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红菱路”:乡村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新出发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shun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红菱路”是一个特定名称,基于宋剑湖小学“绿波红菱”文化标识,针对“乡村小学”这种学校“体质”,着眼“课外阅读”这一方向,进行的新探索、新实践。笔者从无法避免的困境:课外阅读的“裂缝”,无限可能的红菱路:课外阅读的“密缝”,无不心动的旅途:阅读策略的“裁缝”三个方面讲述了课程的缘起与实施策略,给乡村学校课外阅读的深入有效提供一点参考。
  【关键词】乡村小学 课外阅读 红菱路
  “阅读红菱路”,是针对“乡村小学”这种学校“体质”,着眼“课外阅读”这一方向,进行的新探索、新实践。我们知道,这虽是一条艰难的路,却一定要走!
  一、课程的触动来自“乡村”——无法避免的困境:课外阅读的“裂缝”
  长期扎根乡村小学的教师,大部分是土生土长的乡村孩子,现在在教一批又一批乡村孩子,没有谁比我们的内心更热切,更期盼这些乡村孩子长成参天大树。
  但我们这些乡村小学工作的语文教师,大体都会有这样的感慨:学生阅读能力差,语言表达能力差……试图依靠课内狭隘的几十分钟的阅读空间,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颇有巧妇难做无米之炊的无力感。
  我们深知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从未停止过探寻:从网上到现实,几十所优秀学校的经验之道的研判,“水土不服”是死点;从国内到国外,多个国家的阅读之法的借鉴,背景差异是冰点。何去何从?
  那么,基于乡村小学课外阅读,境况究竟如何呢?其困境也有“乡村”标识。
  1.课外阅读的无监测系统
  基于乡村学生家庭的真实状况,其课外阅读处于无监测的状态。一是局限于信息技术的限制,学生85%来自外来打工子女,家庭拥有电脑率低至10%,很多学生都住在出租房里。在这样的情况下,要配备相应的大数据信息监测系统,以便及时了解学生课外阅读情况不具备可能性。二是85%的学生家长都是打工者,很多家长工作至晚上八九点,文化水平大都是初中毕业,因此也很难成为学生阅读的陪伴者与指导者。
  2.课外阅读的无秩序组织
  乡村学校因为教师资源的缺乏与专业水平的滞后,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指导也颇为欠缺。学生课外阅读读什么书,怎么读,基本处于一种无秩序状态。一般是开学初,学校会将网上查阅的一些知名学校或名师的推荐书目,统一印制下发给每个学生,教师口头布置任务,之后便不了了之。这些阅读指导几乎让学生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
  3.课外阅读的无质量检测
  课内阅读教学本身就是一个繁杂的工作任务,对乡村教师而言,抱怨多于热爱,按部就班多于深入钻研。课内阅读的教学质量和阅读效率的提高还是一个急需研究和提升的长期课题,要让他们再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关注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并进行研讨,制定一套相对完备的检测体系是很艰难的。所以学生课外阅读读得有没有效果,无从知晓。
  4.课外阅读的无兴趣指标
  一成不变的课堂模式,机械式的背诵与抄写,缺失的阅读评价,阅读细腻的情感体验和对文字敏锐度的训练的缺乏,使得学生对阅读文本兴趣索然。完成规定的家庭作业后,要克制对“玩”的兴趣,特别是电子产品的诱惑,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而很多家长也往往为了让学生完成规定的作业,会做出一些“允诺”,也导致学生以完成教师布置的“笔头”作业为准绳,急于以此为获取玩乐的标准,再无心思去进行自主课外阅读。
  二、课程的界定指向“旅程”——无限可能的红菱路:课外阅读的“密缝”
  面对困境,我们只有一种选择,就是“面对”与“前行”!
  当溧阳的“彩虹路”风靡全国时,它的创意与寓意对教育同样有着深刻的示意。一条普通的乡间小路,从无人问津到蜂拥而至,从兴致阑珊到兴趣盎然,不仅让旅客向往之“至”,而且让旅客“乐”在其中。
  乡村小学课外阅读,是否也能设计一条“溧阳彩虹路”呢?借鉴溧阳“1号公路”的理念及做法,结合学校文化与阅读品牌课程,在“借”与“鉴”之后,我们试图为乡村学生设计打造“阅读红菱路”的课外阅读专题项目。
  那么,这是一条怎样的路呢?
  1.这是一条“文化相承”之路——“阅讀红菱路”的命名
  这是一个关于“质地”的问题,要具有独属于这所乡村小学的标识。城区学校的文化大部分来自城市的历史文化,较为“宏大”;而乡村小学的文化大部分来自这个乡镇的乡土气息,相对“灵气”。“课外阅读红菱路”的命名是基于学校“绿波红菱”文化。宋剑湖小学“绿波红菱”文化来源于遥观镇“绿波红菱”的自然景观,赋予的教育解读是:社会是绿波,学校就是红菱;学校是绿波,师生就是红菱;教师是绿波,学生就是红菱。作为学校的一项专题项目,与学校文化一脉相承:通过“阅读红菱路”,阅读百万文字书籍,汲取千年文化香气,拓宽八方知识视野,丰富一生人文底蕴,让学生成为溢彩的“红菱”。这条“红菱阅读路”与学校文化同向,所以它生长于自己学校的文化土壤里,刻上了宋剑湖小学这所乡村学校的烙印。
  2.这是一条“大环小圈”之路——“阅读红菱路”的目标
  “阅读红菱路”采取“大环小圈”的模式。“大环”是指学校“宋读者”课程,这个课程从学生、教师、家庭三个维度进行整体架构,以营造“书香童年”为根本目标,以构建阅读文化生态为落脚点。
  在这样一个“大环”系统中,“阅读红菱路”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整体中的“一环”,专门指向于“课外阅读”。但同时它也是一个完整的“个体”,有其研究方向、目的、策略、评价,形成一个“小圈”。“大环”与“小圈”彼此相连,相辅相成。
  首先,这个课外阅读项目的总体目标与“宋读者”课程一致,目标同质:
  一是课程的根本意义在于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人性基础。课程的阅读内容都属于文学、艺术范畴,有助于确立道义观、输入历史意识、营造审美境界、培育悲悯情怀。通过有效的阅读指导,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二是课程的学科目标在于尊重和理解中国文化,吸取悠远文化的智慧。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学语言学习,养成阅读习惯,加强语言积累,学会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三是课程也具有社会属性的目标。以课程为原点,进行全角度的射线式传播,推动家庭阅读,辐射社区阅读,让阅读成为每个家庭的一种生活方式,成为遥观镇每个人的日常所需,让“阅读者”课程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载体。
  其次,在“宋读者”这个大目标的指向下,“阅读红菱路”作为一个个体,作为一个阅读项目,其学科目标会更细致具体,从“阅读”与“表达”两个维度,着重提升学生的概括力、想象力、比较力和分析力。
  “阅读红菱路”的阅读设计没有“另起炉灶”,避免散乱无序,仍以朝代为序,采用了“合纵连横”的方式,形成了一张彼此相连、相互浸润、层层递进的“网”。所谓“横”,一是指在学生的一个阶段的横向学习過程中,形成了一个朝代的史、诗、画的“通联”;所谓“纵”,指学生在纵向学习过程中,以“唐、宋、元、明、清”这五个朝代的时间为线索,形成了一个连续性的纵深学习,彼此相扣相连。阅读内容依然是史、诗、画、文,以达到由内而外、内外同修;内学外达、“得法”到“得益”;内外夹攻,异曲同妙的效果。不同的是课内阅读书目是统一的,有教师指导与推进;“阅读红菱路”的阅读书目更为灵活多样,由学生自创。
  4.这是一条“内联外引”之路——“阅读红菱路”的循环
  “阅读红菱路”采用“内联外引”的方式。“宋读者”课程与“课外阅读红菱路”环环相扣,圈圈相连,形成一个有效的封闭式良性循环,这是“内联”。但课外阅读本身就是一个开放式的自主阅读,在“内联”的基础上,我们适当进行“外引”。利用学校资源、社会资源、家庭资源,更好地促进学生课外阅读的广度和深度。
  三、课程的实践激活“自主”——无不心动的旅途:阅读策略的“裁缝”
  1.两“感”同感:从“心”开始
  “阅读红菱路”是一条长途跋涉的路,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让学生有兴趣,并且始终保持新鲜感,从而坚持不懈地去阅读。所以在策略设计中,这是当务之急。古人云:上兵伐谋,攻心为上。运用一定的心理战术,让学生对课外阅读形成一种独特的期待和体验,才能让学生迈步前行。
  (1)未来感:有起点,没终点。我们以往的阅读大同小异:推荐阅读书目,布置阅读要求,交流阅读感悟。学生对于“阅读”这个词,大概就是读书、完成作业这样的概念,从未想过起点在哪里,未来是怎样的风景。“阅读红菱路”的设计融入了一种思想:未来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是我们要创造的地方。所以这条路有统一的起点,一路上设计了五个“站点”,分别是“绿波站”“自主站”“自立站”“自强站”“红菱站”。这五站的命名也是根据学校文化而定,每完成本站的阅读任务就可以晋级到下一站。每一个“小站”都有具体的阅读任务,并不“宏大”,对于每个学生而言都有可能性。然而这条路没有“终点”,达到“红菱站”后,学生可以自行设置新的站点,拥有站点自主命名权和阅读设计权,在高段的阅读发展之外,即使进入初中、高中、大学等高一级学府,还可以继续延续新的自行设计的“阅读站”,让这一过程成为伴随一生的阅读旅途。这样一个站一个站连成的一条“大路”,既让学生看见远方的诗意人生,未来是看得见的光明和美好,迎接它,向它突进,为它努力;同时又让学生觉得阅读并不遥远和可怕,每一站都触手可及,未来也可期待,心中便有力量。既能明察眼前,又能预见未来,一旦心向往之,阅读便开始了。
  (2)未知感:只知此站,不知彼站。左拉说过:“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在于不断地增加更多的知识。”规定设置的五个站点,每个站点都有一个“阅读锦囊”和一份“阅读锦书”。“阅读锦囊”是本站的阅读任务,“阅读锦书”是本站的阅读奖励。不过,这两项内容都是隐秘的。只有学生到达本站时,才能打开本站的“阅读锦囊”,知道阅读任务。也只有学生完成本站的阅读任务,才能打开本站的“阅读锦书”,得知自己本站的阅读奖励。这也借鉴了打游戏通关的特点,下一站是未知的、神秘的、刺激的,内心充满好奇、想象、渴望,让阅读成为对未知事物的探索与思考。
  2.两“制”共治:级级渐进
  “阅读红菱路”的本质属性是“阅读”,需要学生去读万卷书,达到“熟读而精思”“书痴者文必工”的目的,促进阅读与表达能力的提升。
  (1)晋级制。“课外阅读红菱路”每一站的晋级都有两项指标:阅读与表达。要完成本站规定的阅读任务和表达要求,考核过关才能晋级到下一站。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表达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阅读是吸纳的过程,是“生根”的过程,吸收的养分越多,“根”才能钻得更深更牢。自然而然,“根深”才能“叶茂”,表达才能更丰富、蓬勃。阅读与表达本就是语文的两大体系,相依相生,相得益彰。所以,也从阅读与表达的角度作为每一个阅读站的衡量指标。
  (2)导师制。课外阅读是一项基于自我学习的阅读任务,但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性,如果忽视他们的阅读障碍,纯粹地让其自己阅读,不加以针对性的指导,那么学生阅读就会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读与不读没有差别,甚至读还不如不读,所以我们配备了相应的导师制度。一级导师:当学生本人在第一站“绿波站”遇到阅读困难时,可邀请本班前一站或前几站的同学当阅读导师。二级导师:当学生本人在第二站“自主站”遇到阅读困难时,可邀请“城乡结对”学校的“阅读博士”当阅读导师。刘海粟小学是城区一所优秀的学校,与本校是“城乡结对”学校,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借助他们学校的优秀学生资源为我所用,同时也可以扩大城乡学生之间从阅读到更多元角度的交流与学习,开阔眼界,交流共享。三、四级导师:当学生本人在第三站、第四站遇到阅读困难时,可分别邀请本校“阅读导师库”里的校骨干教师、市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面对学生的请教,该让哪位教师来辅导呢?这在乡村学校也是一个难点,因为大部分教师是不愿意的,学校作安排教师又会排斥。现在是学生“点教”,教师总不能拒绝,所以面对各种学生各种问题的不确定性,教师必须好好地去学习、研究。这样既为学生的阅读困难提供辅助,又有力地促进本校教师阅读指导的学习与能力。   3.两“团”并行:团团护航
  课外阅读,学生要达到人人自律,几乎不可能。那么就要借助家长的力量,进行监督。在面临的困境中,已经分析过家长群体的实际情况,因教育意识、实际工作、学历文化等原因,要家长监督好自己孩子的课外阅读,也几乎不可能。那么课外阅读不是浮于表面,付之东流了吗?面对乡村家庭的现状,怎样找到好的监督反馈策略呢?
  (1)邻居共读团。要每个学生都能自律地认真积极参与课外阅读几乎不可能,但是一定有学生是能做到自律的,将他们的优点发挥出来,组成“邻居共读团”,以“小”“近”为原则。这里的“邻居”概念是指同一个小区的同学。乡村学生,住得比较分散,而且有些学生平时就是步行上学,没有适合的交通工具,所以只能采用就近原则,进行组团学习。团长就由较为自律且有组织能力的学生担当,起到引领和督促的作用。团长建立一个线上QQ群,群名自定,负责约定每次阅读时间、阅读内容、阅读讨论、阅读交流,既可以线上的“邻居团”共读,也可以线下周末集合在某个成员家里共读。这样的小小的3~5人的团体,更有利于组织管理、相互监督、分享交流。
  (2)妈妈观察团。在“邻居共读团”的基础上,加入“妈妈观察团”,就使阅读更有保障。“妈妈观察团”遴选有时间、有一定学历、爱读书,并且很乐意参与其中的家长,加入“邻居共读团”,既可以和孩子们一起读书,同时又加固一层监督保障,同时对学生的阅读起到引导、质疑、反馈等作用。同时,家长的加入,也带来了丰富的社会资源。
  4.两“群”齐促:阅读展示
  (1)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作为一种自媒体平台,同样可以利用其信息传播优势为课程所用。每个班级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建立一个班级微信公众号,定期推出学生课外阅读作品,如文字类的阅读笔记、阅读推荐、阅读感受、阅读评价等,如图表类的思维导图、自绘插图等,如视频类的讲故事、说书等。学生看到自己的阅读作品在公众号上推出,被成百上千的人看到或者点赞,自豪感和成就感会油然而生,家长看到自己孩子的阅读作品被展示出来,同样感到开心与自豪。那么家长与学生就会彼此鼓励、相伴前进,阅读的力量依托内心的荣誉感与成就感变得更加强大。
  (2)悦听视界群。2019年,宋剑湖小学基于“宋读者”课程的实施,精心打造了“宋读者·悦听视界”的视听平台,每周五晚8:00,分“家有诗书”“家有儿女”两大主题。单周“家有儿女”主讲家训家风、育儿故事,带领家长一起走进教育的理想境地!双周“家有诗书”主讲诗词名著、时令节气、绘本故事,带领家长、学生走进中国文化的深海,让家庭“腹有诗书气自华”!《武进日报》也对此进行了报道。“阅读红菱路”作为“宋读者”课程的一个支脉,可以充分利用這个视听平台,由学生作为“主播”,分享他们的阅读故事、阅读感悟、阅读笔记等,将“阅读”用声音传递。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为例,探讨通过网络学习和课堂探究相结合,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信息技术;网络学习;课堂探究;个性化学习  在当今社会,信息技术以惊人的速度高速发展,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时信息技术也逐渐渗透到教育教学领域,改变着教育教学的模式,使得传
摘 要:物理学科能力一直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过程中物理教育研究与实践的核心议题。物理学科能力主要表现在由三个能力维度构成: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本文以高考中高频考点动量守恒中的碰撞模型的教学为例,阐述如何在课堂上物理教学中以指向核心素养的学科能力的教学实施。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学科能力;动量守恒定律中碰撞模型  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科教育给予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1
摘要:本文对我国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思考,分析了传统村落的旅游价值,并指出了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的利弊。论文基于福建龙海埭尾村旅游开发的案例,对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传统村落;旅游开发;埭尾村  中图分类号:K90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7)12-0000-00  1 引言  近年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导的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活
我们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从儿童立场出发,遵循“自然本真”教育理念,积极探索实践和雅教育,努力追求“和风雅韵”的教育理想,倾力打造“和谐优雅”的书香校园,塑造“和爱儒雅”的优秀教师,成就“和乐文雅”的杰出学生;主要通过“和爱儒雅的教师团队打造,和乐文雅的学生群体培育,和美博雅的课程文化研发,和谐慧雅的课堂文化建设,和合顺雅的管理文化开发”五项特色文化来践行“和雅教育”。本文仅介绍“和美博雅”课程文
摘要:大仲马是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阵营之中的杰出代表,《三个火枪手》是其著名代表作。在《三个火枪手》中对于军人的塑造以及叙述方式都是相当出色的。在文中就从多面军人的塑造、叙述这两个方面对《三个火枪手》进行评述。  关键词:《三个火枪手》;军人;叙述  中图分类号:G63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7)15-0015-02  《三个火枪手》是法国作家大仲马一部长篇小
摘 要:中职学校的数学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结合专业,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结合中职专业,引入趣味数学,提倡合作学习的方式,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质量。  关键词:中职数学;多媒体;趣味数学;合作学习  我是一名幼教专业的数学老师,去年到邻县一所中职学校听一节市级数学公开课,当时课堂的情况让我记忆犹深:开课的老师在台上唱独角戏,台下的学生一片寂静,好像不关他们的事。通过十多
摘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提出的新型外交理念,同我国提出的大国外交理念和周边外交理念是一样,成为国与国之间秉持和遵循的基本理念与行为准则,成为变革全球治理体系与治理规则、构建新型国际意识形态和国际关系的共同价值导向。本文运用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中缅关系现状分析,提出从政府导向、社会融合和企业参与三个层面探析“中缅命运共同体”的路径与
摘 要:近年来,福建省德化县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可喜成绩,但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一大因素。本文根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通过调查问卷和实地考察等方式,对德化县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教学能力;策略  1 德化县教育信息化发展概况  德化县地处泉州市西北部,以陶瓷产业为主,经
摘要:学困生是指身体健康、智力正常,但是缺乏学习策略、学习品质不良、个人学业成绩明显低于平均水平的学生。作为五大价值教育理念之一的“仁爱”,包含着人与人之间的同情、体谅、宽恕、慈悲、忍耐、相互依赖、无私忘我等。本研究基于“仁爱”价值教育理念,描述学困生高某的情况,呈现其转化的过程,并对此进行反思。教师运用仁爱教育理念,对学困生进行转化要注重方法和步骤。教师要用心关注学生,深入了解学困生各方面情况;
摘要:幸福是什么?幸福是儿时甜滋滋的糖果,幸福是成长过程中妈妈的碎碎念,幸福是跌倒时扶起你的那双温暖的手,幸福是经过努力后获得成功的喜悦,手边这篇《幸福可以小小的》,让我重新对幸福有了更深一层的感悟。  关键词:幸福;成长;感悟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7)13-0029-02  1 幸福在身边  告别儿时的童年,转眼我已不惑之年,母亲也已近古稀