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对高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来源 :博览群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pgis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教社科[2014]3号),通知要求,全国各级各类学校要“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其中,十分明确地提出了高中阶段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是:“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为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作为高中学生,笔者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在对《道德经》的背诵和阅读中,更感觉到研习它之于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所谓创新思维能力,是指创造者以敏锐的感觉,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矛盾,提出问题、产生强烈的探索动机,经过创造想象,推理判断,获得新的、独特的认知能力。德国量子理论之父马克斯·普朗克曾在他的自传中写到,富于创新的科学家必须具有“……一种对于新观念的鲜明的直觉想象力,它不是依靠推论,而是依靠艺术家的创造性的想象而产生出来的”,而《道德经》,恰恰充满着想象、直觉及形象思维的灵性感知和智慧。
  一、作为宇宙本体的“道”,本身便是想象力的极限
  “道”,从空间上来说,它是“有物混成”,无边无际,四荒八极,无所不包;从时间上来说,它是“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它无始无终,比天地还要久远,它在天长地久之外,是万物的本原。这样,《道德经》就将作为万物本源的“道”,在时空的坐标系上推演到了极致。并且,这“道”并非一层不变,而是在不断地“流行”、“变化”,其运行的规则是:“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意思是说,它广大无边而周流不息,周流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返回本源。
  二、“道”不仅是世界的本源,而且“流行”、“变易”,生生不息
  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创生”是“道”的最基本的形态。并且,“道”的创生原则是“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以“无”为其创生的基始;“道”的作用是“弱者,道之用”,即它是柔弱的、顺应的,是“不得已”的依势而成,而不具理性、思辨和强制的目的与机心;其创生的机制则是:“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就是在一片浑浊喧嚣中发现几微,在一片寂静宁谧中占得先机。这样,也就能够解释为什么很多世界级的科学家普遍认为,真正要实现创新,只能是由于想像、灵感、直觉以及形象思维等非逻辑思维形式造成的逻辑中断所致。
  三、《道德经》包含了几乎所有的创新思维能力的构成要素
  如《道德经》第1章:“常无欲,以观其妙”对直觉思维的描述;第15章“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对机遇思维的描述;第16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对直觉思维的描述;第22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对逆向思维的描述 ;第58章“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邪?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对发散思维的描述;而第8章“善上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则将无形的“道”以有“形”的水打比方,通过形象思维让人们在对水的形态、特性的观察体悟中领悟到“道”的内涵。
  然而,尽管《道德经》中蕴含着如此深奥、玄远的思想资源,在高中阶段,却很少有人了解这部经典的魅力。那么,如何结合高中学生的实际状况,以对《道德经》的学习领悟为契机,加强自身思维能力的培养呢?笔者以为,对于初学者来说,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1.在诵读中亲近。要学习《道德经》的智慧,培养和训练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首先就要能读懂《道德经》。《道德经》五千言,虽然是韵文,但相对于今天以白话文为主要学习载体的中学生来说,确实也存在着文字的障碍和理解的困难,而为了让自己不至于知难而退,笔者认为,最有效的方法首先是诵读。古代的启蒙教育就是“四书五经”,因此,古人从小就可以在诵读中熟悉和亲近经典。今天的我们恰恰缺乏这一项基本功,因此,学习《道德经》首先就要尽可能地补上这一课。在诵读中,不仅能更好地感受《道德经》文字的韵律和诗意,熟悉经典,亲近经典,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直接切入《道德经》的语境,对其哲学内涵和人生情景获得某种直觉的体悟。
  2.在生活中印证。《道德经》中包含了无数的生活智慧,在中华民族的文化流传中,生生不息,迄今依然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和语言中,有些是成语,如“天长地久”,“上善若水”,“大器晚成”;有些是格言,比如“知止不殆,知足不辱”,“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企者不立,跨者不行”,“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这些古老的箴言,是先哲在对人们日常生活情景的观察体悟中提炼出来的生存智慧和生命感悟。生活之流绵延不绝,虽然过去了几千年,人们生活的内容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人生的际遇与情景,人们的情感体验与应对方式却仍有很多相似之处,因而《道德经》的智慧也依然日久弥新,这无疑也是我们走向经典的一个重要契机。
  3.在温故中知新。对《道德经》的哲学智慧的领悟需要直觉体验,而由于课业的压力,高中学生却在很大程度上缺乏这方面的训练,但《道德经》的智慧却早就浸润在中国文化机体的各个方面。在当前的中学教育中,通过对古诗文的学习,学生对这一情况是基本了解的,并且有一些初步的积累。比如,在理解《道德经》的“道法自然”,“常无欲,以观其妙”,“道可道,非常道”这些内容时就可以与陶渊明《饮酒》诗中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相互佐证。陶渊明诗中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正是《道德经》“道法自然”的具象化展示,是“常无欲,以观其妙”的“妙”,是“致虚极,守静笃”时在“无我”状态下的 “以观其复”的“复”,也是“此中有真意”的“真意”——然而,这“真意”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因此是“欲辨已忘言”,同时也就是所谓“道可道,非常道”。还有如《道德经》第23章:“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也。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说的是一切都在变化,一切现象都是天地暂时的显现,这正是苏轼《定风波》一词的思想源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样的衔接,不仅可以使人加深对中学语文所学内容的认识,明白那些经典作品背后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而且可以进行纵览古今,纵横开合的对比思维训练,在拓展自身知识视野的同时,让人对这些经典文本在历史的、系统的观照中“温故而知新”,使自身的思想领悟得以深化。
  4.在思辨中感悟。《道德经》里面的哲学思想,虽然充满了灵性的智慧,但对于一般的高中学生而言,理解起来还是有很大的难度,比如,《道德经》里面有“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句话,按照原有的固定思维的模式,一般学生很难理解这个“有”与“无”之间所传达出的高妙智慧,在此,则可以借助于其所熟悉的比较形象化的案例来予以说明。比如《琵琶行》中描写音乐的句子:“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这是在极写音乐旋律的变换,然后写音乐的停止。各种旋律的演奏,变幻便是一种“有”,暂停下的断续则是一种“无”,但此“无”却包含着无尽的“有”的内涵,甚至超越了“有”的意义:“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紧接着“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又是在叙述音乐的 “有”,而后,“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再一次写到了“无”。音乐的起伏变化过程,就是在这样“无中生有”,“有无相生”的交替中形成节奏与韵律,在其展演、推进和深化的过程中,呈现人生某些难以言表的状况,涂抹上一层让人欲罢不能的感染效果。
  以上关于《道德经》对高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探索无疑是初浅的,毕竟,当前绝大部分高中学生对于我国古代的经典还很缺乏必要的了解,而经典中的智慧无疑也需要我们反复地挖掘、揣摩和厘清,但随着整个社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审视的更理性和客观,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价值回归,重新进入人们的文化视野是毋庸置疑的事实。而在当前的高中学习阶段,在繁重的课业之余,学会运用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扩展自身的知识视野,在增进自己对课程的理解的同时,培养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则是一个很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教社科[2014]3号).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61/201404/166543.html.
  [2]王弼注,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实践新的一轮课堂改革中,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阵地、主战场,因为无论是先进的教育理念,还是优秀的教材,最终都要落实到课堂上,体现在老师的观念、方法的改变,推进教学创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我在十几年的初中英语教学中认为,一堂课是否上得成功,教学效果如何,和学生对这堂课的感觉很有关系。培养兴趣,树立自信是成功的先决条件。现结合设计课时和上课表现谈点我对课堂教学的认识与对学
期刊
摘 要:自新课改实施以来,为我们的教学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方向。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不断的学习、观摩和实践,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进行了反思。借此机会简单谈论一下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小学是义务教育的初始阶段,语文课程的教学效果是小学教育乃至整个长期教育过程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小学语文教学效果是否良好,关系到学生在今后的教育质量,甚至对中华民族的
期刊
摘 要:“高效课堂”,顾名思义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而“有效作业”是指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率地完成学习的既定任务而进行的活动。两者皆为完成教学及学习任务,故,在高效课堂的众多建设途径中,有效的作业设计和布置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关键词:高效课
期刊
心理学家赞可夫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变得高度有效。课堂教学中,如何才对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及精神需要进行高度有效的“触及”,这就要求我们老师科学设计教学方法,诱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情感,开启孩子心灵之窗,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  一、抓住学生特点,诱发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在数学被不少人误认
期刊
对于“学困生”,很多老师无不为之而头疼。他们大多自控能力差,上课不愿意听讲,甚至违反纪律,不能坚持学习,作业抄袭,平时贪玩,经不起诱惑,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长期处于班级底层。对于这部分学生地转化,老师们也是绞尽脑汁。而新的课改理念要求我们对学生加强素质教育,关注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认为对“学困生”而言更须对他们进行情商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其树立自信、铸就健全的人格,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期刊
教师是天底下最神圣的职业。人们说,“师高弟子强”,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务必积极主动地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努力做一个合格而优秀的人民教师。其中,师德师风、教育教学艺术、尊重和爱护学生至关重要。我们当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急学生所急,真正为学生服务,引导学生不断进步,真正做到“不误人子弟”。下面,我将就教育者的思想和业务素质,浅谈我的一些体悟和看法,与同行商榷。  一、积极进取,德高身
期刊
摘 要:在已往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作为整个课堂的设计者和实施者,主讲人的地位鲜明而突出,而新的课堂模式下,学生离开自己的座位有了走上讲台的机会,开始“侵占”本该属于教师的领地,有人就觉得教师的地位被严重弱化,教师引导功能的鲜明性也一定程度的受到削弱。其实,恰恰相反,学生拥有了“教”的权力,就给原来预设好的课堂增加了许多的不确定性,而这些不确定性,正是新模式下课堂的活力所在。只是这样,对教师的知识积累
期刊
教育是创造人的事业,它会影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常言道:要知明日之社会,要看今日之校园。而爱则是教育的基础,情是心灵的钥匙。如果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爱孩子是做一个合格教师的底线,教师应当热爱孩子,并运用爱的艺术让爱进入每一位孩子的心田,引导孩子热爱生命,热爱科学,让孩子充满阳光,充满梦想并成就梦想。  一、热爱孩子,用爱滋润孩子心田  爱孩子就是要对孩子有发至内心的喜爱。具体到我们的教学工作中就
期刊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创新教育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和核心。科技发展到今天,大有”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的趋势,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一、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1.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  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里,不是单向交流,而是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这样就有利于消除上课过于
期刊
中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主要表现在日常生活和学习、学校工作中的能够实现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具备相对良好的心理自我调节与适应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自我约束、主动学习的习惯,并养成自己独特有效的学习风格;个性相对稳定,在人际交往中呈现亲社会性,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中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主要受这些因素影响:和谐的家庭教养环境、教养方式,良好的班级氛围、班级风气,民主的社会人文环境并配合完备的学校教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