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和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理论都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影响巨大,二者都以“文化”为理论的重心和突破点,探讨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可能性。但由于他们有着不同的理论语景,二者之间既有共性,又有巨大差异。本文拟就以葛兰西的“文化霸权”和法兰克福派代表人物之一的马尔库塞的“文化大拒绝”为对象,对其文化方面的论述进行简要分析。
一、文化“霸权”与“肯定的文化(affirmativecul ture)”
“霸权(hegemony)”概念虽不是葛兰西的“发明”,但却因他而广为人知。“霸权”最早是用来指某个阶级代替另一阶级完成革命任务的特殊历史情况,葛兰西扩大了政治重建和霸权的领域,超出了列宁把霸权行为看成是“阶级联合”的观点。葛兰西说:“我们自己的研究所依据的方法论标准是:一个社会集团的霸权地位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即‘统治’和‘知识与道德的领导权’。”在列宁那里,领导权仅限于政治的方面而没有涉及道德和知识,但葛兰西的“霸权”概念超越了“阶级联合”而被扩大到了道德和知识方面。他用“历史集团”这一概念对列宁的理论进行了置换。历史集团是社会的、意识形态的,也可能会被认为属于“上层建筑”,为了解决这个难题,葛兰西在两个方面对意识形态的作用进行了修正。首先他认为意识形态具有物质性,不是“虚假意识”或“观念系统”,而是一个有机的、关系性的(relational)总体。这就把意识形态从“上层建筑”范畴中解放出来。意识形态表现在具体的机构和国家机器之中,从而打破了原来的基础——上层建筑的划分。其次,葛兰西的意识形态抛弃了还原论。他认为,政治主体不是阶级,而是复杂的集体意志(collectivewills)。同时,他又将上层建筑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市民社会”,即通常称作“私人的”组织的总和,另一个是“政治社会”或“国家”。他认为,这两个层次“一方面相当于统治集团通过社会行使的‘霸权’,另一方面相当于通过国家和‘司法’政府所行使的‘直接统治’或管辖职能。”这里的“社会”指的就是“市民社会”。葛兰西所言的“市民社会”并非像黑格尔或马克思的概念那样,属于经济领域,而是与政治领域并列的文化、伦理和意识形态领域,它包括政党、工会、学校、教会、传媒、学术团体等。统治阶级通过对市民社会的控制从而使大众接受着对其统治有利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和价值体系。这样,“霸权”就是统治阶级借助于文化意识形态这一非暴力手段使被统治阶级在不知不觉中心甘情愿地“同意”控制和支配。同时,葛兰西指出:“一个社会集团的霸权地位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即‘统治’和‘知识和道德的领导权’。一个社会集团统治着它往往会‘清除’或者甚至以武力来制服的敌对集团,他领导着同类的和结盟的集团。一个社会集团能够也必须在赢得政权之前开始行使‘领导权’(这就是赢得政权的首要条件之一);当它行使政权的时候就最终成了统治者,但它即使是牢牢地掌握住了政权,也必须继续以往的‘领导’。”这就是说统治阶级同时在政治上和文化上占据统治地位,其统治手段同时表现为“武力和同意,统治和领导权,暴力和文明”。在此处,葛兰西并不是特指资产阶级统治集团,而是泛指任何一个居统治地位的社会集团,因此,无产阶级如果要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不仅仅要推翻其政治统治,同时还要夺取文化的领导权(或者说是文化“霸权”),并在夺取政权后要继续并加强这样的领导权。
马尔库塞由于在战后的美国目睹了资本主义社会文化市场的巨大力量,文化的作用在他那里被极端化了。他不再把文化“霸权”当作革命的力量,却看到了资本主义文化对革命力量的侵蚀。他以当代资本主义的发达工业社会为背景,批判当代资本主义文化压抑人性、摧残自由,使人和社会失去了批判力和否定力。葛兰西认为文化霸权是统治集团争取“同意”的手段,但并没有否认民众接受其他文化从而反对统治阶级的可能性,因此有必要对无产阶级进行教育。而马尔库塞却在现实面前变得极其悲观,他认为资产阶级的文化是一种“肯定的文化”,这种文化,“把作为独立价值王国的心理和精神世界这个优于文明的东西,与文明分隔开来。这种文化的根本特性就是认可普遍性义务,认可必须无条件肯定的永恒美好和更有价值的世界:这个世界在根本上不同于日常为生存而斗争的实然世界,然而又可以在不改变任何实际情形的条件下,由每个个体的‘内心’着手而得以实现。”这样的文化使人认可现实的世界是“永恒美好和更有价值的世界”这一假象,从而麻痹人们改变不公正的现实境遇的意志,掩盖了人与现实的重重矛盾,使人接受并满足于自身所处的现实境遇,甚至感到幸福,从而达到为现实世界和现存秩序作辩护的目的。马尔库塞认为这种“肯定的文化”是在工业社会这一特定社会环境下,大众文化对高等文化吞并和融合之后产生的单向度的文化。高等文化“总是与社会现实相冲突,只有少数特权人物才享受到它的恩惠,表现它的理想”,也就是说是少数文化精英掌握的批判的文化。他说:“今天的新颖特征,乃是文化与社会现实间的敌对通过清除高等文化——它构成了现实的另一面——中对应、异己且超载的因素而被缓和。双面文化中这种消解的发生,不是通过否认和拒斥‘文化价值观念’,而是通过把它们整个地结合到一个秩序中,通过对它们大规模的再生产与展现。”于是高等文化具有了商品的形式,每天都有人供应,被人兜售,“灵魂的音乐也是售货术的音乐。人们考虑的不是真正价值而是交换价值。现状的理性集中在它上面,而全部异己的理性都被融合到了它里面。”从此,“高等文化归于无效”,它对现实的批判力丧失殆尽,双向度的文化变成了单向度的“肯定的文化”,或者说是大众文化。
二、“知识及道德的文化”与“大众文化”
虽然葛兰西和马尔库塞都以文化作为自己理论的切入点,但由于他们所处的历史时代不同,面临的社会问题也不同,所以他们对“文化”所指称的具体内容又不尽相同。葛兰西所处的时代还没有形成大规模的文化工业,以电视和电影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在社会上也没有显现其后来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报刊和杂志也不像二战之后那样普及,并且成为人们娱乐休闲的基本方式。同时,葛兰西所在的意大利也处于以美国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产业之外,因此,他不可能感受到像二战之后马尔库塞在美国所感受到的大众文化的力量。葛兰西虽然也注意到了大众文化的一些重要作用,但他主要指的还是一种知识及道德的文化。
首先,他把知识分子分为传统知识分子和有机知识分子。传统知识分子“通过‘行会精神’感受到自己不间断的历史连续性和自身的特性,因此自认为能够自治并独立于居统治地位的社会集团。这种自我评价对意识形态和政治领域不会没有影响,其影响具有深远的意义”。有机知识分子则与一定的历史阶级联系在一起,直接为该阶级服务,成为其“有机”的组成部分,他说:“每个新阶级随自身一道创造出来并在自身发展过程中进一步加以完善的‘有机的’知识分子,大多数都是新的阶级所彰显的新型社会中部分基本活动的‘专业人员’。”他认为有机知识分子是统治集团的“代理人”,是上层建筑体系中的“公务员”,所以,统治集团应该尽量多将传统知识分子改造成为其“有机”部分,正如他所说:“任何在争取统治地位的集团所具有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它为同化和‘意识形态上’征服传统知识分子在作斗争,该集团越是同时成功地构造其有机的知识分子,这种同化和征服就越便捷、越有效。”所以,我们习惯上所说的“文化霸权”实际上就是统治集团行使的“知识和道德的领导权”。
其次,葛兰西在“社会主义和文化”这篇文章里认为文化“是一个人内心的组织和陶冶,一种同人们的自身的个性的妥协;文化是达到一种更高的自觉境界,人们借助于它懂得自己的历史价值,懂得自在生活中的作用,以及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他实际上把文化视为一种高雅的、精英主义的东西,能够唤醒无产阶级革命意识的一种高级的知识形态。而无产阶级只有掌握了“知识和道德的领导权”,才能建构一种无产阶级的新的“整体文化”,使无产阶级成为“霸权”的主体,从而使无产阶级获得最终的、全面的自由。“这意味者每一次革命都是以激烈的批判工作,以及在群众中传播文化和思想为先导的。”他还说:“然而如果我们没有认识到那些以共同事业名义而引起的爆发事件提供精神准备的文化因素,那就是不可思议的了。”显然,葛兰西并没有全盘否认文化的作用,他认为文化也可以是无产阶级手中的武器,然而,马尔库塞却是悲观主义的文化观,不过,马尔库塞所言的“肯定的文化”实际上指的就是资本主义的大众文化,二者的文化有着不同的指称。由此,马尔库塞将西方的高等文化划分出两个阶段,即前技术时代和后技术时代。前技术时代的文化是马尔库塞推崇的真正意义上的高等文化,它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封建文化,为少数人所特享。应当说这样的认识是具有独到之处的。前技术时代正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早期,文化反映的是“前辈们的世界”,劳动在那时还是一种命定的不幸,不像发达工业社会“有益的产品向人们昭示了一种美好的生活方式”。在当代人眼中,这是一种过时的被超越的文化。马尔库塞感叹“只有美梦与孩童般的返璞归真才能重新把握它”。但是马尔库塞同时也认识到它也是一种后技术时代文化,因为他发现这种文化的主张能够在技术社会中得到保留并重获新生。马尔库塞在《单面人》中指出,这种文化就是一种使人们丧失批判和否定能力的单向度文化,受这样的文化工业的灌输、同化和误导,人们总是会形成一种“虚假意识”,“虚假意识”自然产生虚假的需求,虚假的需求则“是通过社会对个人的压抑的特殊影响附加到他头上去的:这种需要使得劳苦、侵略性、困境及非正义永恒存在……大多数对松弛、玩乐、按照广告来表现与消费、爱憎他人所爱憎的需要都属这个假需要范围”。在马尔库塞看来,只要人们被灌输、被控制,他们就不能自主选择,人们的生活方式中就只能剩下顺从、接受和满足,从此丧失了批判思维的向度,人变成了单向度的人。正如马尔库塞所说:“大众交通与传播工具、吃穿住日用品,具有非凡魅力的娱乐与信息工业输出,……这些产品灌输、控制并促进一种虚假意识,这种意识不因自己虚假而受影响。而且,随着这些有益产品对更多社会阶层的个人变为可得之物,它们所携带的训诫就不再是宣传而是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它是美好的生活方式——比从前的要美好得多,而且,作为一种的生活方式,它抗拒质变。一种单面思想与单面行为模式就这样诞生了。”
三、结语
像葛兰西一样,马尔库塞也看到了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对人的统治和控制,人们在这种意识形态的支配下,只剩下了肯定和“同意”的生存态度。只有进行意识形态领域内的革命,才能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和解放。同时,马尔库塞的文化批判理论与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又有许多理论上的相近之处。在很大程度上,马尔库塞所言的高等文化就是葛兰西所说的文化,他们都认为那是一种只有少数人掌握的、与现实冲突的、且具有一定批判力的高雅知识形态。葛兰西所处的时代,文化工业还不太发达,大众文化还未掌握话语权,知识及道德的文化仍然是无产阶级强有力的批判武器。马尔库塞以资本主义发达的文化工业为理论背景,指出在当代工业社会,大众文化吞并、融合掉高等文化后,高等文化所具有的批判维度也从而消失,“单面人”在这样的文化氛围里形成,人性在工业文明中受到压抑。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马尔库塞的文化批判理论是葛兰西文化“霸权”思想的理论延续。
参考文献:
[1]葛兰西.狱中札记[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马尔库塞.单面人[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8页.
[3]马尔库塞.审美之维[M].三联书店,1989年版.
[4]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5]国际共运史研究所编译.葛兰西文选[M].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作者简介:李巧霞(1976—)女,河南温县人,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史及文化史。)
一、文化“霸权”与“肯定的文化(affirmativecul ture)”
“霸权(hegemony)”概念虽不是葛兰西的“发明”,但却因他而广为人知。“霸权”最早是用来指某个阶级代替另一阶级完成革命任务的特殊历史情况,葛兰西扩大了政治重建和霸权的领域,超出了列宁把霸权行为看成是“阶级联合”的观点。葛兰西说:“我们自己的研究所依据的方法论标准是:一个社会集团的霸权地位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即‘统治’和‘知识与道德的领导权’。”在列宁那里,领导权仅限于政治的方面而没有涉及道德和知识,但葛兰西的“霸权”概念超越了“阶级联合”而被扩大到了道德和知识方面。他用“历史集团”这一概念对列宁的理论进行了置换。历史集团是社会的、意识形态的,也可能会被认为属于“上层建筑”,为了解决这个难题,葛兰西在两个方面对意识形态的作用进行了修正。首先他认为意识形态具有物质性,不是“虚假意识”或“观念系统”,而是一个有机的、关系性的(relational)总体。这就把意识形态从“上层建筑”范畴中解放出来。意识形态表现在具体的机构和国家机器之中,从而打破了原来的基础——上层建筑的划分。其次,葛兰西的意识形态抛弃了还原论。他认为,政治主体不是阶级,而是复杂的集体意志(collectivewills)。同时,他又将上层建筑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市民社会”,即通常称作“私人的”组织的总和,另一个是“政治社会”或“国家”。他认为,这两个层次“一方面相当于统治集团通过社会行使的‘霸权’,另一方面相当于通过国家和‘司法’政府所行使的‘直接统治’或管辖职能。”这里的“社会”指的就是“市民社会”。葛兰西所言的“市民社会”并非像黑格尔或马克思的概念那样,属于经济领域,而是与政治领域并列的文化、伦理和意识形态领域,它包括政党、工会、学校、教会、传媒、学术团体等。统治阶级通过对市民社会的控制从而使大众接受着对其统治有利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和价值体系。这样,“霸权”就是统治阶级借助于文化意识形态这一非暴力手段使被统治阶级在不知不觉中心甘情愿地“同意”控制和支配。同时,葛兰西指出:“一个社会集团的霸权地位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即‘统治’和‘知识和道德的领导权’。一个社会集团统治着它往往会‘清除’或者甚至以武力来制服的敌对集团,他领导着同类的和结盟的集团。一个社会集团能够也必须在赢得政权之前开始行使‘领导权’(这就是赢得政权的首要条件之一);当它行使政权的时候就最终成了统治者,但它即使是牢牢地掌握住了政权,也必须继续以往的‘领导’。”这就是说统治阶级同时在政治上和文化上占据统治地位,其统治手段同时表现为“武力和同意,统治和领导权,暴力和文明”。在此处,葛兰西并不是特指资产阶级统治集团,而是泛指任何一个居统治地位的社会集团,因此,无产阶级如果要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不仅仅要推翻其政治统治,同时还要夺取文化的领导权(或者说是文化“霸权”),并在夺取政权后要继续并加强这样的领导权。
马尔库塞由于在战后的美国目睹了资本主义社会文化市场的巨大力量,文化的作用在他那里被极端化了。他不再把文化“霸权”当作革命的力量,却看到了资本主义文化对革命力量的侵蚀。他以当代资本主义的发达工业社会为背景,批判当代资本主义文化压抑人性、摧残自由,使人和社会失去了批判力和否定力。葛兰西认为文化霸权是统治集团争取“同意”的手段,但并没有否认民众接受其他文化从而反对统治阶级的可能性,因此有必要对无产阶级进行教育。而马尔库塞却在现实面前变得极其悲观,他认为资产阶级的文化是一种“肯定的文化”,这种文化,“把作为独立价值王国的心理和精神世界这个优于文明的东西,与文明分隔开来。这种文化的根本特性就是认可普遍性义务,认可必须无条件肯定的永恒美好和更有价值的世界:这个世界在根本上不同于日常为生存而斗争的实然世界,然而又可以在不改变任何实际情形的条件下,由每个个体的‘内心’着手而得以实现。”这样的文化使人认可现实的世界是“永恒美好和更有价值的世界”这一假象,从而麻痹人们改变不公正的现实境遇的意志,掩盖了人与现实的重重矛盾,使人接受并满足于自身所处的现实境遇,甚至感到幸福,从而达到为现实世界和现存秩序作辩护的目的。马尔库塞认为这种“肯定的文化”是在工业社会这一特定社会环境下,大众文化对高等文化吞并和融合之后产生的单向度的文化。高等文化“总是与社会现实相冲突,只有少数特权人物才享受到它的恩惠,表现它的理想”,也就是说是少数文化精英掌握的批判的文化。他说:“今天的新颖特征,乃是文化与社会现实间的敌对通过清除高等文化——它构成了现实的另一面——中对应、异己且超载的因素而被缓和。双面文化中这种消解的发生,不是通过否认和拒斥‘文化价值观念’,而是通过把它们整个地结合到一个秩序中,通过对它们大规模的再生产与展现。”于是高等文化具有了商品的形式,每天都有人供应,被人兜售,“灵魂的音乐也是售货术的音乐。人们考虑的不是真正价值而是交换价值。现状的理性集中在它上面,而全部异己的理性都被融合到了它里面。”从此,“高等文化归于无效”,它对现实的批判力丧失殆尽,双向度的文化变成了单向度的“肯定的文化”,或者说是大众文化。
二、“知识及道德的文化”与“大众文化”
虽然葛兰西和马尔库塞都以文化作为自己理论的切入点,但由于他们所处的历史时代不同,面临的社会问题也不同,所以他们对“文化”所指称的具体内容又不尽相同。葛兰西所处的时代还没有形成大规模的文化工业,以电视和电影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在社会上也没有显现其后来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报刊和杂志也不像二战之后那样普及,并且成为人们娱乐休闲的基本方式。同时,葛兰西所在的意大利也处于以美国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产业之外,因此,他不可能感受到像二战之后马尔库塞在美国所感受到的大众文化的力量。葛兰西虽然也注意到了大众文化的一些重要作用,但他主要指的还是一种知识及道德的文化。
首先,他把知识分子分为传统知识分子和有机知识分子。传统知识分子“通过‘行会精神’感受到自己不间断的历史连续性和自身的特性,因此自认为能够自治并独立于居统治地位的社会集团。这种自我评价对意识形态和政治领域不会没有影响,其影响具有深远的意义”。有机知识分子则与一定的历史阶级联系在一起,直接为该阶级服务,成为其“有机”的组成部分,他说:“每个新阶级随自身一道创造出来并在自身发展过程中进一步加以完善的‘有机的’知识分子,大多数都是新的阶级所彰显的新型社会中部分基本活动的‘专业人员’。”他认为有机知识分子是统治集团的“代理人”,是上层建筑体系中的“公务员”,所以,统治集团应该尽量多将传统知识分子改造成为其“有机”部分,正如他所说:“任何在争取统治地位的集团所具有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它为同化和‘意识形态上’征服传统知识分子在作斗争,该集团越是同时成功地构造其有机的知识分子,这种同化和征服就越便捷、越有效。”所以,我们习惯上所说的“文化霸权”实际上就是统治集团行使的“知识和道德的领导权”。
其次,葛兰西在“社会主义和文化”这篇文章里认为文化“是一个人内心的组织和陶冶,一种同人们的自身的个性的妥协;文化是达到一种更高的自觉境界,人们借助于它懂得自己的历史价值,懂得自在生活中的作用,以及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他实际上把文化视为一种高雅的、精英主义的东西,能够唤醒无产阶级革命意识的一种高级的知识形态。而无产阶级只有掌握了“知识和道德的领导权”,才能建构一种无产阶级的新的“整体文化”,使无产阶级成为“霸权”的主体,从而使无产阶级获得最终的、全面的自由。“这意味者每一次革命都是以激烈的批判工作,以及在群众中传播文化和思想为先导的。”他还说:“然而如果我们没有认识到那些以共同事业名义而引起的爆发事件提供精神准备的文化因素,那就是不可思议的了。”显然,葛兰西并没有全盘否认文化的作用,他认为文化也可以是无产阶级手中的武器,然而,马尔库塞却是悲观主义的文化观,不过,马尔库塞所言的“肯定的文化”实际上指的就是资本主义的大众文化,二者的文化有着不同的指称。由此,马尔库塞将西方的高等文化划分出两个阶段,即前技术时代和后技术时代。前技术时代的文化是马尔库塞推崇的真正意义上的高等文化,它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封建文化,为少数人所特享。应当说这样的认识是具有独到之处的。前技术时代正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早期,文化反映的是“前辈们的世界”,劳动在那时还是一种命定的不幸,不像发达工业社会“有益的产品向人们昭示了一种美好的生活方式”。在当代人眼中,这是一种过时的被超越的文化。马尔库塞感叹“只有美梦与孩童般的返璞归真才能重新把握它”。但是马尔库塞同时也认识到它也是一种后技术时代文化,因为他发现这种文化的主张能够在技术社会中得到保留并重获新生。马尔库塞在《单面人》中指出,这种文化就是一种使人们丧失批判和否定能力的单向度文化,受这样的文化工业的灌输、同化和误导,人们总是会形成一种“虚假意识”,“虚假意识”自然产生虚假的需求,虚假的需求则“是通过社会对个人的压抑的特殊影响附加到他头上去的:这种需要使得劳苦、侵略性、困境及非正义永恒存在……大多数对松弛、玩乐、按照广告来表现与消费、爱憎他人所爱憎的需要都属这个假需要范围”。在马尔库塞看来,只要人们被灌输、被控制,他们就不能自主选择,人们的生活方式中就只能剩下顺从、接受和满足,从此丧失了批判思维的向度,人变成了单向度的人。正如马尔库塞所说:“大众交通与传播工具、吃穿住日用品,具有非凡魅力的娱乐与信息工业输出,……这些产品灌输、控制并促进一种虚假意识,这种意识不因自己虚假而受影响。而且,随着这些有益产品对更多社会阶层的个人变为可得之物,它们所携带的训诫就不再是宣传而是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它是美好的生活方式——比从前的要美好得多,而且,作为一种的生活方式,它抗拒质变。一种单面思想与单面行为模式就这样诞生了。”
三、结语
像葛兰西一样,马尔库塞也看到了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对人的统治和控制,人们在这种意识形态的支配下,只剩下了肯定和“同意”的生存态度。只有进行意识形态领域内的革命,才能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和解放。同时,马尔库塞的文化批判理论与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又有许多理论上的相近之处。在很大程度上,马尔库塞所言的高等文化就是葛兰西所说的文化,他们都认为那是一种只有少数人掌握的、与现实冲突的、且具有一定批判力的高雅知识形态。葛兰西所处的时代,文化工业还不太发达,大众文化还未掌握话语权,知识及道德的文化仍然是无产阶级强有力的批判武器。马尔库塞以资本主义发达的文化工业为理论背景,指出在当代工业社会,大众文化吞并、融合掉高等文化后,高等文化所具有的批判维度也从而消失,“单面人”在这样的文化氛围里形成,人性在工业文明中受到压抑。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马尔库塞的文化批判理论是葛兰西文化“霸权”思想的理论延续。
参考文献:
[1]葛兰西.狱中札记[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马尔库塞.单面人[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8页.
[3]马尔库塞.审美之维[M].三联书店,1989年版.
[4]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5]国际共运史研究所编译.葛兰西文选[M].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作者简介:李巧霞(1976—)女,河南温县人,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史及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