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围绕韩礼德提出的及物性中表物质过程的动词,旨在讨论过程中动词的内在语义角色,即分别以施动者、受动者为中心的动词的及物性,在此前提之上提出教学中如何针对教学对象。以常用教学语言英语作为参照,在汉英比较的基础之上,结合对外汉语教学方法论提出“点”“面”结合、写作交际并重、循序渐进等三项原则。
[关键词]及物性,物质过程,对外汉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TU6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37-0011-02
[Abstract]Based on Halliday’s transitivity theory on verbs signifying material process, this essay focuses on the transitivity of verbs led by agent or affect as the interior semantic role. And comparing with frequent-used English as teaching language, three teaching principles refer to TCFL methodology are presented which are “point”, “sphere” integration, writing and communicating stress and incremental progress.
[Key words]Transitivity, Material Process, TCFL
动词的及物性语法划分来自于西方语言,通常对于汉语习得者,动词的及物性并非学习的重点,并且基于汉语中动词的化用情况,并没有像西方语言一样严格划分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而语言的迁移性使然,汉语学习者倾向于沿用母语的语言习惯误用汉语动词,同时因为母语习得者少有涉及汉语及物性,为对外汉语教学带来了很大难度,在面对汉语学习者的误用情况时,教师往往很难解答。
及物性根据动词之后能否直接跟随宾语即动作对象,将动词划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韩礼德对及物性的定义中将动词分为主客观世界的六个过程,分别为: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存在过程。基于物质世界的第一性决定了物质动词是客观世界分类中最为主要的存在。其要求施动者所发出的动作受动者都必须是名词或名词性体现。本文着重于动词的物质过程分析现存的汉语教学及学习过程中可能面对的问题。鉴于当代汉语习得大多使用英语作为教学语言,本文将用英语作为参照语,应用西方的及物性理论,讨论汉语动词的学习并针对该问题提出教学方法,其中并不包括其他西方语言例如法语语法中的直接及物动词和间接及物动词。本文仅讨论合乎现代语法的常用用法,不包括古代文学作品,约定俗成,口语习惯等用法。
一.物质过程(Material Process)
物质过程是及物系统中最主要的句子类型,其运用运动、动作的动词来体现事物所处的过程。根据韩礼德的分类可将物质过程的施动者(agent)与受动者(affect)这两种内在的语义角色类型作为其分类特征。
1.仅施动者动词
以施动者为主的动词大致可分为两类,状态类及活动类。状态类有如下几种情况:
运动状态词:跑、跳、走、飞;
情感状态词:笑、闹、哭、吵;
姿势状态词:站、睡、躺、做;
从事状态词:工作、劳动、革命。笔者用该四项状态动词选取最为接近的英文对应动词,讨论其及物性,如表1:
从上述图表可见,施动者为主的状态动词在汉语中往往为不及物动词而在英语中却往往同时存在其及物性和不及物性,可以用于施动者对受动者的动作中。例如:He stood the baby on his lap. 必须译为:他让小孩站在他的腿上。而不能直接用“他站小孩”。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到这个问题,严格区分施动者为主的状态动词及物性,使二语学习者尽量避免混淆概念。在教学中可以引入“让”,“把”,“被”等句式将宾语提前正确使用状态动词,但以上句式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
以施动者为主还有另一类动词为活动动词,交流活动类及文化活动类
交流活动类:握手,敬礼,鞠躬,磕头
文化活动类:跳舞,抽烟,洗澡,梳头
这类词语往往不可接受事宾语,而且这类动词在汉语中有独特的表现方式,由于对于两字词使用的偏爱,其动作实际是由动宾结构组成的,即在此类动词中第一字表动作,第二字则是受事宾语。例如:握手是一个不及物动词,但其翻译应为“shake hands”。“shake”是及物動词接受事宾语强调了施动者和受动者,而汉语中握手倾向于施动者的活动。这类动词的教学应当引入新的概念:述宾式结构不及物动词,这类动词可以将动宾分离,比如:鞠了个躬,握谁的手,抽谁的烟。不分离时需使用“向”、“对”,“与”等句式将受动者连接起来。
2.仅受动者动词
仅受动者动词大多出现在自然界对受动者影响所发生的状态,而此时自然因素往往被省略受动者成为动词的主语。该类动词大致包含生死存亡,病痛的发生与折磨等。此处笔者仅讨论以上两张情况类推其他仅有受动者的动词。
生死存亡状态主要由“出生”、“生活”、“死亡”及其近义衍生词组成。在英语中表示生命状态,“活”是可以接受事宾语的,“活着”的状态可以使个人对客观世界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出改变,同理,在英语中的“live”也是及物状态,“生”与“活”组成的双音节动词表示的意义主要是活着的状态。但是“生”或“出生”表现的主要是受动者出生的瞬间状态,在中文中这个受动者可以同时为主动或被动,“他1996年生的。”、“他是1996年被生出来的。”但在英文中只有被动形式“He was born in 1996.” 病痛发生动词有发烧、生病、咳嗽、打喷嚏等。这类动词同施动者为中心中的活动类动词一样,由动宾结构构成。往往可以被拆开,拓展宾语。“他生病了”、“他生了一场重病”。而这一类动词在英文中往往被表达为“have”或者“be”结构,病痛的状态是宾语或者表语。这是中英的表达上很大的一个差异,学生如果直译很容易混淆,掌握此类动词使用非常重要。
二.教学原则
无论在英语中还是汉语中,动词都是句子构成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句子的核心,是教学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同时也因为汉语动词的特殊性为教学加大了难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着重教学法的运用,以达到高效的教学成果实现。
1.“点”、“面”结合,“点”即为具体的语法点,讲解时期突出重点。针对不同的动词细致讲解其及物性,并应当具体举例说明。同时“点”还可以运用在动词的提升练习中,教师在整体讲解了动词的及物性之后,可以在拓展练习中加入动词的化用和转用填空等形式,加深学生对于动词的理解。“面”则应全面覆盖,提纲挈领。以西方语言为基础,针对学生的动词理解习惯,归纳总结出可以与之对应的及物性理论,系统地解决大多数情况下动词使用的问题,也将提高教学的效率。
2.实现写作技能与交际技能同时进步,语言的使用是交流与传播并重的,意味着仅掌握其中一种都是并不完整的,动词的学习中也一样,即使要严格语法,减少学习者的使用错误,但很多情况下口语和写作并不完全符合同一种语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亦或是课堂学习中,既需要有语法检查过程,例如“完形填空”、“语法改错”等巩固掌握程度,注重学习的有效性。除此之外,也应注重其实际交流的实用性。课堂中可以采用“分组讨论”、“情景对话”等方式实现将动词用到生活中,引导学生更为准确且频繁的使用此类动词。同时亦能用这种方式刺激学习者的记忆,避免实际使用时的错误。
3.循序渐进,张弛有度。首先,即使此过程的教学在西方语言中有迹可循,但教师更应当适当地根据教学情况调整进度。因为此类物质过程的动词分类在英语中可能比较完善,而使用汉语教学解释则相对模糊,很有可能涉及到教师陌生的语言概念,需要教师有十足的耐心去布置和诠释教学内容。其次,動词的掌握十分重要,更像是一个金字塔的堆建过程,需要且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打牢动词学习基础,只有掌握了基础规则,才能实现之后的文学作品,风俗习惯,口头表达的顺利掌握。教师可以通过及时的测试,检测学习的效果,做出科学的科学评价,及时发现学生的习得难点与重点,并据此对于动词及物性的教学做出适当调整,使教学目标更有针对性,教学方法更具实用性,以充分发挥测试积极的反拨作用,激励、引导学生更为有效地记忆及使用动词。
参考文献
[1] 陈德彰,《汉英对比语言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年10月.
[2] 张韵斐,《现代英语词汇学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10月.
[3] 张理明,《论现代汉语的不及物动词》.
[4] 周晓康,《现代汉语物质过程小句的及物性系统》,《当代语言学第一卷》第三期,1999年.
[5] 陈翠竹,《也谈汉语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现象》,2011年9月.
[6] M.A.K Hanlliday,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London Edward Arnold,1994.
[关键词]及物性,物质过程,对外汉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TU6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37-0011-02
[Abstract]Based on Halliday’s transitivity theory on verbs signifying material process, this essay focuses on the transitivity of verbs led by agent or affect as the interior semantic role. And comparing with frequent-used English as teaching language, three teaching principles refer to TCFL methodology are presented which are “point”, “sphere” integration, writing and communicating stress and incremental progress.
[Key words]Transitivity, Material Process, TCFL
动词的及物性语法划分来自于西方语言,通常对于汉语习得者,动词的及物性并非学习的重点,并且基于汉语中动词的化用情况,并没有像西方语言一样严格划分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而语言的迁移性使然,汉语学习者倾向于沿用母语的语言习惯误用汉语动词,同时因为母语习得者少有涉及汉语及物性,为对外汉语教学带来了很大难度,在面对汉语学习者的误用情况时,教师往往很难解答。
及物性根据动词之后能否直接跟随宾语即动作对象,将动词划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韩礼德对及物性的定义中将动词分为主客观世界的六个过程,分别为: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存在过程。基于物质世界的第一性决定了物质动词是客观世界分类中最为主要的存在。其要求施动者所发出的动作受动者都必须是名词或名词性体现。本文着重于动词的物质过程分析现存的汉语教学及学习过程中可能面对的问题。鉴于当代汉语习得大多使用英语作为教学语言,本文将用英语作为参照语,应用西方的及物性理论,讨论汉语动词的学习并针对该问题提出教学方法,其中并不包括其他西方语言例如法语语法中的直接及物动词和间接及物动词。本文仅讨论合乎现代语法的常用用法,不包括古代文学作品,约定俗成,口语习惯等用法。
一.物质过程(Material Process)
物质过程是及物系统中最主要的句子类型,其运用运动、动作的动词来体现事物所处的过程。根据韩礼德的分类可将物质过程的施动者(agent)与受动者(affect)这两种内在的语义角色类型作为其分类特征。
1.仅施动者动词
以施动者为主的动词大致可分为两类,状态类及活动类。状态类有如下几种情况:
运动状态词:跑、跳、走、飞;
情感状态词:笑、闹、哭、吵;
姿势状态词:站、睡、躺、做;
从事状态词:工作、劳动、革命。笔者用该四项状态动词选取最为接近的英文对应动词,讨论其及物性,如表1:
从上述图表可见,施动者为主的状态动词在汉语中往往为不及物动词而在英语中却往往同时存在其及物性和不及物性,可以用于施动者对受动者的动作中。例如:He stood the baby on his lap. 必须译为:他让小孩站在他的腿上。而不能直接用“他站小孩”。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到这个问题,严格区分施动者为主的状态动词及物性,使二语学习者尽量避免混淆概念。在教学中可以引入“让”,“把”,“被”等句式将宾语提前正确使用状态动词,但以上句式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
以施动者为主还有另一类动词为活动动词,交流活动类及文化活动类
交流活动类:握手,敬礼,鞠躬,磕头
文化活动类:跳舞,抽烟,洗澡,梳头
这类词语往往不可接受事宾语,而且这类动词在汉语中有独特的表现方式,由于对于两字词使用的偏爱,其动作实际是由动宾结构组成的,即在此类动词中第一字表动作,第二字则是受事宾语。例如:握手是一个不及物动词,但其翻译应为“shake hands”。“shake”是及物動词接受事宾语强调了施动者和受动者,而汉语中握手倾向于施动者的活动。这类动词的教学应当引入新的概念:述宾式结构不及物动词,这类动词可以将动宾分离,比如:鞠了个躬,握谁的手,抽谁的烟。不分离时需使用“向”、“对”,“与”等句式将受动者连接起来。
2.仅受动者动词
仅受动者动词大多出现在自然界对受动者影响所发生的状态,而此时自然因素往往被省略受动者成为动词的主语。该类动词大致包含生死存亡,病痛的发生与折磨等。此处笔者仅讨论以上两张情况类推其他仅有受动者的动词。
生死存亡状态主要由“出生”、“生活”、“死亡”及其近义衍生词组成。在英语中表示生命状态,“活”是可以接受事宾语的,“活着”的状态可以使个人对客观世界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出改变,同理,在英语中的“live”也是及物状态,“生”与“活”组成的双音节动词表示的意义主要是活着的状态。但是“生”或“出生”表现的主要是受动者出生的瞬间状态,在中文中这个受动者可以同时为主动或被动,“他1996年生的。”、“他是1996年被生出来的。”但在英文中只有被动形式“He was born in 1996.” 病痛发生动词有发烧、生病、咳嗽、打喷嚏等。这类动词同施动者为中心中的活动类动词一样,由动宾结构构成。往往可以被拆开,拓展宾语。“他生病了”、“他生了一场重病”。而这一类动词在英文中往往被表达为“have”或者“be”结构,病痛的状态是宾语或者表语。这是中英的表达上很大的一个差异,学生如果直译很容易混淆,掌握此类动词使用非常重要。
二.教学原则
无论在英语中还是汉语中,动词都是句子构成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句子的核心,是教学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同时也因为汉语动词的特殊性为教学加大了难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着重教学法的运用,以达到高效的教学成果实现。
1.“点”、“面”结合,“点”即为具体的语法点,讲解时期突出重点。针对不同的动词细致讲解其及物性,并应当具体举例说明。同时“点”还可以运用在动词的提升练习中,教师在整体讲解了动词的及物性之后,可以在拓展练习中加入动词的化用和转用填空等形式,加深学生对于动词的理解。“面”则应全面覆盖,提纲挈领。以西方语言为基础,针对学生的动词理解习惯,归纳总结出可以与之对应的及物性理论,系统地解决大多数情况下动词使用的问题,也将提高教学的效率。
2.实现写作技能与交际技能同时进步,语言的使用是交流与传播并重的,意味着仅掌握其中一种都是并不完整的,动词的学习中也一样,即使要严格语法,减少学习者的使用错误,但很多情况下口语和写作并不完全符合同一种语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亦或是课堂学习中,既需要有语法检查过程,例如“完形填空”、“语法改错”等巩固掌握程度,注重学习的有效性。除此之外,也应注重其实际交流的实用性。课堂中可以采用“分组讨论”、“情景对话”等方式实现将动词用到生活中,引导学生更为准确且频繁的使用此类动词。同时亦能用这种方式刺激学习者的记忆,避免实际使用时的错误。
3.循序渐进,张弛有度。首先,即使此过程的教学在西方语言中有迹可循,但教师更应当适当地根据教学情况调整进度。因为此类物质过程的动词分类在英语中可能比较完善,而使用汉语教学解释则相对模糊,很有可能涉及到教师陌生的语言概念,需要教师有十足的耐心去布置和诠释教学内容。其次,動词的掌握十分重要,更像是一个金字塔的堆建过程,需要且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打牢动词学习基础,只有掌握了基础规则,才能实现之后的文学作品,风俗习惯,口头表达的顺利掌握。教师可以通过及时的测试,检测学习的效果,做出科学的科学评价,及时发现学生的习得难点与重点,并据此对于动词及物性的教学做出适当调整,使教学目标更有针对性,教学方法更具实用性,以充分发挥测试积极的反拨作用,激励、引导学生更为有效地记忆及使用动词。
参考文献
[1] 陈德彰,《汉英对比语言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年10月.
[2] 张韵斐,《现代英语词汇学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10月.
[3] 张理明,《论现代汉语的不及物动词》.
[4] 周晓康,《现代汉语物质过程小句的及物性系统》,《当代语言学第一卷》第三期,1999年.
[5] 陈翠竹,《也谈汉语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现象》,2011年9月.
[6] M.A.K Hanlliday,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London Edward Arnold,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