甚至更长时间来完成。切忌贪大求全、好高骛远,以至达不到目标。课题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定,教师起指导、参谋作用,不能越俎代庖。
  
  2、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这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可以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有比较阅读和专题阅读两种方法。比较阅读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作品进行比较,通过阅读、分析、研究,寻找出比较对象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相似点和相异点,以及形成这些异同的原因,从而获得对于作品新的认识。比如“鲁迅的《药》与叶圣陶的《夜》之比较”这一专题,学习可以从多个角度去比较这两篇文章结构的异同,并进一步思索结构对主题的揭示作用。再如“林冲、鲁智深的人物形象之异同”等等。专题阅读是在确定了研究课题后,为了解决课题需要的各种材料而有计划进行的阅读。例如,在计算机应用专业讲“报告”这种应用文体时,我鼓励学生到市场搞一个调查报告,这种作业弹性大,学生发挥的空间也大,大家都乐意做。这种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还让学生在搜集、阅读资料的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也锻炼了思维能力,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3、给予恰当的评估。与其他课程不同的是,研究性学习评估的依据不是研究成果的多寡、学术水平的高低,而是学生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和研究方法的多样性,看他们是否学会了收集材料、处理材料,是否恰当地反馈出研究的成果;也就是说,教学的重心不再仅仅是获取知识,而更注重学生研究学习的过程。
  
  三、组织“实践性学习”
  
  要体现教学的社会化,就必须将教学过程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学以致用是我们要重视的基本教育原则,“实践性学习”强调教学活动与社会生活的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错别字和语病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棘手问题,中职学生在这个问题上尤为突出,作文经常错字连连,病句成堆。于是,我组织专项练习:先在学生内部进行习作阅读,从提供的材料中找出错别字和病句,并组织讨论,集体进行修改;然后坚持每天看报,搜集报纸文章中的错误之处,对于有争论的部分认真引导。这样培养了学生自学阅读的良好习惯,学生习作中的错误也越来越少。
  语文的学习不仅要重视书面语言的培训,更要重视口头语言的练习。为了提高学生说的能力,我开展了多种活动。比如,学习“拜访与接待”一节,设计情景,组织学生演练,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像这样的实践与学习的结合,是学生所需要的,也是他们所喜欢的。
  语文作为工具性的学科,在职业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广大教育工作者要自觉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切实抓好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语文能力,为他们将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于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他文献
时下,不少人认为应取消考试制度,代之以成长的记录袋、教师评语方式等,这些评价方式固然能比较全面地反映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但操作起来相当繁琐,教师大多会不胜其烦而最终流于形式,而且主观随意性较大,缺乏客观性和公正性。同时,由于我国目前教育资源的缺乏,选拔性考试在近期依然是首选方式,所以我认为,要取消考试制度也是不现实的。那么,作为一位语文教师,我们到底该拿什么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业成绩呢?我认为,我们可
书面表达是中学英语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高考必考题型之一。近年来英语高考书面表达都是25分,占总分的1/5。由此可见,书面表达教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然而现状却不容乐观。学生对写作充满畏难情绪,可以说“谈写色变”,而且写作水平低下。如何改进写作教学、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尝试提升书面表达能力的如下四种方法:    一、兴趣培养,让学生想写    “兴趣是最好的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世纪的人才不仅要有较全面的素质,更需要有创新的活力,能承担知识创新的重任,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需要。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本人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探索出如下几种途径:      一、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是创新的开始      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爱因斯坦也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所谓素质,是指事物本来的性质。素指“本来的”,引申为“事物的基本成分”。素质具体讲是事物的基本成分的性质。素质教育指“事物的基本成分的性质教导和启发”。只要是一个完整的人,人类有的能力都应该具备,如一个人能打球、唱歌、跳舞,能学语文、数学、物理、英语、化学……具有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所以所有教育都是素质教育。  人们常说: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的教育。笔者认为人们对这种说法有不同见解。因为
新课改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随着新课改实验的深入,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1.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反思    新课改明确提出了要“积极倡导课堂上经常性地采用分组的方式”,让学生讨论、合作,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从实际的效果看,许多内容选择得不够恰当,这里主要指内容的多少,难易不够适中,讨论时间的分配也不够合理
新课程最可贵的新意,在于确立并凸显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体现这一思想的具体举措,是重视选修课的开设,并将其纳入了学分管理。教材品种的多样化,课程选择的自主性,给了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会。但几乎与此同时,许多语文教师的心头却可能飘过一丝愁云。为何?下面,笔者拟就如何面对高中语文选修课问题,谈谈困惑和思考。      一、困惑与思考      1、修与必修的界定   困惑:许多高中语文老师可能会
随着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历史学科概念教学愈来愈引起广大中学历史教师的关注,许多历史教师不断长期地投身并致力于中学历史概念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无疑对历史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结合新课程实际,笔者认为历史概念教学必须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历史概念的相互比较    众所周知,历史是遵循一定的规律向前发展的,而在发展过程中,各种历史现象、历
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症结何在?吕淑湘先生十几年前指出的语文教学存在着“少、慢、差、费”的现象至今没有彻底解决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经过多年的学习、分析、研究,我感到根本的原因是旧的教学观念的困扰。一是教师唯恐考试中出偏差、担责任而着眼于知识的传授、内容的分析,忽视方法的指导;二是教师唯恐学生不理解,篇篇精讲细讲;不管学生是否已经理解;三是学生多年来习惯听老师讲解,好的学生也只能充当录音机、记录员,忽视向
如果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班主任则是雕塑学生心灵的能工巧匠。怎样才能成功塑造学生成才呢?我认为班主任应该扮好以下角色:      一、甘愿无私奉献。扮好教师角色      班主任首先要当好教师,甘愿无私奉献,树教师的品牌形象,立学生的典范楷模,养成良好的师德师风。在师生的共同学习、生活环境中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努力使自己在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下开展班级工作,从而对学生产生積极的影响,并获得最佳的教
教学是教和学的辩证统一体,这两个方面各有自己的独立性,不能互相代替,但又不能分离。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彼此影响、互为因果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表现为在教师领导下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教是为学而存在的,应该为学服务,因为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能动的、主动的、独立的认识活动,教师无法代替。要想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效率,就应该既重视教法的研究,又重视学法的研究,以相互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